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权高于一切,导致良渚古国走向灭亡!
从孢粉_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

收稿日期:2006-06-27基金项目: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5BLS004);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200704)作者简介:张玉兰(1946)),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孢粉、藻类、第四纪地质,E -mail:z hangyl@mail.tongj 从孢粉、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张玉兰(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通过对广富林遗址05SGI T 1240探方样品,马桥遗址05M M T 4探方样品的孢粉、藻类研究,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发现在良诸文化后期,样品中水生植物花粉香蒲(T yp ha)、莎草科(Cyper aceae)、禾本科(Gramineae)中的芦苇及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Salv inia)等数量较多,淡水生的藻类环纹藻(Concentr icy stes )、双星藻(Zegnema)也相当丰富.结合有孔虫研究及前人已有的资料,推测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水泛.关键词:孢粉;藻类;良渚文化;消亡中图分类号:P 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374X(2008)03-0402-04Cause Investigation of Liangzhu Culture .s VanishmentBased on Analysis of Sporo -Pollen and AlgaZH AN G Yulan(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Tongji Universi ty,Shanghai 200092,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sporo -pollen and alga form 05SGIT1240in Guangfulin relicsand 05M MT4in M aqiao relics,some Typ ha,Cyperaceae,Phragmites,and Salvinia of hydrophytes are founded in the upper samples of Liangzhu culture.In addition,there are also plenty of Concentri -cystes and Zegnema,whic h grow in fresh water.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and the foraminifera research,the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the vanishment of Liangzhu Culture in Taihu Lake is caused by the flood.Key words :sporo -pollen;alga;Liangzhu culture;vanish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60多年前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到上世纪60年代,夏鼐先生将此命名为良诸文化[1],后人一直沿用.建国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空前的成果,目前己发现遗址达100多处,已发掘的有30多处,墓葬100多座.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大体是南自浙江的杭州湾,北跨长江到达苏北的海安,东起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宁镇山脉,为长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晚期新石器文化[2].良渚文化从发端、兴盛,最后走向衰亡,前后经过了大约1200年[3],具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文化却在最辉煌的阶段,突然从太湖流域消失,至今找不到一个可资证明其后裔的承续文化.文化面貌相去甚远的马桥文化的出现,己是良渚人失去踪影的近千年以后.考古学上的断层,使古代太湖地区的人文历史呈现一段空白.在1986年纪念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有学者率先提出了/良渚末期太湖平原上发生严重水浸,使良渚文化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劫后余生的良渚先民于是举族离开了这块汤汤洪水方割、荡第36卷第3期2008年3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 RNAL OF TONGJI U NIV ERSITY(NAT URAL SCIENCE)Vol.36No.3 M ar.2008荡怀山襄陵的土地0的说法.还有的学者认为,海侵迫使良渚先民大规模迁移.上海博物馆张明华先生根据奉贤江海遗址良渚文化层上有洪水沉积物,赞同/水灾说0.他认为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区曾经有过大范围水浸的0水灾说0是比较可信的[4].1 从孢粉、藻类分析看良渚文化期间的变化为探明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在上海地区广富林、马桥遗址剖面采了样,分析研究孢粉、藻类.1.1 广富林遗址孢粉、藻类研究广富林遗址发现于1959年,位于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区佘山镇广富林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1b 3c 52.2d ,东经121b 11c 5d (图1),1961年第一次发掘[5].1999年,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重新勘探发掘,并延续到2005年.2002年,笔者曾采集样品进行过研究[6-7].