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一、相关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 写作背景: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虚弱。
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
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要挟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承诺每一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此刻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一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一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宋朝这样一再向仇敌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仇敌的财富,减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非能换得和平。
苏洵虽然不睬解秦国那时已经具有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仇敌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衰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咱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1. 字词解析: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 )则.( )获邑,大.( )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 )百倍..(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1《六国论》学案设计(含答案)

《六国论》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2.过程和方法: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导读1.了解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欧阳修评价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评价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2.解题“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至于后来一统天下,且看苏洵是如何抽死剥茧、层层剖析的。
3.背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敢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
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三、导思1.说说“论”这种文体?2.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3.苏洵生活在北宋,为何翻出六国灭亡的旧事呢?联系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谈谈你们的看法?4.本文的写作有何特点?四、导练【跟踪试题】一、字词1.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学习本课严密的行文结构,从中获得对议论文写作层次布局的启发;理解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学习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学习本文的论证语言。
过程和方法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层次推理;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学生小组探究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一段佳话一种文体1.导入新课: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它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六国”为东坡解围了,考中进士后,苏轼挥笔作史论文《六国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写了《六国论》,苏辙和苏洵也分别写了《六国论》。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和评述历史有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陕西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案3

1、预习本课其余段落。
2、完成《新新学案》预习新知第5、6步内容
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新新学案》音频PPT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
课前预习
读通读懂课文
完成《新新学案》预习新知
激情导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温故而知新。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第一课时)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10周星期二
单元(章节)课题
第5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三维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文,能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学习运用分论点,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4、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案例

