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合集下载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2. 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 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 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 数间农舍掩映其中, 农田出绿, 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运货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 在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 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 一些人正在忙着搬运.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 画面进入第二部分. 屋宇错落, 古柳参差, 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 河中船只往来不断. 一座精致的拱桥, 宛若飞虹, 沟通两岸. 行人众多,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 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 船工握篙盘索. 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 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 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下桥穿街, 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 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 这是第三部分描绘的景象, 这里酒楼茶肆, 宅第店铺鳞次栉比, 货物五光十色, 种类繁多, 市招高挂, 买卖兴隆. 街市上, 士农工商, 男女老幼, 骑马的乘轿的, 购物的, 叫卖的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真可谓" 百家艺技向春售, 千里农商喧日昼", 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穿过十字路口, 再往前行, 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 画面到此戛然而止, 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但是《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北宋私成书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一幅名贵的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中有五百余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楼宇三十多间,各种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树木、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画卷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画卷前半部)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近郊在清明前后的繁忙景象;第二段落(画卷后半部)表现了汴河上下从清明到端午的鼎盛场面;第三段落(画卷后段)描写了汴京郊外扫墓归来的繁忙景象。

全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它是一幅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和城市面貌的形象资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更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形象史料。

据记载,宋徽宗时,每年花石纲达四千万贯,而这幅画竟出自不及弱冠之年的画家张择端之手。

徽宗让他放手去做,并说:“你办好了这件事,我让你做画院的待诏,但不准你进入翰林,以免束缚你的才能。

”一位画院画师告诉他:“这件事的利害关系不在金钱,而在政治意义,你如果用简单的眼光看,就会犯错误。

”从此,他创作了《清明上河图》。

据说,为了完成这幅画,张择端足不出户,“晨夕观览,至忘寝食”。

“通籍四十年,而得此卷”,直到去世前不久还“犹坐卧其下”,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一巨制。

这幅长达五米多的长卷,画了50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车、轿二十多乘,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无数。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结构比例准确;房屋、桥梁、车轿、树木、船只等分布有致,使画面有疏有密,墨色浓淡相宜,富有节奏感。

有些人认为这幅画的作者是张择端,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应是宋徽宗赵佶,因为这两幅画都同样反映了宋徽宗赵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竹石、木石等无所不画,无一不精,堪称“天下一人”。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国宝级文物,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幅北宋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②: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清明上河图鉴赏

清明上河图鉴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摘要《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

作者张择端,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正文北宋绘画特点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北宋绘画艺术呈现出新的特点。

画面有一种静态平和美,画意重神求理,尤重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观察。

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同时,北宋是中国词学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词画结合的第一个高峰也于此时到来,绘画也迈入文学化的重要奠基时期。

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局面,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

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绘画艺术在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创造。

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花鸟画、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

文人士大夫绘画对于绘画艺术的繁荣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他们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贡献。

宫廷绘画在整个社会绘画的繁荣基础上得到高度发展,其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

唐代出现的文人画,从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

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

更有不少文人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实用文档作品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疏密有致,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将繁
杂的景物纳入统一的画面,笔墨章法巧妙之极。总体来看,根据表现内容 的不同,全图可分为三段。
实用文档
首段可看作整幅作品的序幕,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景色:疏林、薄雾、几家茅舍、草桥、 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着东西的毛驴;柳林枝头泛出新绿,有乍暖还寒之感; 人坐轿中行进在路上,杂花装置轿顶,骑马挑担的随于轿后,似从郊野踏青归来。所有这些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
•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 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 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 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 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实用文档
中段为汴河码头的繁忙景象。画面上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或在茶馆休息,或相卜算命,或 在饭铺进餐;河中船只往来、纤夫拉纤、船夫摇橹,洋溢出一派热闹的景象;横跨汴河的有一座拱 桥,传名为虹桥,结构形式优美,这个地方为虹桥码头区;桥下一只大船待过,船上之人或用竿撑 船,或用竿钩住桥梁,或用麻绳挽住船,还有人忙着放下桅杆,好使得船通过;邻船和桥上之人争 相观看,指指点点;附近路上也是车来车往,作者活生生的描绘出一个水陆交通点的一派繁忙景象。
实用文档
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热闹场景。这一段以耸立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舍俨然,分列着茶坊、酒肆、脚店、 肉铺、庙宇、商店、药铺等等。街市行人擦肩接踵,熙熙攘攘,有商贾,有士绅,有官吏,有小贩,有 大家眷属,有行脚僧人,有外乡游客,有街巷小儿,有狂饮的豪门子弟,也有行乞的残疾老人,三教九 流,形形色色无所不备。川息往来的交通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等样样俱全,也都一一展 现在观者的眼前。在全幅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作者共描绘了各色人物数百个,牲畜数十匹,车轿二 十多辆,大小船只也有二十多艘,不同建筑也各有特色,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宋代建筑的特征。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