本次研究的剖面是2005年发掘的.在05SGIT 1240探方西壁采集了13个孢粉样品.整个剖面深度为1.4m,岩性从下到上依次是:¹1~2号(1.4~1.3m )为生土层,岩性为黄褐色泥,自然堆积.º3~7号(1.2~0.8m ),良渚文化层,青灰色泥,自然堆积.»8~13号(0.7~0.2m ),广富林遗图1 广富林、马桥遗址位置Fig.1 Location of Guangfulin and Maqiao relics存文化层,黄灰色泥,自然堆积.对13个孢粉样品均分析处理.经显微镜分类、鉴定、统计,得到了丰富的孢粉、藻类化石.根据孢粉成分特征,从下至上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带(图2).从孢粉图式可见,在良渚文化上层(良渚文化后期),孢粉组合中有很多水生植物,水生草本植物香蒲(Typ ha)大量生长,莎草科(Cyperaceae)、黑三棱(Sp arganium )也有一些,禾本科(Gramineae)中芦苇也有相当数量,还有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Salvinia )及淡水藻类环纹藻(Concentr icystes )、双星藻(Zegnema)等.水生植物的繁茂,表明当时水域面积扩大.图2 广富林遗址05SGIT 1240探方孢粉图式Fig.2 Palynological diagram of section 05SGIT 1240f rom Guangf ulin relics403 第3期张玉兰:从孢粉、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1.2 马桥遗址孢粉、藻类分析马桥遗址在上海市西南的闵行区(原上海县)马桥镇以东2km ,北纬31b 2',东经121b 23'12d (图1).遗址发现于1959年,多次发掘.20世纪60年代发掘两次[8],90年代发掘数次[9],2005年又挖掘.本研究05MM T4剖面是2005年的.在马桥遗址05M MT4探方西壁采了12个样品,整个剖面1.5m 深,岩性从下至上依次是:¹1~3号(1.5~1.3m),良渚文化层,岩性为灰黄色泥,出土文物见有陶鼎、罐、豆和盆等;º4~10号(1.2~0.5m)为马桥文化层,岩性从深灰色泥至褐黄色泥,出土文物有陶鼎、罐、豆、觚、盆、碗等;»11~12号(0.4~0.25m)为宋元文化层,岩性为灰黄色泥.对12个孢粉样品均作了分析处理.经显微镜分类、鉴定、统计,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成分特征,从下至上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带(图3).从图3可见,在良渚文化层后期,水生植物和水生藻类数量较多.如水生草本植物香蒲大量生长,还有莎草科,禾本科中芦苇也有相当数量,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及淡水藻类环纹藻、双星藻数量较多,达总数的15.9%~17.6%.到马桥文化层时,淡水的环纹藻、双星藻数量更多,最高达74.6%.双星藻属绿藻门双星藻科.环纹藻是一种藻体产生的结合孢子,亲缘关系可能属于绿藻门的双星藻(Z ygne -ma)[10-11].现代双星藻一般生长于含有机质丰富的浅的、静止的淡水水体中,尤其是小水坑、沼泽、小湖泊、沟渠等水体,最适宜它们的生长繁殖.组合中常见到环纹藻与双星藻共生.这种水生植物的增多与水生藻类的大量出现,说明当时水域面积扩大.这影响了先民的生活,先民们常随水域的变化而搬迁.图3 马桥遗址05MM T4剖面孢粉图式Fig.3 Palynological diagram of section 05MMT4of Maqiao relics2 从有孔虫研究分析良渚文化后期环境在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剖面中,选取了良渚文化层5个样品(3~7号,深1.2~0.8m),马桥文化层1个样品(8号,深0.7m),分析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3号(1.2m)样品中有孔虫稀少(见表1、图4),而在1.1m 处见有较多.推测为距海较近的潮滩沉积环境.从4~8号(1.1~0.8m )样品中,从下至上浮游有孔虫丰度逐渐变少(见图4),个体较大的有孔虫(壳径大于150L m)主要出现在广4~6号(1.1~0.9m )样品中.反映为离海距离愈来愈远40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的潮滩环境,受陆相的影响增强.从有孔虫分析看出,良渚文化后期,广富林遗址受海的影响越来越小.表1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剖面有孔虫统计Tab.1Statistics of f oraminifera in section05SGIT1240of Guangfulin relics样品号样品深度/cm样品质量/g浮游有孔虫丰度/(个#10g-1)>0.15mm0.15~0.06mm其他广312027.40 1.8广411041.3 3.1151.2广510040.0 2.013.0广69056.2 1.229.9广78041.20.79.7广87041.808.6炭屑、种籽、植石类、骨片、鱼牙等图4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探方剖面有孔虫分布图Fig.4Distribution of foraminifera in section05SGIT1240of Guangfulin relics3结语根据广富林遗址剖面和马桥遗址剖面,良渚后期出现的大量水生植物花粉香蒲、莎草科、芦苇、槐叶萍,及淡水生的藻类环纹藻、双星藻的繁盛状况,可认为在当时,广富林、马桥地区水域面积扩大,可能有洪灾发生,使良渚先民无法在当地生存,只有外逃迁移,因而造成良渚文化后期在这一地区突然消亡.致谢:在样品采集时,得到上海博物馆翟杨同志协助,并协助部分文物鉴定;赵泉鸿教授协助有孔虫鉴定;吕炳全教授、贾丽硕士、王春兰等同志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参考文献:[1]夏鼐.长江流域考古问题[J].