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边城》教学设计《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教学设计(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分析:《边城》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小说部分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教导学明确阅读小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本文重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挖掘小说在时代变迁中的同步存在。
学情分析:《边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们的明确活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由赞美自然风土人情上升到对现实的批判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小说的长篇幅在解读问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1: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
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设计2: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解题1、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小镇,是沈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教案一等奖3篇

《边城》教案6【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教学重点】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教学方法】鉴赏,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
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
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早年有从军经历,后弃武从文,来到北京求学,一边学习一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刊发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如《晨报》、《语丝》上。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可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师: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要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你能否从小说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去印证作者的话吗?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生1: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民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美品质。
生2: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
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
这里表现了爷爷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生3: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现出了边城人们和睦安定,军民同乐的和谐美好画面。
生4: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简介小说背景: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纯真爱情和传统道德的故事。
2.理解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2)讨论小说主题,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生命的价值等。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善良、纯真、坚韧、独立。
(2)分析翠翠的父亲:忠诚、敬业、有责任心、有爱心。
(3)分析翠翠的爷爷:慈爱、包容、有智慧、有担当。
(4)分析翠翠的男朋友:诚实、勤劳、善良、有责任心。
4.领悟语言特色(1)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真挚。
(2)欣赏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如:“翠翠看着她,翠翠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翠翠。
”5.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翠翠与翠翠的父亲、翠翠的爷爷、翠翠的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2)讨论小说的象征意义,如:渡船、河流、白塔等。
(2)拓展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四、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传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边城》,分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小说背景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优秀3篇)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优秀3篇)《边城》教案篇一《边城》教案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2、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3、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二、过程与方法:1、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情绪感的挖掘2、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2、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透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美、至真、至善人性。
1、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2、透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述、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潜力。
1、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2、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资料。
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潜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资料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述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述,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4、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14篇)《边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悟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爽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讨论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学校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头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与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高校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高校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高校教授,并连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很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讨论方面成果卓著,有很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讨论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制造了一种描写特别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进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边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
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边城》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边城》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3)能够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3)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性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内容。
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边城》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一章,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3. 讲解小说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4.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二章,感知故事情节发展。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讲解小说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和人物关系。
4.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第三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三章,理解故事情节。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讲解小说第三章的重点内容和人物关系。
第四课时: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四章,感知故事情节发展。
2. 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学设计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边城》教学设计周康平
设计设想:
苏教版必修二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节选中主要展现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环境;翠翠与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见面后的心理变化;爷爷为翠翠婚事的着急。
专题的要求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围绕专题的要求,《学科指导意见》列出了教学目标:“从自然、社会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鉴赏小说《边城(节选)》的美感”“体会沈从文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所作的理想化的表现”。
为了达成这种要求,《学科指导意见》中教学建议:“环境美(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的鉴赏是《边城(节选)》的教学重点。
可通过天朗、风轻、水清的环境描写体会湘西山城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通过月夜对歌、龙舟竞渡,端午捉鸭、中秋舞龙耍狮等风俗画笔体会湘西的风俗美,通过单纯善良、原始可爱的老船夫、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体会《边城(节选)》的人情美”
我们分析发现,如果我们按照《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去实施教学,实际上是达不成教学目标的。
学生和我们一样,在阅读《边城》的文本时,可以体会到风景美和人情美,但这种美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几个句子的读读就可以感受得到的,或者说我们平常所做的解读教学(通过朗读来体会风景美,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体会人情美)是无效的,学生并不能被感动。
我在想,《边城》之所以被人一遍遍的咂摸,一定有它深层的原因。
那么如何能体会到这种“美感”呢?或者说,这种美感表现在哪里?本设计我对文章作了自己的解读,我觉得《边城》的“美感”在于一种“隐喻之美”。
这种“隐喻之美”表现在“风俗美”“人情美”中,沈从文正是有了这种“隐喻之美”的运用,才有了“流芳百世”的可能,为了更好地传达这种“隐喻之美”我借用本节选“情窦初开”的情节来突破贯穿全文。
爷孙之间的亲情则舍去不教,作为补充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2、能了解翠翠的“情窦初开”跟作者的环境描写、人物的选择和描绘有关。
3、理解边城所展现的表现“人性之美”的“隐喻之美”在小说中的独特表现
(二)教学难点:文章是如何去展现“人性之美”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旅游叫“翠翠”故事引入。
一部边城养活了整个凤凰古城,“美”与“爱”是主题。
(板书美爱)
二、了解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
师:说了什么故事?
待生说后一起读注解。
师:故事很美吧?可这个故事让沈从文饱受了批评,在民族危机的关头,美化了社会,作品被批为“是一部远离阶级斗争的作品”作者被称为“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
师:看注解,本文是那一句话?情窦初开(板书)
描写到“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千千万万,我们却为什么被沈从文的《边城》感动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想问同学们:“情窦初开”一般要跟什么有关系?
