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说明书

合集下载

圆管涵说明

圆管涵说明

第 1 页说明一、技术标准:(一)管节孔径:Φ1.0m,Φ1.50m。

(二)管顶填土高度:0.5~10.0m。

(三)涵洞斜度Ф(指与路中心线的法线的夹角):0°、5°、10°、15°、20°、25°、30°、35°、40°、45°。

(四)洞口型式:八字式。

(五)地基容许承载力:0.15MPa。

(六)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二、设计标准与规范:1、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

2、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

3、交通部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

三、主要材料:钢筋:螺旋形主钢筋为甲级冷拔低碳钢丝、直径为Фb5mm,抗拉设计强度为Rg=520MPa,纵向钢筋为Ⅰ级钢筋(3号钢)直径Ф6mm。

混凝土:管节C30;端墙墙身20号;端墙基础15号;管基10号。

浆砌片石:洞口翼墙墙身、翼墙基础、洞口河床铺砌及隔水墙7.5号。

三、施工要求:(一)预制管节建议采用离心法旋转成型的工艺,工厂集中预制Ф1.0圆管一般仅用于互通匝道、联络线和被交叉道路上;Ф1.5圆管一般用于主线上,圆管涵的设置应按2.0米标准管节执行,0.5米标准管节仅作为调整管节使用。

(二)当Ф1.0涵顶填土高度大于6米或Ф1.5涵顶填土高度大于4米时,螺旋钢筋采用双肢平行并绕。

(三)若地质土质较差,其地基允许承载力小于0.15MPa时,应采取换土措施,其换土深度由计算确定。

对于膨胀土地段,管底砂砾垫层改为砂垫层,厚度为1.0米。

(四)涵洞长每4~6m设沉降缝一道。

(五)施工放样时,必须注意管涵的全长、管节的合理配置以及洞口端墙的准确位置。

根据设计图的计算长度L,斜交管涵首先配置两端各一斜管节(两节合计长度为Lj+0.5m)和若干个2m正管节,余下不足 2.0m部分以0.5m正管节调整,故实际涵长L=(Li+0.5)+2n1+0.5n2+E(式中:n1、n2分别为2.0m、0.5m正管节节数,E为沉降缝宽度和考虑误差的预加长度3~5cm),L与L之差上下两端平均分配。

S-5-HD01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施工说明

S-5-HD01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施工说明
(五)其它要求及注意事项
1、涵洞施工前应与沿线乡(镇)、村或水利部门取得联系,首先进行涵洞位置、数量、交叉角度、管底高程等问题的现场核对工作,有疑问或与现场不符时应及时与设计取得联系解决,待最终确认涵洞位置、数量、交叉角度及管底高程后方可施工。
2、涵洞位置及角度原则上与现状沟渠保持一致,施工中可适当调整。当涵洞位置前后移动超过3米,角度变化超过3度时,需与设计取得联系,确认后方可施工。在设计给定范围内变化时可会同驻地监理工程师现场办理。
3、如施工过程中因沿线水系调整或改造,既有沟渠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与设计取得联系解决。
4、沟渠宽大于涵洞锥坡护砌宽度时,胸墙以外路基边坡(沟渠宽度内)采用浆砌片石护砌。
5、施工完成后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进行验收。
软化点(环球法,℃):不低于95。
溶解度(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或苯,%):不小于99。
3、管节排放
管节排放时,只有在两侧路基边坡处允许安放0.5~1.0m的辅助管节,其它位置均应采用2.0~3.0m的标准管节。涵洞胸墙应与路基边缘线大致平行(角度符合模数要求),进、出口管节外端面按照斜交角度定制斜交管节。
(二)片石砌筑
1、浆砌片石必须分层砌筑,浆砌片石基础第一层必须坐浆砌筑。
2、洞口片石铺砌厚度25cm。
3、片石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并将泥土、水锈清洗干净。片石应安放稳固,确保片石间砂浆饱满、粘结牢固。片石应分层砌筑,并对水平缝大致找齐,竖缝相互错开、不得贯通。砌缝宽度宜小于4cm(用于护坡、护底时宜小于7cm)。较大片石应使用于下层,安砌时选择形状、尺寸较为适合的片石,尖锐部分应敲除。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施工说明
一、采用的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
(一)设计规范

圆管涵设计说明范文

圆管涵设计说明范文

圆管涵设计说明范文圆管涵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桥梁结构,用于解决河道、溪涧、道路等水流交汇处的涵洞需求。