考古,1960,(2):1.XIA Nai.Archaeological problems of Changjiang River area[J].Archaeology,1960,(2):1.[2]安志敏.关于良渚文化的若干问题[J].考古,1986,(3):236.AN Zhimin.About some problems of Liangzhu Culture[J].Archaeology,1986,(3):236.[3]宋建.上海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考古,2002,(10):3.SONG Jian.S hanghai archaeology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atthe turn of the Century[J].Archaeology,2002,(10):3.[4]张明华.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洪水泛滥[J].江汉考古,1998,(1):62.ZHANG M i nghua.T he cause of Liangzhu Culture.s vanishing isflood w ater[J].Jianghan Archaeology,1998,(1):62.[5]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松江县广富林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J].考古,1962,(9):46.Archaeological Section of S hanghai M unicipal Commission ofPreservation Ancient M onuments.Trial excavation of Guangfuli nRelics in Songjiang County,S hanghai[J].Archaeology,1962,(9):46.[6]ZHANG Yulan,ZHANG M inbin,SONG J i an.Development ofancestors.cultivation revealed in phytolith assemblages fromGuangfuli n relics[J].Chinese S cience Bulletin,2003,48(3):287.[7]张玉兰,宋建,吕炳全.广富林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先人生活环境探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2):1454.ZHANG Yulan,SONG Jian,LV Bingquan.New discovery i narchaeology and ex plora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ances torsfrom Guangfulin Relics in Shanghai[J].Journal of TongjiUniversi ty:Natural S cience,2002,30(12):1454.[8]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78,(1):109.Shanghai M unicipal Comm i ss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An cientM onuments.First and Second excavation of M aqiao relics i nShanghai[J].Acta Archaeological Sinica,1978,(1):109.[9]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The CPAM of S hanghai.M aqiao report on excavation betw een1993and1997[M].S hanghai:S hanghai Fine Arts Publisher,2002.[10]Grenfell H R.Probable fossi l Zygnemataceae algal spore genera[J].Review of Palaeobotang and Palynology,1995,84:201.[11]W ANG Kaifa,ZHANG Yul an,JIANG Hui.Fos sil Zygnemataceae i nthe sedi m ent of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 ea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 si gnificanc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83,28(4):518.405第3期张玉兰:从孢粉、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
良褚文化

良褚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
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遗址位置良渚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
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
出土的石器有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
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有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
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
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文化背景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这几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虞夏二千年”是断章取义,但良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正源之一