《六国论》教学案例【教材分析】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属模块:选修【学情分析】本文选自《嘉佑集笺注·权书》,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
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疏通文意以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3、结合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秦国灭亡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对比阅读:对比贾谊《过秦论》方孝儒《深虑论》【教学重点】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的气脉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3、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指导写作【教学难点】七、写作特色(结构上是典范的议论文形式,情感上气脉中贯)1.总纲: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3.不赂者以赂者丧4.议论兼有抒情5.谈古论今情感特色:文中的气,愤郁激切,感慨至深八、课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加以整理归类.1.古今异义:其实(那实际数目.今常用义为:实际上)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然则(虽然这样,那么.今义为转折意思)至于(发展到……的结局.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理解事物的能力)故事(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时间名词"日","月"分别用作"削","割"的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义不赂秦(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坚持正义)②名词用作动词,以地事秦(侍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③形容词用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④动词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3.一词多义: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诚不得已(能,能够,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动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国虽小而后亡(灭亡,动词)生时有度,而用时亡度(通"无",没有;动词)4.特殊句式:①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③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⑤举以予人——"举"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反思:本文的写作特色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学习典范议论文,这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突破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苏洵一、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二、文本疏通第一段六国破灭①,非②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赂秦而力亏③,破灭之道也。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④,率⑤赂秦耶?”【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曰:“不赂者以⑥赂者丧,盖⑦失强援,不能独完⑧。
故曰‘弊在赂秦’也!”【(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文言现象】①破灭:被动用法。
②“非”字领起后面的“兵不利,战不善”,故“非”后略作停顿。
③而:表因果的连词。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我最讨厌的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laoshi ”这句话,按照这个逻辑,“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会管的校长,只有不会管的局长”------如此推下去,你觉得怎么样?“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学生现在都惯成什么样了?你知道吗?老师们什么都不能做,只空口白牙的用话就能调教出家长和社会眼中的好孩子来?你自己试一试?有些孩子连家长的话都不听,甚至顶撞,甚至和家长都敢动手,这样的孩子你光用嘴教育试试?再者说,各方面都好好的,老师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体罚他们阿?国家性质还民主和专政共存呢?不走正道的也一直和他民主着?那还民什么主啊?现在的教育都成什么了?都成服务行业了。
也不知道谁说“学生就是老师的上帝”,没智商的话。
上帝可以背负天下人的苦难,你行吗?扯淡!动不动就对老师们横挑鼻子竖挑眼,整个大方向都有问题,几十年了,中国出了多少个大师级的人物?让一帮不懂教育的人瞎掺乎?还时常提什么意见,还采纳,长此以往“教育将不教育”。
往小里说,那些还敢体罚学生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老师,大环境都对“体罚”否定的情况下,这些老师不去“明哲保身”,他们真不懂吗?是真心实意地想把孩子教出来,“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我的学生”。
这样的老师最可敬!醒醒吧,社会的人们。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确实是老了,岁月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马不停蹄才有可能完成。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此言不谬啊。
不过,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啊,学习毕竟是好事,可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空中楼阁垮下来是迟早的事。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一段话很有意思,特意抄过来与大家分享:“美国人先进在天上,照样7人集体坐烟花;日本人先进在地上,只可惜丰田刹车基本靠树;中国人先进在地下,陕西河南的老农一锄头下去整个瓶啊罐啊的出来就是几百万,整破了它也是几百万,因为它记载着曾经的辉煌。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宿松中学的戴凤刚,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实例篇目。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主题“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
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
本文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提高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的满腔爱国热忱。
2.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是史论文的典范,由此确立教学重点为: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培养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3.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的满腔爱国热忱。
三、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故事激趣法、诵读教学法和点拨法,通过故事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点拨法是通过教师引导、点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达到学生对文本高效的掌握。
四、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教学设计
锦州市铁路高级中学隋志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提问,小组讨论,在翻译基础上,深刻体会本文所运用的
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重点难点】
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分析严密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历史在中华大地上演绎了多少沧海桑田的轮回,记载了多少兴衰成败的交替。
它像一位智者以冷静的语气述说着前人的故事,而那故事又分明潜藏着某种启迪。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六国那段灰飞烟灭的历史,看看能从历史这位智者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二、新课
(一)文学常识
1、解题:
(1)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赵、韩、魏这六个国家。
(2)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善于析理,析理愈透彻,就愈精,
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作者: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参加科举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下笔顷数千言。
善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纵横捭阖,颇有战国纵横家之笔意。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俱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3、背景:
(1)秦与六国:战国时期,东周的天子由力量逐渐衰微到终于灭亡。
诸侯的势力却很强大。
在战国时期这一百八十二年间,秦国和六国这七个强国(所谓“七雄”),都用自己最大的力量进行混战,而基本上则是秦国向六国猛烈地进攻。
七国之中,秦国本来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从此以后,就成了七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秦国强盛起来以后,积极地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是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韩国和魏国屈服于秦国的压力,几次献地求和,助长了秦国的气焰。
最后六国终于都被秦国灭掉,秦国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伟大事业。
A、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B、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C、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生活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二)研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提问学生朗读本段,然后提问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评并强调知识点。
(大屏幕展示)知识点如下:
兵:兵器道:原因或:有人互:相继
率:全、都盖:因为完:保全
非:表示否定意义的判断句
也:判断句的标志
(2)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六国破灭的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作者是如何阐释这一论点的?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总结:作者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贿赂秦国和不贿赂秦国的国家这两个分论点阐释,引出下文的议论。
2、第二自然段
(1)提问学生朗读本段,然后提问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评并强调知识点。
(大屏幕展示)知识点如下:
小:小的方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厥:代词,其
大:大的方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邑:邑镇祖父:祖辈和父辈(古今异义)
所得:获得的土地暴:同“曝”暴露
者:……的东西,城池以:才
其实:它的实际数量(古今异义)举:拿起,后省略了“之”
亡:丧失兵:军队
固:当然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厌:同“餍”,满足
判:确定,断定至于:到……结局(古今异义)
理:从道理上讲(名词作状语)宜:应该
然:这样事:侍奉
得:正确,得当
总结: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字字落实,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同时要做到“信、达、雅”。
既要翻译准确,字通句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时语言又要优美自然,这样在考试中才能翻译准确,不失分。
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本身就是美的,
翻译成现代文要把这种美传承下来,这样才能够培养语文素养,提升欣赏能力。
(2)总结本段观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分析论证方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本段采取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缜密的思维和严密论证。
明确:对比论证:得——亡,难——易,有限——无厌,鲜明准确的证明赂秦而力亏。
道理论证:奉繁侵急,至于颠覆,使论证充分而有力。
引用论证:“古人云”,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论证:“犹抱薪救火”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论证观点。
总结:这里作者运用对比、引用、比喻、道理等论证方法,使观点鲜明准确,论证雄辩有力,而了解这些论证方法,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写作议论文,避免用干瘪的语言单纯地论述。
运用论证方,使你的语言不再枯燥,使你的论证不再苍白,让真诚的文字倾注笔端,让睿智的思想呈现于文面。
(4)体味作者情感。
a 、这段文字除了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外,你是否感觉它潜藏着一种情感力量?(是)那么你认为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内心中对秦与六国各持一种什么态度?(学生回答后明确)明确:仇亲而亲六国。
b、结合背景,谈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明确)
明确:当时北宋与强敌契丹西夏对峙的形势,就好比当年六国与秦的对峙。
作者想要以此指出北宋政策上的失误,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
采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总结: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想要匡社稷救黎民,从本段文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苏洵的一颗诚挚的心。
c、一种思想的伟大,不仅在于它产生的动机之纯正,更在于其生命力的顽强。
苏洵这种担忧真的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了。
在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朝代也实行过这些委屈求全的妥协政策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大屏幕展示)
明确:最严重的就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委屈求全,不仅损失了国力,而且失掉了民心,最终走向了灭亡。
三、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能够流传至今,它必然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真正的经典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时间的流逝,只能让它越发香醇。
六国旧事以成历史,而历史又在不断的重演,历经近千年的洗礼,这样一段文字又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这或许就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思考吧。
作文新时期的中国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该何去何从,也许我们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历史老人的答案。
四、作业:
1.熟悉本课知识点
2.利用本课所学论证方法,以“放弃”为观点,写一段200字的文字。
附板书:对比:得——亡,
难——易,鲜明
有限——无厌
赂秦力亏道理:至于颠覆充分有力借古讽今
引用:“古人云”有说服力
比喻:“犹抱薪救火”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