(年龄、地点、对象、环境)
(教师提示获总结:可以用这句话来表示“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
三、了解边城的环境
▲合适的地点
师:合适的年龄就不要说了,合适的地方。
我们来看一下为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
1、自然环境(本选文没多去写,但我们可以看到那边的一些景物“吊脚楼”“码头”“山”“小城镇”)——板书风景美
2、人文环境
读P125页体会风俗美——板书风俗美
师总结:这种环境就是翠翠生活的背景。
也是她爱情产生的地方。
问: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其他的环境(如革命年代战火纷飞的战场)也是可以产生这种爱情的土壤的,但沈从文为什么把人物置于这种怎么美的环境中呢?是不是他有特殊的目的?
师: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爱能在美中产生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安排来展现,则会显得更符合人的本性。
▲合适的时间:
师:为什么在三大节日中,沈从文只选择了端午节?而不选择“中秋”和“过年”?
(学生答不出来,引导端午都安排什么节目?端午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的重要节日;引导学生读P127页,了解那是湘西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恋爱季节)
读课后练习中美金介甫的评语来体会
秋天不但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结婚的季节。
翠翠的感情成熟时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端午节划龙船人人竞争,令人想起古代的楚国,沈从文用这个来描绘翠翠的爱情觉醒。
但与历史上的屈原毫无关系,他们把这个节日桶中国西南青年人的恋爱求偶季节联系起来,虽然他写的是当地人和自然的特殊风俗,但沈把自然加以人格化的写法,使得他的作品完全具有中国气派,没有一点西方的色彩。
总结:如诗如画的湘西,深深地打动了人,展现的是一种人格化了的自然人性之美。
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端午节上的展现“男性之美”,这种“男性之美”描写为打动少女的心扉,提供了一种“隐喻”这种独特的小说的隐喻美感(板书隐喻之美),吸引千千万万的读者每年都到边城朝拜。
这就是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别人所没有的东西。
四、了解傩送(分析见面的片段)
▲合适的对象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爱情产生的最初时刻所碰到的人。
他们的见面我觉得也很一般,但从文章后面情节的发展来看,这个时刻的见面实际上已经是“刻骨铭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样去写他们的爱情故事的?
他们的交流主要是对话,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对话,请学生男女对读12——25段。
师:从对话中,你觉得是什么让两颗心彼此贴紧?或者说,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的什么东西?
教师可以换句子来引导
翠翠
“我是翠翠。
”——应该是“你是谁?”——内心极其着急,希望能有人认识她(板书纯真)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找我的。
”——换成:不要乱说,你才喝醉了酒呢?
“以为欺负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袋壳的!——骂人骂得好可爱哦(板书可爱)
傩送
言行中(带笑说;放肆地笑了等细节)分析——纯朴幽默(带笑)
在分析傩送的性格时插进沈从文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他的性格(“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
(联系插图,明白为什么选择了木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体现这种原始自然的美!)
总结:如诗如画的见面,含蓄却令人心动,这种婉约经典的场面,带着古典东方的爱情美。
也是展现了一种人性之美,没有任何的功利。
这种独特的爱情,也是边城为什么被青年男女们一遍一遍被咂摸的原因。
这样的故事,让人很羡慕和感动,这样的故事在今天还是有意义的,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拜金女”们,“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幸福”前显得多美的让人怀念。
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山楂树之恋》被称为世上最纯洁的爱情。
为什么一个故事会引起那么多的怀念,就是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缺少这种故事。
所以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书本的左侧“永远新的旧故事”,能明白这个意思吗?
现在我们是不是能了解沈从文小说的一些魅力所在了?正是这种近似绝迹的环境中有着绝迹般的爱情描写,造就《边城》的魅力。
或者说,沈的成功恰恰是避开了常见的表现爱情的很多因素,选取了“人性”的角度来表现一种“深层的文化隐喻之美”(板书人性之美),这在阶级斗争的年代,确实是不被人所容忍,但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却是永远的。
五、师:“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节选小说还有一个很值得大家去欣赏的地方,那就是翠翠喜欢上傩送后所带来的变化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找到一处,读一读。
P133“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P133“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
P134“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P136“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师:这种少女心扉初开的害羞,这种害羞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它只属于一个少女,属于15岁的翠翠,属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心灵世界,它是那么的忧伤却显得甜蜜,这种感觉可以超越了时光,抵达我们的心灵世界,给我们阅读的快感,反观今天的爱情快餐,我们在情感中还剩下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边城。
六、给人温暖的作品,最后为什么处理成悲剧?
美好的人生也有沙子;
我们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
悲剧更能使人震撼
李锐:在悲剧的背后,是人性的一种觉醒
七、作业
1、本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大家去赏析,那就是他爷爷,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伟大的亲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分析,自己去看。
2、有机会阅读《边城》全文。
板书
风景美隐喻之美翠翠:纯真可爱纯朴
风俗美人性之美傩送:纯朴善良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