圆管涵有着简单、经济、施工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领域。

本文将对圆管涵的设计进行说明,包括设计基本原理、设计参数、结构设计等方面。

一、设计基本原理圆管涵的设计基本原理是在交汇处设置一段圆形截面的管道,通过控制管道的直径和长度,使水流通过管道,达到解决水流交汇处的涵洞需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水流量、水流速度、土质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因素,确保圆管涵能够承受预期的水流冲击和地下水位压力,并且不会对周围环境和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二、设计参数在进行圆管涵设计时,需要确定以下参数:1.内径:圆管涵的内径主要根据预计的水流量和水流速度来确定,通常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出。

2.厚度:圆管涵的厚度应根据土质条件和地下水位压力等因素来确定,并确保其能够承受预期的水流冲击力。

3.长度:圆管涵的长度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通常需要考虑水流过涵洞时的水力压力等因素,并确保涵洞内的水流速度和水压都处于合理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圆管涵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涵洞底部设置、连接方式、加固措施等方面:1.涵洞底部设置:涵洞底部应进行适当处理以确保水流顺畅通过,并避免堆积淤塞。

常用的处理方式包括设置挡板、提升涵洞底部、改善涵洞底部坡度等。

2.连接方式:对于较长的圆管涵,需要设置适当的连接方式,以确保涵洞整体的连续性。

常用的连接方式包括搭接连接、螺栓连接等。

3.加固措施:对于需要加固的圆管涵,可以采取增加加固环、钢筋混凝土增强等措施,提高涵洞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四、验算与施工在完成圆管涵的设计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验算,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常用的验算包括水流冲击力验算、土压力计算、地下水位压力计算等。

根据验算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并编制涵洞施工图纸。

在施工中,需要注意涵洞的基坑开挖、管道安装、边坡稳定等方面的施工要求,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验收。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说明书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说明书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及倒虹吸管设计说明一、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 01-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二、技术指标1.涵洞类别及主要尺寸:2.车辆荷载:公路-I 级。

三、主要材料四、设计要点1. 计算假定,由于本通用图圆管涵采用有基础形式,基础形式固定支承,中心角127o 。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手册《基本资料》固定支承,中心角120o 圆管涵内力计算系数为0.231,且忽略管壁环向压力N 及径向剪力Q,仅考虑管壁上的 弯距M 。

(1)管节自重荷载q 1=γ1t(2)填土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q 2=γ2h(3)填土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q 3=γ2Htg 2(45 o -φ/2)(4)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q 4=∑G/ab(5)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q 5=(∑G/ab)×tg 2(45 o -φ/2) 式中:γ1-管节的材料容重(KN/m 3),γ2-土的容重(KN/m 3),γ2=21 KN/m 3H-管节上的填土高度(m)t-管壁厚度(m)φ-土的内摩擦角(度)r-管壁内外径的平均半径(m)∑G-车轮或履带荷载轴重(KN)a,b-车轮或履带荷载压力分布长度(m)圆管涵内力计算公式2.管节内力按刚性管节受弯构件计算,不考虑法向力和剪力的影响,且按不同填土高度的受力情况配筋。

3.斜管节未另行作结构验算,适当配置构造钢筋。

4. 正管节分段长度分为:1.5m及2.0m两种,可根据需要组合成0.5m为基数的各种涵洞长度。

5.斜管节中轴线长度:孔径0.75、1.00、1.25米为1.50米,孔径1.50、2.00米为2.0米。

圆管涵设计说明

圆管涵设计说明
5.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6.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7.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
8.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二、技术指标
所需基底
应力值(KP222
118
152
188
225
121
155
192
229
12.基础构造:基础采用C20混凝土,基础底面铺设20cm厚的换填垫层。
13.基底换填材料的选用要求:当基底应力≤200 Kpa时, 换填材料可采用中粗砂,当基底应力>200 Kpa时, 换填材料要求采用级配碎石。
14.当地基容许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涵洞底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容许承载力。
15.八字墙地基承载力要求与洞身基础相同。
16.本参考图适用于圆管涵纵坡≤3%的情况。当纵坡>3%时,涵洞应按陡坡涵另行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地质条件,做到经济合理,并注意结构的稳定性。进出水口设置消能措施,如跌水井、急流槽等形式,结合具体工程需要补充设计。
2.本图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对管节截面进行强度与裂缝验算。
3.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既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涵洞顶土柱和周围填土间的摩擦力,采用角度分布法计算。
4.路面车辆活荷载对涵顶的压力按30°角进行分布;填土容重:19KN/m3,内摩擦角φ35°。
5.根据《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的规定,本图册设定圆管涵环境作用等级为C级。如实际工程环境作用等级超过以上设定,应根据规范的相关规定提高混凝土标号和保护层厚度,并应采取附加防腐蚀措施及满足规范规定的其它要求。

