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海洋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实践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与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三地质学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归纳为主野外调查传统野外调查的工具老三套:(锤子,罗盘,放大镜)现代三件(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持GPS)主要任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典型的野外标本.室内研究:对岩石样品各种物理,化学指标的分析.,各分支学科的分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如构造地质学通常要测地质事件发生时间,构造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岩石学通常要分析岩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特征等;石油地质学通常要分析孔隙度,渗透率,有机质含量和种类等.样品分析的精确度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地质学研究所使用的通常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常用仪器有等离子质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还会用到一些辅助工具来扩大人类的观察能力,如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及广泛使用计算机.2工作程序:证据---推理---模拟---结论证据:将野外的,室内的,前人的和相关学科的成果等各方面获得地质信息都综合起来,并且分门别类,去伪存真.推理:用合理的地学过程将所获得资料串联起来,对地质过程有个初步认识.模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推理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地质过程的原貌,这也是结论是否成立的有力证据.结论:地质学的许多研究属于归纳式的科学. 质的飞跃3原则:将今论古------1830~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harles Lyell)出版了第三卷本的<<地质学原理>>,把理智带进了地质学.赖尔从三个基本点出发:一: 改变地球面貌的力在全部地质历史中就其性质和强度看是一样的,即同一性原则.二: 这些力的作用缓慢,但从不间断;三: 这些缓慢的变化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的积累,就导致了地球面貌的巨大变化.(赖尔学识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地质学的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英国地质学家盖基概括的一句格言: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4基础:均变说: 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的简单重复.X灾变论: 将地壳的演变和发展归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以古论今The past is the key to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四地质学的特点1.归纳式的逻辑推理2.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尺度3. 结论的不确定性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基本特征一地球的表面形状及形态1形状: 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根据人造卫星的资料分析,地球南极与标准旋转椭球体相比约缩进30米,北极则凸出约10米.赤道半径:6378.160KM 两极半径:6356.755KM: 扁率:1/298.252 地球的地表形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部分:1) 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 断块山,褶皱山(成因)低山500---1000米; 中山1000----3500米高山>3500米(高程)丘陵: <500米相对高差200米以内原: 平原高原裂谷:2) 海底地势海岭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度达6000米,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岛屿海山:大洋底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岛屿与海沟及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二地球的物理特征.1 密度和压力平均密度为 5.518g/cm3, 实测地表岩石的密度为 2.27---2.8g/cm3, 地球内物质密度不均匀.地内各圈层间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某些层圈处的密度变化尤为明显.地心处可达13.0g/cm3.压力等于上覆荷重量2 重力物体所受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在离心力最大的赤道处,其大小也仅有重力1/298, 因而,可视为地心引力*重力异常:正异常,负异常地壳的重力异常:如果以十分接近地球大地水准面形状的扁球体代表地球,并假设地球内部的物质呈同心层状分布,每一层密度均匀。

海洋地质复习题

海洋地质复习题

一、填空1、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互相作用的地带,是海岸水动力和海岸带岩石圈互相作用的产物,海岸动力包括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等活跃因素。

2、海水的机械搬运是指海水对碎屑物质的搬运过程,按物质在海水中的移动状态有推移、跃移、悬移、三种。

3、根据礁体与海岸线之间的关系,珊瑚礁一般分为环礁岸礁岛礁三种。

4、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河流下游的河口沿岸及海滨地带,根据萨莫伊洛夫的划分,河口区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

5、海底重要的地形单元有__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__.6、根据化合物的类型和化学键的性质,可将自然界的矿物划分为___自然元素矿物_____,__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______,____卤素化合物____,_氧化物和氢氧化物_______和_含氧盐______五大类。

7、根据SiO2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具体划分为__超基性岩_____,____基性岩____,____中性盐____,___酸性岩_____。

他们具体界线为<45%,45~52%,52~65% and >65%。

改变作用?8、褶皱的主要几何要素有__核______,__翼______,___轴面____,____枢纽____ and ____轴____。

9、按地震形成的成因,自然界中常见有_____构造地震___ _火山地震______ and ___塌陷地震_____三种类型。

10、矿物的相对硬度计是由是种矿物组成,硬度从1到10,对应的矿物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11、常用矿物硬度计为指甲和小刀,其中指甲的硬度为_2.5____,小刀为__4.5___。

