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四章4.2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下)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下)
按照水系流向的相互关系可分为:向心水系 和辐散水系。
水系
干流和它的各级支流共 同组成水系。大大小小 的支流与其干流的组合 形式称水系形式。
A.树枝状水系 B.格状水系 C.平行状水系 D.放射状水系 E.环状水系 F.向心水系 G.网状水系 H.钩状水系
(四 )流域
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 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 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 集水区。
下集水区的总称。
(二)河流
河流概指陆地表面依赖重力顺槽形凹地向低处流的线性 水流。
1 河流的纵横断面
年轻河流的纵断面多呈上落型或折线型;老年河流则多 呈平滑下凹曲线型,又被称为均衡剖面。 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就是河流的总落差。 某一河段两端的高度差,则是这一河段的落差。 单位河长的落差,叫做河流的比降。 河流纵断面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如下图,河流的纵断面:
美国密苏里河(上)与中国永定河三家店站(下)的年流量过程线
(四)水温与冰情
水温即水体的温度,它是水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功 能指标。水温的长期观测,同水位一样,可以得出水温 的日、月、年变化曲线,以及最高水温、最低水温与日、 月、年平均水温等。水体温度的最高值低于相邻地面、 最低值则高于相邻地面,水体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 的时间则晚于相邻地面最高温与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因 此,水体或水域对局部气候环境起着显著的调节与稳定 作用。水温异常则往往造成灾难。
Drainage basin
流域之间均有分水岭—水分脊—分水线相隔。 以分水线为界测算流域面积。
塔里木河流域
流域的面积和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的 影响。
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称为河网密度,即: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孤立系统(deS=0)
dS=diS
式中: dS——系统中熵的变化; diS——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化, 也称熵产生。
Hale Waihona Puke 开放系统(deS≠0)式中: dS——系统中熵的变化; diS——由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化,也称熵产生; deS——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的熵,也称熵流。 第一种情况:熵流deS >0 第二种情况:熵流deS <0 可以抵消系统内部产生的熵,甚至可以超过它。 那末,在开放系统dS就不一定是正值,它可以是零或负值。 当deS <0, deS < diS时,dS>0,系统处于退化状态; 当deS <0, deS =diS时,dS=0,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当deS <0, deS >diS时,dS<0,系统复杂化或生长出新的系统。
Ⅰ.几对重要的相关概念 Ⅱ.熵概念的产生 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Ⅲ.物理熵的数学表达
热力学熵: △S=△Q/T (式中,T为一个物体的绝对温度,△Q为加进的热量, △S为宏观的吸收热,即该物体熵的增量) 统计熵: S=klogW (式中,S为统计熵,k为玻尔兹曼常数, W为系统微观状态数或热力学几率)
借助的主要自组织方法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突变论 超循环理论 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
第二节自然地理系统的水热作用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水热关系 二、水热关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 辐射干燥指数=R/Lr
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0.35
1.1
2.3
3.4
R值:
R<20kcal (83.68kJ )/(cm2.a)为寒带 R 在20~35kcal (83.68-146.44kJ )/(cm2.a) 为亚寒带 R 在35~50kcal (146.44-209.2kJ )/(cm2.a) 为温带 R 在50~75kcal (209.2-313.8kJ )/(cm2.a) 为亚热带 R > 75kcal (313.8kJ )/(cm2.a)为热带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
数据采集和分析
Use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like interviews, focus groups, and observations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Analyze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pattern matching, explanation building, and time-series analysis.
综合研究方法
方法简介
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来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步骤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 对象,设计股票方案,收集和分 析数据,通过分析结果来解决问 题。
实践案例和应用领域
可应用于复杂问题的研究,如气 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
总结和展望
虽然这些研究方法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和限制,但它们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一 个重要的研究工具箱,以便更好地探索我们的世界。
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 释。
定性研究方法
1
方法概述
采用非量化的方式,主要关注数据的质性的研究方法。
2
数据收集和分析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和田野观察,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和主 题分析。
3
实践案例
应用于人文地理学和环境,特别关注人文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对比研究方法
基本原理
通过比较跨越不同区域、不 同文化、不同时间和不同空 间尺度的现象来研究问题。
实施步骤
选择适当的研究领域,收集 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和解 释。
优缺点
有助于减轻文化偏见,提高 了研究结果的通用性和普遍 性,但也可能存在内部差异 与固有错误。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四章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四章

第四章xx和陆地水1、水的作用?1)灌溉2)运输3)医疗4)工业中广泛用于能量转化和力的传递介质,例如热电厂、水压机和各种冷却装置。

5)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可提取重要的矿物和元素2、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质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分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