“虞夏二千年”是断章取义,但良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正源之一——进一步理清有虞氏、鸤鸠氏、凤鸟少昊、黄帝王朝与良渚古国的关系文|黄饮冰一、韩非子的“虞、夏二千余岁”,是说“虞夏之际到现在(韩非子生活的年代)2000多年”用韩非子的名义,以“虞夏两千年”为历史记载依据,有一些人在极力制造一个“虞朝”。
今天就专门讨论这个命题。
中国文人有个习惯,就是拿国学唬人,他攫取前人的言论,创造出一个貌似前人的理论,然后以前人的观点夹带自己的私货推出来,但他并不告诉你前人具体或全部的论述,也不管前人论述的语境。
以“虞夏二千年”证明有一个虞朝存在,就是这样的手法搞出来的。
我们还是要读原著。
“虞夏两千年”来自哪里呢?来自《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译文:世上最出名的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丘,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
自从孔子死后,有子张儒学,有子思儒学,有颜氏儒学,有孟氏儒学,有漆雕氏儒学,有仲良氏儒学,有孙氏儒学,有乐正氏儒学。
自从墨子死后,有相里氏墨学,有相夫氏墨学,有邓陵氏墨学。
所以孔子、墨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墨家分为三派,他们对孔、墨学说的取舍相互矛盾,各有不同,却都称是得了孔、墨的真传,孔、墨两人不能复活,叫谁来判断社会上这些学派的真假呢?孔子、墨子全都称道尧、舜,但他们的取舍又大不相同,却都自称得到了真正的尧舜之道。
良渚文化衰亡之我见

良渚文化衰亡之我见良渚文化衰亡之我见来自臧振戈辰随笔一、良渚文化兴衰之成为问题任何文化都有它的兴衰过程,但良渚文化的兴衰绝不同于一般文化——它的兴起和消亡都十分突然。
请允许我做一点解释。
新石器时代是一个以石器制作为主要工业的时代,石器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是玉作业。
玉器的制作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工艺技术水平,玉器的使用又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风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精神追求。
良渚文化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的精美绝伦的玉器和规模宏大、神秘莫测的玉文化;玉器制作和使用伴随着良渚文化的始终。
因此可以说,“玉文化”是良渚文化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研究良渚文化的兴衰,应该围绕着良渚“玉文化”的兴衰来思考。
良渚“玉文化”的兴起是突然的。
笔者在六年前曾有一篇小文《细玉沟访古》,其中说到一般来说玉文化兴起应有的过程:地矿学家已经证明,先民对玉的判别能力是很强的。
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已着意选择坚韧致密的石料制作石器;玉料一旦被人们发现,必定会采来制作石器。
可以相信,石器时代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为了寻找制作石器的最佳原料,在数千年时间里,必定踏遍了所有河滩,敲遍了所有山岗;对于各种矿石的特性和产地,他们是了如指掌的。
因此,在古玉矿附近,总能发现用玉料制作的实用工具。
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玉质工具,是辽宁海城小孤山的一柄玉斧。
(这是一柄打制斧,其时代上万年前,属旧石器。
)其原料来自一山之隔的岫岩县细玉沟。
辽宁东沟后洼遗址下层,出土横剖面椭圆形弧刃玉斧、小型长条玉石凿等,时代接近新乐下层和小珠山下层,距今约七八千年。
这里距岫岩约100公里,在古人也就是两天的路程。
黑龙江考古工作者在松嫩平原等地发现的105 件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有斧14件、铲2件、凿1件。
原作者认为是“礼器”,笔者从报告附图看,认为是实用工具。
这些玉器的原料,据作者判断,“应来自辽宁岫岩,宽甸一带”。
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附近萨彦岭有玉矿,人们在这里发现了约5000年前制作的玉斧;新疆和田多产美玉,20世纪初,斯坦因和伯希和曾在罗布淖尔和库车发现过玉斧、玉镞等。
消失的良渚古国.

消失的良渚古国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的一个农民在农田翻地时,意外地挖出了一些古玉器。
过文物部门鉴定,这个农民挖出来的古玉,是属于距今5000年前的玉器。
考古人员沿着这个线索寻找,最后找到了一个叫反山的地方。
说它是山,不过是比其他地方高出4、5米的一个大土堆,这个土堆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工堆筑的熟土堆。
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为什么而堆的?在这个土堆附近,为什么会出现古玉?考古人员立即想到了“良渚文化”。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的一个农民在农田翻地时,意外地挖出了一些古玉器 “良渚文化”是一个考古学名词。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位叫施昕更的学者在家乡余杭县良渚镇,首次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
1949年后,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太湖周边的许多地方,又陆续发现了相类似的遗存,以夏鼐为代表的中国考古专家将这些史前文化遗址正式定名为“良渚文化”。
安溪镇位于良渚镇西北方向5公里处,从农民挖出的古玉看,材质和器形都与“良渚文化”的文物类似。
