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知识清单)七年级生物上册系列(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清单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二、生物分类的依据1.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首先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以及其他生物三大类;2.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3.按照用途,可以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实例阳光葵花朵朵向太阳水分同一纬度,南美洲多为热带雨林,非洲则多为沙漠温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合作、竞争、寄生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适应环境骆驼刺的根系发达,适应干旱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蚯蚓能疏松并肥沃土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中获取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适应)地衣的生理活动对岩石有着侵蚀作用,导致岩石风化。
(影响)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2)食物链的书写方法①食物链的组成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②食物链的起始环量流节一定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③箭头表示物质和能动的方向。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①能量的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少;③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遗传: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似性。
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变异: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
例: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2、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3、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4、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5、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6、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是光、温度、水、等,2)、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7、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8、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
9、变量:“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就是光照。
探究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一个探究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
10、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1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2019.9.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2、生物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呼出。
3、生物能,如植物以的形式带走废物。
4、生物能 __________ :如“惊弓之鸟”、向日葵的向光性、“红杏出墙”等。
5、生物能: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孔雀开屏。
6、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 ______构成的:病毒(是或不是)生物,能繁殖后代,但不具有细胞结构。
二、调查与分类1、调查时,先明确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制定合理的_______________。
当调查范围较大时可选取________________作为样本。
2、调查的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②分组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
3、生物的归类是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生物归类的方法有多种,如按形态结构特点归类,生物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生活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按用途可分为___、 ___、 __、宠物等。
三、探究实验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_______以外,其他条件都____________的实验。
例如,在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其他条件都保持____________,还需要为鼠妇提供阴暗明亮两种不同的环境吗?___________。
3、实验所用的鼠妇数目不能太少,目的是。
4、对实验结果要计算全班各组最后一次的________或者一个小组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求平均值,目的是。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还有人类自身的身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需要工具:肉眼或者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注意事项:⑴明确目的⑵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⑶要有计划和耐心⑷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⑸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⑧生物都是有寿命的⑨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环境条件。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如森林资源的清查、人口的普查等)4、调查步骤:①明确调查的目的和确定调查对象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择调查范围、路线、设计调查表格(若范围大,可选择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③如实记录(避免主观因素影响)④调查结果的整理的分析(有时要用到数学方法进行统计)⑤撰写报告。
5、样本(定义):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的集合。
6、注意事项:①设计一个比较适合的调查表②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要全面细致、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
③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
④注意安全。
按形态结构特点:植物、动物、其他生物7、生物的分类:按生活特点: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玉米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早期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A.子叶B.胚C.胚乳D.土壤【答案】C【解析】【分析】(1)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和种皮组成的,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
(2)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胚乳、种皮组成的,而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
【详解】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
如图所示: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2.腐生性微生物和寄生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A.生产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费者D.分解者、生产者【答案】C【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腐生是指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及枯枝落叶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寄生是指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
【详解】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主要是指植物,其次包括一些细菌和蓝藻。
消费者就是不能合成有机物、需要捕食生产者或其他消费者的异养有机体。
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
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在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消费者。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3.下列生态系统中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河流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厚度大约20千米。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合作、竞争及共生等。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
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①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②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③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其他条件都相同。
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①生物适应环境: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②生物影响环境: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③环境影响生物:春江水暖鸭先知;葵花朵朵向太阳;春风又绿江南岸。
7、生态系统①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水、阳光、空气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必背知识点一、生物的特征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2. 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需要定期浮到水面换气。
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通过出汗、排尿等方式排出废物。
植物通过落叶等方式排出废物。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在受到触碰时会闭合叶子。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变大,并产生后代。
6.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种豆得豆”是遗传现象。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
7. 生物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1. 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2. 确定调查对象:明确需要调查的生物种类或群体。
