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

合集下载

陕西地理知识点

陕西地理知识点

陕西地理知识点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

陕西的地理特点十分丰富多样,既有雄伟壮丽的山脉和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广阔的河流。

以下是陕西地理的一些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东邻山西、河南,南界湖北、重庆,西接四川,北连内蒙古、宁夏、甘肃。

地处中国的腹地,是连接西北与华北、西南的重要通道。

二、地形地貌陕西地势起伏,地形多样。

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地状递降,主要由秦岭、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组成。

1. 秦岭秦岭是中国五大山脉之一,也是陕西的主要山脉。

秦岭横贯陕西中部,全长约1200公里,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重要分界线。

秦岭山势险峻,峰峦叠嶂,有许多著名的山峰和景点,如华山、嵩山等。

秦岭还是中国著名的水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发源于秦岭。

2.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陕西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占陕西总面积的大部分。

黄土高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陕西的大部分农田就位于黄土高原上,这里盛产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

3. 渭河平原渭河平原位于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是陕西的主要平原地区。

渭河是陕西的第二大河流,流经陕西的中部地区。

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陕西重要的农业基地。

渭河平原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咸阳等。

三、气候特点陕西的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亚热带气候和高原气候。

1. 温带大陆性气候陕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变化较大。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暖宜人。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旱少雨。

2. 亚热带气候陕西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这些地区年均降水量较多,适宜农业生产。

3. 高原气候陕西的西北部分地区属于高原气候,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少。

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适宜畜牧业发展。

四、自然资源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

陕西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

陕西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

陕西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绝大部分在荆州、梁州、一小部分在雍州,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陕西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陕西的气候特点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

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

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很长,达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

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7~16℃。

其中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6℃。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陕北-10~-4℃,关中-3~1℃,陕南0~3℃。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陕北21~25℃,关中23~27℃,陕南24~27.5℃。

春、秋温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比较显著。

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3%~24%。

冬季降水稀少,只占全年的1%~4%。

暴雨始于4月,于11月结束,主要集中在7~8月。

关中、陕南春季第一场320.0毫米的降水过程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

初夏汛雨出现在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间,暴雨相对集中,关中、陕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较多。

陕西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

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陕西省地理知识

陕西省地理知识

陕西省地理知识陕西省,位于中国西部,是“黄河之畔”的历史名片。

其地理介绍不仅仅是众多风景名胜的所在地,更是绝妙的论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陕西主要建立在黄河、陕河及河东河西组成的漫长黄土高原上,其地势多样,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地方,多为盆地,主要有秦岭南麓的渭河、洛阳地区的大别山;海拔在1000~2000米以上的地方主要为丘陵,山地、草原等;其中著名的有陕北的华山、泾渭分明的关中平原等。

陕西的气候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春秋季节气温差大,冬季寒冷,但夏季也暖和,属典型的高原性气候,雨量充沛,冬至到夏至之间大概有6-7月的雨季。

陕西被称为“华夏文明数千年发祥地”,是中华文明古老地域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陕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古代已有各种文字系统,如陕西碑文,濮院石刻,大明碑文,唐代书法家曹学宝,明清书画家徐悲鸿、汪洋等都在此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更重要的是,陕西的土壤以黄土著称,他的土壤深厚土质丰富,水分充沛,具有良好的肥沃性,是中国优秀的土壤母质和粮食大县,也是中国的“珠穆朗玛峰”,以种植具有“斗拱”的玉米而闻名。

陕西的丰富矿藏使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被称为“三角贸易商”,它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硅酸盐矿、盐类矿物、石墨等等,也是中国的重要煤炭和石油储备地。

陕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其中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狮子、大象、考拉、华南虎、熊猫、水獭、野鹤、鹦鹉等;另外,它是一个古老的民俗文化中心,拥有西安八大景点、西安城墙、大明宫、芮城古城、宝鸡碑林、陕西博物馆、曲江青石古道等,构成了陕西这一千年来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总之,陕西省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风光,使其成为中国的文化重镇和旅游胜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航拍中国陕西地理知识点

