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滋阴降火法探析

合集下载

李东垣“阴火”与朱丹溪“相火”之比较

李东垣“阴火”与朱丹溪“相火”之比较

李东垣“阴⽕”与朱丹溪“相⽕”之⽐较导读:通过对李东垣与朱丹溪主要著作中描述阴⽕与相⼤的内容进⾏研究,分别从阴⽕和相⽕理论的渊薇、病因、病机、证治⽅药4个⽅⾯进⾏⽐较,探讨两家有关阴⽕、相⽕思想的异同。

在⽣理⽅⾯,朱丹溪和李东垣都主张相⽕是⼈体⽣命活动的原动⼒,在病理⽅⾯朱丹溪所说相⽕包括在李东垣阴⽕理论之中,但李东垣认为是阴⽕间接导致了相⽕妾动,病位在脾胃,主张顾护牌胃元⽓,朱丹溪则对相⽕成因有所发挥,将相⽕妾动与君⽕不节制、耗精伤阴联系起来,认为⼈之贪欲最易引起相⽕妻动,病位在肝⾻,主张收⼼养⼼,滥阴降⽕,保护真阴。

“⽕”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时期的李东垣与朱丹溪都是擅于治“⽕”的⼤家。

李东垣创⽴阴⽕学说,主张保护脾胃元⽓,朱丹溪提出相⽕学说,主张滋阴降⽕。

笔者对于李东垣阴⽕理论与朱丹溪相⽕理论的异同,从渊薇、病因、病机、证治⽅药4个⽅⾯探讨如下。

1 李东垣阴⽕理论“阴⽕”是“⽕”理论中的⼀个重要分⽀。

⾃从李东垣对“阴⽕”进⾏了系统的研究,完善了“阴⽕”理论体系并运⽤到临床。

之后,历代医家对“阴⽕”理论极为重视。

1.1《黄帝内经》“阴虚发热”论为阴⽕理论之《素问·调经论篇》云:“夫邪之⽣,或⽣于阴,或⽣于阳。

其⽣于阳者,得之风⾬寒暑。

其⽣于阴者,得之饮⾷居处,阴阳喜怒。

”此处的“阳”指⼈的体表,⾃然界的六淫邪⽓侵犯⼈体体表⽽引发疾病;此处的“阴”指⼈的脏腑,病从内⽽来,得之于饮⾷⽆度、起居⽆常和喜怒不节[1]72-73。

《素问·调经论篇》⼜云:“帝⽈:阴虚⽣内热奈何?岐伯⽈:有所劳倦,形⽓衰少,⾕⽓不盛,上焦不⾏,下脘不通。

胃⽓热,热⽓熏胸中,故内热。

”这⾥的“阴虚”结合前⾯所⾸“⽣于阴者”来理解,此“阴”指五脏六腑,“阴虚”指的是内部脏腑受伤,乃是“有所劳倦,形⽓衰少,⾕⽓不盛”所致,由于内伤⽽导致,这类⽕热性疾病的病理因素则被称为“阴⽕”。

“上焦不⾏,下脘不通,胃⽓热,热⽓熏胸中,故内热”,突出了脾胃内伤⽽失运化,升降失常则致⽔⾕精微浊⽓郁于中焦、郁⽽化热,是“阴⽕”产⽣的主要病机,可以说《内经》这段话就是李东垣阴⽕理论的源头。

朱丹溪融百家之长,开滋阴之学

朱丹溪融百家之长,开滋阴之学

职场■人文CAREER朱丹溪:融百家之长,开滋阴之学文/甄雪燕浙江省义乌市南部有一个历史文化名镇——赤岸镇。

赤岸,因一位居住在这里的古代名医而名闻天下,他就是朱丹溪。

朱丹溪(1282—1358),名震亨,字彦修。

他出生在赤岸镇的丹溪边上,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他不仅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滋阴派”的创始人。

