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效应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又称《清明上河图卷》,是中国宋代绘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题材画卷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作品创作于北宋时期,全卷长5.28米,高0.24米,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欣赏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1. 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绘画艺术的杰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画面精细入微,绘画技法独特,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场景,使观者恍若置身于北宋时期的都市之中。
其次,作品采用了透视法,画面布局合理,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效果。
再者,画中所描绘的各个细节都十分生动,可以看到人物的衣饰、交通工具、建筑物等丰富的细节,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历史文化内涵《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美景图,更是一幅展现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
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呈现了当时汴京城繁忙的市井景象。
可以看到市井里有商人、贩夫走卒、官员,还有一些普通百姓在进行各种日常活动。
画中的建筑物也包括了宫殿、楼台、府邸等,展现了当时城市的繁华景象。
同时,画面中的桥梁、江河以及运输工具也表现出了汴京城繁荣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这些都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历史资料。
3. 艺术与历史的结合《清明上河图》成功地将艺术与历史结合在一起。
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盛景象,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城市文化。
既有观赏艺术作品的享受,又能获得对历史的了解,从而丰富了观者的知识和视野。
同时,作为一幅长卷画,观者可以逐幅欣赏,感受到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增加了艺术欣赏的体验和趣味。
4. 影响与传承《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史料,也在绘画技法和艺术表现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艺术家都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和借鉴,创作出了更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
浅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浅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下层生活的普通人群成为了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描绘对象,这一时期的艺术杰作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以叙事的手法及长卷的方式呈现给观者。
复杂精湛的内容和技巧,在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标签:风俗画;艺术风格;美术鉴赏;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画家张择端唯一保存下来的清明上河图是故宫博物院。
此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
它描绘了清明节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反映了汴京当时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的经济状况。
一、超越传统题材皇帝、神仙、诸佛、贵妇的日常生活是传统人物类型画中常见的题材,而张择端则是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下层社会中,选择真实的人物,这是画家深刻的人生经历和关怀的结果。
感受寻常百姓的普通生活,了解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平凡小事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这无疑有着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在画面中对市、农、工、商、僧、道、仆、官吏妇孺、车夫、船夫等各阶层的人物面貌进行表现。
人数约550人,单从人数上就足以同四大名著媲美。
聚散是合情合理的,密度与细度的排列才是真正的生命奇观。
二、人物刻画神形兼备整个画面的核心是人物的表演。
在生活的背景下,画家巧妙地将不同阶层的人物组合在一起。
整幅画将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数百人在不同的行业、年龄和性格活动上是不一样的。
例如,红桥上的人群面部表情各不相同,但他们生动活泼,跳舞、观看、焦虑、呐喊和欢呼。
桥下来来往往的船只更是热闹非凡,一条大船正从激流中通过桥洞,船夫们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在船舷用力撑篙,有的则放倒桅杆,有人试图用杆抵住桥洞,还有的从桥上向下抛绳索。
以防止过桥洞时发生意外碰撞对方,桥上的观者也神情紧张,从多维度描绘参与这场搏斗及热心关注的人们,人物的刻画神形兼备,我们通过画面仿佛听到了船工的喧闹声、呼喊声。
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社会历史是真实的画面,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清明上河图》:一幅人民生活的历史画卷

《清明上河图》:一幅人民生活的历史画卷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
首先,该画作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画面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同时,画面中的人物、动物、景物等形象都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
其次,该画作的主题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主题之一——人民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山水画或花鸟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人民生活为主题,通过描绘市井小民、商贩、工匠等各色人等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北宋都城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以人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该画作还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画面中的建筑、交通工具、服饰等细节,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画面中的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主题——人民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文化发展,艺术]由《清明上河图》探析宋代文化发展与艺术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文化发展,艺术]由《清明上河图》探析宋代文化发展与艺术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990140426fff705cd170a82.png)
