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doc
生活中的法律保护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法律保护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程是关于生活中的法律保护,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个人权益保护的能力。
2、学生情况:本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同年级、专业和背景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
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兴趣,同时也存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渴望。
3、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和风险;2、掌握基本的法律保护知识和方法;3、提高个人权益保护的能力和意识;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4、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二、教学环节设计:1、导入: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和风险,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和风险、掌握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等。
3、知识讲解: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和风险,如合同纠纷、侵权行为、劳动法等。
同时,讲解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和方法,如如何申请司法保护、如何寻求法律援助等。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己身边发生的法律案例,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角色扮演:设计一些真实的法律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复习和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8、下节课预告:预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三、教学资源整合:1、教学资料: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PPT、案例分析、法律条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2. 理解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及其作用;3. 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素质、有担当的法治公民。
二、教学重点1. 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概念;2. 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2. 让学生理解法律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导入:引导学生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2. 展示:通过实际案例、课堂模拟等方式形象地展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3. 分析:引导学生探讨法律的概念、原则以及相关法律知识;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法律知识和体会到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法律规定。
例如:- 在红绿灯路口,行人应该做些什么?- 餐厅里可以把饭菜打包带回家吗?- 在家里可以任何时间大声喊叫吗?- 玩手机时应该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吗?- 家长可以随便打骂孩子吗?2. 展示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案例或者课堂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 实际案例: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一起交通事故发生时,如何避免其他人受伤,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 课堂模拟:教师可以发放一些道德和法律问题的卡片,让学生分组表演应对方案,让学生体验到法律对于生活的影响。
3. 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概念、原则以及知识点,例如:-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法律是如何制定的?遵守法律有何好处?- 常见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法律知识及其体会。
例如:-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习法律有什么好处?-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六、教学评价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法律;
2.学会正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3.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如何正确应对有关法律事务。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2.如何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主体环节
1. 什么是法律
教师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法律,并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交通事故、违章建房、侵犯知识产权等。
3. 如何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教师通过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例如:如何与他人签订合同、如何安全驾驶、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等。
总结环节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掌握处理法律事务的正确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和教育。
同时,我们认为,法律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是保障个人权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本课是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课,主题是“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法律是什么”、“法律与生活”和“法律作用大”。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法律的内涵、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以及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将了解法律的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规则。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将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和经历,深刻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将懂得珍惜权利,同时恪守自己的义务,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学生的研究起点是基础知识和经验有限,但是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研究风格,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知道法律这个词,但往往感觉离自己很遥远。
他们普遍认为,只有在犯罪之后才会与法律产生联系,而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惩罚罪恶。
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因此需要系统地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资料搜集能力,可以借助书籍和网络进行课外拓展活动,有效地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
当然,小学生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来认知,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本课采取“明理践行”的策略:针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较密切的案例,让法律生活化、具体化;针对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关系,采用辩论和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法律的强制性和严肃性。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认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询问学生的年龄和成长过程中的保护者,引出“法律”这个主题。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第五六专题集体备课1

•
情境四
婚前财产公证你能接受吗?希望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
婚前进行财产公证难道不是对另一方 的侮辱么? 之所以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就是担 心两个人会有分开的一天,这种对婚 姻和彼此的不信任,肯定会伤感情的。 可是这个社会很现实 把钱的我问题说清楚,才不会影响感情 做,伤感情,不做,伤利益,孰轻 孰重,很难权衡。 有点不习惯,又不是有钱人 没什么。两个真正相爱的人不管 婚前财产公证与否都应该是可以 接受的。 一方觉得不公平说明他/她对钱看得 很重,觉得这样自己吃;或者他/她 婚前没什么积蓄,公证的时候相差 悬殊觉得没有面子;或者考虑到万 一以后发生婚变,自己能拿到的只 能是婚后的一半财产太少了;或者 婚前我的财产多,离婚了所有的财 产都平分不公平 。 看个人想法,无可厚非。
为人夫或为人妻
屠亚琴:“从小抛弃我们,她现在对我来说就和陌生人一样, 没什么感觉了。我就是想不通她为什么要破坏我现在平静的生 活。” “我在服装厂当临时工,维持生计。如果她回来了,我必须辞 职专心照顾她,收入少了人却多了,家里反对也是有原因的, 而且老公和孩子对她的感情更淡。” 屠亚琴的儿子、女儿也反对把朱彩娟接回来照顾: “为什么一定要我妈妈来照顾她,妈妈不是还有别的姐妹吗? 而且妈妈还要帮我照顾小孩的。” “左边的自己”高喊着骨肉亲情,赡养的义务;“右边的自己” 诉说着被抛弃的过去,困难的家境。 1)如果你是屠亚琴 ,你会选择哪一个自己?为什么? 2)如果你是翠苑街道的领导,你会做些什么?
