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

合集下载

广东省广州市华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华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华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本试卷共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上。

2.选择题在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

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

比如说,凡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应当有文字,殷商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的文字,三星堆为何没有?如果没有发现文字,那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明还属于中华文明体系吗?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

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

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

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

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

2024届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答案

2024届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答案

2024届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综合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 ( nè/nà,bīn/pín ,jiān/jiàn; A 项juān/juàn,fù,qiào/ké;B项:zǐ,jī/ch ái,bǐng;D项:qiān,zhēn,jìn/jīn。

)2.D(穿凿附会,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

生拉硬扯的说明,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说明。

此处不合语境。

A.推波助澜,澜:大波浪。

比方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B.不一而足,足:足够,足够。

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意。

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许多,反复出现,不止一个,不能一一列举。

C.开涮,耍弄,开玩笑。

)3.B(A. 表意不明。

“确定的回答”并没有指明是爱还是严,是穷养还是富养。

C. 成分残缺。

“满意”后应加上宾语“需求”。

D. 结构混乱。

前面主语是“探讨人员”,后面变成了“文献原件”,应把“了”改为“的”。

)4.A (④总起全段,①说明④,⑤再次为①④下结论。

以上为第一层次。

然后③接着诠释这种替代的意义所在,根据逻辑,事实在前,意义在后,所以③放在后面,最终②“这些神话”刚好接上③。

)5. C(谢:致歉。

)6. D(在,介词。

A. 连词,来,表目的/认为,动词。

B. 代词,我/代词,他。

C.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7. A(④是写庄贾因自己迟到要被穰苴依军纪处斩,而派人向景公求救,非干脆表现穰苴。

⑥是写穰苴出征后与士兵同甘共苦。

)8.B(“懂军事”是无中生有,田穰苴并没有提此要求,齐景公给穰苴派来的监军庄贾也不懂军事。

)9.【断句与翻译】(10分)(1)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独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附答案详解)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附答案详解)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18小题,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自汉代开始,儒学逐步被奉为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思想。

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被教化的。

推广到治国理念上,认为应当“为政以德”,实行“仁政”“礼治”等。

在民族政策上,儒家更是发展了一套以文化而非血缘来区分夷狄与华夏的“夷夏观”,这极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后出现过很多不同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魏、辽、西夏、金等,是由原本主要以游牧、渔猎等方式为生的民族所建立。

这些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在战争冲突和贸易往来中不断学习、吸收中原王朝的文物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成果,使得本民族在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文学艺术等方面飞速发展,迅速缩小了自身与农耕民族的差距。

这种现象与该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认同与运用是分不开的。

辽、西夏和金都崛起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辽、金治下还包括大片中原土地和大量汉族人口。

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1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

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1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

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1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传真:2022-10-0414:52: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1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一)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

2.选择多项选择题的每个子题的答案后,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上相应问题的答案标签;如果需要更改,请用橡皮擦擦干净,然后选择绘制其他答案;不能在试卷上作答。

3.非多项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回答,答案必须写在单独答题纸上每个问题指定区域的相应位置;如果你需要改变,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一个新的答案;不允许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和作文纸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作文卷一起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以下单词中带点单词发音完全不同的组为(3分)()a.炽热整饬不啻叱咤风云b、追本溯源塑造财富的夙愿c.小憩迄今亲戚同仇敌忾d、挑逗T,看一眼水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 3月25日,欧盟贸易总干事奥沙利文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有能力帮助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这是世界的共同利益。

② 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维生素C的两步发酵技术是中国发明的。

由于制药成本的大幅降低,国际制药巨头辉瑞和罗氏被迫采用这项技术。

③昨天,的士司机张权遭到了3名男子的殴打。

事后,虽有警方到场并将打人者控制,但得知事件的数百名的士司机仍迅速聚集到现场,围住打人者齐声要求其道歉a、下面的句子加了一些习语,合适的是(3)分)()a.今年二月,一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犀利哥”的照片风靡网络,“犀利哥”迅速走红,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b、袁绍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一个权贵世家,他之所以不能成就伟业,是因为他凶猛胆小,善于谋划,做大事时爱护自己的身体,看到微利时忘记自己的生活。

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

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

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

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

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

《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周武王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的大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

毋庸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2682年中,至少有224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海陆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

