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复习
初三数学解直角三角形专题复习

第五讲解直角三角形一、【知识梳理】知识点 1、 解直角三角形定义: 由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 2、解直角三角形的工具:1、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cosB=a b a bsinB=cosA=ctanA=cotB=cotA=tanB=cba2、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 a 2 b 2 c 2 (勾股定理)3、直角三角形锐角之间的关系:AB 90 。
(两锐角互为余角)知识点3、解直角三角形的种类:能够概括为以下2 种,(1)、已知一边和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 4、解直角三角形应用题的几个名词和素语1、方向角:( 2)、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
在航海的某些问题中,描绘船的航向,或目标对观察点的地点,常用方向角.画方向角时,常以铅直的直线向上的方向指北,而以水平直线向右的方向为东,而以交点为观察点.2、仰角和俯角在利用测角仪察看目标时,视野在水平线上方和水平线的夹角称为仰角,视野在水平线下方和水平线的夹角称为俯角(如图). 在丈量距离、高度时,仰角和俯角常是不行缺乏的数据.3、坡度和坡角:在筑坝、修路时,常把坡面的铅直高度 h 和水平宽度 l 的比叫作坡度(或坡比),用字母i 表示(如图( 1)),则有 ih, 坡面和水平面的夹角叫作坡角.明显有: ih tan,l. l这说明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值,坡角越大,坡度也越大二、【典型题例】考点 1、解直角三角形例 1.、 1、在 ABC 中,C 为直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 b 、 c .( 1)已知 b3 , A30 ,求 a 和 c .( 2)已知 a20 , b 20 ,求A .2、如图,已知△ ABC 中∠ B=45 °,∠ C=30°, BC=10 , AD 是 BC 边上的高,求 AD 的长3、已知,如图,△ABC 中,∠ A=30 °, AB=6 , CD ⊥ AB 交C AAB 延伸线于 D ,∠ CBD=60 °。
2023年九年级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含解析)

2023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一、单选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2,0),与x轴夹角为30°,将△ABO沿直线AB翻折,点O的对应点C恰好落在双曲线kyx=(k≠0)上,则k的值为()A.4B.﹣2C D.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E平分△BAD,分别交BC,BD于点E,P,连接OE,△ADC=60°,122AB BC==,则下列结论:①△CAD=30°;②14OE AD=;③S平行四边形ABCD=AB·AC;④27BD=⑤S△BEP=S△APO;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2B.3C.4D.5 3.如图,为了保证道路交通安全,某段高速公路在A处设立观测点,与高速公路的距离AC为20米.现测得一辆小轿车从B处行驶到C处所用的时间为4秒。
若△BAC=α,则此车的速度为()A.5tanα米/秒B.80tanα米/秒C.5tanα米/秒D.80tanα米/秒二、填空题4.如图,在 ABC 中,AD 是BC 上的高, cos tanB DAC =∠ ,若 1213sinC =, 12BC = ,则AD 的长 .5.某人沿着坡角为α的斜坡前进80m ,则他上升的最大高度是 m . 6.如图,建筑物BC 上有一旗杆AB ,点D 到BC 的距离为20m ,在点D 处观察旗杆顶部A 的仰角为52°,观察底部B 的仰角为45°,则旗杆的高度为 m .(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520.79sin ︒≈,52 1.28tan ︒≈ 1.41≈ 1.73≈.)三、综合题7.在Rt△ACB 中,△C=90°,点O 在AB 上,以O 为圆心,OA 长为半径的圆与AB 、AC 分别交于点D 、E ,且△CBE=△A.(1)求证:BE 是△O 的切线; (2)连接DE ,求证:△AEB△△EDB ;(3)若点F 为 AE 的中点,连接OF 交AD 于点G ,若AO=5,3sin 5CBE ∠= ,求OG 的长.8.如图(1)放置两个全等的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 ABC 与(30)DEF B E ∠=∠=︒ ,若将三角板 ABC 向右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点C 与点E 重合时移动终止),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2), AB 与 DF 、 DE 分别交于点P 、M , AC 与 DE 交于点Q ,其中 AC DF ==,设三角板 ABC 移动时间为x 秒.(1)在移动过程中,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AMQ 的面积;(2)计算x 等于多少时,两个三角板重叠部分的面积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9.已知AB 是△O 的切线,切点为B 点,AO 交△O 于点C ,点D 在AB 上且DB=DC .(1)求证:DC 为△O 的切线;(2)当AD=2BD ,CD=2时,求AO 的长.10.脱贫攻坚工作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图①是政府给贫困户新建的房屋,如图②是房屋的侧面示意图,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房屋的高 AB 所在的直线.