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揣摩人物心理
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练习题(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之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考纲解读】2019年杭州中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析作品的思想内涵”。
主观题型之词句赏析和人物心理揣摩,除了解题思路和方法,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是最终得分点的关键所在。
考生应该熟悉阅读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阅读的方式,再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便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这几年中考,词句赏析更偏重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难度适中,预计之后会略有提升,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考点分析】回顾最近六年的语文中考真题,每年都有考到词句赏析、人物心理揣摩这类题型。
2014年《故乡红叶》中,第10题考查作者惆怅的原因,表面上是原因题,其实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只需按照人物心理分析的方法倒过来回答即可。
2015年考的《继父》,本篇文章第10题为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问法很明确,直接考查认为心理揣摩。
2016年《多彩陶碗》中,第9题为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从本质上来看,仍然可以按照赏析题的答题步骤来操作,但表面上不容易看出,以致解题思路不清晰,最终导致答题不规范。
2017年《回家》中,第9题为加点词反映的人物心理,和2015年问法一致,直接考查人物心理揣摩。
2018年《老木匠桑伯》第9题句子反映人物心理,第11题为品味句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第9题和2015和2017年问法相似,只不过把加点词改成了句子。
第11题为品味语句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问法比较新颖,涉及到语言特点,问法和高中相近,但答题方法还是按照句子赏析的角度来回答的。
2019年《鸡蛋小面包》第11题为赏析句子好在哪里。
问法另辟蹊径,没有直接问句子的好处,而是给出一个情景,借同学间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提问和作答,但本质还是在考察句子赏析。
备考过程中,在明确解题思路——第一步,赏析句子①看表现手法②抓关键词句③看结构效果;第二步,结合语境(上下文)暗示信息;第三步组织答案——的基础上,注意“一把抓”(五抓):抓关键词语,抓上下语境,抓表现手法,抓结构作用,抓内容情感。
专题46 记叙文阅读之人物形象-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46记叙文阅读之人物形象★[考点概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特定社会的某种共性。
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能反映某种社会现实的典型性。
准确捕捉小说人物形象的具体特质,也就准确理解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在赏析人物时,应该从情节人手,在特定的环境描写中分析、归纳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进而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要把握作者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从中体味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视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品味出小说的文学性。
★[设问方式]1、文章表现了xxx人物的哪些品质?2、结合文章分析xxx是个什么样的人?3、结合文章第x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文中的某个人物耐人寻味,请结合文章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5、文章刻画xxx人物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6、请结合文章,揣摩第x段画线句的人物心理。
7、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9、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
10、文中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技巧点拨]一、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人物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方法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一)人物描写: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二)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语文】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会走路的梦铁凝①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②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
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
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
没有了孩子的维系,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
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再无什么指望。
她想到了死。
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
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喧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社着这陌生的喧杂,衬着棕色来面上糨糊的嘎巴儿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③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
她突然不再想死和写诀别信。
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需要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④地纫了针,并且替老人缝好邮包。
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
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
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老人,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成了邮包的缝制。
⑤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会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帮我纫上这针。
”她常常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
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老路旧街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2021届海南省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参考答案】(1)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宽厚仁 慈的品质:①母亲养育子女,支撑家庭;②母亲每日辛勤地劳作;③母 亲教我生产知识;④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⑤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 景下凸显母亲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热爱 劳动等优秀的品质:①母亲同情贫苦人民和反感为富不仁者;②父母亲 缩衣节食培养“我”读书;③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军;④母 亲支持“我”的事业;⑤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直到老年,仍热 爱劳动。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 向 4 刻画人物方法(2014·18) ◎海南中考设问
(2014海南18题3分)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 ◎方法指导
(1)审清题干,明确人物。明确是对“谁”的形象塑造。 (2)回归原文,寻找与该人物相关的语句。 (3)分析这些语句的特点,并与描写的相关内容对照,确定最终答案。 [详见“文体知识梳理4.(2)②描写”]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 向 2 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征(2019·15) ◎海南中考设问
(2019海南15题2分)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性格 特征?
