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财政数据对比
明朝财政支出表

明朝财政支出表(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明朝财政支出表概述二、明朝财政支出的主要类别三、明朝财政支出的特点及影响正文一、明朝财政支出表概述明朝财政支出表是记录明朝时期政府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文献。
它详细记载了明朝政府在各个领域进行财政支出的情况,为我们了解明朝时期的国家财政状况、政府治理方式和民生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二、明朝财政支出的主要类别1.军事支出:明朝时期,军事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维护边疆安全、镇压叛乱和维护国内稳定等方面。
2.官员俸禄:官员俸禄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另一大项。
明朝实行官僚制度,政府需要支付官员的俸禄以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3.土地赋税:明朝时期,土地赋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需要用财政支出来维护土地制度、兴修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社会福利:明朝政府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福利支出,如救济灾民、兴办公益事业等。
5.工程建设:明朝时期,政府需要投资建设一些大型工程,如修建城墙、河道、道路等,这些支出也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三、明朝财政支出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明朝财政支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军事支出占比较大,这是因为明朝时期边疆不安定,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护边疆安全。
另外,官员俸禄支出也占有较大比重,这反映了明朝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
2.影响:明朝财政支出的状况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然而,财政支出过大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国家财政紧张、加重民众负担,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总之,明朝财政支出表是研究明朝时期国家财政状况和政府治理方式的重要资料。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PPT课件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1368年
1644年
1912年
明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发展
清朝
达到顶峰 ???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人口的增加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
明洪武26年(1393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1600年)
1.97亿
清康熙61年(1722年) 乾隆59年(1794年) 道光20年(1840年)
• 丝织业:湖州生丝 经技术革新后享誉 国内外
• 制瓷业:景德镇瓷 器制造水平达到新
的高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业
地方特色 作物产区
棉
烟
烟
棉
米桑 烟
花生
明清 主要经济作物 产区图
地方特色 作物产区
棉花
手工业
制品
米
手工业
米
制品
瓷
明清 国内市场 示意图
江南地区的 大型城市
商业市镇
江南地区的 中型城市
商业市镇
江南地区的 专业市镇
商业市镇
地区性商帮
明清中国十大商帮
名称
经商特点
名称
经商特点
山西商帮 以诚信著称,崇信“管鲍遗风” 山东商帮 仗义,吃苦耐劳,稳 重实干
徽州商帮 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 广东商帮 胆大务实,精明灵活,
利
擅长贸易
陕西商帮 善捕商机,敢作敢为
福建商帮 诚实信用,善用关系
洞庭商帮 善于更新观念,重视依托家乡 宁波商帮 勇于冒险,以信为本
• • 玉米 • •
• 甘薯/地瓜 •
抗干旱 耐贫瘠 适应性强 种植方法 简单 产量高 口感好
明代财政浅析

明代财政浅析1.1. 前言本文主要参考了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和《明史食货志》等资料,对明代财政史的一些基本概念予以简略的说明和介绍,结合对明代政治史和军事史的考察,试图对明代事件做出不同于传统史观的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明代财政分析主要是相对于现代中央财政概念进行的比较,其实以下介绍财政很多特点不仅是明代所独有,而是中国古代财政的共性。
但文中并未一一指出。
1.2. 从内库说起明代的内库很是有名,明代中后期,因为屡屡征战,军事开支骤增,国库资金收入远远不能应付其巨额开销,屡有大臣上书要皇帝从内库支取费用以供国用,但皇帝总是很不情愿,宁可向人民加税来弥补入不敷出的国库,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私产”拨出来。
这个小金库收入不菲,又因为皇帝本人过分吝啬,向来为史学家所诟病,以为亡国之祸。
老师们的教训往往到这里就结束了。
但这些老生常谈的教诲如此令人昏昏欲睡,不经历过程就得出必然结论的教育方法只会让我们变成思想的奴隶。
既无益于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也无益于我们从中获得经验教训。
明初时的国库其实明代建国伊始,只有内库,内库即国库也。
内库共有十库。
1、内承运库,贮缎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
(属于户部管理)2、广积库,贮硫黄、硝石。
(属于工部管理)3、甲字库,贮布匹、颜料。
(属于户部管理)4、乙字库,贮胖袄、战鞋、军士裘帽。
(属于兵部管理)5、丙字库,贮棉花、丝纩。
(属于户部管理)6、丁字库,贮铜铁、兽皮、苏木。
(属于户部管理)7、戊字库,贮甲仗。
(属于工部管理)8、赃罚库,贮没官物。
(属于户部管理)9、广惠库,贮钱钞。
(属于户部管理)10、广盈库,贮纻丝、纱罗、绫锦、䌷绢。
(属于工部管理)另外还有天财库(亦名司钥库,贮各衙门管钥,亦贮钱钞)、。
供用库(贮粳稻、熟米及上供物)。
和现代相比,明代财政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户部控制的并不是国库的全部。
户部从来没有如今天的中央财政部门那样统一规划过所有的帝国资源,其他五部都有独立的财政自主权。
明清财政状况对比: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蛀虫?