3、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这种现象称为水循环。

4、全球水量平衡特点?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蒸发量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海洋和陆地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5、洋的主体指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的水域。

6、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内海(地中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临海相通。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临海相分割,但直接受外海洋流或潮汐的影响。

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

7、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8、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地球中心所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

土地资源的类型

土地资源的类型
例子: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丘陵地,从分布的地形部位可以分为一台地、 二台地和三台地三种。
位置 一台地 下部 坡度 一般小 于6度 一般6 度~15 度 一般15 度~25 度 土壤 紫泥土 土壤厚 度 多为 60cm以 上 40~ 60cm 多为 40cm以 下 侵蚀方 式 面蚀 种植产 量 较高

二台地
第四章 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4.1 4.2 4.3 4.4 4.5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区域土地类型的结构 土地类型的演替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2.1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2 (1)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1 基本概念
(2)土地类型划分与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划分
从理论上来讲,土地类型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 资源类型强调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强调人 类的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从实际上来说,由于自然界几乎不存在不受人类影响 的土地,所以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没有本质区别 ,就如同区别土地与土地资源一样。 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研究的基础。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土地利用,如暖温带湿润 山地棕壤林地等。
4.1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4.1.1 基本概念
(1)土地类型分类
土地自然类型的分类,它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 为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 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 间分布规律。
(2)土地类型
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由于土地各
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
4.1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4.1.2 土地分级
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 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数学模型建成后,还必须把从数学模型分析得出的数学推 论,返回到现实中去,看看能否正确地回答实际问题。而 且还不能仅仅简单地根据建模所用的样本数据本身是否得 出合理的结论或是否与已知结果一致,来判定模型的合理 程度或是否有效。
检验数学模型是否可靠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假设检验。 通常有:
U-检验:在大样本(n>30)且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检验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是否等于某一已知值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
供对某个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行方案。如果系统分析者向决 策者提供了唯一的可行方案,经常会由决策者无法接受, 而又无其它选择,结果,使系统分析工作无效。 (3)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系统分析离不开数学模型,但是,所研究系统的要素目前 并不是都能数量化的。因此,把系统分析理解为纯数量研 究方法,就曲解了系统分析的本质,也就大大限制了系统 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4)系统综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叠加 系统分析不仅要求它的具体工作能达到它所涉及学科的科 学标准,而且经常提出在许多学科中尚未涉及的领域,或 需要涉及到几个学科的边缘地带。
农村经济发展的座谈法调查:收入来源、收入状况、产业 结构、关心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等。
土地利用的访问法、考察法调查:
▲土地名称——群众命名 ▲土地利用现状----群众经验总结 ▲利用中的问题-----群众经验总结
第二节 数学方法:3个问题:数学与定量化、地
理与数学、数学建模
一、数学方法与定量化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其特点是具有很
研究的深入需要定量,定量需要应用数学 方法。从最简单的排序、求平均到建立各 种数学模型等都离不开数学方法。在现代 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中,信息系统的 建立与运用,是科学研究现代化的一个重 要标志。