单孔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二)2024

单孔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二)2024

单孔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二)引言概述:单孔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是一种用于道路交通、排水和供水系统的常见结构形式。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和维护管理等方面介绍单孔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以便读者了解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正文:一、设计原则1. 管径选择:根据涵洞所需排水量和交通条件,合理选择合适的管径。

2. 非均布载荷计算: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动载荷和静载荷,确保涵洞稳定和安全。

3. 地基处理:根据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措施,提高涵洞的承载能力。

4. 设计防水层:在涵洞内壁以及圆管顶部设置防水层,有效防止地下水进入涵洞。

5. 稳定性分析: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确保涵洞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形变和倾斜。

二、材料选择1. 混凝土:选择强度合适、耐久性良好的混凝土材料,确保涵洞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2. 钢筋:选择直径适当、强度高的钢筋,加固涵洞的结构,提高其抗弯能力。

3. 防水材料:选择质量可靠的防水材料,确保涵洞内部不受地下水侵蚀。

4. 隔水层材料:选择耐腐蚀、防渗透性好的隔水层材料,确保涵洞周围地面不受地下水浸泡。

5. 填充材料: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的填充材料,填补涵洞周围的空隙,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三、施工工艺1. 基坑开挖:按设计要求开挖基坑,确保涵洞与地基之间有足够的空间。

2. 地基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对地基进行加固、排水等处理。

3. 拼装圆管:按照设计要求将预制的圆管拼装成一整体,并进行固定。

4. 浇筑混凝土:在圆管周围和涵洞内部浇筑混凝土,同时进行振捣和密实。

5. 防水层施工:按照设计要求在涵洞内壁和圆管顶部施工防水层,确保涵洞的防水效果。

四、质量验收1. 材料验收:对混凝土、钢筋、防水材料等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 结构验收:对拼装圆管、混凝土浇筑以及防水层施工进行验收,确保涵洞的结构安全可靠。

3. 土质验收:对地基处理后的土质进行验收,确保地基稳定性和排水效果。

4. 检查孔壁:检查涵洞内壁的平整度和光滑度,确保涵洞全长的外观质量。

圆管涵说明

圆管涵说明

圆管涵说明说明一、设计规范(一)《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 D60-2004);(二)《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0-2005);(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四)《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二、技术标准(一)设计荷载:公路-Ⅱ级;(二)环境类别:Ⅰ类;(三)孔径:0.75 m、1.0m、1.25m、1.50m;(四)管顶填土高度:0.5m~12.0m;(五)斜度:0°~45°。

三、主要材料(一)管身混凝土:C30(二)管身钢筋:R235、HRB335;(三)端墙、河床铺砌、八字翼墙及基础、隔水墙:M7.5浆砌片石,刚性基础、帽石:C30砼;(四)锥形护坡:M7.5浆砌片石;(五)片石标号≥MU30。

四、设计要点(一)本图按无压力式和半压力式管涵设计,出水口按自由堰流;(二)设计计算:a.本通用图采用极限应力法对截面进行了应力和裂缝计算;b.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即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涵洞顶土柱和周围填土间的摩擦力,采用角度分布法计算,半无限弹性体理论核算;c.管节配筋按纯弯板断面分析,采用双向配筋管壁设置内外圈两层钢筋,并根据管径大小分别配用不同等级的钢筋,管节配筋由裂缝控制设计;d.土重:按土柱重理论计算,内摩擦角φ=35°,土容重:18kN/m3。