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也是北宋风俗画的巅峰之作。

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郊外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场景。

其生动传神的笔法、颇具特色的构图,使这幅画成为世界名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清明上河图》的世界,来领略一下他那动人心魄的魅力吧!全卷宽24cm,长525cm。

这张画通过复原、临摹、解读、创作等方式进行展示,深刻地表达了北宋当时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的发展状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幅长卷中,生动记录了当时北宋的生活画卷,里面囊括了:小桥流水,舟车劳顿;酒肆茶楼,说书卖唱;纸马花轿,迎亲祭祖;贩夫走卒,打闹嬉戏。

将热闹繁荣的城市风貌以及社会人情的细微之处跃然于纸上,十分真实。

画中这么多形态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从图中可见,人们尽情享受着这个和谐的社会所带来的幸福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人们不仅穿着当时的衣物,而且还乘坐着不同的交通工具,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科技水平。

《清明上河图》中共绘了民众有几百人之多,既有贩夫走卒,又有官吏差役,既有老翁,又有少女。

人物服饰有穿古装的,也有穿现代服装的。

有男有女,他们的样子也千姿百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看得目不暇接。

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们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张择端不愧为我国的杰出画家,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美丽场景,一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艰苦奋斗,在生活的磨砺中才完成的。

但是,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当代的青年一代的榜样,尤其是年轻人,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去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看到此情景,我仿佛身临其境,穿越到了古代的繁华盛世,欣赏着繁华的汴梁街道、热闹的城市集市、豪华的酒店、精巧的手工艺品,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各色美食……我走进了这样的一幅长卷,并为此感叹不已。

因为在画卷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只有真正了解过的人才能知道它的珍贵。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简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该画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构图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清明上河图》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1. 细腻的人物描绘《清明上河图》以生动逼真的方式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无一不用细腻的笔墨勾勒出他们各自独特的形态和表情。

这使得观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到农夫劳作、市井巷陌、官员行旅等场景中人们真实而动态的生活状态。

2. 精确的透视法运用《清明上河图》在透视法运用方面堪称经典。

通过合理布置围墙、建筑和桥梁等元素,画家巧妙地创造了空间感,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

透视法的运用让整幅画面呈现出立体感和深度感,增强了观赏者的沉浸感。

3. 色彩的精妙运用《清明上河图》以鲜艳而又饱满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画家巧妙地运用对比色、渐变色和纯色等手法,让画面充盈着生动而丰富的色彩。

通过合理运用色彩,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氛围和情绪,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独特的构图结构《清明上河图》采用多点透视法和分层次的构图结构,使得整个画面既有局部细腻之美,又能展示大范围场景,并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独特的构图结构给观众带来了丰富而广阔的视野,并引发他们无限遐想和探索。

5. 揭示历史文化内涵《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录。

通过画面中丰富的细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城市的景象、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历史文化内涵使得《清明上河图》成为了无价之宝,并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清明上河图》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构图和丰富细致的内容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通过细腻描绘人物、透视法运用、色彩应用、构图结构和历史文化内涵,这幅画作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栩栩如生而又梦幻般的视觉世界,并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的代表之一,也是无数艺术爱好者所向往和探索的对象。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本文转载自泊宁者《《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组织筹划方为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特别将一件中国古代的珍贵名画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制作成世博版多媒体版本供大家欣赏与收藏,以更好的展现和发扬博大的中国文化。