航拍中国陕西地理知识点

航拍中国陕西地理知识点一、陕西地理概况陕西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偏西地区,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地理区域。

它东临河南、山西,南接湖北、重庆,西靠甘肃、宁夏,北接内蒙古。

陕西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大陆面积第9大的省份。

二、地形地貌陕西地域东西跨度较大,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

陕西地形复杂,包含了丘陵、山地、盆地、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其中,黄土高原是陕西最主要的地貌类型,占据了全省面积的70%以上。

黄土高原地势平坦,土层松散,水分渗透性强,因此容易形成沟壑纵横的河谷地形。

三、主要山脉陕西境内有多个重要的山脉。

其中,秦岭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横贯陕西北部,是中国的地理分界线之一。

秦岭山脉壮丽险峻,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构造。

太白山是秦岭脉系的最高峰,海拔达3767米,是陕西省的最高峰。

除了秦岭,陕西还有其他山脉如终南山、神农山等。

四、主要河流陕西境内有众多重要的河流。

其中,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陕西的重要河流。

它从陕西北部流经,对陕西的农业、水资源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渭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陕西南部的秦岭山脉,然后向东北流经陕西、河南和山西等省份。

渭河流域是陕西的主要农业区。

五、主要湖泊陕西境内虽然没有大型湖泊,但有一些重要的水库和人工湖。

其中,秦岭山脉的秦安水库是陕西最大的水库之一,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之一。

除此之外,陕西还有一些人工湖如曲江、大明湖等,这些湖泊不仅美丽,还成为了当地的旅游景点。

六、气候特点陕西气候多样,东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北部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陕西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温暖宜人。

陕西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陕西的气温和降水量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七、生态环境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秦岭山脉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是中国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

陕西还有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华山、华阴市、周至县等,这些地方保护了很多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陕西地理知识

陕西地理知识

陕西地理知识陕西位于中国的西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陕西的地理环境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陕西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东临河南省,南接湖北省,西邻甘肃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西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连。

陕西的地形起伏较大,大致可分为三个地理区域:黄土高原、秦巴山区和陕北河谷。

其中,黄土高原是陕西的主要地貌类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秦巴山区则是陕西的天然屏障,山脉纵横交错,地势险峻,气候湿润,是陕西的重要水源地和森林资源区。

陕北河谷地势较为平坦,河流众多,是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陕西的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分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陕西境内还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气候适宜,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

除此之外,陕西还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华山、西安古城墙等景点。

这些历史遗迹和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陕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苹果等作物,养殖畜牧业也十分发达。

此外,陕西还拥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铜、铅、锌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近年来,陕西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了能源、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

陕西的交通发达,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拥有众多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线路,方便了陕西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和交流。

此外,陕西还是中国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中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频繁。

陕西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其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发展,陕西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延安市气象条件

延安市气象条件

延安市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延安市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有寒流出现;夏季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多雷阵雨,秋季凉爽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

延安市宝塔区地处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温度9.7℃,一月平均气温-6.7℃,七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5.4℃(延安市极端最低气温-28.5℃。

)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2%;年日照2472小时,年降水量550mm,57%集中在7~9月。

一日最大降雨量98.1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62.1mm。

平均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

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冰雹等。

夏天平均大气压90.03Kpa。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占年频率的24%。

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8.0m/s。

年最大降水量:741.0mm.全年雷暴日数:30.5天;最大冻土深度为790mm,最大积雪深度170mm。

平均海拔高度957.6m。

1、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辖1区12县。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宝塔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宝塔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富民、工商强区、城市带动、项目拉动、超常发展、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西安: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

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

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西安气候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温度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全年无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春暖花开的3-5月和秋高气爽的9-11月是到西安旅游的最佳季节。

铜川市:铜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炙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年均气温8.9--12.3℃,年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

每年的春夏之交与夏秋之交为铜川旅游的最佳时段,届时阳光明媚、暖风送爽,令人怡然。

宝鸡:宝鸡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的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天气干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和温热多雨交替出现,春季升温迅速而气候多变,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