明清财政状况对比: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蛀虫?明朝和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国家蛀虫。
明朝的国家蛀虫是宗室成员,清朝的国家蛀虫是八旗子弟,这二者都为国家财政带来极大的负担,但到底谁对国家的危害最大,大家众说纷纭。
其实比较一下明清两朝的财政状况就可以大致得出结论。
财政收入古代财政收入主项就是税收,而税收又是一种以农业税为基本财政保障、其他税种为补充的税收体制,这一情况持续到了鸦片战争以前。
明朝前期的农业税都是收的粮食,到了中后期统治者觉得将南方的税粮运到北方太麻烦了,就要求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把米麦折成银两征收。
明朝前期每年能征收的税粮在3000万石左右。
但由于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能够征收税粮的土地面积大幅度降低,明朝因此陷入了财政危机。
到了张居正掌权时,在全国各地推行改革,重新丈量土地,实行“一条鞭法”的赋税及徭役制度,让明朝的财政收入慢慢恢复,财政危机也慢慢解除。
万历六年,明朝征收税银2650万两、税粮2660万石,折成白银总共四千二百多两。
清朝的财政收入在前中期都稳定在3000万两到4000万两之间,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关税收入慢慢成为财政收入大头,而且越往后清朝的财政收入越高,1908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2.3亿,1909年则达到了2.63亿。
总的来看清朝的财政收入还是好于明朝的。
财政支出封建王朝的财政支出构成也比较简单,无非是皇室、行政、军费、河工、赈济,其中皇室、行政、军费是三大头,也就是养皇家、养官僚、养军队。
明朝前中期国力强盛,皇帝也大都勤政,官员的行政效率很高,官僚机构比较精简,此时宗室数量也不多,国家财政还是比较充足的。
但是到了中后期,皇帝怠政、官僚机构膨胀,国家财政已经十分困难了,偏偏这时的宗室成员数量还巨大,慢慢的明朝宗室就成了国家财政问题的死结。
明太祖朱元璋是泥腿子皇帝,吃过苦,因此在位期间十分节俭,皇室花费不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内宦官数量迅速膨胀,达到了几万人之多。
清前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

清前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对于“清前期”的时间限定虽然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但是根据整个清朝的历史长度和社会状况,也不妨做一个划定。
一般来说,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算是清前期,从乾隆元年(1736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清中期,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是清晚期。
那么我要讲的清前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即是指从1644年到1735年这九十多年的财政状况,但是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限定在这个范围内,为了说明和解释相关问题,可能会涉及到明朝末年以及清朝中后期的一些情况,但是主要还是讲清前期的情况。
清朝是以异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它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制度和文化习俗,又继承了明朝的一些制度和文化,主要也就是儒家文化。
如在经济方面,清朝问鼎中原后既沿袭了入关前的一些经济制度,主要也就是八旗制度中的经济方面,又出于统治的需要保留了明朝的一些制度,尤其是在初期,因为国家并未稳定,一方面要考虑到社会制度的惯性问题,一方面也因为没有多少余力进行经济制度的革新。
在叙述清前期财政状况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明朝尤其是明末的财政的大致情况。
明帝国的财政收入主要由田赋和力役组成,田赋以粮食的方式征收,力役则以提供政府劳动力的方式征收。
帝国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粮食、劳动力,白银只是很小部分。
明朝的税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田赋,即土地税。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以农耕为主,所以土地税也自然是税收的最主要来源,明朝也不例外。
(二)工商税收入。
明朝主要的工商税收有盐税、矿税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出现了金花银,也就是货币化的田赋。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一)田赋折银征收(二)徭役折银上纳(三)赋、役银合并征收(四)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
“一条鞭法”确保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是到了明朝末年,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灾荒的频繁发生、官僚腐败的盛行等等,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受到严重的影响,又由于农民起义和后金的挑衅,无奈加派“三饷”,但是仍然入不敷出,财政十分困难。
明清时期的财经政策与经济生活

