腹部CT诊断(很经典)【可编辑】
腹部CT诊断(很经典)

肾错构瘤
病理:肾错构瘤是最常见的肾良 性肿瘤,它由不同比例的血管、平 滑肌和脂肪组成。 临床表现:临床主要为腰痛、血 尿和腹部包块。合并结节性硬化症 者,临床有三大特征即:面部的皮 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力迟缓
乐山放射
CT表现
平扫:肾实质软组织肿块,呈圆形、 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滑锐利,境界 清楚,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内有脂肪 密度的低密度区,是肾错构瘤的特征性 表现。肿瘤较大时可引起肾外形增大和 肾盂、肾盏变形移位。
乐山放射
三、原发性肝癌
三、原发性肝癌
增强扫描: 1 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常为不均匀强化, 密度超过肝实质; 2 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实质。 3 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强化。
乐山放射
三、原发性肝癌
(3)转移征象 ①门脉内癌栓形成:受累门脉扩大,增强后充盈 缺损。 ②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内癌栓形成:表现为静脉
乐山放射
单纯性肾囊肿
临床表现 单纯性肾囊肿一般无临床 症状,较大的囊肿可有腹部不适、肿块、 血尿、高血压等,肾功能正常,尿液检 查多为阴性。
乐山放射
CT表现
平扫:肾实质内的低密度区,大小不 等,边缘光滑,与肾实质分界清楚锐利 。当囊肿较大,突出于肾轮廓之外时, 其壁菲薄。囊肿内密度均匀, CT 值 -515Hu之间。 增强扫描 病变无强化,与肾实质分 界更清楚。
六、肝囊肿
病理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或退行性病 变。由胆小管扩张演变而成,囊壁衬以分 泌液体的上皮细胞。临床多无症状。 CT表现 平扫肝内圆形、类圆形水样密 度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锐利,大小不 等,数目不等;增强后不强化,肝组织强 化使得囊肿显示更清晰。
乐山放射
七、肝脓肿
CT表现: (1)平扫 ①肝内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或
胸、上腹和盆腔CT详实图解(完整版)

中
尖、后、前
背段 中内段
内、前、外、后基底段
肺段划分
1、 气管隆突上方层面
右尖段、左尖后段。
1、
斜裂
2、
斜裂
2、 气管分叉层面、右上叶支气层面(位于隆突下方)
右肺上叶前、后段支气管及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
2、
3、
3、 右中间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层面、左上叶支气管层面
右中间段支气管长约3~4cm,出现在相邻3~4个层面。左侧支气管约 在右中间段支气管中点水平发出左上叶与下叶支气管,前段支气管 近段与舌段支气管走行平行,两者难以鉴别,但前段支气管总是比 舌段支气管更向前走行。
主肺动脉窗层面 (四)
(奇静脉弓层面)
主肺动脉窗层面 (四)
(奇静脉弓层面) v 主动脉弓下缘、左肺动脉上缘、气管分叉以
上、纵隔中线左侧升主A与降主A间的间隙称 为主肺A窗,内有脂肪、淋巴结、喉返N、A 导管韧带。
v 前方为升主动脉,后方为气管,在同一层面, 升主动脉总是大于降主动脉。
v 奇静脉弓:上腔V受压时可出现曲张。
气管分叉层面 (五)
(肺门层面、右肺动脉层面)
右肺动脉层面
气管分叉层面 (五)
(肺门层面、右肺动脉层面)
v 右肺动脉:从主肺动脉发出向后、向右 延伸,位于腔静脉后方、中间段支气管 前方,右肺动脉管径不超过25mm,肺动 脉主干不超过29mm
v 心包上隐窝:隆突平面,升主A部分被心 包包绕;紧贴升主A后方,为卵圆形或新 月形,密度较低,勿误认为肿大淋巴结
肺叶、肺段(5叶18段)
右侧
左侧
v 上叶:尖段S1 后段S2 前段S3
上叶:
尖后段S1+2 前段S3
v 中叶:外段S4 内段S5
CT诊断报告模板

《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1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
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
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
多见于胶质瘤。
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鞍区占位性病变1鞍内占位性病变蝶鞍扩大其中间可见大小为X*X的低/等/高密度,鞍背骨质可受压变薄可向鞍上池内突入,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大小形态正常,中线无移位,增强后病变呈环状或明显强化,多见垂体瘤2 鞍上占位性病变鞍上池显示不清,鞍上池内见混合密度/低密度/高密度,周边可见不规则钙化,三脑室扩张但中线不移位,脑池脑沟显示小或正常,增强后肿瘤实质有不规则强化/强化不明显。
上腹部CT 基础图解(内容详细)