难道反山土堆下面埋藏着“良渚文化”的遗存? 现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多达500多处,散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36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1986年,5月8日,浙江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挖掘小组进入反山工地,他们在将近2000平方米的地方,开掘了6个10米见方的探坑。
就在发掘进行到第22天的时候,人们在一个南北走向的墓坑中有了发现。
施昕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 暴雨迫使他们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
第三天下午,终于雨过天晴了,发掘队的全体人员都聚集在这个墓坑的边上。
突然,在坑下作业的人员大喊一声,人们的目光投向他用铁铲翻起的泥土,泥土中露出一个带有温润光泽的绿色器物的一角。
在12号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 从泥土中清理出的这个器物,是一件精美的玉器。
这是在史籍中有过记载的玉琮。
以往的良渚文化遗存中也有玉琮出土,但像这么大、这么精美的玉琮却从没有见过,现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关于良渚遗址群衰落的一些思考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
良渚遗址群则是良渚文化最为辉煌的遗址。
自良渚文化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良渚遗址群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和科学发掘,陆续发现了良渚文化的村落、墓葬、土筑高台大墓葬群、祭坛和大墓复合遗迹及遗址分布情况。
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也获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近来的研究也逐渐趋向从遗址的整体宏观入手。
近年来随着良渚遗址群众多考古资料的正式出版,为人们今天对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远比过去简报丰富的信息和全新的基础。
本文拟就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新出版的资料,就良渚遗址群的衰落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浙江良渚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部,地跨瓶窑、良渚两镇,遗址群面积近50平方公里,以良渚文化古城为中心,在其周边分布范围内分布有13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
这130多处遗址中,有25处已经经过不同规模的考古发掘,有30多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试掘,其他遗址也进行了一定的钻探。
包括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一批重要遗址的发现,反映了良渚文化高度的文明成就,也说明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遗址。
作为良渚文化分布区最具规模和档次的遗址聚落群,它代表了良渚社会发展的最高成就,代表了良渚文化最先进的主流文化,对它的考察,具有特殊的含义[1]。
在对良渚遗址群的考察研究过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良渚文化早期的遗存在吴家埠和庙前遗址较为丰富,但就整个遗址群来说仍很贫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良渚中期的遗址数量在整个遗址群中是最多的,而且类型丰富,规格很高,有礼制性建筑、贵族墓地、祭坛、居址等,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中心聚落,所以,良渚中期是良渚文化的繁荣时期。
晚期的遗存多数年代偏早,最晚期的遗存甚至含马桥文化因素的过渡性遗物也有所发现。
这就说明良渚文化在这一区域有始有终,并没有突然消失[2]。
可以说良渚遗址群的发展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一个开始起步,发展至高潮,再式微的过程。
但有所不同的是,良渚遗址群的辉煌似乎在中期之后就转瞬即逝了,衰落得非常快。
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洪水泛滥

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洪水泛滥
张明华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98()1
【总页数】4页(P62-65)
【关键词】良渚文化;太湖地区;马桥文化;洪水;海平面上升;文化层面;遗址;传说时代;法文化;远征军
【作者】张明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2
【相关文献】
1.良渚文化:虞代的考古学文化——兼论良渚文化的去向 [J], 陈民镇
2.从孢粉、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 [J], 张玉兰
3.良渚遗址物质的Sr-Nd同位素特征、物源及其对古文化消亡的指示意义 [J], 姬翔;吴卫华;陈明辉;王宁远;刘斌;徐士进;杨杰东
4.从微体古生物研究探讨良渚文化突然消亡原因 [J], 张玉兰
5.美国中西部洪水泛滥——又一个500年一遇的洪水吗? [J], 朱建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古国”定义的理论思考

的机制与局限性[23]。沈长云先生主张用“酋
进入古国阶段,与酋邦类似,凌家滩古国和仰
邦”概念替代缺乏科学界定的“古国”概念,而
韶古国比红山古国进步,强制性的权力似乎
酋邦是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24],言下之意,古
具有某些“国家”的职能了,而仰韶古国的军
国不是国家。谢维扬先生也对酋邦理论概念
权和王权更加突出,走上一条不同于神权国
“ 古国”概念如果要
· 44 ·
中国考古百年
关于“古国”定义的理论思考
2021.
