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对鲢鱼形态性状的影响
饥饿对鲤幼鱼内脏器官指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doi: 10.7541/2021.2019.167饥饿对鲤幼鱼内脏器官指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李秀明1付世建1张耀光2(1. 重庆师范大学进化生理与行为学实验室, 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1331;2. 西南大学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摘要: 为了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幼鱼内脏器官指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 在(25±0.5)℃条件下, 将35尾实验鱼[体质量(21.34±0.42) g, 体长(9.39±0.08) cm]随机平均分成5组, 即: 对照组(S0)、1周(S1)、2周(S2)、4周(S4)和8周(S8)饥饿组, 相应时间的饥饿处理后测定各实验组鱼体内脏器官指数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结果发现: 除了体长以外, 鲤幼鱼体质量、空壳湿重、内脏团湿重、肝脏湿重、消化道湿重、心脏湿重和鳃湿重等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S2、S4和S8组的幼鱼空壳指数显著高于S0和S1组(P <0.001)。
S2、S4和S8组的幼鱼内脏团指数和肝脏指数都显著低于S0和S1组(P <0.001)。
S1组幼鱼消化道指数显著低于S0组, 但显著高于S2、S4和S8组(P <0.001)。
心脏指数和鳃指数在所有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
S1组幼鱼运动前代谢率显著低于S0组(P <0.001), 但显著高于S2、S4和S8组(P <0.001)。
S1组幼鱼运动代谢峰值和代谢率增量与S1组差异不显著(P >0.05), 但显著高于S0、S4和S8组(P <0.001, P =0.003)。
各组间幼鱼代谢峰值时间差异不显著(P >0.05)。
各个饥饿组幼鱼运动代谢峰值比率都显著高于S0组(P =0.002)。
不同饥饿方式对鱼类补偿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饥饿方式对鱼类补偿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盘文静【摘要】鱼类在自然生长或人工养殖过程中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饥饿或营养不良,在恢复正常的摄食或投喂后能出现补偿生长现象.综述了多种鱼类在不同饥饿处理后产生的补偿生长效果,可为实际生产中制定节约有效的投喂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29【总页数】3页(P10162-10164)【关键词】鱼类;饥饿方式;补偿生长【作者】盘文静【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补偿生长(Compensatory growth)是指动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抑制后,当恢复有利的生长条件时出现生长加速的现象[1]。
对于恢复投喂后出现补偿生长现象的原因,目前存在以下几种观点:通常认为是食欲的增加(贪食)造成恢复投喂后体重的增加;补偿生长的出现简单而言只是因为贪食,而不是更高的饲料利用率;在恢复投喂期有大量蛋白质合成;恢复投喂对储备能源的补给[2]。
在实际的鱼类养殖生产中,减少饲料的投喂量作为一种投喂的策略,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饲料投喂量估计的错误,而且能降低因投饲过多而引起的水环境污染。
相关的鱼类补偿生长试验研究发现,恢复投喂后饥饿组鱼体重能够增加到甚至超过正常连续投喂的鱼体重。
因此,如果能够利用饥饿再恢复喂食来补偿损失掉的体重,那么根据补偿生长采取不同的投喂策略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劳动力,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1 补偿生长机制及其分类在饥饿的过程中,一方面,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的产生和分泌增加,但GH受体减少,生长激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促使GH作用受阻,这个过程随着类胰岛素作用生长因子1(IGF-1)的分泌减少产生;另一方面,高水平的GH加强了脂肪酸的动员,用于供能。
因此,当饥饿水平适当时,机体中主要是进行蛋白质的积累,而脂肪几乎不堆积。