光、热、水资源较丰,年日照时数1860~2250小时,年平均气温7.6℃~12.9℃,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在-0.8℃~-4.7℃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19℃~26℃。

年极端最低气温-29.8℃,1991年12月28日出现在太白县;年极端最高气温42.7℃,1966年6月19日出现于扶风县。

川塬地区多年平均无霜期209~220天。

年降水量590~1000.,号称“关中水龙头”。

7、8、9三个月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的50%左右。

年平均湿润指数扶风、眉县、岐山、凤翔为0.70~0.73,陇县、千阳、凤县在0.76~0.79,宝鸡市区及陈仓区为0.83上下,麟游、太白植被较好,湿润指数达0.87~1.07。

陕西汉中常年气候

陕西汉中常年气候

陕西汉中常年气候1、2016夏季汉中气候预测汉中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北有秦岭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气候温和湿润。

[5]气温:区内气温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制于地形。

年均气温14℃。

西部略低于东部,南北山区低于平坝和丘陵。

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坝地区年均气温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年均气温低于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气温高于13℃。

[5]降水:汉中地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形成全年降水的暖湿空气,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其次是西太平洋。

夏季,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孟加拉湾水汽沿西南低涡下部的西南季风北上,经西藏、云南及四川西北部到达本区上空;西太平洋水汽随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东南气流输入本区上空。

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主要是蒙古高压)控制,多西北季风,形成寒冷干燥少雨的天气。

春秋为过渡季节,春暖少雨,秋凉多雨,气候湿润。

地面植被、水库、河流、田园等所蒸发于空间的水汽参与降水甚微。

来自西南、东南的暖湿气流受巴山、秦岭阻隔,使得区内雨量充沛,但由于两山位于西南气流的路径上汉中石门栈道,由于中低层云系的水汽系统辐合,以及地形抬升和山地垂直影响,使本区南北承接水汽不等,降水量分布悬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1700mm之间。

其中南部米仓山最为丰富,成为陕西之冠。

[5]湿度:整个汉中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态势,基本呈南大北小。

汉江平坝、巴山山地70~80%;秦岭山地73%。

一年中冬春两季较小,夏秋较大。

9、10月为全年之冠,均在80%~86%;冬季(12、1、2月)三个月汉江平坝、巴山山地为75%~80%;秦岭山地58%~66%。

2、陕西汉中的人怎么样?友好吗?气候如何?》汉中,简称“汉”,美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

全市辖十县一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汉中人整体是不错的,热情、好客、纯朴、善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西安: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

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

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西安气候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温度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全年无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春暖花开的3-5月和秋高气爽的9-11月是到西安旅游的最佳季节。

铜川市:铜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炙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年均气温8.9--12.3℃,年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

每年的春夏之交与夏秋之交为铜川旅游的最佳时段,届时阳光明媚、暖风送爽,令人怡然。

宝鸡:宝鸡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的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天气干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和温热多雨交替出现,春季升温迅速而气候多变,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

光、热、水资源较丰,年日照时数1860~2250小时,年平均气温7.6℃~12.9℃,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在-0.8℃~-4.7℃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19℃~26℃。

年极端最低气温-29.8℃,1991年12月28日出现在太白县;年极端最高气温42.7℃,1966年6月19日出现于扶风县。

川塬地区多年平均无霜期209~220天。

年降水量590~1000.,号称“关中水龙头”。

7、8、9三个月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的50%左右。

年平均湿润指数扶风、眉县、岐山、凤翔为0.70~0.73,陇县、千阳、凤县在0.76~0.79,宝鸡市区及陈仓区为0.83上下,麟游、太白植被较好,湿润指数达0.87~1.07。

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极端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

对农业生产来说宝鸡气候的有利条件是: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与作物生长需求基本匹配。

不利因素是气候多变,降水量年际、月际变率大;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雨涝、低温冻害、冰雹、大风、干热风等,其中以干旱雨涝危害最大;北部山区多发生干旱、冰雹,适宜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南部山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但雨涝、低温冻害、大风较多,应重点防御。