为了测量房屋的高度,在地面上C 点测得屋顶 A 的仰角为 35︒ ,此时地面上C 点、屋檐上 E 点、屋顶上A 点三点恰好共线,继续向房屋方向走 8m 到达点D 时,又测得屋檐 E 点的仰角为 60︒ ,房屋的顶层横梁 12EF m = ,//EF CB , AB 交 EF 于点G (点C ,D , B 在同一水平线上).(参考数据:sin350.6︒≈ , cos350.8︒≈ , tan350.7︒≈ ,1.7≈ )(1)求屋顶到横梁的距离 AG ;(2)求房屋的高 AB (结果精确到 1m ).11.如图,直线 (0)y mx n m =+≠ 与双曲线 (0)ky k x=≠ 交于 A B 、 两点,直线AB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 C D 、 两点,连接 OA ,若 OA = ,1tan 3AOC ∠= ,点 (3,)B b - .(1)分别求出直线 AB 与双曲线的解析式; (2)连接 OB ,求 AOBS.12.如图,某港口O 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1)若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分别位于A 、B 处,且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说明理由.(2)若“远航”号沿北偏东60︒方向航行,经过两个小时后位于F 处,此时船上有一名乘客需要紧急回到PE 海岸线上,若他从F 处出发,乘坐的快艇的速度是每小时80海里.他能在半小时内回到海岸线吗?说明理由.13.如图,某人在山坡坡脚A 处测得电视塔尖点 C 的仰角为 60︒ ,沿山坡向上走到p 处再测得点C 的仰角为 45︒ ,已知 100OA = 米,山坡坡度 1:2i = ,且O A B 、、 在同一条直线上,其中测倾器高度忽略不计.(1)求电视塔OC 的高度;(计算结果保留根号形式)(2)求此人所在位置点 P 的铅直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41= , 1.73= )14.我国于2019年6月5日首次完成运载火箭海上发射,达到了发射技术的新高度.如图,运载火箭海面发射站点M 与岸边雷达站N 处在同一水平高度。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第28章解直角三角形(单元复习课)教学任务分析问题1:在Rt △ABC 中,∠C=90°则(1)∠A 、∠B 的关系是_________, (2)_____,,的关系是c b a(3)边角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你能根据上述边角关系得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吗?填写下表。
问题3:同角的三角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互余的两角呢?问题4:锐角的正弦值是怎样随着角度数的变化而变化的?余弦、正切呢?其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范围分别是什么? 2、组织交流,总结要点;3、板书教师总结知识结构图(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 1、学生反思回顾知识点,回答和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及三个表格;2、绘制出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图;3、交流展示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图及自主学习的成果;4、看听记教师的总结。
用数学的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媒体应用】1、展示反思回顾的问题;2、展示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3、展示师生共同总结的本章本章要点和本章知识结构图。
活动三 基础训练,查补缺漏: 【基础闯关】1、Rt △ABC 中,∠C=90°若SinA= 时,tanA= 。
2、Rt △ABC 中,∠C=90°,若AC=3BC ,则CosA= 。
3、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交BD 于点O ,且AC=8,BD=6,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A 、Sin ∠ADB=B 、Cos ∠DAB=C 、tan ∠DBA =D 、tan ∠ADB=4、计算: (1)(2)丨Sin45°- 1丨-【教师活动】 1、操作多媒体出示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和点评,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活动】 1、尝试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合作完成; 2、参与交流展示及点评。
九年级直角三角形知识点

九年级直角三角形知识点直角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几何概念。
在初中九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文中,将介绍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常见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够帮助九年级的同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知识。
一、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直角三角形是指一个角为90度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即90度),而另外两个角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在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两个直角边之间具有特殊的关系,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会有所体现。