◎方法指导 (1)审清题干,看赋分,根据分值判断应答几点。 (2)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分析标题,疏通文意,有的标题就已经
提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②找出文章中所写的具体事例,进而分析人物性 格特征;③注意与人物相关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如外貌、语言、心理、 动作,或是通过其他人或事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描写等。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 向 1 揣摩人物心理(2018·14) ◎海南中考设问
(2018海南14题2分)选文第②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 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 心理? ◎全国视野
秦琼卖马(2017江苏泰州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秦琼卖马(1)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2)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敞明亮。
屋子里的正北方,用砖石切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
台上立一桌,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尺。
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到下的样子。
这便是说书人的舞台了。
屋外立一对联: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
上无横批,只悬着匾额,三个字:铁嘴刘。
(3)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的大名人。
其实。
“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代人了。
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场。
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4)近日,正说《秦琼卖马》①,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
但仍然喜欢来听,听过三四遍的,不下百人,但仍然来捧场。
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菜,味道大不同呢。
(5)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
长须一捋,大声道:“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军至潞州天堂县投文,只困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6)他口里在说,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张,耳微侧,入迷一般。
铁嘴刘更是卖力,字字如珠玑,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7)“要知秦叔宝黄骠马命运,且听明日分解。
”铁嘴刘按住抚尺。
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与夫人正收拾屋子,抬眼,青衣小帽者还在,似有难言之隐。
(8)“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9)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久闻大名,今日果然。
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探母,三日后再来相扰,只怕听不到黄骠马之结局也。
”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10)白日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
说的还是秦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插在情节之中。
(11)暮色又合,第二晚。
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嘴刘开口便说黄骠马膘肥体壮,乃是匹宝马。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考点5 人物心理活动分析

分析,揭示出人物的心理。 ③从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关联词语入手。在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心理是有
变化过程的,因而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就可以分析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考点5 人物心理活动分析
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 ⑤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⑥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这句话直接的含义是对“于勒”回来的期待。叹词“唉”,还有 句中的“竟”“多么”等词语,起强调语气的作用。父亲期待见到于勒,并不 是因为于勒是自己的亲弟弟,主要还是希望“救世主”降临,让他自己过上富 裕的生活,这里既表现了他的势利,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 了小人物的辛酸。
考点5 人物心理活动分析
返回目录
【统编教材其他设问】 (七下《老王》)“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参考答案】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 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考点5 人物心理活动分析
返回目录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重庆设问】 2019重庆B卷15题:请联系上下文,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具体分析人物的心理。 (2017A设问方式同此) 2018重庆A卷14题: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 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2011,2007设问方 式同此) 2016重庆A卷15题: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 怎样的心理感受?(2009设问方式同此)
教材设问学考点
2024届中考语文真题第一轮专项复习—答题技巧13(揣摩、补写人物心理类题型)付解析

2024届中考语文真题试卷第一轮专项复习—答题技巧13(揣摩、补写人物心理类题型)题型概述|模板构建|真题试卷试炼考什么(题型特点)怎么考(考查方向)问什么(常见设问形式)揣摩、补写人物心理类试题的命题一般比较直接,变化不大。
比较具体的问法是结合关键词句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或作者心理发生的变化,题目中一般会出现“发挥想象”“任选角度”“揣摩”“第一人称”“描写”“补写”等词语,有的还有字数要求。
命题中往往还会结合情节来进行。
揣摩、补写人物心理活动,一般出现在记叙性材料试题中,是中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一类题型。
其命题有两大方向,一是揣摩、分析人物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二是在此基础上将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表述出来。