医学精制
28
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壁稍厚。
胰
肝
肾
静脉
肾
腹主动脉 医学精制
29
胆囊
肠管
胰
结 石
腹 水
肝
慢性胆囊炎CT平扫示:胆囊体积缩小, 胆囊后壁见一类椭圆形高密度结石
脾 腹 水
肾
医学精制
30
肠管
胆 囊
胰腺体、 尾部
肝右 叶
下腔 静脉
膈脚
正常胰腺CT平扫
脾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31
下腔 静脉
肝右 叶
胰头
肠管
腹主 动脉
肾 正常胰腺CT平扫
医学精制
32
胆囊
肠管
胰体
胰尾
肝右 叶
脾
脾静
下腔 静脉
脉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正常胰腺CT对比增
强扫描
医学精制
33
下腔 静脉
肝右 叶
胰头 脾静 脉
腹主 动脉
肠管
脾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正常胰腺CT对比增 强扫描
医学精制
34
胰腺
胃 肝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左肾
急性单纯性胰腺炎CT平扫
肝左 叶
肝尾 叶
胃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13
门静脉 主干
肝左 叶
胃
肝右 叶
脾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医学精制
14
肝右 叶
门静 脉
胃
膈脚
下腔 静脉
腹主 动脉
脾
医学精制
腹部CT解剖及诊断

脾静脉
胰体尾 门静脉
正常肝脏的CT表现
一、平扫 1、肝实质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高于脾、
胰、肾等脏器,CT值为50~70Hu。 2、轮廓光滑,其断面形态及结构依断面位
置不同而异。 3、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密度低于肝实质,
越近肝门静脉越粗大。
二、增强(螺旋CT双期和三期扫描)
胆囊
位置:肝门下方,肝右叶内侧
形态:圆形或类圆形
大小:直径4~5cm,壁厚约2~3mm 0~20HU
密度:均匀低密度,
增强:壁均匀一致强化(肝内外胆管大多不显影)
胰腺
位置:横跨于L1、2椎体之前,胰尾、胰
体、胰头逐渐由高到低、钩突是
胰
头部最低的部分,是胰头下向
内延
伸的楔形突起。胰头被十二
指肠包
绕,外侧是降段,下方是
水平段。
胰管位于胰腺偏前部,
可不显示或
细线状
形态:呈带状,密度均匀
胰体尾
胰头体尾
胰头
胰钩突
大小:胰尾2.0,胰体2.5cm,胰头3cm cm。60岁以上老人逐渐萎缩变细。
血管:脾V—沿胰腺体尾部后缘*标志 肠系膜上A、V—钩突前方
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钩突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上静脉 +
二、动态增强(呈“快进快出”的特点) 1、动脉期:病灶可表现为明显强化(均匀或
不均匀性),病灶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 2、门静脉期:病灶内造影剂迅速下降,正常
肝开始强化。 3、门静脉晚期及肝实质期:病灶密度低于正
常肝实质。
三、肝内及肝外转移的CT表现
1、门静脉癌栓形成,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分 支内充盈缺损,或门静脉分支消失。
4.肝韧带和沟裂
腹部CT诊断