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 边长关系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是最长的边,而直角边是两条短边。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a² + b² = c²。
这一性质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
2. 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可以引入三角函数,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
正弦函数是指对于一个锐角A来说,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余弦函数是指对于一个锐角A来说,其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切函数是指对于一个锐角A来说,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通过三角函数,可以方便地求解直角三角形的各边长和角度大小。
三、直角三角形的解题方法1. 已知两边求第三边当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时,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求解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为5,直角边a为3,可以使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边b的长度,即 b² = c²- a²,b² = 5² - 3²,b = √(5² - 3²) = √(25 - 9) = √16 = 4。
因此,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4。
2. 已知一个角和一条边求其他边长当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角度时,可以通过三角函数求解其他边长。
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a为3,角A为30度,可以使用正弦函数计算斜边c的长度,即 sinA = 对边c / 斜边a,sin30° = c / 3,c = 3 * sin30° = 3 * 0.5 = 1.5。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方位角(教案)

本节课将重点围绕方位角的求解与应用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复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释:学生在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时,容易混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应用场景。
(2)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求解方位角时,需要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直角三角形的空间模型。
难点解释:学生在解决方位角问题时,往往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空间图像,导致解题困难。
(3)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现实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方位角的计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方位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测量和计算,演示方位角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方位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课程,选取教材中“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部分进行深入讲解。内容包括:
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3.介绍方位角的概念及应用;
4.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求解方位角;
2.数学思维能力:在方位角的求解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九年级数学下册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同步+复习)精品串讲课件

C
A
D
B
【典例2】△ABC中,AB=AC,2AB=3BC, 求∠B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A
A的对边 A的邻边
B
斜边 ∠A的对边 A ┌ ∠A的邻边 C
一.正切的概念
1. 2. 复习:直角三角形边边关系;角角关系—— 正切的概念
① 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大小一旦确定,它所 对的边与邻边的比值是一个确定的值。 ② 文 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叫 做这个角的正切(值)。——是一个比值。 ③ 符 Rt△ABC中,锐角A确定,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也确定,这个比值叫做∠A的正切,记作: c B a a ∠A的对边 tanA= ———— =— b C b A ∠A的邻边 ④ 正切是对锐角定义的,是一个确定的比值,没有 单位,且与所在的直角三角形大小无关; 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如果角用一个字母表示,角 的符号可以省略不写,如果角用三个字母表示, 角的符号不可省略; tanA>0;变式使用: a=b a tanA或者:b= —— tanA
