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第十九章开窍药授课教案
[课件]第19章 开窍药PPT
![[课件]第19章 开窍药PPT](https://img.taocdn.com/s3/m/79cf6d69c850ad02de804194.png)
2.抗血小板聚集 3.抗炎
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切除肾上腺无抗炎作用;切除 垂体则有抗炎作用,说明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而产 生抗炎作用的
4.扩张外周血管,降压 临床上麝香能缓解心绞痛,与其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5.对心脏的影响
增强儿茶酚胺类对β 受体作用: --选择性增强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有效成分桂皮酸,通过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抑制 血栓素合成酶,减少TXA2合成 *能延长兔血浆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降低血浆纤维 蛋白原含量和促进纤溶酶活性
3.祛痰(刺激性祛痰)、抗菌(较弱)
现代应用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苏合香丸、苏冰滴丸对解除胸闷、 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有一定疗效, 苏冰滴丸在发病时立即含服1~2粒,能 迅速缓解症状 冠心苏合香丸孕妇禁用
[功效] 通关 开窍 醒神 回苏
[主治] 因邪气雍盛,蒙蔽心 窍所致的各种窍闭神 昏证候
药理作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开窍药的应用旨在使病人苏醒 芳香开窍药多具有醒脑与镇惊双重作用 --因此也难于用中枢兴奋或中枢抑制所能解释,因麝 香小剂量缩短异戊巴比妥钠的睡眠作用,而大剂量则 延长其睡眠作用 安宫牛黄丸等表现镇静作用 麝香能提高中枢耐缺氧能力,对缺氧性脑病损伤有保 护作用,能减轻脑水肿程度 麝香开窍的实质可能与保护脑神经细胞作用及调节中 枢神经的功能状态关系密切
三、石菖蒲
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 [主要成分] 挥发油:含β-细辛醚,α -细辛醚等 黄酮、醌、生物碱等
性温,味辛、苦,归心、胃经
[功效] 化湿开胃 开窍豁痰 醒神益智
中药药理学----开窍药_PPT幻灯片

二、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对心脏的影响:麝香具有强心作用,可 使离体蟾蜍心脏收缩振幅升高,收缩力 加强,心排出量增加。 对血压的影响:麝香注射液、乙醚提取 物对麻醉犬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对心肌缺血的影响:麝香对心肌坏死有 一定保护作用,并能增加心肌抗缺氧能 力。
三、抗炎
麝香对炎症的三个阶段:血管通透性增 加、白细胞游走和肉芽形成均有抑制作 用。 有效成分:多肽类物质 机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开窍药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 —抑制平衡,心肌缺血
开窍药如麝香、苏合香、冰片等可增加 心肌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
三、抗感染
抗炎:麝香、冰片具有抗炎作用。麝香 对炎症的早、中、晚期均有一定抑制作 用。 抗菌:体外实验证明,麝香、冰片具有 一定的抗菌作用。
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与垂体无关。 抑制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活性,抑制前列
腺素合成,减少致炎物质生成。
石菖蒲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镇静 抗惊厥 改善学习记忆 抗抑郁
二、解痉
石菖蒲去油煎剂、总挥发油、α-细辛醚、 β-细辛醚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明显的解 痉作用。 解痉作用强度为总挥发油、 α-细辛醚、 β-细辛醚、去油煎剂。
中药学PPT课件:开窍药

此外,本品能温通散寒,为治疗冻疮的良药,可用苏合香溶于酒 精中涂敷冻疮患处。
【用法用量】 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
石菖蒲
【药用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活血通经——血瘀经闭,配桃仁、红花等
麝
癥瘕,配水蛭、虻虫等,如化癥回生丹
香
胸痹心痛,心腹暴痛,如麝香保心丸
头痛,配川芎、赤芍等,如活血通窍汤
风湿痹痛,如麝香虎骨膏
跌扑伤痛,配乳香、没药等,如七厘散
难产死胎。配肉桂,如香桂散
消肿止痛——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 如醒消丸,六神丸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适量。不宜入 煎剂。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
各论
开窍药
【概念】