由《清明上河图》探析宋代文化发展与艺术的关系宋代的风俗画达到了极为鼎盛的时期,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人探析宋代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图画依据。
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经济、文化发展都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客观的历史资料和丰厚的文化价值。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的市井概况《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三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体现出了艺术和文化的大融合。
全图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汴京郊外春光、汴河两岸场景、城内街市。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有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虽是感到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明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拉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这里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
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和历史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和历史意义1. 简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是一幅以北方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为背景的卷轴画作品。
它以绘画形式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社会风貌和人民日常活动,因其精美细腻的描绘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2. 艺术表现2.1 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清明上河图》通过细腻入微的线条和色彩描绘,展示了汴京繁忙而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
从宫殿到街巷、从大桥到小船,每一个场景都被精心描绘,呈现出了宋代城市独特的氛围。
2.2 多样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在《清明上河图》中,许多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物形象都得到了生动刻画。
无论是贵族、士人、商贾还是百姓,他们都通过不同姿态和动作展示出丰富的生活情景,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达。
2.3 透过细节展示社会特点在《清明上河图》中,许多场景和细节都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
例如,农民丰收、市井商贩、官员布衣等都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态。
这些细节不仅为观者提供了欣赏画面的美感,还能从中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3. 历史意义3.1 文化遗产的珍贵性作为一幅宋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意义。
它通过描摹宋代城市生活,记录下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风貌和人民日常活动,成为后世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生活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
3.2 展现中国传统绘画精髓《清明上河图》以其卓越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题材内容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它运用写实手法、概括性构图和细腻的人物刻画等特点,展示出中国绘画在场景塑造、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的优秀才华。
3.3 影响后世艺术家《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经典之作,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成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更激发了众多艺术家对于描绘社会风貌和历史题材的兴趣与创作灵感。
4. 结语《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它通过精巧而详实的描摹,展现了宋代城市生活场景,并记录下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状态的重要线索。
《清明上河图》: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完美融合

《清明上河图》: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完美融
合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杰出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风俗的反映:这幅画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
建筑、交通、商业、服饰等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
2.历史变迁的见证:画面中的建筑、人物形象和各种细节都反映了历史的变
迁,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辅助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
3.传统绘画技巧的体现:画家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法(散点透视)和
笔法(线描淡彩),充分展现了传统绘画的特色和技巧,是绘画艺术的重要遗产。
4.文化内涵的体现:画面中的各种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人物的
表情、动作和服饰,以及建筑和物品的象征意义等,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5.人民智慧的展现:画面中的各种细节展示了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如船
只的设计、建筑的构造、商业的经营等,都反映了人民的勤劳和才智。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杰出体现,它以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元素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智慧创新。
这幅画作不仅是绘画史上的杰作,也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清明上河图——宋代城市文化的反映与表现

清明上河图——宋代城市文化的反映与表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宋代都城东京(今北京)城市面貌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幅卷轴画,长达5.3米,高0.25米,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极品之一。
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郎官张择端创作,大约绘制于11世纪中叶,距今已有900余年。