12、矿物的光泽指的是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

一般将矿物的光泽分为四组_金属光泽_____ __,_ __非金属光泽____,__金刚光泽_____, and ____玻璃光泽____。

海洋生物地质学考试试题

海洋生物地质学考试试题

海洋生物地质学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1. 下列哪个地质时期被称为“寒武纪”?A. 古生代B. 中生代C. 新生代D. 元古代2.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韦格纳B. 达尔文C. 李约瑟D. 斯带瑟3. 下列哪种地质现象导致了大陆漂移的发生?A. 地震B. 火山喷发C. 风化侵蚀D. 板块运动4.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海底地貌和地壳构造B. 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C. 海洋化学和物理特性D. 所有以上都包括5. 海洋地质学最初是作为什么学科的一个分支而出现的?A. 地质学B. 地理学C. 生物学D. 物理学6. 海洋地质学中,下列哪个是主要的沉积岩类型?A. 火山岩B. 沉积岩C. 结晶岩D. 变质岩7. 下列哪一个海洋地质现象不属于地球物理学范畴?A. 海底地震B. 海底地貌C. 海底磁场D. 海底地热8. 下列哪一项属于海洋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A. 海底地壳形成过程B. 海底生物多样性C. 地形地貌的演变D. 海洋化学成分9. 下列哪个是造成海洋水体成分混合的主要力量?A. 密度差异B. 风力影响C. 海洋流动D. 昼夜温差10. 海底地热是由什么导致的?A. 太阳热能B. 地球内部热能C. 海水摩擦产生的热能D. 海底火山喷发释放的热能第二部分:问答题(共60分)1. 简述海底扩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依据。

(15分)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是由若干块状岩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移动。

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地壳板块从海岸线处分离,随后沿着海底背脊向外扩张,形成了新的海洋地壳。

这一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

该理论的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地震监测,可以观测到地震带位于海洋地壳的边缘,这表明海底脊背后是地壳板块的边界。

其次,通过磁性测量,科学家发现海底脊两侧的地壳岩石具有不同的磁性,表明海底脊上的地壳是从地球内部冒出来的新岩石。

此外,还有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表明,海底扩张和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质过程。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地球系统概论-大洋环流-期末复习资料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地球系统概论-大洋环流-期末复习资料

1.海水受到的力海水受到的力:重力•天体引潮力•压强梯度力•切应力•地转偏向力重力:海水在地球上所受到的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天体引潮力: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以及它们相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潮汐现象: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潮间带:在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露出的海岸。

大潮:太阳、月球和地球三个天体基本成一直线,两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

小潮:太阳、月球和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近似成直角分布,使海水涨得不高,落得不低,潮差最小。

半日潮:一天内(约24时50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周期为半日全日潮:一天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周期为一日浮力: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

压强梯度力:由于海水中压强分布不均匀,处处都有压强梯度。

海水微团在压强梯度力的作用有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的趋势。

切应力(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或有运动趋势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

当两层流体作相对运动时,由于分子粘滞性,在其界面产生一种切向作用力。

风应力:海面上的风与海水之间的切应力,称为海面风应力海面风应力能将大气动量输送给海水,是大气向海洋输送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风吹来,海水怎样动?WalfridEkman螺旋假定在北半球稳定风场长时间作用在无限宽广、无限深海的海面上(海水密度均匀;海面水平;不考虑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只考虑由铅直湍流导致的水平湍切应力),仅是风应力通过海面,借助水平湍切应力向深层传递动量而引起海水的运动,同时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科氏力的作用,当科氏力与湍切应力取得平衡时,海流处于稳定状态。

在海平面,流速与海面上风应力成正比,同时也与地理纬度有关。

合成流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

当深度增大时,流速迅速减小,流向相对于风矢量逐渐右偏。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5、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1.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 性岩石圈和下垫的软流圈。
2.侧向上:岩石圈在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为最 具活动性的构造带。
3.板块是运动的,其边界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平 移剪切型。
4.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的旋回性:板块沿分离 型边界的扩张增生,沿会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
2、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和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证据:a大路边缘的形态;
b、造山带与地层学;
c、古冰川及气候的证据;
d、古生物的证据;
e、地磁学的证据。
主要论点:
1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 泛大洋;
2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 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1、板块的定义和划分
定义 :岩石圈被大型构造不连续面(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大 小不等的块体。 这种呈刚性、相对于其它块体可以发生移动的岩石圈块体被 称为“板块'。板块之间通常有三种边界:汇聚型、离散型和转换断层型。 划分:1968年法国勒皮雄根据地震带、地形和地质等资料将全球划分为六
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 块。
大陆隆: 陆坡坡麓向大洋缓倾的、 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巨大楔状沉积体, 常由 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
活动型
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岛弧: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常出现于大陆(或大洋)边 缘,多呈弧形,大多由一系列深海洼地组成,其侧坡比较陡急,横剖面呈“V'形,或有狭长的平坦海底。

