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蔬菜产业发展及批发市场调查报告完整版
全县蔬菜产销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蔬菜产销情况调研报告蔬菜“价格高、品种少、季节性供给矛盾突出”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近几年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市场蔬菜价格究竟与周边县市差距多少,县市场蔬菜为什么价格高,蔬菜为什么难以发展起来?带着一个个问题,我们组织专门的人员对我县市场蔬菜产销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城市场蔬菜产销和价格情况1.蔬菜供给情况。
据调查,202X年度全县正常生产经营的商品蔬菜基地仅有4家亩,以生产辣椒、茄子、豇豆、白菜、结球甘蓝、萝卜、黄瓜、西葫芦等大宗品种为主,蔬菜产量1150吨左右。
另外,县城周边有150~200户农户采取常规方法种植蔬菜,在7~12月夏秋季上市为主,上市量2600吨左右。
因此,全年县城南北市场上市蔬菜总量大约3750吨左右。
2.市场销售情况。
以县城常驻人口5万、人均日需菜量公斤计算,全年需菜量9100余吨,蔬菜缺口达到5350余吨,本地蔬菜上市旺季缺口50%左右,淡季可能达到85%以上,全年平均缺口率达%。
为满足市场供给,我县蔬菜供应旺季每天有蔬菜贩运车辆7~9辆(其中往3~4辆、往大余4~5辆),每天运进量达8~吨,淡季贩运车辆5~7辆(其中往2~3辆、往大余3~4辆)每天运进量达6~吨。
还有些不经县城中转的贩菜车辆未作调查,如扬眉片三个乡镇至南康贩菜、铅厂镇到大余贩菜、过埠片(3个乡镇)直接到贩菜,这些数量还很大。
不完全统计,全年运进县城的蔬菜总量达5300余吨。
这些蔬菜大约有80%在县城南北市场销售,20%转批乡(镇)集市销售。
3.蔬菜价格情况。
据县物价局对超市蔬菜和县城南北市场蔬菜价格监测,青椒等14个品种全年平均(算术平均)零售价元/公斤,比元/公斤(市物价局监测数据)高出%。
其中蔬菜大量上市的旺季(6-10月)14个品种平均每公斤元,比元下降了%;但蔬菜淡季(11月-次年5月)县城和蔬菜价格基本持平,都在-元/公斤。
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3篇)

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3篇)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通用3篇)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篇1脱水蔬菜是_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_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_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尝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__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_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
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 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__年,实现年产值亿元,利税 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_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
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
据调查,_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
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
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
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
对农村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在农村蔬菜产业化过程中 ,应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性 和规范性。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村蔬菜产业化发展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提高农民参与度
鼓励农民参与农村蔬菜产 业化发展的决策和实施过 程,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 获得感。
06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农村蔬菜产业化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应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提出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促进农村蔬菜产 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政策支持、 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将调查结果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为 政府制定农村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提供 参考。
02
调查方法和样本概述
调查方法
01
02
03
文献综述
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学术 论文和报告,了解农村蔬 菜产业化的背景、现状和 发展趋势。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 术推广等,为农村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调查目的
了解农村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蔬菜产业的发展规 模、技术水平、管理模式、市场竞争 力等方面的情况。
分析问题原因
针对农村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原因,为制定相应的解决方 案提供依据。
标准化程度较低
农村蔬菜产业的生产和管理标准不一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影响了产 品质量和安全。
农民参与度和收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民参与度不高
农村蔬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农民的收益不 高。
收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趋向调研报告(全文完整)