凡药性辛香走窜,能通关开窍苏醒神志,以治疗闭证神昏为 主要作用的药物,统称开窍药。因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开窍药。
《素问》“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意识、 神志、思维活动均由“心”所主,《难经》“心重十二两,中有七 孔”。心的孔窍透达空灵,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思维敏捷; 若心窍闭阻,为邪蒙或痰迷,则神明内闭,神识昏蒙,甚则人事 不省。因此,开通心窍,则可使昏迷、人事不省的病人回甦,而 苏醒神志的作用即为开窍醒神。
石菖蒲
【药性】辛、苦,温。归心、胃经。
【功效】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和胃。
【性能特点】 石菖蒲气薄芳香,苦燥温痛,入心经,既能化湿、豁痰、辟秽,
又能“开心孔、利九窍”(《本草从新》),擅长治疗痰湿秽浊之 邪蒙蔽清窍所致神志昏乱,寒证热症均可,如中风,痰迷心窍,舌 强不能言;湿温病浊,邪蒙清窍,神志不清;以及痰浊蒙蔽清窍之 癫痫;现代临床常用于痰气郁结之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中药药理学名校——开窍药-2022年学习资料

开窍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对中枢神经-抗心肌缺血-抗炎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的开窍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同。樟脑有一定的中枢-兴作用;石营蒲、冰片等对中-区神 系统则表现镇静作用以及-拮抗中枢兴奋药的惊厥和运动兴-鱼作用;麝香对中区神经系统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
冰片-镇痛:动物实验和临床用药证-明,冰片有镇痛作用。-抗炎:冰片具有拮抗前列腺素-E和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作 ,-具有很好的抗炎、消肿作用。
冰片【医学】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课件——开窍药
主要成分-冰片主含龙脑,还含有多种萜-类成分,其中龙脑香科冰片主-含右旋龙脑,菊科冰片主含左-旋龙脑。目前 床应用的冰片-大部分为人工合成品,主要含-有龙脑和异龙脑。
冰片药理作用-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提高耐缺氧能力-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抑制中沤-镇痛、抗炎-抗菌作用 促进药物吸收-抗心肌缺血作用-抗生育作用
石菖蒲-解痉作用:-石菖蒲多种成分对兔离体胃-肠肌自发性收缩有一定的松-弛驰作用;可对抗乙酰胆喊等-所致兔 管平滑肌痉挛。
石菖蒲-利胆作用:石菖浦总挥油十-二指肠给药,可促进大鼠胆-汁分祕,但去油煎剂没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
石菖蒲-1松弛气管平滑肌:▣-细辛谜、β -细辛谜可对抗组胺、乙酰胆碱等-起的豚气管平滑肌收缩。-2抗心律失 :腹腔注射石菖蒲挥发-油可减慢大鼠心率,拮抗乌头碱、肾-上腺素和氤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
抗心肌缺血-某些开窍药可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具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损伤作用。
抗炎作用-麝香、冰片等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麝香可抑制炎症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游走,减轻局部水 ,也-可抑制肉芽组织增生。
《中药药理学》第十九章开窍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十九章开窍药讲课教课设计授课章第十九章开窍药节授课学时2讲解方法多媒体教学条件多媒体教课目的:1.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开窍药的观点、临床适应症及常用的试验方法;2.理解窍闭神昏证候的中医病机及现代医学对其的认识;3.掌握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掌握麝香、冰片的主要药理作用、作用体制、物质基础及现代应用。
教课重点、难点:1.重点: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2.难点: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作用体制及物质基础。
教课重点:第一节概括1.开窍药的观点、适应症。
2.中医及现代医学对窍闭神昏证候的认识。
3.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常用药物1.麝香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响。
2.冰片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响。
思虑题 / 作业:1.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麝香的主要成分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冰片的促透作用。