3
继续使用,必须要加以规范的理论界定与界
方,使用更为严格的科学程序与科学方法,创
说。
立更加符合中国本土实际同时在国际学术界
二、
“古国”概念继续使用的合理性
具有强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社会演进理论,
尤其是文明与国家起源理论。”[27]路径二即理
(2)
“古国”是类似“城邦”的早期国家,政体的实
聚落群内有“都、邑、聚”的金字塔形等级结
质是地缘政治,也就是原始文明。然而有许
构;
(3)有原始城市[11]。笔者认为张学海先生
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安志敏先生认为,红
这三个判断条件依然缺乏限定性,前国家社
山文化女神庙的存在未必是文明的唯一标
会和国家社会皆有可能符合这些条件。栾丰
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
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体。考古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中心聚落及聚落等级制、中心聚落内部
的身份等级制、权力或权威的象征物、权力或权威与亲缘关系密切相关等诸多现象的分析,形成指证古国社会
性质的考古证据链。中国史前古国可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分为自然经济古国与商品经济古国两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权高于一切,导致良渚古国走向灭亡!在大约距今55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各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均先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红山文化的坛、庙、冢,良渚文化的高大祭坛、贵族坟山和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原先不被学术界注意的仰韶文化也因河南灵宝西坡大型建筑基址和大型墓葬的发现而令人刮目相看。
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社会结构也正处在激烈的新旧转型当中,文明化进程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在当时变是普遍的、激烈的,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变化的形式、内容和侧重点又是有所差别的。
比较这些差别,分析这些差别,笔者感到这决非表面上的不同,而可能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涉及文明化进程中不同模式的问题。
以下仅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仰韶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情况作些比较,谈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类型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均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虽然它们基本都处在距今5500~4500年这一范围内,但正如上述材料所表明的,表现在墓葬随葬玉器上,却是各有特点。
首先看随葬玉器的组合。
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常见组合有马蹄状箍、勾云形佩、璧、环、猪龙、龟、鸟、蝉、蚕等动物形玉器,少见钺、斧等兵器仪仗类玉器,基本不见镂刻有“神徽”的琮、三叉形器、璜形器等玉器。
良渚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常见组合有琮、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璜形器、锥形器、镯、环、钺及石钺,不见或少见红山文化中常见的箍形器、勾云形佩及龟、猪龙等动物形玉器。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墓葬随葬玉器,既不同于红山文化,也不同于良渚文化,正像灵宝西坡大墓呈现的情况,种类非常单一,只有玉钺一种,根本谈不上什么组合。
再看随葬玉器的数量。
红山文化大墓随葬玉器的数量,如上举牛河梁、胡头沟积石冢发现者,数量不等,有2~3件的,6~7件的,也有多至20件者。
良渚文化大墓随葬玉器,与同时、同等规模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墓葬随葬玉器数量相比,无疑是最多的,连同装饰品在内,一般几十件,多的上百件。
如上举良渚反山墓地M12、M20,瑶山祭坛M9、M11,寺墩M3等,随葬玉器以单件计都在100件以上。