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趋向调研报告(全文完整)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趋向调研报告现代蔬菜产业正在向设施化、立体化、精细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产业链日渐延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良好的蔬菜现代产业结构模式正在形成,深刻改变了农业结构调整方式。
本文以*市*县的蔬菜产业集成发展模式为例,探讨现代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向和问题。
*县蔬菜规模种植已有*余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豫北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蔬菜交易中心,现在种植的蔬菜有*多个品种,囊括了中国蔬菜的大部分品种,群众基础广泛,技术条件成熟,具有典型分析价值。
一、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县始终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壮大主体、科技创新、项目支撑等措施,实现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推进传统粗放农业向高效精准农业转型,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富裕的新路子。
*年*县蔬菜播种面积*万亩,带动*万户农户从事蔬菜生产,创建了*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个市级标准园,认证*个绿色产品,“清化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旺山红”樱桃、“豫博天赐”辣椒等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注册了“孝敬牌”“*源”“笑京”等*余个蔬菜商标。
获得“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中国十大蔬菜之乡”等称号。
发展蔬菜产业是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据调查,用中小拱棚生产蔬菜每亩年收入在*元左右,大棚蔬菜每亩年收到在*万左右,日光温室每亩年收入可达*万至*万元左右。
与种植粮食相比,蔬菜种植的收益是粮食收益的*-*倍。
不少农户靠种菜脱贫致富,盖起了新房,供孩子上学,种菜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县蔬菜产业发展体现了蔬菜生产结构模式的更新优化,蔬菜用地采取了进一步的集约化措施,减少了露天蔬菜的种植面积,各种设施农业大量出现,建设了更为专业化智能化的日光温棚生产基地,种植结构和模式也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蔬菜市场品种细化供应能力和全天候跨季节、跨区域供应能力大大增强。
调研报告:关于我县蔬菜产生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蔬菜产生发展的调研报告一、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XX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7℃,平均日照2126小时,无霜期232天,常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从山川形势看,它东南滨江,西北环山,长江岸线65公里。
沿江为长江冲积平原,河网密布,渠道纵横,土质多为灰沙泥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这种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它的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东柴西米南菜北棉花”之说,是个名不虚传的“鱼米之乡”。
(弘利教育)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围绕打造蔬菜全产业链,重点推进蔬菜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3.5万亩,年产蔬菜110多万吨,成为了中国蔬菜之乡。
素有“北寿光、南XX”、“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之美誉。
当前,随着城郊型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资源的不断丰富,我县蔬菜产业迎来带了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充分挖掘现有优势,努力实现产业高效的发展目标。
二、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蔬菜产业结构链中各个环节的发展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贮藏及加工业长期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对整个蔬菜产业效益和层次的提升、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带来了不利影响,成为我县蔬菜产业的软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与自身环节的资本投入、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有关联,也与生产环节上长期只重视沿江第一阶梯的保护地高效栽培,忽视第二阶梯的开发,导致第一与第二阶梯发展严重失衡相关联。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意味着我县蔬菜产业尚不是一个健全的产业,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改变不了波动性大、风险性高的鲜供型原始特征。
如不能及时解决,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将丧失从简单的规模扩大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我县蔬菜产业走向萎缩。
(弘利教育)(二)蔬菜生产环节存在着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积存的栽培模式、新技术推广与运用等深层次制约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关于全县蔬菜生产和供应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蔬菜生产和供应情况的调研报告5月下旬,县政协开展了全县蔬菜生产和供应情况的调研活动。
调研中,全体调研人员分组深入各镇,听取蔬菜生产和供应情况介绍,走访部分种植大户,了解相关情况;召开汇报研讨会,听取县农委等8个部门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重视全县蔬菜生产,成立了领导组,出台了扶持政策。
结合“阳光工程”,组织蔬菜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菜农播种、管理和防治病虫害。
成立了陶厂生姜、仙踪草莓和张公菱角合作社,发展了一家蔬菜产品深加工企业—新思维食品有限公司,已申报成为省级龙头企业。
全县水生蔬菜渐成规模发展态势。
2010年,铜闸镇陈学武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茭白400亩、莲藕300亩。
今年,已发展莲藕800亩、茭白600亩、芡实60亩、慈菇100亩和大棚茭白200亩。