①
α的对边 α的邻边 α的对边 α的斜边 α的邻边 α的斜边
角定值定 角变值变 角死值死
确定一个角的三个比值:一定角二定比三定值。 三值与角与比是对应的。 ② 都与三角形大小无关,只与角的大小对应的比值。 ③ 每个定义都是三个公式:一求比(角)二求两边。 ④ 0< sin α <1; 0< cos α <1; tan α任意大 ⑤ 平方: sin2 α= (sin α)2 ,而sin α2 则无意义。
┌
C
四.三角函数的概念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1. 用函数的观点看: tan α 、sin α、 cos α 都是角α的函数。即:y= tan α、 y= sin α、 y= cos α 分别是锐角α的正切、正弦、余弦 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0< α<90° 对于任意锐角α,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中考数学复习之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考点过关与基础练习题

23. 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 知识过关1.直角三角形性质梳理: 1. 从边与角的角度来考虑①直角三角形两锐角_______,且任一直角边长小于_______.②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等于斜边的____;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______等于__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三角形.2. 添加一些特殊的元素(中线或30°角)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 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_____________.3. 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考点分类考点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例117.如图,在△ACD 中,BC ⊥AD 于B ,AC =AD =3,AB =2,则CD =( )A .6B .√6C .√5D .4ACB 45°1130°234211BCABCA BCAa 2+b 2=c2CBAC B A A BC ABC C BA2mm AB C 30°考点2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例2如图,在△ABC 中,AB =6,AC =9,AD ⊥BC 于D ,M 为AD 上任一点,则MC 2﹣MB 2等于( )A .29B .32C .36D .45例3等面积法例3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7和24,在这个三角形内有一点P 到各边的距离都相等,则这个距离是( )A .4B .3C .2D .1➢ 真题演练1.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 、B 、C 均在正方形格点上,则C 点到AB 的距离为( )A .3√1010B .2√105C .5√104D .4√1052.如图,AB =AC =13,BP ⊥CP ,BP =8,CP =6,则四边形ABPC 的面积为( )A .48B .60C .36D .723.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B =6,若以AC 边和BC 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FC 和等腰直角三角形BEC .若△BEC 的面积为S 1,△AFC 的面积为S 2,则S 1+S 2=( )A .36B .18C .9D .44.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6,BC =8,点D 在边AB 上,AD =AC ,AE ⊥CD ,垂足为F ,与BC 交于点E ,则BE 的长是( )A .3B .5C .163D .65.如图,△ABC 的顶点A ,B ,C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BC 边长的高为( )A .√302B .85√5 C .45√5 D .√1326.如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此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其中AE =5,AB =13,则EF 的值是( )A .7B .2√3C .√13D .7√27.如图,∠ABC =∠ADB =90°,DA =DB ,AB 与CD 交于点E ,若BC =2,AB =4,则点D 到AC 的距离是( )A.5√56B .6√55C .4√55D .5√548.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重叠摆放,使得60°角的顶点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重合,且DE⊥AB于点D,与BC交于点F,则∠FCE的度数为()A.60°B.65°C.75°D.85°9.如图,AC=AB=BD,∠ABD=90°,BC=8,则△BCD的面积为()A.8B.12C.14D.1610.如图,四边形ABCD中,连接BD,O为BD中点,∠BAD=∠BCD=90°,∠BDA=30°,∠BDC=45°,则∠CAO=()A.15°B.18°C.22.5°D.30°➢课后练习1.