海洋地质学测验终极版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测验终极版复习资料
,海洋沉积物及其土力学性质的研究可为海底电缆和输油管道的铺设、石油钻井平台的设计和施工等海洋开发前期工程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海洋矿产资源
顾名思义,它主要研究以各种形式产于海底的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海底矿产资源主要有6大类:石油和天然气、热液硫化物、铁锰钴多金属结核、滨海金属砂矿、煤铁等固体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地幔柱估计至少来每年几厘米 。
我国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
海洋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
海与洋的主要差别在于:
大洋面积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海的面积只占11%;
大洋深度大,一般在3000米以上,海的深度一般小于2000米,有的只有十几米或更浅
大洋远离大陆,受陆域影响小,水文要素较稳定,有独立和强大的海流系统和潮汐系统。海与陆连接,受陆域影响大,水文要素通常随地理、气候等条件变化。
为板块构造理论、生命演化、气候演变提供必要的资料;也为寻找石油天然气、煤、海底锰结核、磷酸盐矿等沉积矿床提供环境指标。
深海沟系统——地球第4极
洋中脊:板块学说认为,是地幔对流上升形成的,是板块分离的部位,也是新地壳开始生长的地方。洋中脊顶部的地壳热量相当大,是地热的排泄口,并有火山活动,地震活动也很活跃。
海底地形的调查主要靠海底测深及侧扫声呐。应用现代高精度的声波测深技术和定位技术,已能查明海底的微地形。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构造的钥匙,对航海、军事及海底工程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质复习题精选

地质复习题精选

海洋地质总复习题名词概念0.第一艘海洋调查船的名字是挑战者号1.海洋地质作用——海洋通过自身的动力对海岸和海底进行侵蚀、对碎屑物质进行搬运和沉积等作用的过程。

2.潮汐——海水在月球与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3.浊流——一种载有大量悬浮物而十分浑浊的水下高密度重力流,其悬浮物质是砂、粉砂、泥质物,有时还夹带砾石,多发生在浅海或大陆边缘的斜坡上,也可产生于湖盆中。

6.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尼尔尼诺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用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C分别作为尼尔尼诺和拉尼娜。

8.拦门沙——河口口门附近堆积地貌的总称,包括河口沙坝、水下浅滩、口内沙砍以及汊道上碍航的浅水地段。

9.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在溶跃面以下的水体中,介壳供应量相对减少,而溶解速率增加加快;当到某一深度,钙质介壳的供应量与溶解量相等而达到平衡时,称之为碳酸盐补偿度。

11.转换断层——横断中脊的断裂带,是海底自中脊轴部向两侧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

13.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

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显示出的两个波速变化最显著的界面之一,叫做一级不连续面。

位于地下平均35km处。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契奇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6.构造地震——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次数多、破坏力大。

17.热点——形成与板块边界无关的、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火山的岩浆源。

18.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20.蛇绿岩套——就是蛇绿岩。

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海洋地质学期末考试试题

海洋地质学期末考试试题

海洋地质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A. 海洋生物
B. 陆地地质
C. 大气环境
D. 海洋地貌
2. 海洋地质学中的分支学科不包括以下哪个?
A. 海底地貌学
B. 海洋沉积学
C. 构造地质学
D. 海洋生物学
3. 以下哪种地质作用不是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A. 地壳演化
B. 海啸
C. 深海火山喷发
D. 陆地沉陷
4. 海洋地质学最早的研究对象是:
A. 海底地形
B. 海底岩石
C. 海洋生物
D. 海洋水文
5. 构成海洋地壳的岩石主要是:
A. 火山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物理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请简要描述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请说明地球内部的热力学循环是如何影响海洋地质学的。

3. 请解释台风对海洋地貌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三、论述题(20分)
请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海洋地质学研究领域(如海底地形、海洋沉积等),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进行深入论述。