(三)构造e.管节分标准管节和调整长度的辅助管节,标准管节长2m,辅助管节长0.5m;f.洞口型式分一字式、八字式、井闸式和井字洞口,八字式洞口水流条件较好,造价亦较低,宜采用八字式,当采用一字式洞口时,为保证端墙稳定及改善排水,应采用锥形护坡;g.基础构造:柔性基础的端部上层采用浆砌片石或片石混凝土,下层采用砂垫层铺设,中部均采用砂垫层铺设;刚性基础采用C20砼;五、施工要点(一)管节在对头拼接时,填塞缝隙的麻絮,上半圈应从外往里填塞,下半圈应从里向外填塞;(二)管节预制、运输、存放时,应注意轻放,堆放的底面应平整,必要时铺设5~10cm的砂垫层,使受力均匀,以免管节开裂;(三)洞顶填土厚0.5m~1.0m时,管顶路基及管身两侧,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应用含灰量9%的石灰土每20cm一层,分层夯实,达到90%的压实度,或用天然级配砂石料保持最佳含水量每20cm一层,分层夯实,压实度达到96%;(四)涵洞应设上拱度,其数值视基底土的种类按下表确定。

混凝土圆管涵计算书

混凝土圆管涵计算书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φ100cm)计算一. 设计资料设计荷载:公路Ⅰ级填土高度:H=1.5m:土容重:γ1=18KN/m3;土的内摩擦角φ=35°,管节内径D内=1.0m,外径D外=1.2m,管壁厚度为0.1m,每节1m长,采用30号混凝土,γ2=25KN/m3,混凝土强度为C15,管节下设10号混凝土0.2m。

二.外力计算1.恒载计算填土垂直压力q上=Hγ1=1.5×18=27KN/m2管节自重垂直压力 q管=γ2t=25×0.1=2.5 KN/m22.活载计算采用车辆荷载,公路Ⅰ级荷载标准,填料厚度等于或者大于0.5m不计汽车冲击力。

一个后轮单边荷载横向分布宽度=0.6/2+1.5×tan30°=1.166m故后轮垂直荷载横向分布宽度互相重叠,荷载横向分布宽度a 应两辆车后轮外边至外边计算。

即a=(0.6/2+1.5×tan30°)×2+(1.3+2×1.8)=7.23m同理,纵向后轮垂直荷载长度分布互相重叠,荷载纵向分布宽度b 应按照两辆车轮(后轴)外边至外边计算,即b=(0.2/2+1.5×tan30°)×2+1.4=3.33mq 汽=33.323.7140)(22⨯⨯⨯=23.26KN/m 2 三.弯矩计算和内力组合忽略管壁环向压力及径向剪力N和V,仅考虑管壁上的弯矩见上图。

1.恒载弯矩填土产生的弯矩为M1=M2=0.137q上R2(1-λ)=0.137×27×(1+1.2)/2×(1-λ)(其中λ=tan2(45°-φ/2)=0.271) =0.137×27×1.1×(1-0.271)=2.97KN·m管壁自重产生的弯矩为M管=0.369γtR2=0.369×25×0.1×1.12=1.12KN·m2.活载弯矩车辆荷载产生的弯矩为M汽=0.137q汽R2(1-λ)=0.137×23.26×1.12×0.729=2.81KN ·m3.内力组合γ0M d =0.9×(1.2M 恒+1.4M 汽)=0.9×1.2×(2.97+1.12)+1.4×2.81=8KN ·m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组合、短期组合: M S =M 恒+0.7M 汽=4.09+0.7×2.81=6.06 KN ·m长期组合: M L =M 恒+0.4M 汽=4.09+0.4×2.81=5.12KN ·m四.截面强度设计管节处预留接缝宽度为1cm,故实际预制管节长99cm,承受1m 内的荷载,考虑任一位置都可承受正负弯矩,布置双层钢筋φ10@100mm,由《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按单筋截面算χ=bf A f cd s sd =9.65.7811195)(⨯⨯=24.6mm h 0=100-25=75mmξb h 0=75×0.62=46.5>χ=24.6mm而f cd b χ(h 0-χ/2)=6.9×103×0.99×0.0246×( 0.075-0.0246/2)=10.5KN ·m >8 KN ·m 满足截面强度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及倒虹吸管设计说明
一、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
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二、技术指标
1.涵洞类别及主要尺寸:
涵洞类别跨径或管径(m) 涵顶填土
高度(m)
管节长度
(m)
斜度α(°) 备注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0.75、1.0、1.25、
1.50、
2.00
0.5~
20.0
1.49、1.99
0、15、30、
45 环境条
件:Ⅰ级
钢筋混凝土
倒虹吸管
1.0、1.25、1.50 ≥0.9 1.49、1.99 0
2.车辆荷载:公路-I级。