如图,等边△ABD和等边△BCE中,A、B、C三点共线,AE和CD相交于点F,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①△ABE≌△DBC②BF平分∠AFC③AF=DF+BF④∠AFD=60°A.1B.2C.3D.42.如图,△ABC中,∠ACB=60°,AG平分∠BAC交BC于点G,BD平分∠ABC交AC 于点D,AG、BD相交于点F,BE⊥AG交AG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CE,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①若∠BAD=70°,则∠EBC=5°;②BF=2EF;③BE=CE;④AB=BG+AD;⑤S△BFGS△AFD =BFAF.A.5个B.4个C.3个D.2个3.在△ABC中,AB=AC=2,∠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的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E、F,给出以下四个结论:当∠EPF在△ABC内绕P旋转时(点E不与A、B重合),①AE=CF;②EF=AP;③△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④S四边形AEPF= 12S△ABC;⑤EF的最小值为√2;⑥BE2+CF2=EF2.则正确结论有()A.2个B.3个C.4个D.5个4.如图,O是正△ABC内一点,OA=6,OB=8,OC=10,将线段BO以点B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下列结论:①△BO′A可以由△BO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②点O与O′的距离为8;③∠AOB=150°;④四边形AOBO′的面积是24+16√3;⑤S△AOC+S△AOB=24+9√3 4.其中正确结论有()个.A.5B.4C.3D.25.如图,Rt△ACB中,∠ACB=90°,△ACB的角平分线AD,BE相交于点P,过P作PF ⊥AD交BC的延长线于点F,交AC于点H,则下列结论:①∠APB=135°;②AD=PF+PH;③DH平分∠CDE;④S四边形ABDE=74S△ABP;⑤S△APH=S△ADE,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⑤6.如图,O为△ABC内的一点,D为AB边上的一点,OD=OB,OA=OC,∠AOC=∠BOD =90°,连接CD.下列结论:①AB=CD;②AB⊥CD;③∠AOD+∠OCD=45°;④S △BOC=S△AOD.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冲击A+如图1,AB为圆O的直径,C为圆O上一点,连接CB,过C作CD⊥AB于点D,过点C 作∠BCE,使∠BCE=∠BCD,其中CE交AB的延长线于点E.(1)求证:CE是圆O的切线;(2)如图2,点F在圆O上,且满足∠FCE=2∠ABC,连接AF并延长交EC的延长线于点G.①求证:CF=2CD;②若CD=4,BD=2,求线段FG的长.。
2023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题附答案解析

2023年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题一、单选题1.如图,在ABC ∆中,AC =3,BC =4,AB =5,则tan B 的值是()A .34B .43C .35D .452.定义:圆心在原点,半径为1的圆称为单位圆.如图,已知点()(),0,0P x y x y >>在单位圆上,则sin POA ∠等于()A .x B .yC .x y D .y x 3()A .3B .1C .2D .124.在Rt △ABC 中,∠C =90°,如果∠A =α,AB =3,那么AC 等于()A .3sinαB .3cosαC .3sin αD .3cos α5.tan60°的值等于()A .1BC .D .26.在Rt △ABC 中,∠C=90°,∠A=α,BC=m ,则AB 的长为()A .m sinαB .C .m cosαD .7.如图,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边长均为1,ABC 的顶点均在格点上,则∠ABC 的正弦值为()A .12B .5C .35D .108.在Rt △ABC 中,∠C=90°,BC=6,sinA=35,则AB=()A .8B .9C .10D .129.如图,冬奥会滑雪场有一坡角为20°的滑雪道,滑雪道的长AC 为100米,则BC 的长为()米.A .100cos 20︒B .100cos 20︒C .100sin 20︒D .100sin 20︒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P (1,2),点P 与原点O 的连线与x 轴的正半轴的夹角为α(0°<α<90°),那么tanα的值是()A .2B .12C .2D 二、填空题11.计算:012⎛⎫ ⎪⎝⎭–2cos60°=.12.cos30°+sin45°=13.如图,在Rt △ABC 中,∠ACB=90°,CD ⊥AB 于点D ,AD=95,BD=165,则sinB=.14.如图,已知斜坡AC 的坡度i =1:2,小明沿斜坡AC 从点A 行进10m 至点B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升高m.三、计算题15.计算:0(3)4sin601π-+--16.计算:0(3)22cos30π---︒.四、解答题17.今年五、六月份,我省各地、市普遭暴雨袭击,水位猛涨.某市抗洪抢险救援队伍在B 处接到报告:有受灾群众被困于一座遭水淹的楼顶A 处,情况危急!救援队伍在B 处测得A 在B 的北偏东60 的方向上(如图所示),队伍决定分成两组:第一组马上下水游向A 处救人,同时第二组从陆地往正东方向奔跑120米到达C 处,再从C 处下水游向A 处救人,已知A 在C 的北偏东30 的方向上,且救援人员在水中游进的速度均为1米/秒.在陆地上奔跑的速度为4米/秒,试问哪组救援队先到A 处?请说明理由.(参1.732=)18.如图,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国旗20m 的E 处行注目礼(即BE=20m ),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A 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ADC=42°,已知他的双眼离地面的高度DE=1.60m .