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精选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概念与分类。

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欣赏方法。

4. 诗歌散文中的意境、情感与哲理。

5. 分析与解读古代诗歌散文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表作品及作者。

2. 鉴赏法:欣赏古代诗歌散文的经典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意境、情感与哲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心得与感悟。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其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视频、音频、文本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相关的诗歌散文欣赏作业。

3. 创作展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古代诗歌散文特点的作品。

4.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理解、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按照教材内容,每课时讲授一个章节,穿插相应的欣赏和讨论活动。

七、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章节,了解基本内容。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散文的特点。

3. 作品欣赏:播放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5.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欣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案例案例一:《登鹳雀楼》欣赏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新高考新教法2011-01-09 13115cc149a20100nzwh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

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

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

仿佛是在与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

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

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

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明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明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明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鲜明的写实风格明清散文在文学表现上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以传统的绘画手法和笔墨技巧为基础,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明清散文通常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等来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精髓。

这一特点在明清散文史册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例如大文豪袁枚的《小晏横幅》,以其深刻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达,成功刻画了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文化交锋和纷争不断的局面。

二、独特的审美特征明清散文在审美特征上也有着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

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强调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在艺术表现上,明清散文往往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生命的感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就像明代文学大师陈继儒的《问道松树》,笔者在这篇散文中通过对松树的描写,生动地表达出自己对松树的敬仰和情感。

这种纯净、简洁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为明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注入了更为独特的内涵和生命力。

三、高度的文化内涵明清散文在文化传承和内涵方面也有着高度的价值。

在明清时代,由于中国古代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使得文化的内涵逐渐得到提升和深化,同时也对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艺形式上,明清散文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创作风格。

例如万历年间金圣叹的《咏梅》一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艺术手法,成功地表现了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高度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

四、多样的艺术表达明清散文在艺术表达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文学技巧上,明清散文主要表现为讲究画面的布局和文学格式的搭配。

在结构上,明清散文则注重句式的长短、折句和平举的运用。

而在叙述方式上,明清散文则借助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手法和修辞运用,如描写、比喻、象征、颂词等等,体现出了其在艺术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创作风貌。

明清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艺术表现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风格。

正是这些特点和风格,让明清散文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简介。

2. 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选读。

3. 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欣赏方法。

2. 阅读法:选读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诗歌散文的作品、评论和研究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品和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案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1. 第1-2周: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第3-4周:选读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第5-6周:学习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进行课堂练习。

4. 第7-8周:分组讨论,交流对作品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5. 第9-10周:进行诗歌散文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1-2周: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第3-4周:选读古代诗歌散文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

3. 第5-6周:学习诗歌散文的欣赏方法和技巧,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散文。

教学计划教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

教学计划教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通过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感受古代文学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古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3. 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能够欣赏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深刻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2.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的代表作品。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3. 欣赏:分组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或散文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鉴赏心得,以此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以及提问时的回答,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对作品的深入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年龄段的古代诗歌和散文教材,提供给学生学习。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古代诗歌和散文的作品及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3. 音频视频资源:收集与古代诗歌散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2. 第二课时: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的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掌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3)了解中国古代著名诗歌散文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能力;(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3)培养阅读古代诗歌散文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散文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 中国古代著名诗歌散文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4. 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5. 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散文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2)中国古代著名诗歌散文作家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4)分析古代诗歌散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散文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2)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独特技巧;(3)如何评价古代诗歌散文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古代诗歌散文作品,提高鉴赏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分享阅读心得。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诗歌散文作品、作家简介和相关图片;(2)网络资源:查阅古代诗歌散文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纸质教材:提供古代诗歌散文选篇,方便学生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阅读鉴赏能力;(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古代诗歌散文阅读任务,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通过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增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欣赏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欣赏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学资源:相关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文本资料、图片、视频等。

【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新课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诗歌的起源,介绍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不同阶段的诗歌特点)2. 中国古代散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散文的起源,介绍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等不同阶段的散文特点)【作品欣赏】1. 诗歌欣赏:《登鹳雀楼》(王之涣)(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韵律等艺术特色)2. 散文欣赏:《醉翁亭记》(欧阳修)(朗读散文,分析散文的结构、修辞、情感等艺术特色)【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2. 教师点评和指导(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或散文进行深入阅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精选1.探究诗歌的情感。

2.探究诗歌的诗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情感。

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的词语探究两手诗歌的情感。

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诗歌的情感一般有一下几种: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

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
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

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

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惆怅!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再如《乐府诗集》中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可不秉烛游”之句,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

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B.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两首诗中的表达情感关键词语分别为“愁”和“忧思”,具体的情感结合诗人的经历进行分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诗眼。

找到两首诗的诗眼,结合诗歌作简要的分析。

所谓“诗眼”就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全诗的情感的所在,或是全诗结构上的关键,答题时找到这个词语,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拟行路难》的诗眼是“愁”,全诗围绕“愁”字展开,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咏怀诗八十二首》的诗眼是“忧思”,全诗围绕忧思展开,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
破忧思、伤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全诗。

【答案】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

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

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

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

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了。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
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
试题分析:“乱”是全诗的关键,分析都哪些地方体现“乱”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