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

循环

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植物,动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科目。对于生物的学习,最主要的就是知识点的积累,为此,小编准备了这篇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欢迎浏览!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原因

水在植物体内作用很大,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有利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不同植物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种植时必须进行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2.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植物主要靠根吸水分和无机盐,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其次是伸长区。

适于吸水的特点:根毛数量多,根毛的细胞壁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根毛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吸水的途径:外界溶液里的水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根的失水: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失水途径:液泡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外界溶液。应用举例:烧苗、腌菜等等。

3.茎的结构

从外到里是:树皮内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髓。木本植物有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不断的分裂,能使茎逐年长粗。草本植物茎中没有形成层,因而不能长得很粗。导管位于植物茎内的木质部,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内的韧皮部,向下运输有机物。4.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叶片包括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表皮由一层细胞构成,除保卫细胞外不含叶绿体,起保护作用(表皮属保护组织)。栅栏组织叶肉细胞:接近上表皮,含叶绿体多,排列整齐,绿色深;海绵组织叶肉细胞:接近下表皮,含叶绿体少,排列疏松,绿色浅,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有输导和支持作用。

气孔的结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5.蒸腾作用

概念:蒸腾作用指植物体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通过气孔蒸腾

散失到体外的过程。部位主要在叶片,其次是幼嫩茎和叶柄。在20C到300C之间,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温度越低,蒸腾作用越弱。

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部导管茎中导管叶脉气孔大气。意义: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是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水以及水分从根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可增加大气湿度,提高降水量,降低环境温度;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应用举例:选择阴天或傍晚带土坨移栽,移栽时去掉部分枝叶。

以上就是关于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对正处于初中阶段的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练习题新人教版

了解生物圈备考习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有一个圈层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这个圈层是() A.大气圈的底部B.水圈的大部 C.岩石圈的表面D.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______等气体()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氢气⑤一氧化碳 A.①②③B.①⑤④C.②③④D.⑤④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光B.温度C.水D.空气 4.在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 A.150米以内的水层中B.100米以内的水层中 C.150米以外的水层中D.100米以外的水层中 5.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A.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都能适应环境 C.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D.都能生长和繁殖 6.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A.光B.水C.温度D.湿度 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种散发清香的“神农香菊”。若把它移栽到别处,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8.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A.秋天植物落叶B.蛾类夜间活动 C.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 D.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 9.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A.鱼儿离不开水B.蚯蚓能疏松土壤 C.候鸟迁徙D.骆驼生活在缺水的荒漠中 10.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不必测量下列哪个环境的湿度?()

生物的生物圈知识点总结

生物的生物圈知识点总结 生物的生物圈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的特征: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完整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相悖的一项是() A.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时,首先保护当代人的利益 B.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C.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 2.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下列行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是 A.绿化美化环境 B.在田间焚烧秸杆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 D.淘汰高耗能企业 3.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清运垃圾 C.洒水 D.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相符的是() A.使用一次性筷子 B.燃放烟花爆竹 C.使用环保购物袋 D.购买精包装商品 5.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①围湖造田②排放污水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⑤养花种草⑥喷药灭虫 A.③⑤ B.①②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6.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下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 A.植树造林 B.随意引进生物新品种 C.可回收垃圾的再循环利用 D.节能减排,减少污染 7.我们都应该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下列做法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是() A.实行垃圾分类及回收再利用 B.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再利用 C.不浪费水电资源和生活物品 D.随意丟弃使用过的废旧电池 二、判断题 8.一次性筷子方便、干净、卫生,应大力推广使用。 9.多植树或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可以有效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 10.温室效应使地球温暖多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好处. 11.目前生物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南北极的冻土还没有被开发. 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大力植树造林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木材产量. 三、填空题 13.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乱砍滥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4.在生活垃圾中,废灯管属于________垃圾;废塑料属于________垃圾. 1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________增加造成的,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16.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农业应运而生.生态农业是通过建立人工________ ,形成

2020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课 件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3d6427123.html,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

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

(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生物教案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理解,不识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后,用黑纸片对叶片的部分进行两面遮盖光照一段时间,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部位是() A.被遮光的部分B.见光的部分 C.只是叶片的边缘变蓝D.整个叶片都变蓝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实验前经过暗处理的植物叶片内已经没有淀粉。叶片见光部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位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还是黄白色。所以,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实验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部位是“见光的部位”。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能生长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繁殖 D.要呼吸 【答案】B 【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B正确。 3.冬天到了,杨树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不适应环境B.松树适应环境 C.它们都适应环境D.它们都不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

