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考试知识点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二、生物的归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三、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3、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人类的活动借助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细菌不借助工具,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4、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缺少阳光。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影响生物。
判断方法:环境变化在先,生物的影响在后。
2、生物适应环境。
(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3、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
判断方法:生物活动在先,环境变化在后。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教材18页练习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自然现象,科学的解释是气温(温度)对植物的生活有影响。
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与生物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光对鼠妇分布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定计划:1、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2、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分布都有影响。
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采用对照实验,保证除了光不同之外,温度、湿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
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期末考知识点

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符合题意。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葵花朵朵向太阳”说明了植物的向光性,B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区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7.小杉将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鲫鱼、金鱼、螃蟹、苍蝇、老鼠等归为一类,荷花,玫瑰花,松树,黄金叶归为一类。小杉分类的方法是( )
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B.按照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D.按照生物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可以从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的分类依据方面来分析解答。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不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C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森林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大降雨量,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改变环境。
【详解】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水由液态到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此过程中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继而降低环境的温度,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凉爽宜人,即:“大树底下好乘凉”;此外蒸腾作用为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提供了向上的动力;蒸腾作用还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可见此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部编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必考知识点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2019﹣nCoV新冠病毒引发了新冠肺炎疾病的流行传播,现在的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均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不同基因型个体,这体现了生物的哪种特征?()A.繁殖B.生长发育C.遗传变异D.适应并影响环境答案:C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均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不同基因型个体,这体现了生物具有的遗传和变异的特征,C 正确。
故选C。
2、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操作过程准确无误,对最终的结果张丽利用曲线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A.B.C.D.答案:D分析:该实验的题目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把同样多的鼠妇同时放在较暗和较亮的环境中。
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鼠妇喜欢在较暗的环境中生活,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先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中。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
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开始是1/2m,先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
而A开始是m后减少、B开始是m,后减少并趋于稳定、C开始是1/2m ,先稳定一段时间后逐渐减少为0、D开始是1/2m ,先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
因此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D,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我国已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40余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3%,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了()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答案:A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和高考真题

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一:掌握并背诵知识点1.生物的七个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②生物能进行_______;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_______;④生物能对___________做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_______;⑥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的特性;⑦除_____以外,生物都是由_______构成的。
2.地球上________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3.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_________。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4.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时:________,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等。
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6.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消费者。
8.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之间由于存在_____________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链接,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1)() ( )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最终来自与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10.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1.被称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
二:中考练兵1.(2016.万州)万州某中学的八年级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的某片森林进行了调查,下面是他们调查报告中的一段话,森林里生活着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大量的草本植物,有许多鸟类在此栖息,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是杂食性的(既吃草籽又吃昆虫),昆虫主要吃植物的茎和叶,有些鼠类以植物的果实为食,然而鼠又是鹰的食物,鹰也捕食鸟,根据以上描述,兴趣小组绘制了如图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人教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考试知识点

