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合集下载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年画之一,起源于山东潍坊杨柳青一带。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流传现状等方面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追溯至明朝末年。

当时,杨柳青一带盛产杨柳,而杨柳青的民间年画也随之产生。

这些年画以杨柳青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题材,以木刻为工艺,经过多次印刷制作而成。

杨柳青木版年画早期以黑白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彩色年画,丰富了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独具一格。

首先,它以细腻的线条和平润的色彩为特色,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

其次,杨柳青木版年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如神话传说中的仙女、仙子,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等。

再次,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构图严谨有序,画面布局合理,注重对称和平衡,给人以美感和和谐感。

此外,杨柳青木版年画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场景,是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是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过年的欢乐和祝福。

同时,杨柳青木版年画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和美术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和传承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量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一些年轻人对传统年画的兴趣逐渐减弱,从而使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压力。

为了传承和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一些措施已经采取。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艺术家参与生产和创作。

其次,一些文化机构和博物馆举办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展览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认知度和兴趣。

同时,一些传统工艺师傅也积极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人,确保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杨柳青年画说课稿

杨柳青年画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杨柳青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知道杨柳青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画种。

2.能够认识和掌握杨柳青画的特点,如叶片的形状、线条的粗细、颜色
的搭配等。

3.能够通过模仿和创作,体验杨柳青画的魅力。

二、教学准备
1.讲解杨柳青的PPT素材。

2.杨柳青的范例画集。

3.绘画纸、颜料、笔等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杨柳青的历史和特点
教师通过PPT引导孩子们了解杨柳青这种传统绘画形式的产生背景和演变历程,并重点讲解杨柳青的特点。

比如说,杨柳青最为鲜明的特点是线条流畅、明朗、开阔,叶片形状各异,饱满而富有弹性,颜色鲜明,搭配合理,整体美观。

2. 模仿杨柳青
让孩子们学习和模仿范例画,用不同的颜色和笔触,尝试表现出叶子的形态和
线条的流畅感。

3. 创作杨柳青
在孩子们熟悉杨柳青的基本特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自由创作,通过自己的
想法和理解,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艺术教案的学习,孩子们对杨柳青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和体验,掌握了杨柳青画的基本技巧和特点,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也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

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

20XX年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导读:在制作手法上很多采取木版刻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既有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风格的特点。

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取材现实生活、历史事件等,创立了鲜明活泼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介绍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木版印绘制品,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

年画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

杨柳青年画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

20XX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XX年5月9日,世博天津活动周开幕,杨柳青年画作为参展项目向世人展示。

20XX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杨柳青是绘制传统年画闻名的农村集镇,位于中国天津市杨1/ 3柳镇。

早在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8--公元1644年),这里的人民就开始绘制年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到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中期,杨柳青镇已有近百家画店作坊,街道上彩旗成双成对,从事年画制作的手工艺人有三千多人,出现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的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既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又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场面和风景花卉,并喜欢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把人们的愿望,通过美术形式表达出来。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简称杨柳青画,是中国传统的年画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山东省潍坊市杨柳青镇。

木版年画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悠久,杨柳青木版年画则是中国最老、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年画之一。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说当时有一位名叫杨柳青的本地画家,他精通绘画技巧,善于描绘各种寓意丰富的画面。

在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他用木版雕刻的方式制作了一批寓意吉祥的年画,成为杨柳青镇的独特传统文化。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由绘画、雕刻和印刷等工艺技术组成的。

首先,画家用纸或丝绸作为画面的材料,然后用毛笔和墨汁绘制图案;接着,木工师傅根据画家的设计,采用精细的雕刻技巧将图案雕刻在木片上;最后,用染料将图案印刷到纸或丝绸上,制成成品。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特点是画面明快且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以浓厚的农民文化为基础,具有丰富的寓意,包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祝福的表达。

这些画作常常描绘农村生活场景,如耕作、牧场、渔船等,以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剧演出等。

其中,牡丹花是杨柳青画的代表元素之一,象征着富贵和繁荣。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传统的年画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庆祝春节的重要装饰品,也是表达对新年祝福的一种方式。