这件名画就是《清明上河图》。

一、作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现实主义的风俗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极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作者为张择端,也是作者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该作以长卷的作品形式,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其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以前,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在翰林图画院供职,但作品不为“院画”所囿,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为代表。

关于该作品的题目,就“清明”二字而言,人们也颇有争议,一说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的认为“清明”有粉饰当时太平之意。

仅就作品本身来看,其表现的时期是北宋徽宗时代,地点为当时的京城汴京,描绘记录了京城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自然风光以及普通民生。

二、《清明上河图》的构图
作品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疏密有致,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的画面,笔墨章法巧妙之极。

总体来看,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全图可分为三段。

首段可看作整幅作品的序幕,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景色:疏林、薄雾、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着东西的毛驴;柳林枝头泛出新绿,有乍暖还寒之感;人坐轿中行进在路上,杂花装置轿顶,骑马挑担的随于轿后,似从郊野踏青归来。

所有这些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

中段为汴河码头的繁忙景象。

画面上人烟稠密,粮船
云集,人们或在茶馆休息,或相卜算命,或在饭铺进餐;河中船只往来、纤夫拉纤、船夫摇橹,洋溢出一派热闹的景象;横跨汴河的有一座拱桥,传名为虹桥,结构形式优美,这个地方为虹桥码头区;桥下一只大船待过,船上之人或用竿撑船,或用竿钩住桥梁,或用麻绳挽住船,还有人忙着放下桅杆,好使得船通过;邻船和桥上之人争相观看,指指点点;附近路上也是车来车往,作者活生生的描绘出一个水陆交通点的一派繁忙景象。

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热闹场景。

这一段以耸立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舍俨然,分列着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商店、药铺等等。

街市行人擦肩接踵,熙熙攘攘,有商贾,有士绅,有官吏,有小贩,有大家眷属,有行脚僧人,有外乡游客,有街巷小儿,有狂饮的豪门子弟,也有行乞的残疾老人,三教九流,形形色色无所不备。

川息往来的交通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等样样俱全,也都一一展现在观者的眼前。

在全幅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作者共描绘了各色人物数百个,牲畜数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也有二十多艘,不同建筑也各有特色,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宋代建筑的特征。

三、《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总评
概括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其表现内容丰富之极。

在表现手法上,以“散点透视”来选择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车船上的细小构造、摊上的商品、市招的文字,这些都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人物有仕、农、商、医、卜、僧、道、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牲畜有驴、马、牛、骆驼等,另外,各式建筑、大船小舟应有尽有;人物的各种活动、衣着、神情各异,这些也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戏剧性的情节变化。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历代古画中是非常罕见的。

其次,作品结构严谨,繁而不乱,层次分明。

作品在如此丰富的表现内容中能做到主体突出且首尾呼应。

画中人物、景象、情节等安排都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关系处理恰到好处,繁而不杂,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和高妙的艺术表现能力。

另外,在技法上能做到大手笔与细微刻画相结合。

作者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和情节加以表现。

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刻
划每一位人物、每一件道具。

人物各有身份,各具神态;建筑结构描绘谨严;车马船只一丝不苟,甚至船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等都交待得一清二楚,让人观后不仅惊叹。

此作艺术价值极高,各类专业性的著述中都有记载,其中,《中国通史》中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为“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

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

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

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由此可见一斑。

据相关资料查,张择端完成这幅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因此,宋徽宗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并用“瘦金体”书法亲笔题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钤盖双龙小印。

至明嘉靖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陆完手里,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给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后严嵩父子被弹劾致使官场失势,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到清朝,先由陆费墀收藏,亦在上面钤印题跋。

后被毕沅购得并与其弟毕泷(收藏鉴赏家)同赏,其后毕家被抄,此作又被收入宫中,置在紫禁城迎春阁内。

进入20世纪以后,此作亦几经辗转,过程曲折,所幸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才使得我们在今天能得以欣赏到她的独有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