求旗杆AB 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01m ).参考数据:sin42°≈0.6691,cos42°≈0.7431,tan42°≈0.9004.19.如图,小明站在A 处,准备测量教学楼CD 的高度.此时他看向教学楼CD 顶部的点D ,发现仰角为45°.他向前走30m 到达A '处,测得点D 的仰角为67.5°.若小明的身高AB 为1.8m (眼睛与头顶的距离忽略不计),则教学楼CD 的高度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67.50.924sin ︒≈,67.50.383cos ︒≈,67.5 2.414tan ︒≈,1.414≈)20.先化简,再求代数式262393a a a a -÷+--的值,其中a =tan60°﹣6sin30°.21.先化简,再求代数式23211m m m m m m-+-÷-的值,其中60230m tan sin =︒-︒五、综合题22.五一期间,数学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到公园游玩,看到公园内宝塔耸立,几人想用所学知识测量宝塔的高度.为此,他们在距离宝塔中心18m 处(AC =18m )的一个斜坡CD 上进行测量.如图,已知斜坡CD 的坡度为i =1斜坡CD 长12m ,在点D 处竖直放置测角仪DE ,测得宝塔顶部B 的仰角为37°,量得测角仪DE 的高为1.5m ,点A 、B 、C 、D 、E 在同一平面内.(1)求点D 距地面的高度;(2)求宝塔AB 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参考数据;sin37°≈0.60,cos37°≈0.80,tan37°≈0.75,3≈1.73)23.如图1是一种手机平板支架,由托板、支撑板和底座构成,手机放置在托板上,图2是其侧面结构示意图,量得托板长120mm AB =,支撑板长80mm CD =,底座长90mm DE =,托板AB 固定在支撑板顶端点C 处,且40mm CB =,托板AB 可绕点C 转动,支撑板CD 可绕点D 转动.(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参考数据:40400.766sin ︒︒≈≈,,400.839tan ︒≈,26.60.448sin ≈ ,26.60.89426.60.500cos tan ︒︒≈≈,3 1.732≈)(1)若80DCB ︒∠=,60CDE ︒∠=,求点A 到直线DE 的距离;(2)为了观看舒适,在(1)的情况下,把AB 绕点C 逆时针旋转10 后,再将CD 绕点D 顺时针旋转,使点B 落在直线DE 上即可,求CD 旋转的角度.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解答】解:在△ABC 中,∵AC=3,BC=4,AB=5,又因32+42=52,即AC 2+BC 2=AB 2,∴△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C=90°,∴tanB=34AC BC =.故答案为:A.【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出△ABC 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答案】B【解析】【解答】解:过P 作PE OA ⊥于E ,则PO=1,PE=y,OE=x,∴sin 1PE yPOA y PO ∠===,故答案为:B.【分析】过P 作OA 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正弦的定义可得答案.3.【答案】C 【解析】【解答】解:∵sin45°=2.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即可求得答案.4.【答案】B 【解析】【解答】解:如图,∵ACcosαAB=,∴AC=3cosα.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余弦等于邻边比斜边即可求解.5.【答案】C 【解析】【解答】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如图2,小华为了测量所住楼房的高度,他请 来同学帮忙,测量了同一时刻他自己的影长和 楼房的影长分别是0.5米和15米,已知小华的身 高为1.6米, 那么分所住楼房的高度 48 为________ 米. 3.如图3,两建筑物AB和CD 的水平距离为30米,从A点测 得 D• 点的俯角为30°,测得C 点的俯角为60°,则建筑物 CD的高为______ 20 3米.
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1、三边之间的关系 锐角之间的关系
a2+b2=c2(勾股定理);
∠ A+ ∠ B= 90º
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 a sinA = c
B
c a
A
cosA= c
a tanA= b
b
b
C
2、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30° sina cosa tana 45°
2 2
2 AB=9× =3,∠PAB=90°-60°=30°, 6 ∠PBC=90°-45°=45°,∠PCB=90°. ∴PC=BC. 在Rt△APC中,
PC PC PC tan30°= AC AB BC 3 PC
,
PC 3 3 3 3 , PC = , 即 3 PC 2 3
PC>3. ∴客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无触礁危险.
6.如图,我市某广场一灯柱AB被一钢缆CD固 定,CD• 与地面成40°夹角,且DB=5m,现要 在C点上方2m处加固另一条钢缆ED,那么EB 的高为多少米?(• 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6.解:在Rt△BCD中, ∠BDC=40°,DB=5m,BC ∵tan∠BDC= DB , ∴BC=DB· tan∠BDC =5×tan40°≈4.195. ∴EB=BC+CE=4.195+2≈6.20. 答:略.