饥饿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适应性调节使得含量有所回升。张桂蓉等(2003)在对 异育银鲫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不过红细胞沉降 率随饥饿时间延长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与沈文英结 果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是饥饿引起血浆蛋白浓度和 血液粘度相继下降而造成的。 王沛宾等(2004)发现。饥饿过程中红鳍笛鲷血液 生化指标的变化非常明显,表现为血糖和甘油三酯的 含量显著下降.而血液总蛋白的含量在饥饿期间无显 著变化。这与陈晓耘(2000)研究南方鲇时的测定结果 有一定差异。陈晓耘(2000)测定了饥饿的南方鲇幼鱼 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饥饿使血液中血糖、总蛋 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同醇、甘油i酯及Na+、K+、Cl-等 离子的浓度低于正常鱼: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 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也显著高于正常鱼。 3饥饿对鱼体免疫的影响 鱼类的免疫主要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细胞 免疫中.血液中的白细胞起着重要作用。自细胞中的 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都与机体的免疫有着密 切联系。其中单核细胞渗出血管后进人组织中,可进 ~步分化发育成巨噬细胞,它们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可以反映出机 体的免疫状态,血液中自细胞的数量作为常规血液学 参数.已被推荐应用于免疫学的评价程序。李霞等 (2006)发现。当饥饿时间少于20 d时。红鳍东方纯外 周血中自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 长。白细胞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脾脏中淋巴细胞的转 化率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也增加,巨噬细 胞的吞噬活性增加.吞噬力增强.但长时间饥饿后鱼 淋巴增殖能力和吞噬力会降低。 一般认为.动物营养不良时。会影响到机体的免 疫机能,导致细胞免疫机能下降、体液免疫反应改变 等一系列免疫机能的改变。溶菌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之一。溶菌酶活力增加相应免疫能 力也提高。孙红梅等(2006)报道。饥饿可造成黄颡鱼抗
把好鱼种质量关,科学养殖效益好

把好鱼种质量关,科学养殖效益好○郭志文一、规格形态同类鱼种规格均匀,体质健壮,背高肉厚,为优质鱼种。
反之,如体质瘦弱,干瘪,个体小,头大,尾细,身体呈刀背形,体质差,成活率低为劣质鱼种。
二、体表色泽鱼种质量优劣在体色上有明显的反映,优质鱼种色泽鲜明,且不同种类的优质鱼种体色有所不同:青鱼体色呈灰白色,越健壮,体色越淡;草鱼体色呈淡金黄色,灰黑色网纹鳞片明显,越健壮,金黄体色越显著;白鲢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越健壮,银白色越光亮;鳙鱼体色呈金黄褐色,两侧有黑色斑点,越健壮,黑色越淡,金黄色越显著。
凡是体色发黑、灰暗、失去光泽的鱼种都为不健康的劣质鱼种。
鱼种优质健壮,体表有一层黏液,用以保护鳞片和皮肤免受病菌侵袭,而病弱之鱼缺乏黏液,也有些病鱼体表黏液多,体表无光泽,俗称鱼体“发毛”,如鱼种体色深或呈乌黑色则是瘦鱼或病鱼。
三、活动能力健壮鱼种游动活泼,逆水性强,在网箱或活水密集囤养时鱼种头部朝下,仅能看到鱼尾在摆动,将鱼种放入脸盆等容器中,尾鳍扭曲及弹跳力强,优质鱼种鳃盖紧闭。
当鱼种从车仓中刚捞出时,跳动敏捷有力,说明鱼种体质好;捞出时,鱼种绵软、无力、不跳动,说明鱼种体质较差。
导致鱼种柔弱、无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停食过早,鱼种体质瘦弱,这种鱼头大,躯干瘦瘪无肉,尾柄细长。
二是缺氧昏迷或二氧化碳中毒昏迷,缺氧昏迷多发生于短途运输,供氧不足,这种鱼在缺氧昏迷时间较短时,放入大塘后,很快即可恢复正常状态;昏迷时间长,就会造成大量死亡。
二氧化碳中毒昏迷多发生于长途密封仓运输,水体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就会大量进入鱼体血液中,导致血液pH 值降低,血红蛋白载氧能力下降,严重时,就会导致鱼类昏迷或死亡。
二氧化碳中毒的鱼,处于轻度昏迷状态时,放入大水体后,需要几分钟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处于深度昏迷时,一般很难或完全不能恢复。
四、体表特征鱼种体表丰满,无畸形,无歪体,鳞片完整,鳍条无损,鱼体长度与重量成一定比例,优质鱼种规格大,成活率高,生长快。
影响鱼的食欲和食性变化的7大因素

影响鱼的食欲和食性变化的7大因素影响鱼的食欲和食性变化的7大因素发布时间:17-12-1219:59优质原创作者钓者经常能看到水面波纹连连,鱼儿四处窜游,但却一无所获,鱼为什么不吃食?鱼的食欲有强有弱,鱼的食性有时也会有改变,鱼不吃食主要受下面七个因素的影响:(一)水质的影响水是鱼生活的环境。
水质由于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而会改变。
如有了洪水,水色变得浑浊,水中多泥沙,不利于鱼的生活;水生植物过多,或腐烂变质,也会影响到水质。