张公的菱角也是我县的传统水生蔬菜,现有生产面积1500亩,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陶厂的生姜由原来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亩,并已扩大到铜闸等地。
仙踪的草莓生产也进一步发展,其中大棚草莓已发展到200亩。
上述茭白、莲藕规模生产取得较好收益,据陈学武介绍,种植茭白,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是种植棉花收入的两倍多;莲藕亩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产品非常畅销,供不应求。
其它规模蔬菜也有一定的收益。
如大棚蔬菜中的西红柿,每亩毛收入6000元左右,其它蔬菜毛收入每亩4000-5000元;仙踪的草莓每亩毛收入上万元;陶厂的生姜每亩毛收入3500左右。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4.6万亩,其中农户自给面积2万亩(含复种);水生蔬菜1.5万亩,其中菱角0.7万亩、莲藕0.5万亩、茭白0.3万亩;露天商品蔬菜1万亩,其中生姜0.5万亩、菜用豆0.3万亩、其他0.2万亩;大棚蔬菜面积0.1万亩,主要集中在环峰、仙踪和铜闸等镇;蔬菜生产品种分13类193个品种,并逐步形成了茭白、莲藕、生姜、菱角、草莓等特色蔬菜生产小区。
【最新】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6)doc

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县政协七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特色精细菜和高原夏菜为重点,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积极调整结构,建龙头、扩基地、增效益,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推动汭河川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是政府投入加大,助推规模扩张。
全县蔬菜拱棚、日光温室分别达到了10000座和1000座,建成于家湾、平头沟和冉李等8个蔬菜专业村,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2万亩,马铃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
今年上半年全县种植蔬菜2.9万亩,生产蔬菜2.4万吨。
二是建办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先后招商引资建办了方盛果蔬保鲜和阳光生态苗木繁育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
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协会十基地十农户”模式,与农民群众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调动了菜农的积极性,在调整发展模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是积极流转土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积极引进韩国、榆中、定西等外地客商落户经营,在冉李、枣林和东庄等村流转土地5100亩,新建蔬菜基地5处,蔬菜生产基地累计达到10处,蔬菜产业发展由传统粗放型经营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
四是健全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
招商建办的方盛蔬菜公司,配套建成4000平方米的盖棚式交易市场,年蔬菜吞吐量达8万吨。
扶持发展了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等9个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纳会员1200多人,带动农户4500多户,签订蔬菜订单5100多亩。
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县内家悦超市、农贸购物中心签订了购销订单,实现了农超对接,蔬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是加强技术培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举办各类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51期,编发宣传资料7000多份,培训技术骨干850人、农民7300多人(次),推广测土配方、滴水灌溉等新技术,引进航天辣椒、西甜瓜等新品种8类24个。
XX县蔬菜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XX县蔬菜产业发展调查报告为了全面掌握全县蔬菜产业种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加快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县农业局组织人员到小草坝、角奎、洛泽河等各乡镇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种植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县紧抓“菜篮子”工程,将蔬菜的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来抓。
地膜蔬菜和大棚蔬菜的推广,栽培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近些年我县逐步优化发展布局,持续扩大种植面积,多方完善管理和引导措施,坚持走小规模开发与基地建设同步推进、设施栽培与露地生产并重,净种与间套、复种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反季节蔬菜和温室栽培也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来源之一。
然而因土地资源的制约和环境状况的影响,目前的栽培技术相对滞后,并且推广缓慢,蔬菜种类结构单一,我县蔬菜生产还不能全方位满足市场的需要。
由于季节性差异大、生产区域设施不完备、产量与供应时间不稳定以及交通条件改善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每天仍然有近不少的蔬菜运到县城和各个乡镇,以满足广大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节令时鲜蔬菜总体上价格高于周边县区。
2011年3月部分蔬菜价格表(一)基地规模持续扩张,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全县年均种植蔬菜13万亩,可实现年产量10万吨。
2011年彝良县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县种植蔬菜11.73万亩,实现产量9.43万吨;完成建设用于蔬菜种植的大中拱棚41座,在角奎、洛泽河镇以及小草坝的少数乡镇初步形成规模型农业产业示范带动点,以小草坝、角奎、龙街等周边地理优势明显乡镇鼓励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具备大规模优势的蔬菜基地,蔬菜产业发展取得较大的突破。