自然地理学 4

自然地理学 4
(2)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 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
②洋流因素 ——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 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 ——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 偏低。
盐度最高——红海,盐度最低 ——波罗的海
表面海洋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线分布的曲线图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温度(o C)
盐度(‰)
30 20 10 0 10
36 35 34
南 60o 40o 20 o 0o 20o 40o 6北0o(纬度)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潮汐、海浪、洋流
一、潮 汐
? 含义: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潮力指两个天体 之间的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 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叫 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人们 把白天海水的涨落叫做潮,晚上海水的涨落叫做汐。
问: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 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问: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日子?
2010年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 3月22-28日 是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 联合国确定的 2010年“世界水日”主题是
“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 (Communicating Water Qual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
一、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1. 地球上水的分布
2.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海洋、陆地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通过相变和运动进
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课件
大气环境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3
大气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了解大气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
大气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大气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探讨大气层对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
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防 治措施
大气环境与自然灾害
1
大气环境与气候灾害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PPT课件
本章主要内容讲解地球的大气圈,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圈的构成和功能。
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讲解地球的大气圈
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大气圈的构成和功能
大气层的构成
大气圈的组成
了解地球大气圈的主要成分
大气层的分层结构
深入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和特点
大气环境的变化
1
大气圈的动力学
探索大气圈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原理
探索大气环境与气候灾害之间的关联
2
大气环境与大气灾害
了解大气环境对大气灾害的影响和发展
总结
1 本章综述
总结本章内容和要点
2 本章知识点回顾
回顾并巩固本章所学的关键知识点
参考资料
• 《自然地理学》 • 《环境科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 x
n
2
★离差系数 Cv 值的水文含义
Cv 反映总体的相对离散程度(即不均匀性)。 ◆Cv 值大,表示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容易发 生洪、旱灾,水利建设费用大;Cv 值小则相反。 ◆降水量少的地区 Cv 值 > 降水量多的地区; ◆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Cv 值 > 地下水补给为 主的河流,也 > 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平原和盆地的 Cv 值 > 相邻的高山和高原区; ◆流域面积小的河流 Cv 值 > 流域面积大的; ◆在我国, 河流的 Cv 值大致自南向北增大, 这与降水量变率的分布一致。
(四)特征径流
1、洪水: 指大量降水短时间内汇入河槽,形成特大的径 流,达到威胁沿岸地区安全的程度。洪水又称 为 “ 汛 ” 。洪水溢出河槽而造成洪灾。洪涝灾 害是全世界排位第一的自然灾害类型。 ◆洪水三要素 洪峰流量 Qm ,洪水总量 W 和洪水过程线。 ◆洪水波 指在天然河道中,洪水的流量和水位随时间而 成波状起伏的变化。当洪水波由上游向下游传 播时,波长不断加大,波高不断减少,这个过 程称为洪水波的展开。
◆分水岭:指划分相邻水系或河流的山岭或 河间高地; ◆分水线(分水界):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 地表分水线受地形影响,地下分水线则受地 质构造和岩性控制; ◆流域(河盆):指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流域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流 域高度、流域坡度、干流流向等。
二、河流的水情要素
(一)水位
◆水位:指河流某处的水面高程。其零点称 为基面。 ◆绝对基面:是以某一河口的平均海平面为 零点。我国规定统一采用青岛黄海基面。 资料可比 ◆相对基面(测站基面):以观测点最枯水 位以下0.5 ~ 1 m 处作为零点的基面。 资料不可比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2.掌握河流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3.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全球范围的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 的反映。冰期中冰盖和冰川的发展,使大 量水体以固态形式储存于极地和其它大陆 的山地,全球水循环机制发生巨变,必然 导致海平面降低。
m 径流模数;Q 流量; R 径流深度。
6、径流系数( а )
◆指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或径流总量)与该 时段的降水量(或降水总量)之比。 R 为径流深度( mm ); а = R/P P 为降水量( mm )。
(二)河川径流的形成
1、流域蓄渗阶段(产流) ◆指在降水开始之后,地表径流产生之前的 降水损失过程。有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两种。 ▲植物截留:降水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 ▲下渗:水分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 ▲填洼:水在地面凹洼处停蓄的过程。 2、坡地漫流阶段(汇流) ◆指降水产流后,水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地 流动的过程,又称坡地汇流。 ◆三种主要形式:片流、沟流、壤中流。以 沟流为主。流域上的净雨量有 85 — 95 % 是通过坡地漫流而进入河网的。
(五)水温与冰情
◆水温与冰情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气温 等地带性因素控制,其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 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不结冰,以 北则冬季结冰。 ◆河流水温的地区分布与气温分布基本一致, 或略高 1 ~ 2 ℃ 。 ◆河流冰情的三个发展阶段: 结冰、封冻、解冻。 ◆凌汛: 如果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会出现上游解冻早, 而下游解冻晚的现象,向下游移动的冰块可能 壅积成冰坝,使水位抬高,称为凌汛。
3、径流深度(R)
◆指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即把径流 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 度,单位为 mm 。
W 1 W 径流总量;F 流域面积; R 1/1000为单位换算系数。 F 1000 4、径流模数(m)
◆是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单位为 dm3 / (s ·km2 )。
河流的水情要素
◆水位变化:主要受水量影响;包括季节 变化、年际变化等; ◆水位过程线:是指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 线。其纵坐标为水位,横坐标为时间。水 位过程线反映了水位变化的规律; ◆相应水位曲线:指在同一涨落水期间, 上下游站位相相同的水位。纵轴为上游站 的水位,横轴为下游站的水位。依据相应 水位曲线可做短期水文预报。
Q 流量(m3/s) ;F 流域 面积( km2);1000为单位 换算系数 1 m3 =1000 dm3
Q m 1000 F
5、模比系数(K,又称径流变率)
◆指某一时段径流值(mi,Qi,Ri 等),与同 期的多年平均径流值(m0,Q0,R0等)之比。
mi Qi Ri Ki m0 Q0 R0
基岩砾石 大/大 中/中
细砂淤泥 小/小
★河口的分段
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海滨段 近口段 潮区界——潮流界 单向水流
河口段 潮流界——口门
口 门
——
双向水流
口 外 三海 角滨 洲段 前 缘