特别是受人的影响,如人们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倒人江河湖塘堤堰中,会使水质变差;工厂的废水含有化学物质、有毒物质,流人自然水域,鱼就受到严重威胁,不但无食欲,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
因此说,水质的好坏是影响鱼的食性和食欲的主要因素。
(二)水温的影响属于温带性的鱼生活的最佳水温是15度C一25度,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鱼活跃,食欲旺盛。
若水温低于10℃或高于350C,鱼会感到不舒服,活动量减少,食欲很低,甚至不吃食。
大自然的气象瞬息万变,一会儿是万里晴空,一会儿是乌云压顶,一会儿又是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水中有了波浪,浊泥翻起,使鱼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相应带来了生理的变化。
若是燥热的气温下降,微风细雨,水中的溶氧量增加,鱼儿就会由呆滞变得活跃,就会增加食欲,这时钓鱼的效果自然会好。
(三)地域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鱼。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因地域不同,温度差异比较大,长期生活在这些地域的鱼对环境、气温逐渐有了适应性。
如,罗非鱼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热带性鱼类,在我国,它只能在南方生活,它的适应温度是10℃以上,当温度降到8℃以下时,它就会死亡。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温带性鱼类较多,如鲫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等。
东北地区气温相对较低,但有些鱼在这样的寒冷地区也能生活,这些鱼我们叫它为冷水性鱼。
如黑龙江的哲罗鱼、狗鱼等。
若甲地的鱼到乙地生活,一时会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食欲状况肯定不佳,因此导致鱼不吃食。
饥饿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饥饿对鱼类生长的影响郑宗林黄朝芳(湖南晶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彭银宏(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科学系)摘要不同种类的鱼对饥饿的耐受力和适应性特征不同。
有关饥饿对鱼类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适应饥饿的生态对策,对鱼类自然资源的保护、苗种培育、水产养殖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综述了饥饿对鱼类生长、存活、行态、行为以及补偿生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鱼类饥饿生长补偿生长进展1.饥饿对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1.1对生长的影响仔鱼的生长率受到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热能摄入(摄食)和温度可能是最重要的。
而且在早期生活史领域,营养相关被认为是影响早期生命力的一个主要相关因素。
因此鱼类早期的摄食与生长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如果仔鱼不能正常摄食而处于饥饿状态,则生长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仔鱼生长率的估算通常用体重和长度来衡量。
通常状况下,随着饥饿的进行,体重会急剧下降,表现出/负增长0,而体长往往无变化,甚至会有所增加。
这些变化特征不仅表现在仔鱼期,在幼鱼等时期也会表现出类似的情况。
根据宋昭彬等(1998)报道,南方鲇仔鱼在饥饿期间,身体长度无显著变化。
饥饿仔鱼的长度也可能出现/负增长0,如饥饿大西洋鲱,条纹石鱼旨仔鱼长度有少量变短,Kin和Blax-ter认为,这是骨骼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仔鱼为保障活动耗能,提高摄食和存活的一种适应。
饥饿使仔鱼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饥饿仔鱼的生长发育受阻是一种普遍现象,通过研究仔鱼的生长,可以评价鱼类的营养状况。
1.2对存活的影响早期生活史是鱼类最脆弱、最关键的阶段。
当仔鱼前期的卵黄被耗尽时,需要在短期内转向外界摄食。
如果不能建立外界摄食,便进入饥饿期(Blaxter和Hempel,1963年)。
H jort最早指出,鱼类种群密度的变动多半取决于当年仔鱼群的存活率。
大批仔鱼在初次摄食期间饥饿引起的死亡是当年仔鱼群剧烈变动的潜在原因之一。
现在已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饥饿和敌害,捕食是海洋鱼类仔鱼死亡的主要因素0。
饥饿对大口黑鲈消化器官、蛋白酶与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式中&X为酶解时体积 X&D#]W为测定反应 时间为 ]W&$’##为酶解液的酪氨酸浓度#’为消 化组织液稀释倍数( BMHK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6G66]][W统计软件处理#% lW[WZ为差异显著(