1.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人物此刻的心情描述出来。
2.请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3.请揣摩××(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4.请用简洁的文字以第一人称描写出××(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第一步:审读审读题目:细读题目,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是揣摩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还是补写“我”或其他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描述、补写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感动、欣喜、伤心、难过、自豪、急切等。
2.从关键词句的角度:抓住动词和形容词等,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抓住修饰、限制词语,分析人物在具体化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中考·题型概述总结·模板构建3.选择适当方法进行描述或补写。
一般用第一人称,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
第三步:检验 补写完之后,还要将所补写的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点,能否体现故事情节的要求。
『典型问答』1.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日子老愚坐在乱七八糟的都市里,我时常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家。
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
土墙瓦房,砖头和木头是叫人稀罕的玩意儿,甚至连牙膏皮包装纸都让人眼前一亮。
在这样一个用黏黄土版筑起来的院子里,有土炕和土锅灶,日子便能过下去了。
与土的间隔仅仅在炕上,用枕席把身体与将泥土抹平的炕面隔开,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了。
全家人最珍视的宝贝是粮食,在上房顶楼上做成粮仓,四周用席子包起来,沿根脚撒上老鼠药。
夏秋两季,把队里分下来的麦子、玉米一麻袋一麻袋吊到上头,吃粮时,再一斗一斗提下来。
院子里打了地窖,存放红薯和白萝卜,歉收年月,连玉米芯、红薯秧子都要储存起来。
大地是丰饶的,满地的收获却被国家一车车拉走,支援我们一辈子也见不着的“同志加兄弟”。
父亲在院子四角各种了一株泡桐,我负责每天浇水。
猪是最舒服的,每天在圈里哼哼着要吃的。
偷偷饲养的几只母鸡,“咯咯咯咯”叫唤,带着下完蛋的骄傲,向主人邀功:再给一把米吃,明天还能为你下一枚更大的蛋。
老鼠夜里出来,它们躲在厨房案板下,有的钻进风箱里,弄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我一跺脚,它们便安静了。
梧桐枝丫伸开,便有鸟驻足,不时掉下气味熏人的排泄物来。
据说,屎掉到谁头上,谁就会有霉运,弄得谁也不敢往树荫里去。
等鸟儿们的屎铺了一层,父亲才让我去把它们铲干净,倒到圈里,在树下重铺上一层新土。
有一年,来了一对喜鹊,它们来回打量了上房屋檐几圈,决定筑巢安居。
一家人面带喜色,好像要添新人一般,走路说话压低嗓门,生怕惊动了贵人。
喜鹊夫妻叽叽喳喳,嘴里衔着从地里拣来的细枝,进进出出,仿佛一对心里盛满喜悦的可人儿。
家里也有神灵。
母亲在上房东屋供奉了神仙,香火长年不断。
木刻的神灵,白天只是一堆杂乱的线条,到夜里便让我害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揣摩人物心理
【中考真题链接㈠】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
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
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
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试题】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4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答案】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中考真题链接㈡】
一张船票的温暖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码头处的风特别的大,我站在长长的码头上的长廊前无助地徘徊着。
长江码头的对岸,就是我想回的家。
看着购票大厅上方大红色的显示屏,不停在显示着下一班船的时间和购票金额。
而我,却是一脸的茫然和无助。
出来时走得急,忘了带钱包,身上的钱根本不够去买一张船票。
我眼巴巴地看着排着队购票的人群,希望能遇上一个认识的人。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我那一点点的希望,看着越发暗黑的天空,越来越少的购票者,我知道我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了。
接下来,我唯一该做的,就是赶紧去乘上公交车,回到我住的地方。
到明天一早,我再赶到码头来。
可我住的地方离码头太远了,得转三辆公交车,花上两个多小时才能到。
即便我在想着回去,我的眼睛还是不自觉地在购票的人群中穿梭着。
先生,是不是有难处啊?一个声音叫住了我。
我看到一个戴着一顶帽子的中年男人正看着我。
我点了点头,告诉了男人没钱买船票的事。
男人问我,需要多少钱?
我说了个数字,男人二话没说就把钱掏给了我。
看着男人给的钱,我反而有些发愣了。
我居然问他,你为什么给我钱?
男人笑了,说,难道你不需要吗?
我从包里掏出纸、笔,要记下他的地址,好还他钱。
男人制止了我,我有些急了,脸都涨得通红,说,你不信我?
男人却摇摇头说,不用还。
男人想了想,又说,下次如果你碰到像你今天这样没钱买船票的人,我希望你也可以像我帮助你一样帮助他,让这张船票的温暖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男人边说,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如我一样曾经窘迫的他,一次遭遇过的,关于一张船票的温暖的故事。
我点了点头,说,好。
之后,我还真在码头上碰到了如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那是一个穿着有些时尚的学生,我能在他焦虑的目光中看出他和我以前一样的窘迫。
在他一片惊讶中我毫不犹豫就给了他买船票的钱,在他一脸感激时告诉了他如他一样的我以前的遭遇,并希望他能把这一张船票的温暖延续下去。
学生很高兴地点着头,再三答应着。
那次是我第一次帮助别人。
而至今,我已记不清帮助过多少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但他们是不是真的会和我和曾经帮助过我的那个男人一样,去延续那一张船票的温暖,我始终有些怀疑。
直到有一天,在购票排队的人群旁,有一个如我当年一样表情的人在不停徘徊着,满脸都是焦虑。
我刚想迈开步要去帮助他时。
在我身后的那个年轻人,居然先我一步走上了前。
我很清晰地听到年轻人问清了那人的缘由,并且很快就把那人需要的钱给了他。
紧接着,我还听到年轻人和那人讲着一张船票的温暖延续的故事。
这很让我震惊。
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被谁帮助过的,也许正是我帮助过的人帮助过的。
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们帮助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这比什么都重要。
【试题】从第4段到文章结尾,在“让一张船票的温暖延续下去”的故事里,“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①陌生男人给我船票钱时,我不知所措,甚至怀疑他另有所图;②我给别人船票钱时,他们是否真的和我一样去继续那一张船票的温暖;③我亲眼目睹一张船票的温暖在延续时,很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