3、河流纵断面
◆指沿河流轴线的河底高程或水面高程的变化。 可分为河底纵断面和水面纵断面两种。 河流纵断面用比降( i )表示: H上、H下 分别为河段上下游 H 上-H下 河槽(或水面)上两点的高 i 程;H上-H下 则为河段的落 L 差;L 为河段长度。
3、水系的发育
初 期——多湖泊分布,支流少而小; 伸长期——溯源侵蚀,干支流系统初步形成; 扩张期——溯源侵蚀、侧蚀强烈,水系密度最大; 合并期——河流劫夺(袭夺),长期侵蚀后转向 堆积,水系越来越简单化。
袭夺湾
风 口
袭 夺 河
A
B
断头河(被夺河)
(三)流域(河盆)
河 盆 系 统
★流域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二)水系的形成
水系:指由干流和各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系统。
3 4
河 流 的 分 级
4
★河流的分级
1、水系特征
包括河长、河网密度和弯曲系数。 ◆河长——指从河口至河源沿河流轴线 所量得的长度。 ◆河网密度——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 度与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的河 道长度。
km/km2
L D F
(三)河川径流的变化 1、年内变化
◆汛期:指河流处于高水位的时期,如夏季; ◆枯水期:指河流处于低水位的时期,如冬季; ◆平水期:指河流处于中常水位的时期,如秋季;
2、年际变化
◆通常用径流的离差系数表示年径流的变化程度。 ◆正常径流量: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
离差系数 见课本P158
1 Cv x x
第五节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资源
定义:所谓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 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 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 量,以及贮藏在海水中的热量等等。 (一)海水化学资源 (二)海底矿产资源 含金属沉积物是指某些深海区构造活动带的含铁、 锰、锌、铜、铅、银和金的泥质沉积物。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一)河流、水系河流域的概念 1、河流:指陆地表面经常性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 泄水凹槽。河流是流动的水与河谷的总称。 2、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等五个部分。
河谷 形态 上游 中游 下游 V 宽U 宽浅U 河床 物质 中粗砂 比降/ 侵蚀/ 流速 堆积 下切 侧蚀 堆积 流量 小 中 大 水位 变化 大 中 小
3、河网汇流阶段(汇流)
◆指坡地漫流到达河网后,沿着河网向下游 干流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是径流形成的最 终环节。 ◆河网调蓄作用:包括河岸调节作用和河槽 调蓄作用。 涨洪时——河水补给河岸地下水; 落洪时——河岸地下水补给河水; ◆河槽调蓄作用与河流形状、河网密度和河 槽纵比降有关。河流长而宽、深度大、河网 密度大、河槽蓄水量多,调节作用显著;河 槽纵比降大、泄流快、调节作用较小。
一、海洋资源
(三)海洋动力资源 (四)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海洋向人类提供食 物的能力是全球农产品的1000倍。
二、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洋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 收者和蓄积者,海水冷却时将向空气中散 发大量的热,增温时则将从空气中吸收大 量的热。海洋借助自己与大气的物质和能 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 各种自然现象。
(四)河流泥沙
◆河流泥沙:指组成河床和随水流运动的 矿物、岩石固体颗粒。随水流运动的泥沙 又称固体径流。 ◆含沙量:河水中泥沙的含量。 单位为 kg/m3 。 ◆输沙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断 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 kg/s 或 t/s 。 ◆输沙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水 断面的泥沙总量。单位为 t 或 万t 。 ◆侵蚀模数:是指每 km2 流域面积上,每 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 单位为 t/(km2 ·a)
4、河流横断面
◆指河槽某处垂直于主流方向河底线与水面线 所包围的平面。 ★过水断面:指某一时刻河底线与水面线所 包围的平面。
★河流横断面形态要素
过水断面面积 W; 湿周 P(过水断面上被水浸湿的河槽部分); 水面宽度 B; 平均深度 H=W/ B; 水力半径 R=W / P; 糙度系数 n(指河槽上的泥沙、岩石、植物 等对水流的阻碍作用程度)。
三、海洋环境保护
在减少和防止海洋污染的同时,要对海 洋生产进行适当的安排,对资源的开发也应 合理。
第六节 河流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一)河流、水系河流域的概念 河流:指陆地表面经常性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泄水 凹槽。河流是流动的水与河谷的总称。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 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 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 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 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二)流速
◆流速: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 距离。即 v = L /t 其单位为 m/s 河道中的流速分布:在纵断面上,由上游向下 游减少;在横断面上,从水面向河底递减。 ◆谢才公式(天然河道平均流速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