!14/+-6,-’,48’-6G/") 牙 鲆*U+ !%&’&5/4808),*5/:&H ]V[Z&D#于 ZVW’&下比色(
4-3," 和虎 鲨*Y+ !1+’/,03’3,5*6(/4-+8&53," 等 鱼 类 的研究表明#饥饿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其消化酶活 力(本文研究了饥饿对大口黑鲈 !J/4’*+0-’3,,&5H =*/.-," 消化酶活力及消化器官的影响(
第 VW天开始保持稳定水平 !%mW[WZ"’幽门盲囊重与体重比先上升后下降’胃重与体重比始终呈上升趋势 !%
lW[WZ"’肠重与体重比在第 ]W天开始保持稳定水平 !%mW[WZ"’肠长与体长比呈上升趋势 !%lW[WZ"(饥饿
对蛋白酶活力影响为从开始到第 U天胃蛋白酶活力上升#第 ]W天开始下降’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在第 ]W天之后
][U[](淀粉酶样品测定((采用 T46法 !UrZ3二 硝基水杨酸法" 测定# !参照黎军胜等*‘+的方法# 略有改动"(将 W[Z&D淀粉溶液 !浓度为 Ve" 与 ]&D粗酶提取液混合 !对照为先将试管酶液在沸 水中失活#然后加淀粉溶液"#在 YWf恒温水浴中 酶解反应 ]Z&$’#用 V&-=,D^]的 4#KF]&D终止 反应#再 加 ]&DT46试 剂 显 色#在 沸 水 中 煮 Z &$’#然后在冰浴中迅速冷却#加 a&D蒸馏水至
饥饿对鱼类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饥饿对鱼类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前言:由于自然界中季节更替,环境剧变或生物分布不均等原因,野生鱼类普遍存在周期性缺食或营养匮乏的现象。
作为生理学上的一种适应,野生鱼类能够通过降低基本代谢水平及消耗自身组织贮存的营养物质,从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发展了对食物不足甚至饥饿胁迫的忍受能力。
从50年代以来,为了评价鱼类营养状况,探讨摄食水平,区分正常摄食鱼和饥饿鱼,不同学者已从形态学、生态学、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学、生物化学、酶学、代谢生理学等不同方面作了许多研究。
研究表明:在饥饿状态下,鱼类行为异常,组织结构发生改变,通过改变酶活性、激素水平来降低代谢水平,并通过利用鱼体自身的贮能物质(如糖原、脂肪、蛋白质等)提供能量,从而能忍耐一段时间的饥饿。
另外,不同种类的鱼对饥饿的耐受力和适应性不同。
有关饥饿对鱼类生理学状况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适应饥饿胁迫的生态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方面的资料对渔业资源管理及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饥饿对鱼类代谢水平的影响鱼类可调节自身的能量分配以适应食物的缺乏,饥饿状态下鱼类代谢水平将明显下降。
Mehner & Wieser发现河鲈幼鱼在20℃下饥饿15d后代谢率下降了约45%;Du Preeze报道了斑点石鲈饥饿5d后耗氧率下降了34%;张波等发现南方鲇幼鱼在27.5℃下饥饿20d代谢率下降了约47%;崔奕波等测得草鱼在30℃下饥饿35d后的代谢率明显低于Wiley等在正常状态下的测定值。
由于饥饿对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标准代谢的测定方法中应考虑饥饿因素。
标准代谢是指鱼类在禁食、静止状态下的代谢率。
它代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鱼类维持生命的最低代谢水平,即标准代谢是定义在一定饥饿状态下的。
而饥饿状态下鱼的代谢率将逐渐下降,饥饿处理的时间不同测得的代谢率将会不同。
因此我们认为在测定标准代谢时有必要将对鱼处理的时间进行规范化,使标准代谢的测定值更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满度 一( 体重/L )× 10 其 中 L为 体长 ; 。 0, 变动 系数 :标准差 ( D)*l O 测 定指 标 平均 s O/
值.
试 验鲢 鱼取 自周 口市 水产 研究 所 , 长 4 0 体 .5 c 左右 , m 体重约 10 , 1 0尾 , . 0g 共 0 分别 放 入 室 内
4个直 径 1 0c 深 5 m 的 圆型 水盆 中 , 0 m, 0c 每盆 2 5
尾.
2 试 验 结 果
2 1 饥 饿 对 体 重 、 内脏 重 及 内脏 重 的 影 响 . 去
1 2 试 验 设 计 .
试验 过渡期 为 7 d 过 渡 期 间 , 验 鱼 正 常饲 , 试 喂 , 渡期 结束 , 始 正式 试 验. 验期 间不 投饵 , 过 开 试
其 内脏 并 用 生 理 盐 水 洗 去 附 着 血 液 , 滤 纸 吸 用 干 ]再 用 电子 秤 称 量其 去 内脏 后 的重 量 , 记 录 , 并
数 据.
1 4 数 据 处 理 .
Hale Waihona Puke 态 性状指标 的变化 , 以此 来考 察鱼类 对饥 饿胁 迫 的
适应 性特征n . ] 本 试 验 研究 了鲢 鱼 在 饥饿 过 程 中 的形 态 性状 指标 的变化 , 以期对 鲢鱼 仔鱼 在饥饿 状态 下 的生长 特性 和营养 状况有 所 了解 , 而为鲢 鱼人 工育 苗实 从 践提供 指导 , 并积 累相关 理论 资料.