【2005年气候特点及评价】2005年宝鸡全区平均气温偏高,暖冬气候明显,年降水量大部分县区正常略偏多。

年内主要灾害有“春旱”、“初夏旱”、“暴雨”、“秋淋”。

2005年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生产利大于弊,在小麦产量形成中,亩有效穗数明显高于2004年,穗粒数和2004年相比偏少,因受干旱地影响,旱地小麦千粒重相比2004年有所下降。

在春玉米生长期,普遍适期播种,苗期降水适时,光热资源充足,生长旺盛;关键期降水较好,抽穗授粉正常,如期成熟收获。

夏玉米播期普遍提前,苗情差异较大,川塬灌区播种适时,水利条件好,关键期气象条件较为有利,普遍生长发育正常,成熟后期遭遇秋淋天气,收获期普遍推迟。

部分旱地夏玉米,由于播种质量较差,苗期受旱明显,发育期普遍有所推迟,加之授粉期阴雨寡照,造成授粉不良,出现秃顶现象,甚至部分田块无法正常成熟而出现减产。

【气温】2005年平均气温:川塬区为11.6~13.8℃,山区为8.8~9.8℃。

与历年平均值相比,全区各地均偏高0.6~1.0℃。

冬季:季内各月平均气温持续偏高,与历年同期相比,12月份:南部山区偏高1.7~1.8℃,其余各地偏高0.7~1.1℃。

1月份:南部山区偏高0.7~1.5℃,北部山区接近常年,其余各县区偏低0.3~0.9℃。

2月份:南部山区偏高0.4℃,其余各县区偏低0.7~1.5℃。

季平均气温:南部山区偏高1.0℃,其余各地区正常或略偏低。

春季:气温逐月偏高,与历年同期相比,3月份各地均偏高0.7~1.3℃。

4月份,凤县、麟游偏高1.6~1.9℃,其余各地偏高2.4~3.7℃。

5月份各地均偏高0.9~1.7℃。

季平均气温:川塬区为13.3~15.5℃,山区为10.0~11.0℃;较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各地均偏高1.2~2.0℃。

夏季:气温呈现前期偏高,后期偏低趋势。

与历年同期相比,6月份:凤县偏高1.2℃,其余各县均偏高1.9~2.7℃。

7月份:陇县、凤县偏高0.1~0.2℃,其余县区偏高0.4~0.8℃。

8月份:全区均偏低0.9~2.0℃。

季平均气温:川塬区为22.0~24.5℃,山区为17.9~21.4℃;较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持平,各地偏高0.3~0.7℃。

秋季:气温呈现高-低-高变化,与历年同期相比,9月份:全区各地均偏高1.0~1.6℃。

10月份:凤县、太白持平,其余各地均偏低0.2~0.7℃。

11月份:太白、凤县偏高1.0~1.3℃,其余各地偏高1.7~2.3℃。

秋季平均气温:川塬区为11.8~13.9℃,山区为8.9~10.0℃,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均偏高0.7~1.1℃。

【降水】年降水总量全区为571~959.,与历年平均值相比,最多的陇县959.,偏多71%;其次太白为863.,偏多20%;眉县、凤县709~16,偏多15~25%;其余大部分县区为592~665.,偏差在-6%~+5%之间,接近常年。

冬季降水呈现两头多中间少趋势,时空分布不均。

12月降水总量全市为3~19.,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市区、太白偏多3倍多,千阳偏多2倍,其余大部分县区偏多1倍左右。

1月降水总量全区为0.0~3.5,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太白接近常年,其余各地均偏少;2月降水总量全区为5.5~13.4.,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眉县偏少3成,扶风、岐山接近常年,其余各地偏多2~7成。