这些画作常常贴在家中的墙壁、门上,以及新年庆祝活动中的布置。

它不仅照亮了家庭的希望和梦想,也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农民文化和民间艺术。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它融合了中国绘画、雕塑和印刷等多种艺术元素,深受人们的喜爱。

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列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名录。

总之,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绘画、雕刻和印刷等工艺技术,寓意丰富地表达了祝福与美好的愿望。

它不仅是中国农历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国古老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媒介。

杨柳青年画知识点总结

杨柳青年画知识点总结

杨柳青年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杨柳青年画源于山东省蔚县杨柳青镇,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清代乾隆年间,一名名叫高鹏的蔚县画师在镇外的丁家庄村画了一幅《柳树图》,其意境深邃,引得众多画家前来学习,逐渐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以其秀丽的柳树和清新的山水风光,成为了山东水墨画的代表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二、艺术特点1.青翠妖冶的柳树杨柳青年画中的柳树常常被描绘成青翠妖冶、婀娜多姿的形象。

艺术家们通过轻盈逸动的线条和柔美丰满的笔墨,展现出柳树在山水间翠绿的身姿,给人以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2.清新俊朗的山水杨柳青年画以清新俊朗的山水为背景,体现了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画家们通过淡雅的笔调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和清新脱俗的意境,给人以一种宁静悠远的美感。

3.简洁明快的笔墨杨柳青年画以简洁明快的笔墨为特点,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画家们在画中运用简练的线条和淡雅的颜色,勾勒出了柳树和山水的灵动之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4.瑰丽多彩的色调杨柳青年画在色调上常常运用瑰丽多彩的调子,给人以一种艳丽动人的感觉。

尤其是在描绘柳树和山水的色彩上,画家们常常运用明快的红、绿、蓝等色彩,表现出了一种充满活力和浪漫情怀的气息。

三、技法表现1.用笔清澈杨柳青年画以用笔清澈为特点,表现出一种洗练的艺术风格。

画家们在作品中常常运用流畅的笔法和清澈的线条,勾勒出了柳树和山水的形象,给人以一种清新秀丽的感觉。

2.运用淡彩杨柳青年画在色彩运用上善于运用淡彩,表现出了一种淡雅细腻的艺术语言。

画家们在画中常常运用淡雅的颜色和柔和的调子,展现出了柳树和山水的柔美之美,给人以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3.表现氛围杨柳青年画善于表现氛围,通过画家独特的艺术表现,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秀丽的氛围。

画家们在作品中常常运用淡雅的笔调和细腻的笔法,表现出了柳树和山水的灵动之美,给人以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四、当代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杨柳青年画也走向了当代艺术的舞台。

杨柳青年画起源

杨柳青年画起源
杨柳青年画雕版
特点演变 清朝时,杨柳青的年画就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 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 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 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 景也各式各样。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 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 倡人人平等。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内容 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正所 谓"瘪瓜子--没仁(人)"。
杨柳青年画特点
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 ,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 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 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 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 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 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 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 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 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 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 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 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 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 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 表现在制作上。
蓬勃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 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 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 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 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 ,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 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 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 、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 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 “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 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 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 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 木版年画的历史故事

杨柳青 木版年画的历史故事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故事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杨柳青年画院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起源于明朝晚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历了繁荣、衰落和复兴,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们的情感。

杨柳青木版年画最早的创作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起初以宗教题材为主,绘制了许多神话故事和佛教传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其应用于民间,描绘了丰收的农田、热闹的集市、喜庆的婚礼等各种生活场景。

这些画作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成为了人们亲近民间艺术的窗口。

然而,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清朝时期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挑战。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的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木版年画逐渐失去了市场。

加之清朝末年的动荡局势,许多传统手艺人纷纷转行,使得杨柳青木版年画几乎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然而,正是在这个危机时刻,一位名叫张庆九的年轻人挺身而出,致力于振兴杨柳青木版年画。

张庆九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更加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的思维,创作出了一批新颖独特的年画作品。

他重新设计了画面构图,增加了明暗对比,突出了主题,使得杨柳青木版年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张庆九的努力以及艺术家们的不断追求,杨柳青木版年画重新走上了舞台。