“赤诚丹心”自北宋起,浙江婺州(金华)一带文化氛围浓厚,儒者接踵不绝,纷纷来此讲学。

赤岸镇朱氏家族自南宋后期开始,在当地开设学堂,讲授六经。

朱丹溪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被朱氏家族的长者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青年时期的朱丹溪血气方刚,对学业不太用心,反而崇侠尚义,好打抱不平。

每当遇到乡里有望族仗势欺人,他都会挺身而出。

由于在乡里很有威望,朱丹溪20岁时便担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的里正。

担任里正的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

凡遇加征苛捐杂税剥削百姓,朱丹溪都会仗义执言,争取减轻民众负担。

此外,他还积极组织当地百姓一起兴修水利,为民谋福,重修“蜀墅塘”,还开凿了三条渠道,使周边的百姓受益。

36岁时,朱丹溪听闻理学大家朱熹的弟子许谦在浙江东阳八华山中开门讲学,传授朱熹的理学思想,便拜师许谦门下。

在几年的学习中,朱丹溪逐渐有所领悟,学业大进,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程门立雪”跟随许谦学道后,曾经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均落榜的朱丹溪放弃了“走仕途”的打算,毅然“弃儒从医”,走上了医学道路。

虽然觉得自己仕途无望,但是朱丹溪并没有放弃信念,他认为:“吾既穷而在下,泽不能致远,其可远者,非医将安务乎?”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学医救人也是很好的选择,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恰巧,此时许谦因病卧床许久,他认为朱丹溪十分聪慧,是学医的“好材料”,便鼓励朱丹溪学医。

此后,朱丹溪专心从事医学。

几年后,也正是这位半路转行的聪明学生帮许谦治好了宿疾。

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

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

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朱飞叶扶阳学派论坛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浙江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江南地域湿热相火为病最多,加之当时局方辛香温燥之剂盛行,因此,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提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相火论”,阐明阴虚导致火热的病机,立滋阴降火的大法,还针砭时弊,主张戒用温补辛燥之法。

但朱丹溪并不固守滋阴,其应用温阳药也颇具特色,以下就以朱丹溪应用附子等温热药为例,介绍其用药特点。

真寒假热——附子汤《丹溪翁传》中记载:“郑义士家一少年,秋初病热,口渴而妄言,两颧火赤,医作大热治。

翁诊之,脉弱而迟,告曰:此作劳后病温,惟当服补剂自已。

今六脉皆搏手,必凉药所致,竟以附子汤啜之,应手而瘥”。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也有相似的记载:“一少年病热,两颧火赤,不能自禁,躁走于庭,将蹈河,先生曰:此阴证也。

制附子汤饮之。

众为之吐舌,饮已,其疾如失。

先生治疗,其神中若此甚多,门人类证有书,兹不详载”。

可见朱丹溪善用附子汤治疗真寒假热证。

附子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等证的方剂,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组成。

张璐在《伤寒缵论》指出:“附子汤中人参助生附,纯用其温补之力,以快复涣散之真阳”,可见该方中参附同用为其关键。

《伤寒经注》指出:“(附子汤)芍药之用,则所以入里而和阴,使寒盛不至格阳也”。

附子汤中的附子用二枚,用量较大,芍药在此方中是应用阴阳互根之理,以防阴阳格拒。

由此可见,朱丹溪主要通过附子与人参、芍药的配伍,应用附子汤治疗真寒假热证,扩大了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引火归元——附子末敷涌泉《丹溪心法·火》:“气从脚起,入腹如火者,乃虚之极也。