第五框题 律师面面观 第二框:不做拓展的内容,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极其 主要职责
基本要求 1.了解律师的含义、基本职责和业务。 2.知道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辩护人的职能。 3.了解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
发展要求 说明 不作要求的内容: ①律师在参与诉讼时的不同称谓。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与法律》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实践活动(用时1讨论一个与法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法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法律的定义与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与法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章节主题为《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生活与法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法律的定义与作用: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
2.生活中的法律实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一些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举例:讨论法律与道德在处理诚信问题上的异同。
-学生的法律权益:明确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特殊保护,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掌握常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主动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法律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法律的看法和感受。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律场景,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法律相关的新闻视频或讲述一个引人深思的法律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二)知识讲解1、什么是法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法律的定义,强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2、法律的作用(1)规范作用:讲解法律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例如禁止盗窃、欺诈等违法行为。
(2)保护作用:举例说明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如财产权、人身权等。
3、生活中的法律(1)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如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子女抚养等方面的规定。
(2)学校生活中的法律:如教育法中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障。
(3)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交通安全法等。
(三)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在学校里遭遇校园欺凌、在商场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
3、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角色扮演1、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一些常见的法律场景,如消费者维权、邻里纠纷等。
2、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察并思考表演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3、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探讨正确的法律处理方式。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教案标题: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常识;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法律常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教学素材:法律案例、图片、视频等;3. 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分组材料;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法律的兴趣;2.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法律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分析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如交通规则、消防安全、知识产权等;3. 利用法律案例讲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对违法行为的惩罚。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案例;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常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
四、个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练习册上的法律常识题目;2. 教师巡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法律常识的理解。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一位法律工作者或相关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分享;2. 学生提前准备问题,并与嘉宾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警察局等相关法律机构;2. 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2. 学生个人练习的完成情况;3. 学生对法律常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法律常识;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资源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案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为使高中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下面我就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讲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一)本课程的性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②xx同志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就是要通过深入学生心灵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概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材的特点 1.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本教材34567891011132019-05-09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为使高中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下面我就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讲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一)本课程的性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②xx同志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就是要通过深入学生心灵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概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材的特点 1.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本教材34567891011132019-05-09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为使高中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下面我就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讲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一)本课程的性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②xx同志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就是要通过深入学生心灵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概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材的特点 1.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本教材34567891011132019-05-09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为使高中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下面我就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讲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一)本课程的性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②xx同志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就是要通过深入学生心灵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概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材的特点 1.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本教材34567891011132019-05-09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为使高中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下面我就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讲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一)本课程的性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②xx同志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就是要通过深入学生心灵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概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材的特点 1.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本教材34567891011132019-05-09谈谈选修6《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①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之一。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门选修课程,是为使高中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下面我就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材讲三个问题: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二、《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各专题的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一、《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一)本课程的性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涉及的是与每个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法律的理论、知识和规定。
邓小平同志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②xx同志也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③《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就是要通过深入学生心灵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初步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增强法律意识,概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提高法律素质,能够懂法、守法和用法,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