这些画作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它们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欢迎,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如今,杨柳青木版年画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庞大的产业。

在山东青岛的杨柳青年画院,有着众多的艺术家和工匠,他们将手中的刻刀化作笔墨,挥洒出无数美丽的画作。

这些作品不仅风格独特,而且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只有在不断融合新鲜元素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和传承,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和努力,杨柳青木版年画才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天津杨柳青年画简介

天津杨柳青年画简介

天津杨柳青‎年画简介杨柳青年画‎简介:杨柳青年画‎,木版印绘制‎品。

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

杨柳青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约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

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

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

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

二零零七年‎六月八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二零一零年‎五月九日世‎博天津活动‎周开幕,杨柳青年画‎作为参展项‎目,向世人展示‎。

杨柳青年画‎历史: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清朝时,杨柳青的年‎画就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

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

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

正所谓"瘪瓜子--没仁(人)"。

杨柳青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

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柳青木版年画 - 简介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杨柳青木版年画 - 历史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文革”期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木版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木版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杨柳青木版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光绪以前是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年画因以产地得名。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

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

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

到国内革命战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年画也随即搁置发展,直至解放杨柳青木版年画才见天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到杨柳青画社视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解放后曾多次举办杨柳青年画评选活动,涌现出许多的优秀作品。

现今随着政府对年画的扶持和民间艺人对乡土艺术感情之深,杨柳青木版年画发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杨柳青的年画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

杨柳青木版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

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

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

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木版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

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色彩素雅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连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一些传统佳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为中外艺术家、收藏家视为珍品。

周汝昌先生曾为杨柳青年画写诗,作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展出。

清朝时,杨柳青的年画就已发展得十分完善了。

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

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反对个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

所以,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走兽风景,惟独没有人物。

正所谓"瘪瓜子--没仁(人)"。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

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

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吉祥美好,非常惹人喜爱。

有些年画是帖在大门上的,因此又称门画。

画的内容包括:门神、财神、门童。

门神又有几种,有捉鬼驱邪的钟馗,挂在门背后有手持兵器的古代武将。

在两扇门上,一边是关公,一边是张飞;或是秦叔宝、尉迟慕;或是程咬金、罗成。

一边是手展"双喜临门"条幅的赵公明。

门童有胖娃娃或鲤鱼跳龙门等。

杨柳青木版年画多以仕女、娃娃、神话传说为题材,采用寓意写实等手法,构思巧妙别致,线条流畅清新,敷彩古朴曲雅,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反映人民群众向往国泰民安和幸福生活的《万象更新》、《莲年有余》、《富寿平安》等作品,流传极广,驰名海外。

邵文锦创作的《山鹊山鹊别处啼》成为现代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永远收藏。

归结起来有娃娃仕女、戏曲故事、时样节景、花果清供等类别。

如《麒麟送子》、《五子夺莲》、《忠义堂》、《文姬归汉》、《五谷丰登》等很受人们的喜爱。

杨柳青年画是采取木刻套印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的,即先用木板印出线纹,再用彩笔填色而成,形成了一种既有线条工力的木刻韵味,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风格的杨柳青年画所特有的格调。

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农家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等,以及带有时事新闻特色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富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这些优秀作品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2]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

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资料显示,杨柳青画社现存古版6508块,其中:完整可印制的画版1305种,计5643块;散版865块。

保存自明代以来的彩色年画700种,计4056件;线描坯子2018种,6808件;完整保留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勾、刻、印、绘、裱的传统工艺,以潘忠义、张兴泽为代表的大批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在年画的传承与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与此同时,天津杨柳青画社还培养了近200名专业艺术工人和创作人员,使杨柳青年画独特的风格得到发展。

在现存的年画艺术中,杨柳青木版年画以藏品丰富、技艺精湛,被公推为"中国年画之首"。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木版年画曾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全部停业,损失最为惨重。

1949年后,经过人民政府的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杨柳青年画又获得了新生。

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

它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天津市的霍庆顺、霍庆有、冯庆矩和王文达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