盖火起于九泉之下多死。

一法用附子末,津调,塞涌泉穴,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妙。

阴虚证本难治,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降火补阴。

龟板补阴,乃阴中之至阴也”。

朱丹溪用附子末,以唾液调和,敷在涌泉穴中,再用四物汤加黄柏、龟板等内服治疗。

古方|大补阴丸:滋阴降火的常用方

古方|大补阴丸:滋阴降火的常用方

古方|大补阴丸:滋阴降火的常用方大补阴丸【名方出处】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

【使用历史】约650年。

【主要成分】熟地黄,知母,黄柏,龟板(制)。

【整体药性】寒凉。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耳鸣遗精。

【典型征象】心烦意热,腰膝酸软,足跟痛。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纳少便溏者忌用。

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它的作用是“降阴火,补肾水”。

朱丹溪根据“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阐述了虚劳病的病机为阴不足以配阳,水不足以制火,精血亏损,相火熬煎所致,因此自拟大补阴丸意为大补肾阴之良方。

大补阴丸可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

方中熟地益髓填精;龟板为血肉有情之品,擅补精血,又可潜阳,二药重用,意在大补真阴,壮水制火以培其本,共为君药。

黄柏、知母清热泻火,滋阴凉金,相须为用,泻火保阴以知其标,并助君药滋润之功,同为臣药。

再用猪脊髓炼蜜为丸,取其血肉甘润之质,助君药滋补精髓,兼制黄柏之苦燥,用为佐药。

诸药合用,使水充而亢阳有制,火降则阴液渐复,共收滋阴填精、清热降火之功。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朱丹溪对人体阴阳认识的基本观点,他申明人体阴气、元精的重要性,用药治病以养阴为特色,成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如何理解这句话?朱丹溪认为,世界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天大于地,太阳始终如一,而月亮却有阴晴圆缺,从这个自然界来说,就是“阳盛阴衰”的体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存在着这种状况。

朱丹溪还认为,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只有青壮年时期阴精相对充盛,但青壮年时期在人生之中十分短促,故人之一生多处于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

为什么青壮年时期阴精相对充足呢?阴气难成,因为只有在男十六、女十四精成经通后阴气才形成,阴气易亏,“四十阴气自半”,男六十四、女四十九便精绝经断,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的阴精也就越来越少,所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这是时间上相对的“阴不足”。

如何补真阴降虚火?朱丹溪:这个方子试试!

如何补真阴降虚火?朱丹溪:这个方子试试!

如何补真阴降虚火?朱丹溪:这个方子试试!
朱丹溪被人称为滋阴学派,其创立了一首“大补阴丸”的方子,可谓是滋阴降火的一首常用方剂。

大补阴丸由熟地黄、龟甲、黄柏、知母、猪脊髓、蜂蜜组成,这是一种滋阴降火的方,大补肾脏真阴,滋补阴液,兼治疗火热亢盛诸多症候,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所导致的腰酸腿软、心烦失眠多梦、头晕耳鸣、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病位在肾,肾阴不足而导致的虚火上炎证候。

大补阴丸里面用到的熟地黄滋补肾脏真阴,填精益髓,间接能充养五脏;龟甲咸寒,是血肉有情之品,阴中之至阴之物,养肾之阴,兼有潜藏降火宁心之功效;而知母黄柏是经典的药对,能治疗相火亢盛,阴虚不足导致的虚热诸多症候,泻火以防止火热灼伤阴液;最后再加入猪骨髓以及蜂蜜糊为丸,猪骨髓能填精益髓,加入蜂蜜甘润滋润。

以上这些药物合用,滋补肾阴,能清泄相火,补泻兼施,能治疗一切阴虚火旺之证候。

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很大一部分跟年纪增长,真阴虚损导致的症状有关,如头晕耳鸣、心烦燥热多梦、口干舌燥、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等症状,与大补阴丸的适用症非常吻合;或一些男性房劳过度,真阴耗损,导致的腰酸腿软、遗精、早泄、心烦、失眠盗汗等症状,也可使用此方治疗。