良渚反山墓地M23仅玉璧就出土了54件,常州武进寺墩M3仅玉琮就出土33件,1983年余杭县文管会在横山清理的一座良渚文化墓葬M2仅石钺就出土了132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墓葬随葬玉器数量,与良渚文化大墓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红山文化大墓相比也略逊一筹。
灵宝西坡规模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体相当的仰韶文化墓葬,一般只随葬玉钺1件,M11最多,也仅3件。
而墓室规模大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大墓的M27、M29,除了陶器,什么玉器都没有。
三看随葬玉器的雕琢工艺。
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有圆雕也有片雕。
在勾云形器、动物形器等玉器上一般有雕刻的花纹,纹道稀疏粗放,少则数道,多者十多道二十几道,以表现出想要表现的物象的大体轮廓为标准。
良渚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在琮、冠状器、璜形器、三叉形器、圆牌饰、锥形器等器上几乎都细密地雕出“神人兽面”纹,有的纹道细如发丝,甚至在一些玉璧、玉钺上也能见到这样的纹饰。
仰韶文化墓葬随葬玉器,主要是圆雕,如常见的钺,厚重而朴拙,除了材质不同,其形制和石斧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且无纹饰,这与红山文化玉器尤其是良渚文化玉器不同。
其实,除了以上所列这些不同,在各自的埋藏环境和方式方面区别更大。
如上所述,红山文化大墓如牛河梁、胡头沟等地,往往是墓在冢内,一冢多墓,冢分三级,层层叠砌,形状不一,或方或圆,旁有烧土、石堆祭祀遗址,多冢中间更有石砌祭坛高高耸起,类似如此布局的地点在牛河梁已发现十多处,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墓葬不是一般生活聚落遗址的有机构成部分,而是特殊的举行某种宗教祭祀活动仪式后的遗留。
良渚文化大墓如瑶山祭坛,形式、性质与牛河梁红山文化大墓完全相同。
良渚反山墓地、福泉山墓地与之相比,虽有一些区别,但墓葬也是葬于人工堆筑的高台之上,墓地前后或左右也有祭祀的遗迹,则是与之相通的。
仰韶文化大墓不葬于人工堆筑的高台或祭坛之上,旁边也未见与祭祀有关的遗迹,而是按一般规律和其他墓葬埋在一个墓地,不同的只是大型墓、偏大型墓较为集中而已。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的这些大型墓葬,时代基本同时,规模也大体相当,但在用玉随葬等方面却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显然代表着三个不同的类型。
其中,红山文化类型与良渚文化类型有某些接近之处,仰韶文化类型则与之区别甚大。
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模式红山文化类型与良渚文化类型发现早,资料丰富,研究也最为深入。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较迟,资料也不是很多,但一经披露即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红山文化类型玉器,除管、珠、坠、镯、环等一般装饰品,研究者普遍认为像箍形器、勾云形佩、猪龙、龟、鸟、蝉、蚕等一类玉器是通神的工具,对此,许多学者都有深入的论述。
郭大顺在《从“唯玉为礼”到“以玉比德”》一文中,引用《越绝书》有关记载和《说文?玉部》对“灵”字下部之“巫”字以及王国维对“礼”字的解释,认为“古人一直是把玉器作为通神工具来对待的。
掌握通神权力的巫者也以玉示名。
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的情况对此有很好的说明。
”许倬云在《神与祖灵》一文中说,“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墓主握有玉龟及玉猪龙(或玉熊龙),自然象征其神力。
积石冢的四周,排列无底罐式的陶瓮,是否亦可视为通天达地的象征?红山神庙的女神,为孕妇的造型,自然是生产力的象征。
女神庙地居礼仪中心遗址的最高处,具有君临礼仪中心的气势;积石冢中的男性墓葬,毋宁居于从属地位,也许是具有通灵能力的巫师”。
辽宁省博物馆周晓晶在《红山文化玉器的创型理念与使用功能研究》一文中,认为“它们应是萨满神服上的饰物或神器,是萨满活着的时候行神事时的助神或工具,死后随之入葬,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属性”。
继而将红山文化玉器细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幻象类神器,是萨满活着的时候行神事处于昏迷状态时,头脑中出现的幻觉影像”,勾云形佩即属此类;第二类为“动物助神类神器,是现实生活中经过萨满的神化而被萨满奉为神灵”,“玉人、玉鹰、玉鸟、玉鹗、玉龟、玉鱼等,都属于助神类玉神器”;第三类“为幻象与动物综合类神器,一般是经过抽象变形的动物形象”,如玉猪龙、玉带齿兽面纹佩;第四类“为工具类神器,是缘于现实生活中其他材质的工具或法具演变而成的萨满玉质神器”,如玉斜口筒形器、玉刃边璧形器、玉环、玉棒形器、玉勾刀形器等。