明清时期的财经政策与经济生活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中国的财经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财经政策的改革与调整不断地进行着,这些政策的变化与制定,直接影响着经济生活的状况。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财经政策,以及它们对经济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明清时期的财政政策与以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制定和实行更加极端和保守。
这些政策直接影响了税收制度、赋税制度、货币制度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
首先,明清时期的税收制度相对于以前更加严厉,尤其是赋税的制度。
所有公民都要按照年收入缴纳税款,高收入阶层的税额更加严重。
这种赋税制度让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同阶层之间的财富不平等问题更加明显。
此外,货币制度也有调整。
明朝时期,将紫钞、宝钞以及银钞发放到市场中。
但这种情况下,造成通货膨胀严重。
清朝初期,铜、铁、布等货物都被用做货币,但这种方式也不可长久。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清政府恢复了银锭的使用。
但这还不能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因此明清时期政府还经常强制规定物价,限制物价的上涨。
对外贸易也是明清时期财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个时期,中国逐渐远离了海外贸易,限制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收入逐年递减。
这使得中国大大减少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接触,也使得那个时期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总结一下,明清时期的财政政策并不稳健,过于保守和极端,这会对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缺乏足够的财政资源使中国无法实现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经济生活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也有了一些变化,财政政策调整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在这个时期体现出来。
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于税收制度的调整,加之自然灾害和政府的强制征收,明清时期的农民面临了严重的生计问题。
农民们纷纷逃到城镇中,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也导致了明清时期城市的人口剧增,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内生产、商业的发展。
贸易的萎缩和经济政策的保守也催生了一些黑市经济和地下市场。
对比宋明清的盐税,明朝盐税大量流失

对比宋明清的盐税,明朝盐税大量流失宋朝富可敌国(世界)的议论不绝于耳,人口占世界的25%,gdp占世界的75%,每年税入1亿6000万贯(这个1亿6000万是贯、石、匹、束的总和),耐心研究了一下宋明两朝的财政收入,发现问题。
问题是:两朝的盐税收入差距巨大。
盐税占两朝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南宋末期,盐税甚至于占到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盐税实实在在支撑着两个王朝。
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太常库)平均每年财政收入209万两白银,其中盐税超过100万两,明朝末期,盐税最高时达到250万两白银(整个财政收入约366万两白银)。
下面问题就是:宋明两朝的盐产量是多少?正常一个人一年消耗不到5公斤盐,2007年,中国食用盐销量829万吨(全部盐销量6200万吨,包括工业用盐),人口12.7亿,人均每年消耗食用盐13斤,考虑到现在食用盐价格低廉,有可能一部分移作工业使用,食用的食盐也就是10斤左右。
北宋时人口6000万(官方统计),盐产量不会超过6亿斤,其中最重要的盐产地是两淮流域,盐城、泰州一代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0,绍兴二十七年仅淮南产盐就达到380万石,淮盐一年产量100万引略多一点,这样估计当时全国的盐产量大致在200万引——300万引,一引116.5宋斤(据《宋史·通货志》,“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折合149市斤,北宋中期一年的官方盐产量大约是3亿多斤,每人每年5斤盐的消耗,比现在低一半,主要是因为盐价贵,吃的省,还有私盐的冲击。
宋朝朝廷把盐引卖给盐商,一引6贯钱,可得盐税1200万贯每年,有时朝廷会滥发盐引,还会多得盐税,但这样引起通货膨胀,盐商会提高盐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那么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明代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你不知道的历史:清朝时期老百姓的税负是全世界最低的,清末更低