3. 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时间、地点、方法等。
4. 调查记录:详细记录调查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数据。
5. 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6. 撰写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详细的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1. 按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 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
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性质等。
2.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物种间的关系:种内竞争、种内互助。
不同种间的关系:种间竞争、种间互助、捕食、寄生、共生。
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通过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如保护色、拟态等。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 ;生物能进行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生物能对 ;生物能,生物都有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研究生物的方法:、、实验法(对照实验)。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P11第一节生物圈5、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是所有生物的立足点);厚度约为20千米。
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7、探究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8、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也叫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捕食关系(最常见)、竞争关系(个体)、合作关系(群体)]。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指生物随环境的改变而具有的相应特征。
如秋天一些树要落叶,水多的地方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等。
10、环境能影响生物,同样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它们可以相互影响。
(具体题目具体对待,搞清谁影响谁,还是相互影响)第四节生态系统1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或环境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12、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写法为:生产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终级消费者。
其中一级消费者为植食性动物,二至终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
(要会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增就有减,有减就有增)13、物质(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毒物等)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1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是主要的成分,因为生产者数量最多。
食物链中越往后数量越少,积累的有毒物越多。
(终级消费者数量最少,毒素最多)1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成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食物链的书写等知识,这些内容都是考试命题的热点。
6.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狐、蛇、鹰等多种生物。图1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2中的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三类生物中的一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老虎
【详解】
我们知道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目的是充分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制造有机物,只会消耗有机物,所以看出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详解】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肺”之称,错误。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错误。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点睛】
绿化校园,应本着经济、环保、不改变校园原有规划的原则进行。
10.下列生物中,能产生种子的是( )
A.银杏B.葫芦藓C.铁线蕨D.海带
【答案】A
【解析】
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详解】
银杏是裸子植物,因此能产生种子,A正确;葫芦藓是苔藓植物,铁线蕨是蕨类植物,海带是藻类植物。因此三者都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BCD错误。
2.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能生长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繁殖
D.要呼吸
【答案】B
【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B正确。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后,用黑纸片对叶片的部分进行两面遮盖光照一段时间,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部位是()
A.被遮光的部分B.见光的部分
C.只是叶片的边缘变蓝D.整个叶片都变蓝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程①由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完成,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正确。
B.水藻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通过捕食与被捕食,能量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正确。
C.食物链上缺少分解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错误。
D.湿地生态系统就有自动调节能力,可以降解污染,但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水华、赤潮等,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
8.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整个地球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详解】
A.食物链书写要求之一,是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因此图1方框中的生物不可能是老虎,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因此有机物总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植物),则图2中乙对应的生物类别是植物,B符合题意。
C.若人类大量捕杀鹰,鹰的数量减少,由于鹰以蛇为食物,因此短时间内蛇会增加,C不符合题意。
【分析】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详解】
由分析知道:调查过程中只调查与自己熟悉的同学,调查的人数少,不具有代表性。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五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是草一►食草昆虫一►青蛙一►蛇
C.该食物网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如果蛇遭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
B.图2中乙对应的生物类别是植物
C.若人类大量捕杀鹰,短时间内蛇会减少
D.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图1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有植物、鼠、昆虫、蛇、狐、食虫鸟和鹰等生物。图2表示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三类生物中的一类,横坐标是生物种类,纵坐标是有机物总量,其中甲表示肉食性动物,乙表示植物,丙表示草食性动物。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区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11.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题目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是利用提高光合作用,以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
【详解】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草→兔→鹰,A错误;根据选项A的解答可知: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B错误;有些生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可以位于多条食物链上,C错误;如果蛇被大量捕杀,那么短时间内,青蛙会因天敌数量减少而数量会增加,D正确。
A.过程①由生产者完成,过程③由分解者完成
B.水藻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可沿食物链流动
C.食物链上的生物共同参与,即可完成物质循环
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生态系统的各部分组成成分。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故A错误。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题干中缺乏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B错误。C、在该食物链中,乙处于的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在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故C错误。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会因食物的增多而数量增加;同时甲以丁为食,甲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会减少,丙因缺少天敌数量可能增加。故D正确。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杨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杨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4.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9.校园绿化应注意的事项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B.应尽量减少地而裸露
C.教室内尽量配置名贵花木D.教室前后应注意通风,采光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绿化是指栽植花草树木以美化环境的活动,绿化可改善环境卫生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多种作用。
【详解】
校园环境绿化是以绿色的各类花草树木为主,以其特有的美化和防护作用起到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气候等改善环境的功能,使学校成为清洁,优美的学习环境活动场所。因此,绿化应尽量减少地面裸露、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教室前后应注意通风,采光好。名贵花木价格昂贵,不易打理,不适合种植在校园内,故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