- 结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复习题1、大洋中脊有哪些特征?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

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

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

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

5.试述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大洋两侧扩展推移。

6.试述海底扩张的两种表现形式。

1) 扩张洋底把与其相连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 2) 海底向陆地下俯冲潜没。

7.何谓瓦因-马修斯假说。

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于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

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不断形成新的海底。

8.何谓Wilson旋回?即洋盆生命旋回,记录在大陆岩石圈中的复杂大洋的开闭,即起始于大陆裂谷,生长成为一大洋然后缩小,并最后完全关闭。

9.简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挤压运动,以致老洋壳在这里俯冲和消减。

由于遭受强烈的挤压运动,引发了强烈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以及相关的变质作用。

俯冲边界发生在大洋壳与大陆壳相互汇聚的地区;碰撞边界则是大陆壳与大陆壳相互碰撞的地方。

离散型(扩张型)板块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是岩石圈发生分裂和拉张的地方。

是海底扩张的发源地,随着地幔物质喷出不断制造出新的洋壳来,因此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此类板块边界包括洋中脊系统及大陆裂谷系统。

这些大陆裂谷被认为是未来新生大洋可能产生的地方。

平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边界处板块既不增生也不消亡,而是相邻的两个板块通过转换断层滑动,同时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只有转换断层可以在力学性质上加以“转换”,将它们联系起来组合成完整的“板块”。

10.简述岛弧的演化步骤。

A:大洋岩石圈断裂;B:一侧岩石圈俯冲到另一侧之下,逐渐形成海沟,俯冲持续则产生海底火山活动; C:火山活动继续,火山岩堆积抬升,海底火山露出水面,发育弧沟间隙、海沟坡折等单元;D:原地弧发生分裂,向洋移动的部分为漂移弧,其后方为新开的弧间盆地。

11.何谓沟-弧-盆体系?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或另一洋块之下俯冲过程中形成向下凹陷很深的海沟和向上拱升的岛弧,故称为海沟-岛弧体系;在火山弧的后方(向陆一侧)又因弧后扩张而形成弧后盆地,故称为沟-弧-盆体系。

第3章全球海平面变化1.何谓全球海平面变化?奥地利地质学家H.E.Suess(1904)提出,认为洋盆下沉引起海面下降。

R.W.Fairbridge(1961)从成因上将全球海平面变化分为构造-海面升降、冰川-海面升降和沉积-海面升降,都是全球性因素引起的海平面变化。

2.何谓相对海平面变化?验潮仪记录到的海平面变化是海平面相对于当地海岸基岩的变化,为相对海平面变化,它通常只能代表局部地区的海平面变化状况。

相对海平面变化:世界某一地点的实际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值与当地陆地升降值的代数和。

陆地升降包括构造引起的地壳垂直升降运动和冰川、水、沉积物的均衡作用。

3.海平面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 海洋水体积的变化:当大量的水以陆冰储存时,导致海平面下降(平均1m/ka,冰层快速生长时期可达5m/ka)。

在末次冰期最盛时海平面下降到最低,比现在海平面低120~150m。

(2) 洋盆容积的变化:当海底板块扩张加快,地幔对流作用给大洋中脊带来炽热熔岩,海底地壳增生,海岭发生热膨胀。

海岭体积扩大使海平面升高。

当海底板块扩张速度减慢时,大洋中脊变冷收缩,海底下降,海平面降低;如白垩纪由于海底扩张的持续,海平面抬升幅度达350m左右(M?mer,1987)。

大陆侵蚀使陆面物质流向海底,直接转换海水,造成海面上升。

大约转换1m深的海水需要5万年。

海底沉积物压实作用使水分从沉积物中释出,沉积物体积减少,对海平面没有明显作用。

(3) 海水物理性质的变化:一般认为,全球海水温度升高1℃,海面大约可升高0.6m;假如全部海水温度高10℃,则海面要升高约10m。

根据最近世界潮位站资料分析表明,在过去100年内,海面上升了约12cm,这一上升可能是全球温室效应气温上升造成的。

海水盐度变化可引起海水体积变化以至海面高程变化:海水体积=(纯)水体积+总的盐当量×视当量体积。

如果海水盐度从35‰减少到25‰,将导致海面下降7.6m,根据南大西洋情况,在过去2000万年内,海水由于温度降低,盐度减少,导致海面下降了5.3m,速率为0.027cm/ka。