你不知道的历史:清朝时期老百姓的税负是全世界最低的,清末更低一、明朝的税收仅为宋朝的八分之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层,自幼看尽人间的苦难,深知底层百姓的不易。
因此当他君临天下之后,就非常重视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
据相关统计,唐、宋、元、清四个朝代的农业税率大约都在7%左右,而明朝的农业税率却始终保持在4%以下,明末时甚至低于2%,例如洪武初年的农业税为每亩交2-4斗,后又减少至每亩交1斗,也就是10公斤左右,可谓非常之低了。
明朝万历初年的税赋收入合计约2217万两白银,而北宋宋真宗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高达1.6亿两,清朝光绪年间每年的税收也达8000万两,也就是说明朝一年的税收仅为宋朝的1/8和清朝的1/4,这也使得明朝成为了历史上税赋最低的朝代。
造成明朝税赋较低的原因,除了农业税率较低,明朝的商业税率同样低得可怜。
明初所定商业税率仅为3.3%,后又降至1.5%左右。
在万历初年2217万两国家财政收入中,包括盐税、茶税、市舶税、通过税、营业税在内的商业税总额不过才340万两。
商业的不发达以及商税税率极低,正是明朝国家财政收入大大逊色于宋朝和清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便是如此低的税赋,明朝政府也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完成。
随着明朝中后期,以皇族、王公、勋戚、宦官为代表的大地主阶层大肆兼并农民土地,大量农民从土地流失,而大地主阶层又利用手中特权千方百计少交税甚至不交税,于是随着人口和田地的增加,明政府的税收收入竟然不增反降,而国家的财政支出却在不断攀升,明政府很快就陷入了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局。
统治者既不愿通过增加农民负担增加税赋,就只好在商业税上有所作为,结果招来了文官们的大肆攻击。
明朝的文官集团大多是地主兼任工商业者,他们逐渐沦为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正是在他们的极力“建议”之下,万历皇帝将商业税率降低至了1.5%。
万历二十七年,在国家财政实在艰辛的情况之下,万历皇帝派出了矿监税吏去收矿税,希望借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1578年):万石(1石≈1两)比重
财政收入合计2899100.0%财政收入合计
夏粮税46015.9%地丁银(或田赋)秋粮粮220075.9%
关税及商税银49 1.7%关税银
盐税银120 4.1%盐课银
其他70 2.4%其他
起运:中央支配149051.4%财政支出:中央其中的军费开支>100034.5%兵饷
直接送往边镇33011.4%百官俸银
送往南京150 5.2%其他
送往北京95332.9%财政支出:地方其他57 2.0%兵饷
存留:地方支配117040.4%百官俸银及养廉银太仓收入:万两太仓支出赤字驿站用银
356389-33其他
从比重看,明代并非高度集权的中
央财政模式,中央:地方大致为
6:4,而实际户部名义上可支配的收
入仅约400万两/年,实际除去京官
俸银,皇室开销,可支配收入仅20
万两左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且
后期每年亏空30-80万两,末年军费
据黄仁宇研究:造成明代财政收入
拮据的根源并非王朝末期的经年加
赋,基本税额0.05两/亩,加上劳役
约0.03两/亩,加上王朝的最后20年
7次加征共0.0318两/亩,田赋达
0.1118两/亩,也只大致相当于产出
的10-15%,并不算高,但即使按照
加征之后能达到的2100万两田赋收
入,也不够一支50万军队一年的开
支。
因此黄仁宇慨叹:明朝末年的失败
源于执行赋税法律及控制地方弊端
清(1764-1765年间):万两比重
3924.357100.0%
2938.19474.9%
459.55511.7%
384.3529.8%
142.256 3.6%
877100.0%
66075.3%
10812.3%
10912.4%
2570100.0%
150058.4%
66025.7%
2308.9%
1807.0%清朝财政也是高度的中央集权,起运
留存之比(中央:地方)基本维持在
82:18水平,地方财政举步维艰
但到了道光末年,户部存银仅187万
两,咸丰登基,太平天国肇始,中央
财政吃紧,不得已,咸丰允许地方财
政自主,各省督抚可自行设官钱局并
自行筹饷练兵,这是皇权集权的转折
点,地方财政自主政策一开,皇权即
开始弱化,汉族文武要员开始掌实
权,直接的为洋务运动创造了条件,
更远的奠定了日后军阀割据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