三、主要材料
部位主要材料
预制涵管C30砼
涵管座C20砼
涵管基础C20砼
帽石、缘石C20砼
翼墙墙身、基础C20砼
铺底、锥坡、隔水墙M7.5砂浆砌MU40片块石表列石料为最低强度等级
砂、石料的质量要求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有关条文办理四、设计要点
1. 计算假定,由于本通用图圆管涵采用有基础形式,基础形式固定支承,
中心角127o。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手册《基本资料》固定支承,中心角120o圆管涵内力计算系数为0.231,且忽略管壁环向压力N及径向剪力Q,仅考虑管壁上的弯距M。

(1)管节自重荷载
q1=γ1t
(2)填土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
q2=γ2h
(3)填土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
q3=γ2Htg2(45 o -φ/2)
(4)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
q4=∑G/ab
(5)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
q5=(∑G/ab)×tg2(45 o -φ/2)
式中:γ1-管节的材料容重(KN/m3),
γ2-土的容重(KN/m3),γ2=21 KN/m3
H-管节上的填土高度(m)
t-管壁厚度(m)
φ-土的内摩擦角(度)
r-管壁内外径的平均半径(m)
∑G-车轮或履带荷载轴重(KN)
a,b-车轮或履带荷载压力分布长度(m)
圆管涵内力计算公式
2.管节内力按刚性管节受弯构件计算,不考虑法向力和剪力的影响,且按不
同填土高度的受力情况配筋。

3.斜管节未另行作结构验算,适当配置构造钢筋。

4. 正管节分段长度分为:1.5m及2.0m两种,可根据需要组合成0.5m为基数
的各种涵洞长度。

5.斜管节中轴线长度:孔径0.75、1.00、1.25米为1.50米,孔径1.50、
2.00米为2.0米。

6. 管节基础:
(1)C20砼基础厚度,应根据地基土壤类别、状态、地基容许承载力及受荷载后变形大小,涵位是否经常浸水以及洞顶填土高度、垫层材料种
类等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后选用。

(2)地基分类及相应的基础厚度值:
Ⅰ类:紧密的碎、卵石类土(卵石、砾石),完整的岩层,采用无基础形
式;
Ⅱ类:一般密实的碎、卵石类土,硬塑~坚硬粘土,中等密实的中砂、
粗砂、破碎岩层等,采用无基础形式;
Ⅲ类:中等密实的饱和粉砂、细砂土,软塑~硬塑粘土、亚粘土、较
密实的人工填土、风化岩层等,基础厚度取50cm;
Ⅳ类:松散的饱和粉砂、细砂土,流塑~软塑粘土、亚粘土、一般密
实的人工填土等,基础厚度取50cm。

(3)对于裂隙粘土地区,应根据涵位地基膨胀潜势大小,采用预湿换土、石灰(水泥)稳定等工程处治措施减弱和完全消除膨胀潜势后,基础厚
度取100cm。

(4)对于软基、中等以上膨胀土地基等变形较大的地段,应作特殊设计。

基础厚度可取100cm。

五、施工要求
1.预制管节建议采用悬辊法旋转成型工艺,工厂集中预制或向水泥制管厂
订制。

管节分段长度分别为:2.0m的正管节及1.5m的正管节及斜管节(按斜交角15°、30°、45°划分)两种, 正管节可根据需要组合成0.5m 为基数以适应各种涵洞长度,并应在端面标注型号,例如:正d150,斜d150,φ30°等字样。

斜管节也可在现场浇筑。

2.管节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85%以后,才能脱模、堆放和运输。

脱模
应在管壁上注明适用的填土高度。

3.施工设计和施工放样时,必须注意管涵的全长与管节的配置以及洞口端
墙的准确位置。

斜交管涵由两端各一斜管节和若干个正管节组成。

为避免放样误差,可将一端洞口端墙于管节安装接近完成时浇筑。

4.软基上的涵洞沉降较大,施工时应按涵身中部预测最大沉降值按抛物线
设置予拱度。

5.涵洞顶上及涵身两侧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的填土须填卵石土对称夯
实,相对密度达到96%。

6.施工过程中,当洞顶覆土厚度小于0.5米时,涵顶及涵两侧填土在两倍孔
径范围内必须采用人工方法分层夯实; 当洞顶覆土厚度在0.5~1.0米时,涵顶可通过施工车辆,但压路机必须采用静压。

六、其它
圆管涵试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GB/T 16752-1997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GB11836-89三点试验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