(二)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采取一年两大茬或三大茬高效栽培,结合农业科技综合措施和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间套种蔬菜,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通过“春提早、秋延后”反季节生产和区域性统一品种、统一育苗、分户栽植的方式,大力落实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多病联防等生产管理技术,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实现了农业、水利设施的全面推进和配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蔬菜产业发展及批发市场调查报告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县蔬菜产业发展及批发市场调查报告
蔬菜是新绛县农业生产中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这些年,县委县政府依靠技术进步,积极改进蔬菜种植方式,使之由过去季节性生产,发展到“大田—拱棚—日光温室”三结合的周年生产,其质量也由普通蔬菜上升到无公害蔬菜,温室、拱棚高效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目前,全县现有面积2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万亩,拱棚8万亩,大田菜9万亩。
种植的蔬菜品种主要有西红柿、黄瓜、茄子、茴子白、西葫芦、冬瓜、韭菜、芹菜等十余个。
分布在8个乡镇的143个村庄,占全县农村总数的65%;有3XX个农户从事蔬菜生产,占农户总数的42%;蔬菜提供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蔬菜总产量90万吨,总产值10亿元左右,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
在蔬菜生产户中,人均收入超万元的达3000多户,人均收入5000元到近万元的达4000余户,人均收入3000元到近5000元的上万户。
全县拥有6个各具特色的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即以三泉、古交、北张、泽掌、泉掌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反季节双茬西红柿基地,以横桥、龙兴为主的万亩甘兰生产基地,以古交南片为主的万亩无公害茄子生产基地,以万安、北张为主的万亩黄瓜生产基地,以龙兴、横桥为主的万亩西葫芦生产基地,以鼓水流域为主的千亩莲菜生产基地。
无公害蔬菜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市场建设。
全县目前运营着西曲、南李村、刘建、王守、北行庄5个专业性产地蔬菜批发市场。
西曲蔬菜批发市场是最早建设而且最大的市场。
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场地硬化6万平方米,交易棚面积3500多平方米。
市场日客流量达到3000人次,车流量1000多车次,日平均交易130万公斤,旺季可达300万公斤,XX年蔬菜产品远销内蒙、甘肃、陕西、河南、北京等21个省市的200多个县市,并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
交易量亿公斤,交易额亿元,实现利税656万元,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较大的集蔬菜、瓜果批发、装卸配货、冷藏储存、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蔬菜产地批发市场。
市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50家鲜活农副产品定点市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部农产品信息网信息采集点”以及省政府“1311”调产工程项目。
新绛县绛州绿蔬菜有限公司是一个集全县蔬菜生产、组织、管理、销售于一身的股份制企业。
公司位于县城龙兴街125 号,现有办公用房1200平方米,注册资金150万元,总资产500万元,流动资金200万元。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238名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就达15人之多。
公司下属“一园四站四市场”。
“一园”即南李村科技示范园。
占地60亩,主要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示范。
“四站”即古交、泽掌、泉掌、北张四个服务站。
四个服务站涵盖了全县90%以上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域。
在优良种子、生产物资供应等方面,为蔬菜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四市场”即古交镇南李村、泉掌镇刘建、泉掌镇王守、北张镇北行庄四个蔬菜产地批发市场。
古交镇南李村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位于108国道南侧,占地35亩;泉掌镇刘建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位于县道新乡路西侧,占地42亩;泉掌镇王守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位于县道新乡路南侧,占地31亩;北张镇北行庄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位于县道新乡路北侧。
四个市场覆盖了全县百分之七十的蔬菜生产区,年交易量63万吨,交易额7亿元。
公司营销的无公害精品菜远销陕西、河南、湖北、内蒙古、江苏等十几个省市,建立了较为宽广的销售网络。
公司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科技依托关系,聘请张志斌等专家为蔬菜生产技术顾问,负责全县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
公司与全县2XX多农户建立了协作关系,实行了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运作方式,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实验和示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升了全县蔬菜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公司组织牵头对联系的保护地蔬菜进行了无公害质量认证,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20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品种6个,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量达到万吨。
公司在品牌建设上取得可喜成绩,绛州绿商标被评为“山西省着名商标”,绛州绿品牌被认定为“山西省名牌产品”。
公司先后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商贸先进企业”,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信誉aa级企业”。
现在,新绛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先后被确定为北京市“场地挂钩”外埠蔬菜生产基地、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中国绿色食品总公司蔬菜生产基地、中国果菜十强县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