肝脏疾病CT诊断
转移性肝癌 组织学特征与原发癌相似 可发生坏死、囊性变、瘤内出血 临床兼有原发癌症状及转移癌引起的症状 CEA高值有一定意义。
肝脏疾病CT诊断
转移性肝癌CT表现 平扫: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分叶状肿块 大多表现为低密度 多在低密度病变内存在更低密度区 边界多为模糊不清 此外如大肠癌、卵巢癌等的肝转移性瘤 可合并有钙化。
肝脏疾病CT诊断
脂肪肝 应注意重症脂肪肝平扫易掩盖其他低密 度占位病变,需做增强扫描或结合其他检 查确诊。
肝脏疾病CT诊断
脂肪肝
肝脏疾病CT诊断
肝硬化 是以肝内广泛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 慢性肝病,肝实质细胞发生坏死、纤维化、 肝内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再生结节,晚期 肝脏萎缩变小。 主要原因有;肝炎、酒精中毒、慢性胆 道梗阻、心功能不全、药物中毒、寄生虫 等,还有一些原因不明。
肝脏疾病CT诊断
肝血管瘤CT表现 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 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 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30~ 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即快速、团注造 影剂,快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 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肝脏疾病CT诊断
肝脏疾病CT诊断
肝脓肿CT表现 增强:其典型三层病理改变增强后CT表现为: 中心坏死区无强化 中间层为介于液化坏死区与正常肝组织之间 的低密度带晕带环 外围层表现为与正常组织分界模糊 慢性期由于脓肿周围形成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 被膜,脓肿壁显著环形强化,其密度高于肝组织。
肝脏疾病CT诊断
肝脓肿CT表现 脓腔内若含局限性少量气体或气液平面 为其特征性表现。
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CT诊断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 灶,较大的病灶多有中心坏死;
增强早期多出现边缘局灶分布的结节 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 特征变化为注射对比剂后5~60min病 灶变为与肝密度一致等密度影。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腹部CT解剖及诊断
CT解剖
检查方法
一、扫描前准备:空腹,扫描前30分钟口 服造影剂500ml,临检查前再服200ml,以 充分充盈胃肠道,避免与腹部肿块及肿大 淋巴结混淆。
二、平扫:常规仰卧位,自肝顶至肝 下缘,8~10mm 层厚及层距,扫描时 需闭气,必要时薄层扫描。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肿瘤可呈单 发或多发结节、肿块或弥漫病变;
增强早期肿瘤密度增高,至门脉 期密度多减低,延迟后肿瘤多表现为 低密度。
原发性肝Ca
肝Ca
肝Ca
巨块型பைடு நூலகம்癌
弥漫型肝Ca
小肝癌
肝Ca 肋骨转移
肝Ca术后
肝Ca 并腔静脉癌栓
肝癌合并肝总管癌栓
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瘤样增生,并 非真性肿瘤,病灶中央为一星状瘢痕组 织,纤维间隔从中间向四周放射,将病 灶分割呈结节状,有界限但无包膜。
CT表现
多单发,边界清楚密度稍低的肿 块影,部分肿块的中心见星状低密度 影,可有轻度强化,少数病灶延迟后 强化较明显。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有脂肪、血管、平滑肌三种成分 构成。
间接征象:包括肝脏直接侵犯征
象、肝内转移灶、周围淋巴结转移、 胆道梗阻征象、门脉浸润征象等。
胆囊癌
胆囊癌
经典腹部CTppt课件