教课小结:第十九章开窍药第一节概括凡以清醒神志为主要功能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开窍药拥有通关、开窍、醒神、回苏等功能,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窍闭神昏证候。
热闭——邪热、痰热蒙闭心窍——凉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惹起的高热昏倒、谵语、惊厥、抽搐等。
寒闭——寒湿、痰浊、秽浊蒙闭心窍——温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不测、中毒等惹起的神经系统功能杂乱有关,临床症状主要有神志昏倒、惊厥抽搐、牙关关闭等。
一、调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樟脑有必定的中枢喜悦作用。
麝香对 CNS有喜悦和克制两重作用,对正常小鼠自觉活动有克制作用,但能缩短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
对家兔体现喜悦作用。
麝香能提升中枢耐缺氧功能,减少缺氧性脑损害所致的脑水肿程度。
麝香开窍的本质可能与调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保护脑神经细胞有关。
多半开窍方药如石菖蒲、冰片、安宫牛黄丸对 CNS则表现冷静作用以及拮抗中枢喜悦药戊四氮、苯丙胺所致的惊厥和运动喜悦作用。
二、抗心肌缺血麝香、苏合香、冰片等能增添心肌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
教案19-20平息肝风药开窍药

抽搐。 因其性寒,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 2.清肝明目 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3.„清热‟散血解毒 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羚羊角
①特点:清肝火、平肝阳、息肝风、解热毒,
主治肝经阳热亢盛之证。故有“在肝之病, 必用羚羊”之说。 ②煎服,1~3g;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 0.6g。
§1 平抑肝阳药
刺蒺藜 Cijili 罗布麻 Luobuma 平肝〔平抑肝阳〕——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1.疏肝〔解郁〕 :肝郁气滞,胸胁 1.本品单用有效,煎服或开水泡汁代 胀痛,乳闭胀痛。 茶饮。 2.祛风明目: 风热上攻, 目赤翳障, 2.清热,利尿——水肿,小便不利。 为祛风明目要药。也用于风疹瘙痒。 肝阳眩晕宜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 ※ ①刺蒺藜:本品药用果实,因其背面窿起,有许多网纹及坚硬小刺,故名, 又名“白蒺藜” 。 ②罗布麻: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以免中毒。
冰片:辛、苦,微寒。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苏 合 香
【来源】为金缕梅科乔木植物苏合香树的树脂。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1、开窍醒神:用于寒闭神昏。 2、辟秽止痛:用于胸腹冷痛,满闷。 【用量用法】入丸散,每次0.3—1g。不入煎剂。 【应用】近年用冠心苏合丸或苏冰滴丸治疗冠心 病、心绞痛,能较快地缓解疼痛,作用良好而持久, 且无副作用。
【学习要点】
4.功效比较:龙骨与牡蛎、石决明与草决明、代赭
石与磁石、石决明与珍珠母 5.特殊用法: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牡 蛎 6.炮制:牡蛎——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 7.处方用名:刺蒺藜(白蒺藜) 8.理解和掌握“介类潜阳,虫类搜风”的意义。 介类: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潜阳 虫类:白僵蚕、全蝎、蜈蚣、地龙——息风
开窍药课件PPT课件

应用
3.近年用由石菖蒲提取的α -细辛醚,治疗癫痫和癫痫持续状态有 效。
用法用量 煎服,5~1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本品含挥发油0.11%~0.42%,其中主要为β -细辛醚、α -细辛醚、细辛 醚等;尚含有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石菖蒲水煎剂、挥发油、或细辛 醚、β- 细辛醚均有镇静作用;水煎剂有抗惊厥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 和回肠有很强的解痉作用。煎剂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制止胃肠的异常发 酵。高浓度浸出液对常见致病性 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含义: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
称开窍药。
开窍药