营养组织: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都含有大量的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例:番茄果肉),C不符合题意;
C.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是草D.狼的数量是最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来自生产者,而能量则最终来自太阳能。
(2)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草、羊、狼组成的食物链是:草→羊→狼。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0.如图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示意图,据此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⑤→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描述的是春天植物生长旺盛的现象,具有生物的特征,流水潺潺、春雨绵绵、阳光灿烂不具有生物的现象;绿草如茵体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知乎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生物的归类1、按照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
厚度:20千米左右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土壤,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
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中考生物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考生物考试知识点总结中考生物考试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能排泄废物4、有应激性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6、生长发育7、能繁殖8、遗传变异二、观察法P2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二、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xx考点)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二、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三、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四、对照实验P15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0xx考点)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第四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2、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3、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初中生物学业考试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学业考试生物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3) 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 (富集)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
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理解,不识记)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一、显微镜的结构:课本 P3▲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要掌握二、注意事项 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防止玻片标本损坏和划坏物镜镜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考试知识点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食物链,此时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的数量变化是()A.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D.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答案】D【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由直方图确定,丙表示生产者,甲表示初级消费者,乙表示次级消费者,丁表示三级消费者,从而获得解题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甲次之,其次是乙,丁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所以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在该食物链中,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甲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减少,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丙的数量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故选D。
【学科网考点定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名师点睛】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资源.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虫鸟、菜青虫、花生、细菌和真菌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序号代表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是食虫鸟B.乙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C.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甲D.作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中缺少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答案】B【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图片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虫鸟、菜青虫、花生、细菌和真菌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其中甲是细菌和真菌,乙是花生,丙是菜青虫,丁是食虫鸟。
【详解】A. 箭头表示的是物质的流动,其中细菌和真菌能将食虫鸟、菜青虫和花生三种生物的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因此指向细菌和真菌的箭头有三个,从细菌和真菌指出的箭头有一个,图中只有甲符合要求,即甲是细菌和真菌,A不符合题意。
B.细菌和真菌能将食虫鸟、菜青虫和花生三种生物的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也就是说从细菌和真菌指出的箭头指向生产者(花生)。
通过A选项可知,甲是细菌和真菌。
从甲指出的箭头指向了乙,所以乙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符合题意。
C. 食物链书写要求:①起点一定是生产者;②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③没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④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
通过A和B选项可知,甲是细菌和真菌,乙是花生。
结合图片的内容,可推出丙是菜青虫,丁是食虫鸟。
因此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C不符合题意。
D. 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图中的甲是细菌和真菌。
因此作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中只缺少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并不缺少分解者,D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B.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C.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D.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C为分解者,A→B→C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图中②③④均为生物体向无机环境释放二氧化碳,可表示呼吸作用;图中食物链为A→B,所以⑥不能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图中A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C正确;C是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从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D错误。
4.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受伤猎物的?”实验中,种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猎物的。
这应属于探究活动的哪一个步骤?()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制定计划D.实施计划【答案】B【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A、此实验提出的问题应是:“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故A不符合题意;B、做出假设是指对可能的方案做出的假设或猜想,所以作出的假设应是“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故B符合题意;C、“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受伤的猎物的”不属于制定计划,故C不符合题意;D、“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受伤的猎物的”不属于实施计划,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下列生态系统中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河流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
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详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
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调节能力不如森林生态系统,A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自动调节能力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B正确。
C.河流生态系统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
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自动调节能力不如森林生态系统,C 错误。
D.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动调节能力较差,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解者只有腐生的细菌、真菌B.所有的植物都属于生产者C.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都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D.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详解】A.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此外还有腐生的动物,如蚯蚓等,故A错误。
B.通常只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和其它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如菟丝子虽属于植物但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依附于其它植物而生存,故B错误。
C.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都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故C正确。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故D错误。
故选:C。
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相对数量的柱状图,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A.丙所示生物最可能是植物B.甲所示生物群体获得的总能量最多C.若丁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一定会增多D.难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丙个体内积累最多【答案】A【解析】【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物质。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
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丁次之,其次是乙,甲的相对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获得的总能量最少,因此丙所示生物最可能是植物,A正确,B错误;由于乙是以丁为食,也就是乙是丁的天敌,若丁的数量锐减,导致乙因食物不足而数目减少,C错误;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在食物链是“丙→丁→乙→甲”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甲。
所以如果某种不易分解的农药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农药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甲,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8.下列生物中,能产生种子的是()A.银杏 B.葫芦藓 C.铁线蕨 D.海带【答案】A【解析】【分析】种子植物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详解】银杏是裸子植物,因此能产生种子,A正确;葫芦藓是苔藓植物,铁线蕨是蕨类植物,海带是藻类植物。
因此三者都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BC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区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9.假设在一个有草、鹿和狼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迅速上升B.保持稳定C.缓慢上升D.先上升,而后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详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