7.如图,在电线杆上的C处引位线CE、CF固定 电线杆,拉线CE和地面成60°角,在离电线杆6 米的B处安置测角仪,在A处测得电线杆C处的仰 角为30°,已知测角仪AB高为1.5米,求拉线CE 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7.解:过点A作AH⊥CD,垂足为H. 由题意可知四边形ABDH为矩形, ∠CAH=30°, ∴AB=DH=1.5,BD=AH=6. CH 在Rt△ACH中,tan∠CAH= AH , 3 ∴CH=AH· tan∠CAH=6tan30°=6× =2 3 3 ∵DH=1.5,∴CD=2 3 +1.5. 在Rt△CDE中 , CD ∵∠CED=60°,sin∠CED= ∴CE=
① 由△FGH∽△ABH得
FG GH 1.7 5 ,即 AB BE x 10 y .
② 由①,②得y=7.5,x=5.95≈6.0米. 所以路灯杆AB的高度约为6.0米.
5.如图,在两面墙之间有一个底端在A点的梯 子,当它靠在一侧墙上时,梯子的顶端在B点; 当它靠在另一侧墙上时,梯子的顶端在D 点.已知∠BAC=• 65°,∠DAE=45°,点D 到地面的垂直距离DE=3 2 m,求点B到地面的垂直距离BC
3.解:如图设BC=x, 在Rt△ADF中,AD=180,∠DAF=30°, ∴DF=90,AF=90 3 . ∵∠BAC=∠ABC=45°, ∴AC=BC=x. ∴BE=BC-EC=x-90. 在Rt△BDE中,∠BDE=60°, 3 3 ∴DE= BE= ( 3 3 x-90). FC=AC-AF=x-90 3 . ∵DE=FC, 3 ∴ ( x-90)=x-90 .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能否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吗?
题型5 综合与创新
1.小明骑自行车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向 正北方向匀速行进,如图1,出发时,在B点他 观察到仓库A在他的北偏东30°处,骑行20分钟 后到达C点,发现此时这座仓库正好在他的东南 1.8 千 方向,则这座仓库到公路的距离为_____ 米.(参考数据: 3 ≈1.732,结果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如图,某校九年级3班的一个学生小组进行测 量小山高度的实践活动.部分同学在山脚点A测 得山腰上一点D的仰角为30°,并测得AD• 的长 度为180米;另一部分同学在山顶点B测得山脚点 A的俯角为45°,山腰点D的俯角为60°.请你 帮助他们计算出小山的高度BC(计算过程和结 果都不取近似值).
3
3
解得x=90 3 +90.
4.如图,在观测点E测得小山上铁塔顶A的仰角 为60°,铁塔底部B的仰角为45°.已知塔高 AB=20m,观察点E到地面的距离EF=35m,求 小山BD的高(精确到0.1m, 3 ≈1.732).
4.解:如图,过C点作CE⊥AD于C.
设BC=x,则EC=BC=x. 在Rt△ACE中,AC= 3 x,
(精确到0.1m).
5.解:在Rt△ADE中,DE=3 2 , ∠DAE=45°, DE ∴sin∠DAE= AD ,
∴AD=6. 又∵AD=AB, BC 在Rt△ABC中,sin∠BAC= AB ,
∴BC=AB· sin∠BAC=6· sin65°≈5.4. 答:点B到地面的垂直距离BC约为5.4米.
2 5 12 12 A. , B. , C. , D. 12 13 5 13
4. 如图2,在Rt△ABC中,∠ACB =90°, 5 , CD⊥AB于点D,已知AC=
BC=2,那么sin∠ABC=( A )
5 A. 3 2 B. 3 2 5 C. 5 5 D. 2
CD AB
5. 如图3所示,AB是⊙O的直
4.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边BC上的高, 4 E• 为边AC• 的中点,BC= 14,AD=12,sinB= ,求:(1)线段DC的长;
5
(2)tan∠EDC的值. AD 12 4.解:(1)在Rt△ABD中,AB= sin B 4 =15. ∴BD= AB2 AD2 =9. ∴CD=BC-BD=14-9=5. (2)∵E是Rt△ADC斜边AC的中点, ∴DE=EC,∴∠EDC=∠C.
c
B a b
┌ C
(1)已知两条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A
1.已知a,b.解直角三角形(即求:∠A,∠B及C边)
2. 已知∠A,a.解直角三角形
3.已知∠A,b. 解直角三角形
4. 已知∠A,c. 解直角三角形
【热点试题归类】
题型1 三角函数 1. 在Rt△ABC中,∠ C=90°,AB=5,AC=4, 3 则sinA的值为_______ 5 . 2. 在Rt△ABC中,∠ C =90°,BC=4,AC=3, 3 则cosA的值为______ 5 . 3. 如图1,在△ABC中,∠C =90°,BC=5, AC=12,则cosA等于( D )
∵AB=AC-BC, 即20= 3 x-x. 解得x=10 3 +10.