(4) 天文因素效应: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会引起海水向赤道运动,形成赤道海面上升,旋转速度变慢则引起海水向极地流动,形成两极海面升高,地球转速变化还会影响地转偏向力,从而造成海流转向时海面倾斜。

地轴倾角的变化,表现为黄、赤道交角的变化,黄、赤道交角的变化范围为21°39′到24°36′,变化幅度达3°,变化周期为4万年。

地轴倾角的变化将引起气候变化,从而影响海面变化。

(5) 地球物理因素的变化:川均衡作用可使海面发生变化。

冰期陆地冰川负荷加大,引起地表沉陷;间冰期卸荷导致陆地的均衡抬升和海底下沉。

如北欧斯堪德纳维亚半岛和北美哈德逊湾周围原是第四纪大陆冰盖中心,未次冰期以来冰盖消融引起地壳均衡回跳,沿岸存在大量古海岸线遗迹。

其次海水、沉积物负荷量的变化以及气压变化都会困均衡作用引起海面的变化。

(6) 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沿海城市人口多,生产发展使地下水处于过量开采、引起地面沉降,海面相对上升,如我国上海、天津,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都存在类似问题。

有人认为,近几十年来,大量修筑水库,减少入海河水流量,是近来世界海面上升速度低于理论计算值的原因之一。

第4章海岸带的现代过程1.何谓海岸带的定义,其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

三个基本单元组成:①陆上岸带: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②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③水下岸坡带: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2.海岸根据成因可分为哪两类?1.原生海岸2.次生海岸3.根据组成物质,海岸可划分为哪些类型?1.基岩海岸2.砂(砾)质海岸3.粉砂淤泥质海岸4.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生物海岸)4.了解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相垂直时,波浪进入海岸带产生垂直海岸的进、退横流,水质点在水下岸坡上表现为垂直海岸的往返流动,即当波峰经过时发生向岸进流,波谷通过时发生离岸退流。

海岸带物质也随水流作垂直于海岸的向岸和离岸的移动,这种泥沙运动方式也称为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

5.何谓中立线?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岸坡上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线。

6.何谓均衡剖面?均衡剖面指在波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最终使水下岸坡上的组成物质从发生位移到只发生振荡运动而并不改变原有位置的过程和结果。

7.了解海岸带泥沙的纵向运动。

当波浪斜向入射海岸时,水下岸坡上的泥沙沿着重力方向和波浪波向线方向的合力方向前进;当泥沙向海返回时,则是沿波向线方向与重力合力方向向海返回。

每往返一次,沉积物沿折线路线往返一次,实际上是平行岸线移动了一段距离,便形成了沉积物平行岸线的运动,即纵向运动。

第5章河口与三角洲1.何谓河口?河口是一个与开阔海洋自由相通的半封闭的海岸水体,而其内部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为陆地排出的淡水所冲淡。

普里查德(Pritchard,1967)2.根据动力特征,可将河口分为哪些类型?根据三大动力因素(径流、波浪和潮流)的相对强弱,将河口分成三个基本类型:1)河流作用优势型;2)潮汐作用优势型;3)波浪作用优势型。

3何谓河口的浮泥运动?当大风浪平息以后不久,面层含沙量逐渐减小,而底部形成高含沙量,出现清浑水界面,这高含沙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称为浮泥(Fluid Mud),清浑水界面称为浮泥面。

浮泥在水流或自重的作用下可以流动,这是河口和沿海泥沙运动的特殊形态。

4何谓河口最大浑浊带?河口最大浑浊带指河口区含沙浓度明显高于上、下游,且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迁移的高含沙水域;其断面平均含沙量稳定地高于上、下游几倍甚至几十倍,底部含沙量也明显地增高,床面往往出现浮泥,存在这些现象的区段即为河口最大浑浊带。

5何谓河口拦门沙?当河流径流注入开阔的水域后,因水流扩散和盐水的顶托,流速减弱,水流中挟带的泥沙就会沉降堆积成为水下暗沙,其部位常处于河口段与口外海滨段的交接地区,即在口门外称为拦门沙。

6何谓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区入海,因此处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河口为顶点,向海堆积成平缓的三角形地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

7.简述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堆积成水下浅滩。

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河口砂坝。

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