这幅画所展现的人物、建筑、交通、商业等各个方面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景观,都独具特色,并成为研究北宋城市文化、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和文化遗产。
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中,有一些方面的内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宋代城市面貌。
在画中,东京城的城墙、火蕊、门楼、钱庄、牛车、船只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元素都可一一辨认。
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极其强烈的城市化,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都城在当时也是人口众多、市场繁荣、交通便利的大都市。
因此,探究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都市面貌,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人们生产生活重点表现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在画中,张择端绘制了一个龙虎山楼前的集市,这里摆满了橙子、鱼肉、鲜花等各种货物。
同时,商贾、画士、抄书、钱币、金银器、食品等文化和经济成分在画中也得到清晰地表现。
在这样一个经济生产高度发达的城市里,各种商品不仅有很高的品质,同时还有极高的交易速度,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成就,更为城市商业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人民生活及其文化特征也是研究宋代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画中,能够看到诸多的商贾、百姓、锦衣卫、武士、和尚、道士等群体的生活与活动,在这里,每个阶层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印记。
比如,在一幅画面中,被绘制的文人雅士们身穿嵌着玉扣的官服,安坐于宫斗大厦的阁楼之上,观赏的则是他们同样享有爵禄或官职的小说、戏曲和书法作品。
在另一幅画面里,则是一群为红妆喜事所包围的新婚夫妇。
他们戴着花环、裹着体面的红缎袄、锦裤,身后跟随着一群开鼓作乐的伴郎和闺女。
清明上河的意义

清明上河的意义我很荣幸为您撰写这篇关于“清明上河的意义”的文章。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该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城市街巷中的生活场景。
画面中包含了大量的人物、建筑、车辆、动物和物品等元素,反映了当时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副画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城市社会风貌史上的珍贵材料,而其在历史、文艺、民俗及社会意义等方面的作用更是深远。
一、历史意义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于11世纪后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汴京城市的景象和发展情况。
这副作品一直保持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北宋时期城市生活场景变迁的重要资料,成为了研究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宝贵史料。
其次,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还体现了当时科技、经济、文化的成就和发展。
画中的建筑物、交通工具、水利设施等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缩影,反映了当时城市文明和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
因此,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清明上河图具有深远意义。
二、文艺意义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在文艺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清明上河图的绘画技法极其精湛,并集中展现了宋代工笔画派的特点。
画家张择端在作品中精细地描绘了各种细节,使得画面非常生动逼真,色彩绚丽多彩,给观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其次,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文学、戏曲、音乐等文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灵感的重要源头。
其丰富的细节和绚丽多彩的色彩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文化吸引力的城市生活场景,成为了中国文学、戏曲以及音乐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重要艺术资源,对于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民俗意义至今,清明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文化节日。
而清明上河图中各种描绘的繁华场景和生动人物,正是历史上民俗活动的重要资料。
清明时节,古代人民会踏青游玩,在美丽的春景中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画面中,人物们各具特色,衣着各异,反映了当时清明节的民俗风情和习惯。
清明上河图因此成为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体现了民俗在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徽宗时代的宫廷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为市井风俗画作品,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画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再现了北宋开封城市生活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问世不久,即在靖康之难中被金军掠夺至北方。
其流传颇具传奇色彩,虽然历经坎坷,但其光芒从未被泯灭。
推动市肆风俗画发展
该图感染力强,欣赏价值高,内行人能看出大门道,外行人能看到大热闹,深受世人的广泛喜爱,因而自古以来临摹该图之风就很盛行,形成一股《清明上河图》热。
早在明代,沈德符就说:“今《上河图》临本最多。
”晚明李日华提及:“京师杂卖铺,每《上河图》一卷,定价一金,所作大小繁简不同”,正是当时北京市场的记录,足证临摹《清明上河图》已经产业化、商业化。
又如清代苏州画家黄彪,以擅长临摹《清明上河图》闻名:“摹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几欲乱真。
”其摹本恐非一幅,当属商业行为成就的名气。
不计其数的摹本外,更有仿本、臆造本,许多本子有所创新,把宋代开封、明清的江南市景、北京风貌等,都以《清明上河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将市肆风俗画不断推向高潮,正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之后,南宋开始流行起记载城市生活的“梦华体”一样。
这一艺术价值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其意义就是该图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供世人任意挥洒,成为市肆风俗画的源头。
众多仿本中,最著名的有两种:一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本,采用青绿重彩工笔,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十分精美,被称作后世众仿作的鼻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二是清院本,由清宫画院的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位画家在乾隆元年(1736)合作画成,是清廷官方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今在世界各地大博物馆所藏各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多达30余种,仅200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清明上河图》特展”上,就有7件藏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清明上河图》不是个简单的概念:狭义的《清明上河图》,专指北宋末期张择端创作的反映东京开封市井生活的作品;广义的《清明上河图》,泛指由前者启示派生的一系列景致、时代、地区、风格不同的城市生活作品。