-
63
-
64
-
慢性胆囊炎
可由急性胆囊炎演变而成,也可以为原发 的慢性炎症
基本病理为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呈弥漫性 增厚,肌层萎缩,可伴有钙化,囊腔变小, 收缩机能减退
多为老年病人,症状为不典型消化功能减 退、间歇痛、腹胀
65
-
慢性胆囊炎CT表现
平扫:
①、胆囊缩小
②、胆囊壁增厚
③、胆囊壁钙化(形成所谓“瓷胆 囊” )
为海肝绵血状血管管瘤瘤,极少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
瘤。病变可单发,也可多发,多见于肝右叶后段。 病理改变为肿瘤外可见结缔组织被膜,与周围肝
组织分界清楚,其内由充满血液的血管囊腔构成, 囊腔间有纤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皮细胞。 肿瘤可发生纤维化、钙化及血栓形成。
42
-
平较扫大肝血为海管类瘤圆绵者形状中低心密血常度管伴区瘤有,低边C密界T度清表区楚现(,纤密维度化均、匀血。
- 环结”缔。组慢织性 包肝膜脓,肿脓由肿于壁脓呈肿边周界围清3形晰4成的血显管著丰环富形的强
35
-
36
-
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及多囊肝,单纯性肝囊肿可单
发、肝多囊发;肿多囊肝常合并肾、胰等其他脏器囊肿。
囊肿多数内衬立方上皮细胞,外被以纤维组织包 膜。囊肿可大可小,大小相差很大 临床一般无症状,多于体检B超时偶然发现。本 病具有女性多、高龄者多倾向
成
-
侧支循环形 29
30
-
31
-
32
-
肝脓肿
是肝内常见的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前者主要继发于胆道、腹腔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 染,而后者常继发于肠道阿米巴病。
肝脓肿病理改变为三层结构,中心为组织液化坏 死区域,充满了由坏死的组织细胞及白细胞形成 的半液体残渣。坏死区域周围为中间层,由胶原 纤维少的肉芽组织构成。外围为向正常肝组织移 行区域,为伴有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的肉芽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肝血管瘤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
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
(3)转移征象 ①门脉内癌栓形成:受累门脉扩大,增强后充盈 缺损。 ②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内癌栓形成:表现为静脉 扩大,增强后内有充盈缺损。 ③淋巴结肿大:肝门区、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④肝门内及肝内胆管扩张:系肿大淋巴结或位于 肝门的癌压迫或侵犯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
四、转移性肝癌
平扫为肝内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不等,常为多发, 亦可单发。分布趋向均匀,边界清晰,亦可不清晰。密度均匀 或不均匀;部分病例可出现钙化,如结肠粘液癌、胃粘液癌、 卵巢癌、骨肉瘤等的转移灶。
胆囊癌
1. 病理 多为腺癌,少数为鳞癌。 2. CT表现 (1)平扫 ①腔内结节型:从胆囊壁突入腔内的单发或多发乳 头状软组密度结节,胆囊腔仍明显可见。
②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 ③肿块型:表现为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实性软组织肿块 ,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此型多为晚期表现。 ④阻塞型:肿瘤侵犯胆囊管造成阻塞,胆囊积液扩大, 肿瘤小常不易发现。 (2)增强扫描:病变可中度强化。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一) 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分钟空腹口服1-2%的泛影 葡胺或温开水800-1000ml,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 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200ml。
(二) 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
(三) 增强扫描 1、团注非动态扫描;
2、团注动态扫描(1)进床式动态扫描
(2)同层动态扫描;
增强扫描:脂肪肝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
持相对低密度;肝内血管强化显影特别清楚,走行及分布
正常。
二、肝硬化
CT表现: 1、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① 肝脏体 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常表现为右叶 萎缩,尾叶或/和左叶增大。②肝表面凹 凸不平,呈波浪状或分叶状。③肝裂增 宽,肝门区扩大。 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不一。 3、继发性改变:①脾大;②腹水; ③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侧支血管 扩张,扭曲,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胆囊炎
CT表现 (1)急性胆囊炎 ①平扫 A.胆囊增大,横径大于4.5cm。 B. 胆囊壁厚,大于3mm,边缘模糊,周围 环状水肿带。 C. 胆囊穿孔形成脓肿:正常胆囊周围脂肪 间隙消失,出现局限性低密度区。 D. 可合并有胆囊结石。 ②增强扫描:胆囊壁和脓肿壁强化。
胆囊炎
(2) 慢性胆囊炎 ①胆囊缩小。 ②胆囊壁增厚。 ③胆囊壁钙化。 ④常合并胆囊结石。
3、螺旋C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四) 造影CT:肾动脉造影(CTA)、下肢造影CT等
腹部CT解剖
肝脏
肝脏正常表现
1 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 它脏器如脾脏等。
2 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 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 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 ①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
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 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 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
③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 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
肝血管瘤CT表现
病理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或退行性病变。由 胆小管扩张演变而成,囊壁衬以分泌液体的上皮细 胞。临床多无症状。
CT表现 平扫肝内圆形、类圆形水样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锐利,大小不等,数目不等; 增强后不强化,肝组织强化使得囊肿显示更清晰。
七、肝脓肿
CT表现: (1)平扫
①肝内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或 不均匀 ,边缘清楚或不清楚。 ②脓肿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为环征 或靶征。 ③病灶有气体时诊断可肯定。 (2)增强扫描:脓肿壁环状强化。
胆囊
一、正常表现 肝内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示,肝总管表现为肝门区
环状影,位于门静脉右前方。 胆总管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内的环状影,位于下腔静
脉前方,直径不超过10mm。 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呈卵圆形或圆形,横径2.5-
3.5cm,大于4.5cm为增大;胆囊壁光滑,厚约1-2mm, 厚薄均匀,超过3mm为异常增厚。
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 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 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 期,即注药后30~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 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 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 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肝血 管瘤
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缘较清。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肝分叶及段的解剖标志
肝左、中、右静脉 肝内三条裂隙:肝圆韧带裂(左叶间
裂)、叶间裂、静脉韧带裂.
肝脏的常见病CT表现
一、脂肪肝
病理:脂肪在肝细 胞内过度沉积, 又名肝脏脂肪浸 润。
CT 表 现 : 平 扫 : 肝 体积正常或增大, 肝密度弥漫性或 局灶性减低,低 于脾脏密度。
三、原发性肝癌
病理 肝癌分三型:①巨块型:直径≥5cm;②结节型 :直径<5cm;③弥漫型:结节小,弥漫分布且均匀。
CT表现 (1)平扫:①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型低
密度灶,有分叶,密度不均,大小不等。 ②边缘有一圈透亮带,所谓“晕圈征” ③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 ④常同时有肝硬化表现。
增强扫描: 1 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常为不均匀强化,密 度超过肝实质; 2 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实质。 3 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强化。
肝血 管瘤
பைடு நூலகம்
腹主 动脉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
肝血 管瘤
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
肝血 管瘤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六、肝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