七年级生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练习题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一. 选择题 1.天下过雨后,经常见到蚯蚓爬到地面上来,因为( )。 A. 土壤中缺少空气,蚯蚓爬到地面来进行呼吸 B. 土壤中食物减少,蚯蚓爬到地面来进行觅食 C. 蚯蚓到地面上来饮水 D. 潮湿的地面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2.关于蚯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松土、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B. 优质蛋白饲料 C. 增加土壤肥力 D. 啃食庄稼,传播疾病 3.下列哪项和鱼类水生生活无关?( ) A. 身体呈流线形 B. 用鳃呼吸 C. 用鳍游泳 D. 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4.我国珍稀的鱼类动物是()。 A. 中华鲟 B. 白鳍豚 C. 扬子鳄 D. 大马哈鱼 5.哺乳类是目前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哺乳类高等的一项是( )。 A. 体内有膈 B. 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C. 体温恒定 D. 胎生、哺乳 6.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组成的叙述,准确的是( )。 A. 由骨.关节.骨骼肌组成 B. 由骨骼、骨骼肌组成 C. 由骨骼、骨连接、骨骼肌组成 D. 由骨、骨连接、肌肉组成 7.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 )。 A. 互惠互利、和谐统一 B. 相互独立 C. 相互竞争 D. 相互对立 8.侧线是下列哪种动物所特有的?( ) A. 鱼类 B. 环节动物 C. 昆虫 D. 鸟类 9. 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的相似之处是( )。 A. 体表外有外骨骼 B. 身体分部 C. 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D. 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10.节肢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都有“蜕皮”现象,原因是( )。 A. 皮肤限制了身体的生长 B. 外骨骼限制了身体的生长 C. 变态发育的需要 D. 外骨骼容易受损,需要不断更新 11.人类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 )。 A. 消灭动物 B. 训练宠物 C. 控制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 D. 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各种现象,不是动物“语言”的是( )。 A. 老虎通过啸声赶走入侵者 B. 警犬通过嗅觉找到罪犯 C. 蚂蚁根据同伴分泌的化学物质找到食物 D. 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方位 13.仿生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该学科主要是( )。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复习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复习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黄麓中心学校谢玉荣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

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理解,不识记)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黄麓中心学校谢玉荣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

七年级上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 班级: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2X30=60分) ( )1、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影响这两种动物活动得非生物因素就是() A、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2、葱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得主要环境因素就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D、阳光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得环境因素就是( )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阳光 ()4、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就是不毛之地,而云南得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得主要因素就是() A、阳光 B、空气C、温带D、水分 ()5、稻田里得杂草与水稻之间形成得关系就是( ) A、合作关系B、捕食关系C、竞争关系D、寄生关系 ()6、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7、北极熊得体色与白雪皑皑得环境相似,体现了()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 ()8、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得就是( )

A、沙漠中得骆驼排尿少B、荒漠中得骆驼刺根系发达 C、蚯蚓能疏松土壤D、寒冷海域中得海豹皮下脂肪厚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得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得就是() A、竞争 B、合作 C、共生 D、捕食 ()10、小蚂蚁总就是齐心协力把食物搬回家,这反映了生物之间得关系就是() A、捕食B、合作C、共生D、竞争( )11、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生物能适应环境 ()12、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得就是( ) A、沙漠得骆驼尿液很少 B、寒冷海域得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荒漠得骆驼刺根很长D、山顶树木形成骑形树冠()13、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华。这说明()A、生物得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关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C、生物能适应环境与影响环境D、生物得生存对环境一定得影响 ()14、微山湖有“日进斗金"得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得就是() A、微山湖中得水 B、微山湖中得荷花 C、微山湖中得全部鲤鱼D、微山湖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得叙述,错误得就是() 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组成 B、生产者与分解者就是联系生物与非生物得两个重要环节,就是不可缺 少得 C、所有得动物都就是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就是指生物以外得一切非生命得物质与能量

初一生物生物圈

沂源县历山中学生物导学案(初一上)(3)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圈(主备人崔田田审核人高和菊)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及组成。 2)能举例说出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3)通过本节的教学,提高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和分析资料,共同合作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二、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一:生物圈的范围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3—14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包括哪些范围?在这些范围里分别有哪些生物? 自主探究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14页红色背景里的内容,独立完成下列填空: 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 、。资料的形式包括、、以及等。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资料分析中的图片,小组讨论15页上的三个问题,看哪个 小组讨论的认真积极。 通过资料分析,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和,还有和。 3、请你运用这节课学过的知识以及你的生活经验,小组讨论:生物圈是如何满足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的。 三、自学检测: 1、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是() A.地球 B.海洋和陆地 C.人所生活的环境 D.生物圈 2、水圈包括地球上的() A.海洋 B.江河湖泊 C.沿海区域 D.海洋和江河湖泊 3、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 A.大气圈的底部 B.岩石圈的表面 C.水圈的上部 D.各个圈层 4、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A.鸟类 B.昆虫 C.鸟类和昆虫 D.鸟类、昆虫、细菌等微生物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1.2了解生物圈复习名师精选教案新人教版