对红山文化玉器分类及其具体功能的认识,也许会有不同意见,但没有人否认其与通神有关。
可见在红山文化时期,特别是它的晚段,当时社会虽已发生分化,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所谓“公共权力”已经存在,但掌握、行使这种“公共权力”的并非世俗的“王”,而是这些掌握着通神权力的巫师或曰“神王”,神的权力高于一切,神的威望高于一切,社会的运转、社会矛盾的调节都靠神来解决,而神的意志和命令则统统要由能与神沟通的巫者来传达来贯彻。
良渚文化墓葬随葬玉器,在功能分类上与红山文化相比,有同有异。
相同的方面是大部分玉器也与宗教祭祀有关,也属通神的工具。
常见的玉璧、玉琮的功用,《周礼?大宗伯》所谓“以青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说法,也许并非确切,但似乎也不能一概否定。
邓淑苹女士在《新石器时代的玉璧》一文中说,“玉璧最初的功能为佩饰器。
但到良渚文化时,璧与琮经常伴随出土,尤以寺墩第三号墓最为壮观”,“古代的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天苍地黄,所以用‘苍’璧来礼拜天神,用‘黄’琮来礼拜地。
但是这种宗教仪式究竟始于何时,却始终未有田野考古的现象可以加以证实,而今良渚文化中,璧、琮的伴随出土,大量且集中地出土于特殊墓葬中,尚遗留特殊仪式如火烧等的痕迹,使吾等不免考虑,这个深植于后世民心的宇宙观,或创始于良渚的居民。
”张光直先生在考察有关玉琮用途的诸种说法后,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把琮的圆方相套的形状用‘天圆地方’的观念来解释,由来已久”,“内圆象天外方象地这种解释在琮的形象上说是很合理的”,“琮的实物的实际形象是兼含圆方的,而且琮的形状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把方和圆相贯串起来,也就是把地和天相贯通起来。
专从形状上看,我们可以说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
良渚文化玉琮上几乎都刻有“神人兽面纹”或“兽面纹”,也有人称为“神徽”,其他玉器如冠状饰、三叉形玉器等上面也经常可以见到。
如果将这些图像的含义同琮的造型和考古上琮、璧伴出现象统一考虑,琮、璧一类玉器为通神工具或法器的分析的合理性,就更容易为人理解了。
图像有繁有简,学术界根据繁、简不同图像作出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意见:一、认为是神人御兽;二、认为是人兽的复合;三、认为简化的图像是单一的兽面;四、认为是单一的神徽。
1986年良渚反山大墓被称为“琮王”的玉琮(M12∶98)的出土,为这种图像含义的解读提供了直接证据。
这件玉琮通高819、上射径1711~1716、下射径1615~1715、孔外径5、孔内径318厘米,“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8个”。
神人头戴羽冠,抬臂弯肘,双手五指平伸;神兽圜眼,阔鼻,大口,上下獠牙,鸟足。
表现的是一神人骑在一神兽上的情景。
这是迄今看到的良渚玉器上最为完整最为复杂的一幅神人御兽升天图,其他图像或者是它的简化,或者是它的分解,但所传达的应是同样的信息。
图像上头戴羽冠的神人即是巫师,圜眼、獠牙、鸟足的神兽即是想象中具有灵性的动物。
张光直在上引论文中根据《周髀算经》有关记载和对甲骨文巫字来源的考证,认为“巫是使矩的专家,能画圆方,掌握天地”,而“巫师通天地的工作,是受到动物的帮助的。
所以作为贯通天地的法器上面刻有动物的形象必不是偶然的”。
他并引《道藏》所录《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关于龙、虎、鹿三矫能帮助修道之士“上天入地,穿山入水”的记载,认为其与远古时代巫师与动物使者之间的关系当有内在联系。
良渚文化大墓随葬玉器在组合上与红山文化最明显的差别,是除了都有大量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玉器,尚普遍随葬有象征军权和王权存在的玉钺或石钺。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有的墓葬除玉钺之外,尚有多达几十甚或上百件石钺者。
钺是由生产工具类石斧演变而来的兵器,是王权的象征,已因林教授的精辟考证而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良渚文化中玉石钺大量而普遍的存在,表明当时凌驾于良渚社会之上的权力中枢中,军权、王权和神权是合为一体的,军权、王权已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权衡起来,神权仍高于王权和军权,余杭反山M12出土玉钺上、瑶山M7出土玉钺柄端饰上也雕有神人兽面纹即可为证,它不仅说明在举行盛大祭典时要充当仪仗,即使在刑杀和征伐等活动时也要听命于神的指挥,而更为重要的,则是证明了能行使军权和王权的也正是能交接人神、沟通天地掌握祭祀大权的巫师本人,巫师既握有神权,也握有军权和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