在临床上使用,此方也可作汤剂使用,猪骨髓可直接用猪骨头代替,其他药材共同炖煮,一般熟地黄、龟板的用量15到30克;知母、黄柏的用量十克左右即可。

不过此方寒凉滋补,属脾胃亏虚阳气不足的,不适合此方。

朱震亨:倡导滋阴摄养

朱震亨:倡导滋阴摄养

朱震亨:倡导滋阴摄养*导读: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是中医学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医学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是中医学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

由于他的故乡义乌赤岸镇有一条丹溪,朱氏子孙世居其旁,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或朱丹溪。

朱丹溪是中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

他不但在医学理论上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养生学上也颇有建树。

养生之道在于平时保养朱丹溪非常重视养生,认为病后救治不如病前预防。

一个人若平时不注意保养,有病之后寄希望于药物治疗,就往往成为徒劳之举。

养生防病犹如以土防水、以水防火,道理是一样的:涓涓之流不加堵塞,必然发展成为滔天之势;荧荧之火不去扑灭,必然形成燎原之势。

事物在萌芽状态不去预防,待到酿成大祸,悔之晚矣。

水火如此,人的身体更是这样,所以人们一定要重视平时的养生保健,千万不可等到酿成疾病再求医治疗。

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养生保健主张,并且把他的主张应用于自己的生活,收到极好的效果。

当他已经70多岁时,依然形体矫健,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而光泽,周围的人莫不惊讶和羡慕。

有人问他有何养生之法,他说:无他也,唯滋阴摄养、茹淡、恒动也。

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格致余论》中的两篇论文,即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

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

《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养阴立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对于祛病延年确实有效。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班级:11级骨伤A班姓名:张卫成学号:111505073摘要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阳有余阴不足阴阳互根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

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

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

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

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

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

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

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

虚火一消,夜夜睡好!朱丹溪最强的补阴方,清火助眠,请学习

虚火一消,夜夜睡好!朱丹溪最强的补阴方,清火助眠,请学习

虚火一消,夜夜睡好!朱丹溪最强的补阴方,清火助眠,请学习(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丹溪心法》、《中医睡眠医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跟你聊一张补阴的方子。

补阳的方子,我讲了很多。

补阴的方子,不能不讲。

因为有些时候,补阴的方子,更能恰到好处地解决,我们身体里的问题。

老规矩,我还是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故事里的医者,是我国当代中医著名临床家,中医内科学泰斗,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周仲瑛先生。

有一次,周师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啊,男性,58岁。

什么毛病呢?自述失眠20年!最近这段时间,失眠加重了,几乎彻夜难眠。

他四处就诊,服中药一百多剂,压根没用。

西药,各种小药片,一把一把地吃,没用。

来找周师的时候,人已经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烦躁不安、思绪杂乱、右侧脚心发热,右腿发胀。

腰痛,尿黄,嘴里头很干。

脉象细滑,舌体偏胖大,舌苔薄黄而腻。

就诊的头天晚上,又是一夜不睡。

这时候,周师给开了一张配伍。

方见——生地12克,炙龟板(先煎)、黄柏各10克,知母9克,黄连5克,白芍、阿胶(冲)各10克,熟枣仁(打)30克,栀子10克,炒延胡索15克,法半夏10克,丹参12克,麦冬、莲子心各10克,珍珠母(先煎)30克。

结果,患者药用14剂,睡眠明显改善,烦躁感缓解,尿黄口干现象减轻。

效不更方,稍作加减再服。

到最后,患者睡眠基本恢复正常,心情愉快,从前的身体不适得到了极大缓解。

读者朋友,您现在看这个配伍,似乎是觉得有些麻烦,看不太懂。

没关系,我给你逐层讲解,你就懂了。

您注意啊,这里头的头四味药,生地、龟板、黄柏、知母,这个组合很了不起,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配伍。

朱丹溪,这是中医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他治病,特别注重补阴,所以开创了一个派别,叫做“滋阴派”。

他就认为,世界上的人啊,阳有余,但是阴不足。

这是引发诸多疾病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