风俗长卷的代名词和市井繁华的形容词《清明上河图》热不仅表现在模仿画作,更成为风俗长卷的代表和代名词。
清人阮元在欣赏王振鹏《江山胜览图》时写到:“山峰多用云头细皴,墨色淡冶,钩画精细。
山水云树极多,其中又多人物布景,仿佛《清明上河图》,而山水多耳。
”明明看的是《江山胜览图》,偏要用《清明上河图》这一代表来衡量。
《清明上河图》因其独特性和知名度,从一幅画的名称变化成为形容词。
例如市井繁华景象,就常用“清明上河图”来形容。
如清代蒙古族人崇彝记载北京道:“三月初一至初五日,为东便门内南河沿蟠桃宫
庙会。
沿堤摊棚林立,百戏杂陈。
自崇文门以东至此三里之遥,车马喧阗,人烟杂沓,有《清明上河》风景。
”清代苏州名胜狮子林,“每当春二三月,桃花齐放,菜花又开,合城士女出游,宛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也。
”甚至在南国广州,也有其名气:“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舟……又曰大良龙凤船,舟极华丽,设轮而转,作鞦韆(即秋千——编者注)戏,仿佛《清明上河图》所有,尚为升平盛事。
”《清明上河图》早已不再是一副图画的名称,而是风俗画和长卷的代称,甚至成为市井繁华的别称、形容词。
到现代,把《清明上河图》作为形容词来使用更为广泛。
比如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在静默中构建当代文学的“清明上河图”》:“该书勉力追求的,正是这样一幅当代文学的‘清明上河图’、一部由一个个被‘复现’的历史场景勾连而成且具有某种历史动感的当代文学史。
”《清明上河图》又成了全景式、纪实式研究作品的形容词。
衍生品层出不穷
《清明上河图》热在当代更加火爆。
其影响超出自身的生存时空,提升到一种带有文化意义的高层面,特有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绘画界,也远远超越了艺术界乃至文化界,衍生品层出不穷,形成文化产业。
如前所言,早在明代,绘制、销售《清明上河图》就已经产业化,现代的红火则是明代望尘莫及的。
由于该图的广泛、巨大影响,早已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各种材质、各种表现形式的《清明上河图》不断涌现。
另有以此命名的歌曲、电视连续剧、歌舞剧、大型舞蹈诗、大型交响音画、
动画片、二胡曲、小说等文艺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在中国以及世界绘画史上,一幅图画能有如此众多衍生物的现象是绝无仅有的。
更为突出的是其犹如神话般地走出画面,将其复原,使之活化,在许多地方落地生根,再现辉煌。
最早将《清明上河图》落地建设、展示利用的是香港宋城。
这是1979年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照北宋首都开封建成的一座旅游城,经营10余年,曾红极一时,1997年结业(拆除)。
1996年建成开园的杭州宋城旅游景区,位于西湖风景区西南,基本依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再现了宋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1998年,在《清明上河图》的原型地、创作地开封,建成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实景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
该园坐落在开封市龙亭湖西岸,严格按照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设,占地600余亩,其中水面180亩,大小古船50多艘,房屋400余间,景观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形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复原宋代的建筑。
2012年,张择端的故乡山东诸城不甘落后,在诸城的城市核心区,潍河岸边建成又一座清明上河园,遂成为山东最大的水岸公园步行街。
河北唐山麻龙湾的《清明上河图》泥塑文化园,始建于2007年,是一座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大型泥塑艺术园林。
以上主题公园,多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
此外,更多地方还有“清明上河街”。
总的来说,都是以《清明上河图》搭台,旅游经贸唱戏,将其全方位的产业化,成为经典的文化产业链。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
《清明上河图》在海外同样有重要影响。
世界各大博物馆存有各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约计30幅,其中宋代两幅,元代也有几幅,明清最多。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现的对象是劳动者和小市民。
……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
……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评价可谓中肯。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中的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在馆内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主题是“智慧长河”,整面墙赫然是长128米、高6.5米的《清明上河图》投影版,并有时间变化和人物行动,成为最热门的镇馆之宝。
闭馆之后在世界各地巡展,无不引起轰动。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不需要翻译的中国社会历史和城市模型,可以让广大外国人更容易地直接了解中国,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城市符号。
所以,西方汉学家教学时,常从它入手来形象地认识古代中国。
在日本,几乎每个大学生都知道《清明上河图》。
2012年1月,“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展”之“国宝观澜———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华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其中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首次在国外展出,极大地调动了日本参观者的好奇心。
非但如此,《清明上河图》在海外被当作未来城市的理想样板。
著名美国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特别引用了《清明上河图》作为未来城市理想的说明图,并作说明:“如果生命得胜了,未来的城市将有(当然只有极少几个城市具有的)这张中国画‘清明上河图’所显示的那种质量:各种各样的景观,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各种各样人物的特有属性——所有这些能组成的无穷的组合,排列和变化。
不是完善的蜂窝而是充满生气的城市。
”这种充满生气的城市就是和谐城市的代表。
《清明上河图》是近代城市形成的产物,那种平民式的高贵,是一种红尘的惊艳。
其影响更是无与伦比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文化、精神效应。
《清明上河图》不再是一幅画,不再是一种美术形式,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向往。
这一千年文脉的奇迹贯通古今,最大限度地弘扬了中华文明,所浓缩的中华文明给当代中国带来满满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至少可以证明,古典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在当代也是可以活色生香、做大做强的,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
(《光明日报》9.3 程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