季降水量总量全区为10.0~33.2.,其中,市区、千阳、凤县为偏多4~5成,凤翔、麟游、陇县偏多1~2成,其余各县区接近常年。

春季降水呈现前少后多趋势,时空分布不均。

3月降水量:全区为8.3~19.3.,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偏少1成,扶风、市区偏少2~3成,其余各地偏少4~7成;4月降水量:全区为8.8~51.0.,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偏多2成,其余各地偏少5~8成;5月降水总量:全区为42~79.,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偏少3成,市区偏少1成,千阳、太白持平,其余各县区偏多1~2成。

季降水量:全区为80~116.,其中凤县偏少1成,其余各县区偏少2~4成。

夏季降水呈现前少后多趋势,时空分布不均。

6月降水量:全区为34.2~162.8.,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陇县为162.8.,偏多1.4倍;其次太白149.6.,偏多6成;其余各县区28.7~69.0.,偏少2~5成。

7月降水量:全区为47.9~237.3.,与历年平均值相比,陇县237.3.,偏多1.2倍;凤县180.,偏多4成;凤翔123.,偏多2成;麟游、千阳、太白92.6~113.7.,偏少1~2成;其余各县区47.9~83.,偏少3~6成。

8月降水量:全区为78.3~240.8.,其中眉县最多240.8.,偏多1.8倍;千阳、凤翔78~83.,偏少3成;凤县107.,偏少近1成;其余各县区135~190.,偏多2~9成。

季降水量:全区为238~556.,陇县偏多9成,眉县偏多4成,扶风、太白、凤县偏多近1成,其余各县区偏少1~3成。

秋季降水呈现前少后多趋势,时空分布不均。

9月降水量:全区为94.3~220.0.,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陇县220.0.,偏多1.5倍;千阳158.9.,偏多7成;岐山、眉县94~104.,接近常年;其余各地120~154.,偏多2~3成。

10月降水量全市为45.0~118.1.,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麟游持平;其余各地均偏多2~9成。

11月降水量全市为2.7~7.7.,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各地均偏少6~9成。

秋季降水量全区为162~284.,陇县偏多近9成,扶风、岐山、麟游及凤县偏多近1成,其余各县区偏多2~4成。

【日照】年日照时数宝鸡全区为1492~2074小时,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陈仓区、扶风、岐山接近常年;千阳、陇县、眉县偏少4~6%;其余大部分县区偏多10~19%。

冬季日照时数逐月偏少,季日照时数全区为238~444小时,其中,市区最少238小时,麟游最多444小时,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各县区均偏少53~133小时。

春季日照时数,全区为522~698小时,其中,太白最少522小时,偏少10小时;岐山最多698小时,偏多174小时;其余大部分县区偏多63~140小时。

夏季日照时数,全区为404~575小时,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少50~150小时。

秋季日照时数,全区为277~428小时,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眉县、陈仓区、岐山、陇县接近常年,扶风、凤翔、市区千阳、麟游偏少6~15%,凤县、太白偏少21~22%。

叫做: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

由此可见,咸字在文言文里通常做普遍都,全部来解释,所以咸阳就是说山水都在阳面。

另一种说法是有人根据《史记》和在秦都咸阳出土的陶文,认为商鞅在此曾置“咸亭”、“阳里”,秦孝公将两面名合一,取名咸阳。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形,表现为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约占总面积1/5;二是中部台塬区,也约占总面积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区,约占总面积3/5。

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

市区海拔378—421米。

东北部的石门山海拔为1885.3米,为全市最高点。

全市最低处在东南部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

境内山脉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岭余脉的马栏山、石门山,中部嵯峨山、笔架山、九峻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气候:因地形特征,又分为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气候区:南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沟壑区,气候稍寒,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不足1 0℃,无霜期180天。

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递增,50%集中在7、8、9月,常常秋雨连绵,久阴不晴。

河流:泾河从西北入境,向东南流出注入渭河。

渭河自西向东沿南界流过,形成“人”型水系。

其大大小小的河沟,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别注入泾渭两条动脉。

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12月31日,咸阳市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共有107个建制镇、62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

有汉、回、蒙、藏等41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99.8%。

全市非农业人口96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