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

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

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海黄庭凯我邀海宝去北海玩。

不去。

他说,我看到的大海就是大海,你看到的大海却是母亲。

海宝是街边小炒店的老板,我是文化局的干部。

从北海回来,我第一件事就是到小炒店,想告诉海宝银滩真的很好玩,我都被晒脱一层皮了,可是玩的疯劲到现在还没有过。

大海真的就是大海,大海里我没有看到老妈的身影。

可是他正在忙着炒豆芽炒肉片。

我喝着茶,看着他在浓浓油烟中忙碌的身影,然后我就走了。

我和海宝是高中同学,我们都考上了大学。

我去大学的那天,他进了一家餐馆打下手,他家里拿不出学费。

我读了四年的中文系,毕业后进了文化局。

海宝则是已经当了两年的小炒店老板。

开始的时候,我经常和本地的几个文友到小炒店小酌。

店面当阳,经常是食客爆满。

海宝每次都问我,太嘈杂了,要不你们到我的房间去喝?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摇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环境。

食客中有穿皮鞋的,也有穿解放鞋的,甚至有打赤脚的。

我们在他们的注视下,小口喝酒大谈论,谈论小说、散文、诗歌,谈论一切和文学有关的东西。

食客走了一拨又一拨,我们还在面红耳赤地高谈阔论。

闲时,海宝就坐在灶头前,抽着烟,静静地看着我们。

有一次,一个诗人对我说,他听得懂吗?我说,我的这个哥们在高中可是个高才生,比我还要高的高才生。

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诗人说,所以这辈子就只能在油烟味中谋生?他肆无忌惮她大笑起来。

不知道海宝是否听见了我们对他的议论,那个诗人大笑的时候,海宝眨了几下眼,嘴角微微一翘,露出似有似无的笑,然后站起来开始炒菜。

我看着腾腾油烟中的海宝,心中突然想,海宝看油烟是油烟吗?散场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文友们。

担当、生存、艰辛、血泪……他们的嘴里纷纷吐出和油烟无关的词。

那个诗人说,在这种人眼里,油烟除了是油烟,还能是什么?我们以后该换去西餐厅了。

他使劲地嗅着自己的衣袖,说我从里到外都是油烟了。

2020-2021学年华南师大附中南海分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华南师大附中南海分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华南师大附中南海分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乡村复制品李光彪从乡村出来,游离于世态,漂泊在异乡,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如果在国外,我会用别扭的英语回答:“我是中国人。

”如果在省外,我会用不流利的普通话回答:“我是云南人。

”如果在云南,我会用浓厚的方言回答:“我是楚雄人。

”我出生于滇中彝山的乡村农家,从小就受“变狗都要在城市才有更多骨头啃”的影响,历经曲折,不懈跋涉,扬眉吐气,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城市。

端上了衣食有保障的“铁饭碗”,成了“双职工”家庭,拥有了矗立空中的钢筋水泥住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刚进城的那些年,带着浓浓的乡下口音,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既自卑,又自豪。

自卑的是从山旮旯里来,无依无靠,自豪的是已“农转非”,走出了厚厚的大山。

久居城市,便有许多感悟。

其实,城市最早原本也是一片广袤的土地。

然后,土地上走来了耕耘的先驱者,筑巢搭窝,有了村庄,繁衍生息,有了物物交换的乡街子和小集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长大,从村庄演变为不种庄稼,只种高楼大厦的城市。

住在高楼里的人,虽然不像乡下人那样,使用农具,饲养家禽六畜,但各自的屁股下都坐着一个职位,立足的脚下都踩着一寸土地。

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走进办公室,电话、电脑、相机、钢笔,犹如农民常用的锄头、镰刀、犁、耙,缺一不可。

办公桌就像一块农民依赖的土地,书写的材料如一茬茬轮回耕种的庄稼,见证着自己的辛劳付出与收获。

若荣升一官半职,掌门一方,单位就像一块农民承包的土地。

要种什么庄稼?是否会有好的收成?全靠自己思谋、指挥、组织,才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漫步街头,那些各式各样疾驰奔跑的车辆,仿佛是行走在乡间牛、马、驴、骡的蜕变;不绝于耳的喇叭鸣叫声,仿佛是乡村的六畜在嘶吼;沙沙的车流声,仿佛是乡村川流不息欢唱的小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上。

2.选择题在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

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

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

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

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

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

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

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

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

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

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

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

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

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

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

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

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

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返乡下陈忠实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

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

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

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

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

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

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

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

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

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

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

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

河水清澈到令人忍不住又不忍心用手撩拔。

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

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

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

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

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

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

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

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

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

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

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

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