∴BD=BC+CD=BC+EF =10 3+10+35≈45+10×1.732≈62.3(m). 所以小山BD的高为62.3m.
题型4 应用举例
1.有人说,数学家就是不用爬树或把树砍倒就 能够知道树高的人.小敏想知道校园内一棵大树 的高(如图1),她测得CB=10米, ∠ACB=50°,请你帮助她算出树高AB约为 12 米.(注:①树垂直于地面;②供选 ________ 用数据:sin50°≈0.77,cos50°≈0.64, tan50°≈1.2)
8.解:如图,作DE⊥AB于E,作DF⊥BC 于F,在Rt△CDF中∠DCF=30°,CD=400米, 1 ∴DF=CD· sin30°= ×400=200(米).
3 CF=CD· cos30°= ×400=200 (米). 在Rt△ADE中,∠ADE=60°,设DE=x米, ∴AE=tan60°· x= 3 x(米). 在矩形DEBF中,BE=DF=200米, 在Rt△ACB中,∠ACB=45°, ∴AB=BC, 即 3 x+200=200 3 +x.
3.数学活动课上,小敏、小颖分别画了△ABC 和△DEF,• 数据如图,如果把小敏画的三角形 面积记作S△ABC,小颖画的三角形面积记作S△DEF, 那么你认为( ) C A.S△ABC >S△DEF B.S△ABC <S△DEF C.S△ABC =S△DEF D.不能确定
小敏画的三角形
小颖画的三角形
2.先将一矩形ABCD置于直角坐标系中,使点A• 与坐标系的原点重合,边AB、AD分别落在x轴、 y轴上(如图2),• 再将此矩形在坐标平面内按 逆时针方向绕原点旋转30°(如图3),若 AB=4,BC=3,则图(2)和图(3)中点B的 坐标为___,点C的坐标为____.
3
答案:图(2)中:B(4,0),图(3)中:B(2 ,2); 图(2)中:C(4,3),图(3)中:C( 4 3 3 , 3 3 4). 2 2
径,弦AC、BD相交于E,则
A.tan∠AED C.sin∠AED
.
等于( D )
B.cot∠AED D.cos∠AED
6.计算: |- 2 |+(cos60°-tan30°)+ 8
3 2 1
题型2 解直角三角形
1.如图4,在矩形ABCD中 DE ⊥ AC 于 E , 设 3 ∠ADE=a, 且cosα = 5 , AB=4,则AD的长为(
CD 2 3 1.5 sin 60 3 2
CE
=(4+
3 )(米).
答:拉线CE的长为(4+ 3 )米.
8.已知:如图,在山脚的C处测得山顶A的仰 角为45°,沿着坡度为30°的斜坡前进400米到 D处(即∠DCB=30°,CD=400米),测得A的 仰角为60°,求山的高度AB.
9.如图,在一个坡角为15°的斜 坡上有一棵树,高为AB.当太 阳光与水平线成50°时,测得该 树在斜坡的树影BC的长为7m, 求树高.(精确到0.1m)
题型3 解斜三角形 1.如图6所示,已知:在△ABC中,∠A=60°, ∠B=45°,AB=8,• 求△ABC的面积(结果可 保留根号). 2.如图,海上有一灯塔P,在它周围3 海里处有暗礁,• 一艘客轮以9海里/ 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行至A点处 测得P在它的北偏东60°的方向,继 续行驶20分钟后,到达B处又测得灯 塔P在它的北偏东45°方向,问客轮 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