了解生物圈 课 型:复习课 主备人: 课题: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复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人: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举例说明生物之 间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能写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同生 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些? 重点: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教学 策略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 PPT 、知识回顾(约5分钟)。 卢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 生物圈 范围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 气、 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 <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 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 重难点 难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 学 教 暗的 1: ■ -:达 生物 靈所有生r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 环境中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和交流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 湿度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 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植物能增加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一植物 消费者一动物 分解者一细 菌、真菌 阳光、空 气、水等 生态系统中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总结解析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生物圈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 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生存空间。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以生产者(植物)作为起点,以没有被吃的动物为终点,不能有非生 物部分和分解者。 3、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

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5、在食物链中最低层是植物,数量最多,最高层是食肉动物,数量最少,有毒物质最 多。食肉动物体内的能量来自食物链的最低层植物,食物链中所有动植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 第三节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各个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期末考知识点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期末考知识点 一、选择题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流水潺潺B.春雨绵绵C.阳光灿烂D.绿草如茵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描述的是春天植物生长旺盛的现象,具有生物的特征,流水潺潺、春雨绵绵、阳光灿烂不具有生物的现象;绿草如茵体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图片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有草、兔、鼠、狐、蛇和鹰等生物。 【详解】 A.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提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其中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于阳光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不符合题意。 B. 由于鹰以蛇为食物,所以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关系。同时由于鹰和蛇都以鼠为食物,因此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综上所述,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练习题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练习题新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了解生物圈备考习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有一个圈层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这个圈层是( ) A.大气圈的底部B.水圈的大部 C.岩石圈的表面D.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______等气体( )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氢气⑤一氧化碳 A.①②③B.①⑤④C.②③④D.⑤④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B.温度C.水D.空气 4.在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 ) A.150米以内的水层中B.100米以内的水层中 C.150米以外的水层中D.100米以外的水层中 5.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 A.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都能适应环境 C.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D.都能生长和繁殖 6.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 A.光B.水C.温度D.湿度 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种散发清香的“神农香菊”。若把它移栽到别处,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8.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

A.秋天植物落叶B.蛾类夜间活动 C.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 D.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 9.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 A.鱼儿离不开水B.蚯蚓能疏松土壤 C.候鸟迁徙D.骆驼生活在缺水的荒漠中 10.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不必测量下列哪个环境的湿度?( ) A.灌丛B.草地C.水洼D.裸地 11.仙人掌的茎变成肥厚的、富含汁液的肉质茎的原因是( ) A.抵御动物侵袭B.生长的环境缺水 C.生长的环境寒冷D.生长的环境阳光太强 12.黄巢的着名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里影响开花的因素是( ) A.光照时间B.光照强度C.温度和湿度D.肥料和氧气 1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水草B.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D.一个池塘 14.(江苏苏州)下列食物链中,表述正确的是( ) A.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15.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 16.嘉兴南湖经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以下属于南湖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是( ) A.湖中的鲫鱼B.照射到湖中的阳光 C.湖中的南湖菱D.湖中的细菌与真菌

初中生物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生物圈综合测试题(最新整理)

一、选择题:生物与生物圈测试题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1、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2、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ft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5、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6、下列说法不是所有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都能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7、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分类法 8、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合拢下垂这个生命现象属于() A、新陈代谢 B、应激性 C、变异 D、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9、将调查到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三大类的依据是() A、用途 B、生活环境 C、形态结构 D、个人喜好 10、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 11、生活环境划分的是 ( )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 12、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13、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 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14、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15、生物圈的范围是()()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B、大气圈和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C、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6、对于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C、A 与 B 的总和 D、A 与 B 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 17、以下哪项不是仙人掌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有机物 18、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地球及生物 19、2003 年10 月15 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 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 A、空气 B、食物、水 C、空气、食物、水 D、水 20、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 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 D、水温太低

七年级生物上册专题二了解生物圈知识梳理及过关检测(含解析新)

七年级生物上册专题二了解生物圈知识梳理及过关检 测(含解析新) 七年级生物上册专题二了解生物圈知识梳理及过关检测(含解析新) 专题02 了解生物圈 知识点梳理: 生物圈 1、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 ①大气圈的底部: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的生存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空气、温度等。 ②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地上种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 7、生态系统(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3)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叫做食物链。写法要注意:①由生产者为起点②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③不包括分解者 (5)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 (6)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越多。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点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B.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以农作物为主,因此农作物的作用非常关键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D.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详解】 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而并不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A错误。 B. 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少,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错误。 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C正确。 D.并不是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有其他生物来代替,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B. 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详解】 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 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种间斗争,又要考虑到种内斗争,做好全面分析。 3.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4.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某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生物中,丁是生产者 B.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乙→甲→丙 C.若乙的数量增加,短期内,甲、丁的数量会增加,丙的数量会下降 D.若乙的数量增加,短期内,丙、丁的数量会增加,甲的数量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统计图展示了某时间内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横坐标表示生物种类,纵坐标表示相对数量。【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