功效: 开窍药味辛、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有通关开窍,启闭回苏的作用。 适应范围: 主要用治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 癫痫、中风等卒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 配伍方法: 神志昏迷有虚实之别,虚证即脱证,实证即闭证。脱证治当补虚 固脱,非本章药物所宜;闭证治当通关开窍,醒神回苏,宜用开窍药。 使用注意 1.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 可久用。 2.因本类药物性质辛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散 剂服用。 石菖蒲 *麝香 *冰片 *蟾酥 *苏和香
实验研究
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石菖蒲6g,香附15g,墨鱼骨50g,甘草9g ,共研细粉。每次服10~15g,每日2次。(《新编常用中药手册应用》第 86页) 治疗儿童智力低下:石菖蒲、人参、远志、补骨脂、豆蔻、奶粉、可 可、糖,制成儿童智力晶,每次10~15g,日2次,2周1疗程,全疗程3月 。(《中成药研究》1982;(6):22)。 治疗流行性脑炎、乙型脑炎,呕吐不食:菖蒲10g 30g, 生姜3g,水煎服。(《常用中药的应用》第85页)。
《中药药理学》之开窍药

《中药药理学》之开窍药第一节概述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②脑保护③扩张冠脉④抗炎第二节麝香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多肽、氨基酸。
①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②抗脑缺氧③抗炎、镇痛④强心、抗心肌缺血⑤兴奋子宫,抗早孕抗着床⑥对肾上腺素B受体的作用、对免疫调节的作用第三节冰片主要成分是左旋龙脑、右旋龙脑①促渗作用1.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2.促进药物透过皮肤3.促进药物从消化道吸收②心肌保护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④脑保护⑤抑菌⑥抗炎第四节石菖蒲主要成分是挥发油,a -细辛醚、B -细辛醚①对神经系统作用镇静催眠、益智、抗惊厥②调节平滑肌③抑制心脏a - 细辛醚有致变异作用《中药药理学》之芳香化湿药第一节概述①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②促进消化液分泌③抗溃疡④抗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厚朴挥发油:B -桉叶油;厚朴酚、和厚朴酚、木兰箭毒碱。
厚朴酚为主的木脂类成分。
①调整肠胃运动功能②促进消化液分泌③抗溃疡④保肝厚朴酚⑤抗病毒、抗菌(变形链球菌)⑥抗炎、镇痛1 现代应用:防止龋齿、细菌性痢疾、肌强直。
不良反应:有毒成分为木兰箭毒碱。
第三节苍术有效成分为B-桉叶醇、茅术醇①调整肠胃运动②抗溃疡③保肝④抑菌⑤利尿排钠,抑制Na+-K+-ATP酶,增加尿量和钠的排泄⑥免疫抑制现代应用:①小儿腹泻②佝偻病③预防水痘、腮腺炎、猩红热、感冒和气管炎④与猪肝或羊肝合用治疗夜盲症有效。
第四节广藿香广藿香酮、广藿香醇及黄酮类成分。
①促进胃液分泌②抑制肠胃运动功能③抗病原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第十九章开窍药授课教案
教学要点:
第一节概述
1.开窍药的概念、适应症。
2.中医及现代医学对窍闭神昏证候的认识。
3.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常用药物
1.麝香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2.冰片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思考题
/作业:
1.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麝香的主要成分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冰片的促透作用。
教学小结:
第十九章开窍药
第一节概述
凡以苏醒神志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开窍药具有通关、开窍、醒神、回苏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窍闭神昏证候
热闭——邪热、痰热蒙闭心窍——凉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流行
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引起的高热昏迷、谵语、惊厥、抽搐等。
寒闭——寒湿、痰浊、秽浊蒙闭心窍——温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中毒等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临床症状主要有神志昏迷、惊厥抽搐、牙关紧闭等。
一、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樟脑有一定的中枢兴奋作用。
麝香对CNS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对正常小鼠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但能缩短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
对家兔呈现兴奋作用。
麝香能提高中枢耐缺氧功能,减轻缺氧性脑损伤所致的脑水肿程度。
