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养生 九大常用穴位

合集下载

拔罐十要穴

拔罐十要穴

拔罐十要穴1、足三里功能: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功能: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

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功能:一是能调脾胃;二是能降逆化滞。

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功能:一是能理气活血;二是能安神定志主治: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

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功能:一是能清热解表;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

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拔火罐背部穴位有哪些

拔火罐背部穴位有哪些

拔火罐背部穴位有哪些关于《拔火罐背部穴位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信大伙儿针对拔罐都较为了解,我们走动走在路上也常常会看到有的人的背部有很多拔罐留下的划痕,我便常常找技术专业的医师拔罐,有时也会在家里拔罐,可是觉得比不上技术专业的人拔下来觉得舒适,渐渐地的才知道拔罐也是有穴道注重的,仅有实际操作恰当才可以做到好的实际效果,对于拔罐背部穴位有什么我和大伙儿一起掌握一下吧。

背俞穴身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遍布在足太阳光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网上拔火罐,可通畅五脏六腑之经气,调养五脏六腑生理作用,推动全身血气运作,是健康保健拔罐疗法的常见穴道。

医药学发觉在背俞穴上拔火罐,可根据对脊神经根的医治,反射地刺激性神经中枢,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活动,进而提高机体的抗病性工作能力。

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间处,低下头时显著,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汇处。

大椎穴坐落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备头领一身气血,联系一身阴之气的功效。

常拔此穴,具备调整阳阴,经络疏通,益气活血,清热去火,预防流感,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作用。

三阴交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茎交易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气同宗。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性的滋润,后天性之精依赖于先天性的推动。

常常开展三阴交拔火罐可调养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充沛,后天性之精充裕,进而做到身体健康。

如今大伙儿早已对拔罐背部穴位有什么拥有自身的了解了吧,大伙儿能够多科学研究些背部穴位,那样更有益于拔罐的品质,此外身心健康的健康养生也是需要相互配合适度的健身运动,优良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平衡的饮食搭配的,坚信好的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提高大伙儿的生活品质的,祝你健康。

拔罐九大穴

拔罐九大穴

拔罐保健的九大要穴在以下9个穴位处经常施以拔罐,对养生保健及祛病有重要意义。

(一)百会百会别名三阳五会,本穴拔罐时常需理发,否则效果不好,影响疗效;拔罐不方便可以按摩百会穴左右81圈。

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效果。

其升提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奇效。

【位置】正坐,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头部中线与两耳连线交点处。

【作用】平肝熄火,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主治】中风失语、癫狂、痫证、头痛、眩晕、老年健忘、心悸、耳鸣耳聋、高血压、脑供血不足、鼻塞、脱肛、痔疮、绁泻、阴挺、口噤等。

(二)大椎大椎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之阳气,联络一身之阴气的作用。

根据病人体形,选择适当大小罐吸拔于大椎穴之上,留罐10~20分钟,到皮肤出现淤血现象为止。

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等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低头时明显。

【作用】解表清热,输风散寒;熄风止痉,安神益髓。

【主治】发热、头痛、咳嗽、气喘、咽炎、扁桃体炎、疟疾、精神病、血液病、消化系统病、皮肤病、瘫痪及一切虚弱证。

(三)内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宜选择小号罐吸拔,留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现象。

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又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因此对肺脏、胃肠道疾病疗效也非常好,故被称为“救命穴”、“心脏穴”。

【位置】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心悸、心痛、胸闷、烦躁、气短、胃痛、呕吐、呃逆、眩晕、失眠、癫狂、中风热病、中暑、偏瘫、哮喘、偏头痛、手麻等。

(四)合谷合谷即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此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

因此有“面口合谷收”之说法。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图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寸,鼻凹陷沟中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人迎:结喉旁开寸处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天枢:脐旁开2寸处神阙:肚脐孔窝正中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寸处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章门:第十一肋端;委中:月国窝中央;石关: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寸;幽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寸;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大横:肚脐孔旁4寸处;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水道:关元穴旁2;2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折量分寸和指量法三类;指量法如图8-11.直指量一般可以次指的末节为一寸,加中节为二寸;可用以二寸为间隔的取穴;如腕后二寸取内关穴,即可以腕横纹上二指节为准;手中指第三节为一寸,后人称此为“中指同身寸”;2.横指量四横指相当三寸,二横指相当一寸半;如背部第一侧线为正中旁开一寸半,即可于正中旁开二横指取穴;第二侧线为正中旁开三寸,即可于正中旁开四横指取穴;四横指还可用于膝下三寸取足三里,内踝上三寸取三阴交,脐下三寸取关元等;千金称这种方法为“一夫”;手大拇指第一节末节横度为一寸,可用于以一寸为间隔的取穴;。

拔罐穴位与对应症

拔罐穴位与对应症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症状穴位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感冒的拔罐疗法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拔罐的十个要穴

拔罐的十个要穴

拔罐要穴分析与穴位详解拔罐十要穴1、足三里功能: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功能: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

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功能:一是能调脾胃;二是能降逆化滞。

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功能:一是能理气活血;二是能安神定志主治: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

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功能:一是能清热解表;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

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拔罐穴位图

拔罐穴位图

背部拔罐穴位图人体穴讲太溪太冲减直池,每一穴很多二百下。

保持按摩两月余,毕生抛弃降压药。

若加杞菊天黄丸,降压明目祛怒气。

感冒歌感冒发烧司空见,服药注射屡见不鲜;肺俞拔罐按风池,克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两耳嗡嗡听力降,怒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果肾实耳叫响,太溪耳门能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哮喘本是中正侵,好收三夏取冬秋;防备为主抓环节,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标重在补气血;极度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愚。

冬春哮喘由风热,重视温阳即了然;艾灸闭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寒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祸歌人的身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必求药方女;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鼓羞易行,气血不敷是关头;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脆。

心绞痛歌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失慎便丧命;手机吸救很需要,推拿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人的身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通顺。

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郁闷焦炙莫担忧,太冲行间为功深。

每早推拿五分钟,冲天肝火没有伤身。

减肥歌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肥开路是前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告白瞎合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修长赛明星。

惹上瘦削莫心耽,穴位十分刺激成果显;吃点廉价二陈散,疗效强化不反弹。

注:二陈集配方:半夏、橘白各15克,黑茯苓9克,苦草5克。

按此比例,磨细夹杂,或造成胶囊便可。

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成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4个死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炎热伤肺腑,心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非常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粪便枯燥常;调剂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撤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前晌起就已经旺,当头疼击效最明。

颈椎好了歌何因招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服衡;很是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晨疼痛无踪迹。

调制更年期歌女人最怕更年期,焦躁睡不着性欲低;症状齐由阴虚致,六味清闲能补益。

拔罐排毒穴位

拔罐排毒穴位

拔罐排毒穴位拔罐排毒穴位1、背俞穴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

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拔罐排毒穴位2、大椎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

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

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拔罐排毒穴位3、百会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

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

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拔罐排毒穴位4、涌泉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

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拔罐排毒穴位5、内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

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拔罐排毒穴位6、合谷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

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

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

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

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拔罐养生九大常用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

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

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

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

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

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

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

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七、大椎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

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

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八、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

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

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

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

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

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