饥饿对鲢鱼形态性状的影 响
盛 东峰 , 克 世 马
( 口师 范学院 生命科 学 系, 南 周 口 4 6 0 ) 周 河 6 0 0
摘 要: 为探 索鱼 类 资 源 保 护 和 养 殖 技 术 , 实 验 室 条 件 下 , 用 测 量 外 部 形 态特 征 等 方 法 , 究 了饥 饿 条件 在 利 研
维普资讯
第 2 5卷 第 2 期
Vo . . 1 25 No 2
周 口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Z o k u No ma ie st o r a o h u o r lUn v r i y
20 0 8年 3月
Ma . 0 8 r 2 0
体表面水 分 后称 重 ( 确到 0 0 ) 用 卷尺 ( 确 精 . 1g , 精 到 1rm) 量 体 长 ( a 测 即鲢 鱼 的 下 颌 顶 点 到 尾 鳍 末 端的长 度) , 量 时 , 试 验 鱼尾 鳍 向后 合 并 、 ]测 使 伸
直, 作为 测量标 准E . 3 然后将 鲢鱼用 解 剖针解 剖 , ] 取
对实 际测 得 的鲢 鱼体 重 、 内脏 重和 体长各 项 去 数 据用 S S 1 P S 1进行统 计分 析. 去 内脏重 :体重 一内脏重 ; 体重 损失率 :( 初重 一末重 ) 0 %/ 末重 * *1 0 (
饲养 天数 )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鱼 .
下 鲢 鱼 的 存 活 与 形 态 性状 的 变化 . 实验 结 果表 明 , 随着 饥 饿 时间 的 延 长 , 鱼 的 体 长 、 长 、 重 、 内脏 重 、 鲢 全 体 去 内 脏 重 和 肥 满 度 下 降 ; 相 对 体 重 损 失 率 在 饥 饿 到 2周 时 最 大. 据饥 饿仔 鱼 形 态 学 的 变化 , 以 初 步 地 评 价 鲢 其 根 可
由表 1可 以看 出 , 重 、 内脏 重 在饥 饿 0周 体 去 和 1 时相 比差 异不显 著 , 和后 面几周 的数 据差 周 而 异显著 , 周 以 后体 重 、 内脏 重 两 两 差 异 均 不 显 2 去
著. 内脏 重在 0周 时 除 与饥 饿 4周 时差 异 显 著 , 与
每周 取样 1次 , 次每盆 取 4尾 , 1 尾 用 于试验 每 共 6
鱼 早 期 发 育 阶段 的 营 养 水 平 , 而为 人 工 育 苗 中正 确指 导投 饵 提 供 依 据 . 从
关 键 词 : 鱼 ; 饿 ; 态性 状 鲢 饥 形
中图 分 类 号 : 7 Q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1 4 6 2 0 )2 0 3一 2 1 7 ~9 7 (0 8 O ~0 8 O
基 金 项 目 : 口师 范 学 院 青 年 科研 基金 资 助 项 目( KN 周 Z UQN2O 1 ) O 6 6 作 者 简 介 : 东峰 (9 8一) 男 , 南周 口人 , I师 范 学 院 助 教 , 士 , 究 方 向 : 物 营 养 与饲 料 科 学. 盛 17 , 河 周 J " 硕 研 动
各项 指标 的测定 .
1 3 测 量 工 具 与 方 法 .
其 他几 周差异 均不 显著 , 以后各 处 理 组 之 间两 2周
两差异 均不显 著.
用 塑料 捕捞 网兜采集 鲢 鱼样 品 , 用纱 布 吸掉鱼
收 稿 日期 :0 7一l -1 ; 回 日期 :0 7 2 3 20 1- 3修 ' 2 0 —1 —1
维普资讯
8 4
周 口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 8年 3月
2 2 饥 饿 对 内 脏 重 / 重 及 相 对 体 重 损 失 率 的 影 . 体 响
其 他几周 , 在饥 饿 3 4周 则有 所 减 小 , 但 、 出现 了负 值; 试验第 5周 时 , 验 鱼 体 重 损 失 率 为 0 5 , 试 .2
由于 自然界 中食物 分布 在空 间上 的不均匀 性 、 季 节更替或 环境剧 变 等原 因 , 饥饿 是鱼类 生活 史 中 经 常面临 的环境胁 迫 因子之 一. 同种类 或不 同生 不 活周 期 的鱼对饥饿 的适 应方 式及 耐受力 有所不 同. 已有 学者探 讨 了某些 鱼类 在 饥饿 状 态 下 的各 种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