麝香开窍的实质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保护脑神经细胞有关。
多数开窍方药如石菖蒲、冰片、安宫牛黄丸对CNS则表现镇静作用以及拮抗中枢兴奋药戊四氮、苯丙胺所致的惊厥和运动兴奋作用。
二、抗心肌缺血麝香、苏合香、冰片等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
冠心苏合丸及苏冰滴丸等能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肌缺血犬减少的冠状窦血流量完全或部分恢复,此作用为中医温通开窍法治疗卒心痛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三、抗炎麝香、冰片等有抗炎作用。
麝香可抑制炎症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游走,减轻局部水肿,亦可抑制肉芽组织增生
综上所述,与开窍药通关、开窍、醒神、回苏等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保护脑细胞、抗心肌缺血及抗炎等作用。
第二节常用药物
麝香
麝香为麝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含麝香酮,含量为2.5%-5.4%,现己能人工合成。
另外,还含有麝香吡啶、雄性激素、胆甾醇酯和多肽等。
本品味辛,性温,有特殊香气。
归心、脾经。
麝香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
麝香辛温,气极
香,走窜之性甚烈,有很强的开窍通闭、避秽化浊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
一、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
麝香能拮抗巴比妥类药对中枢的抑制。
小鼠腹腔注射或脑内注射麝香,大鼠灌胃麝香均能缩短巴比妥类药所引起的睡眠时间;麝香水提液对清醒兔及巴比妥类麻醉兔均有明显的唤醒作用;说明麝香对药物引的中枢抑制有兴奋作用。
5-100 mg/kg 麝香腹腔注射,可抑制正常小鼠的自发活动,并呈量效关系;小鼠腹腔注射麝香25 mg/kg ,能降低中枢兴奋药苯丙胺中毒小鼠的死亡率;但50 mg/kg、100 mg/kg 则增加苯丙胺中毒小鼠的死亡
率。
麝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能与机体的机能状态和药物剂量有关,也可能与动物的种属有关,确切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麝香还有提高中枢耐缺氧能力、抗脑组织损伤作用。
2、抗血小板聚集麝香甲醇提取物对细菌内毒素诱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
家兔一次腹腔注射麝香酮,能明显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影响血小板收缩蛋白功能,使血浆凝块不能正常收缩。
3、抗炎麝香口服、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对炎症病理发展过程中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游走和肉芽形成等三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说明本品对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均有对抗作用。
抗炎成分为多肽类物质,该成分经胰蛋白酶水解后会失去活性。
切除垂体后,麝香的抗炎作用仍然存在;切除肾上腺后,麝香的抗炎作用不明显。
说明本品的抗炎作用与垂体无关,与肾上腺有关。
其抗炎作用机制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
二、其他药理作用
1、对血压的影响麝香提取液静脉注射对整体动物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麝香提取液静脉注射可降低麻醉犬的动脉压,对猫亦有降压作用。
降压作用可能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2、对心脏的影响麝香含有能增强儿茶酚胺类对B受体作用的物质,能选择性增强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麝香缓解心绞
痛的作用可能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3、对子宫的作用麝香和人工合成麝香酮对离体和在体子宫均有兴奋
作用,使子宫
的收缩力增强,频率加快,其中对妊娠子宫的兴奋性大于未孕子宫,对晚期妊娠子宫的兴奋性又大于早期妊娠子宫,并有抗早孕和抗着床作用。
此外,麝香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和肝药酶诱导作用(可诱导肝P450药物代谢酶,加速戊巴比妥钠的代谢)。
综上所述,与麝香开窍醒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中枢耐缺氧能力和抗脑损伤。
与麝香活血通经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酶作用。
麝香的抗炎作用是其消肿止痛功效的药理学的基础。
麝香酮、多肽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三、现代应用
1、冠心病、心绞痛;
2、中枢性昏迷;
3、咽喉肿痛、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