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合集下载

2024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4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4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端午是传统且流传甚远的日子,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时,还要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河的遗风。

我们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有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习俗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竞赛的队伍在热情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始终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袱。

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静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季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意义。

很多中国人信任五月是一年中简单引发疾病的危急季节,因此必需有很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

很多家庭会将一种特殊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爱护之用。

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爱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吃粽子的缘由有一些民间的传闻,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宏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

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

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终屈原遭受陷害,被贬黜。

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难过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哀思万分。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遭到鱼虾的侵蚀。

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始终都流传下来了直到我们的现在。

赛龙舟是那个节日的习俗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就要来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了解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宝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端午节数字代表

端午节数字代表

端午节数字代表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举行。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和活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吃粽子了。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很多数字代表,这些数字包括五、六、七、九、零等。

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端午节数字代表的含义。

五五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数字。

因为这个节日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而五月初五的“五”正是它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五”与光明、健康、平安有关联,同时也代表着五行中的土。

端午节时人们会做许多五色五味的食物,如五香羊肉、五花肉、五目鲜等等。

另外,端午节时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就是赛龙舟。

龙舟比赛起源于南方,是中国传统的竞技活动。

在比赛时,参赛的龙舟上通常会画上龙的图案,因为龙是中国文化中的荣誉象征,而“五子登科”,即五个儿子中有一人中了进士,便于龙的形象引用。

因此,我们会看到龙舟比赛中跑龙套的人营造出龙的形象,来表达荣誉和尊重。

六“六”与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粽子有关。

粽子是由糯米加上各种不同的馅料,用竹叶或者菰叶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

在端午节时,人们通常会准备吃粽子,六是因为粽子有六角形状,所以就有“六月味”的说法。

另外,“六”也有象征完成的含义。

五月初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阳历和阴历“五黄”相遇的日子。

据信这天天空中的金星和土星会结合一起,因此该日被认为是多灾多难的一天。

如果一个人顺利通过了五月初五这个考验,就会迎来安全、幸福和成功。

七“七”与一种叫做菖蒲酒的饮品有关。

菖蒲酒是端午节时人们互相拜访时的常见饮品之一。

菖蒲是一种有香味的植物,传统上被认为可以驱虫、除湿和提高免疫力。

因此七、菖蒲和菖蒲酒就相互联系起来。

此外,“七”在说法上还有不少寓意,如“七凉”、“七事”的说法。

据说在端午节期间,需要注意几个“七”,如“七日断干”,即在小六月(端午节后一个月)的初七要将水稻的叶子剪掉;“七夕作雨”,即在农历七月初七要下雨,帮助作物生长;“空中衔食”等等。

端午的起源

端午的起源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端午赛龙舟活动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编辑本段法定节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

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编辑本段节日别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纪念屈原的节日!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端午节什么时候举行活动的

端午节什么时候举行活动的

端午节什么时候举行活动的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

这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每到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有趣的庆祝活动。

那么,端午节什么时候举行活动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端午节活动的由来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后来被放逐到乌江,深感思乡之情,最终跳入江中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遗体,纷纷划船撒下米粽,以吸引鱼虾,从此成为了一个传统节日习俗。

后来,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的主要日子,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是龙舟竞渡,这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端午节的重要节目之一。

此外,还有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饮雄黄酒、穿五色线等传统习俗。

三、端午节活动的时间安排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但是具体的日期会因为每年农历的变化而有
所不同。

在阳历上,端午节的日期在每年的6月初左右,这也是人们一般认为的端午节时间。

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举行不同的活动,人们在享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理解。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现代生活角度来看,端午节都是值得庆祝和传承的一个节日。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节日中体验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也能够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

”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

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

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

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得正”,为⼤吉⼤利之象。

端午节几月几号

端午节几月几号

端午节几月几号端午节几月几号端午节是6月3日,星期四,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放假支配为:6月3日6月5日。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有什么寓意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挨次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很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奇〕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是一个被我们渐渐遗忘的节日。

事实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

这已经不仅仅是端午节所要面临的严峻局面。

〔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不照样有人埋怨“年味不浓”了吗?比起〔圣诞节〕和情人节,传统节日普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对于端午节,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们仅仅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许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胜利,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终于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旧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旧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和象征_最新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和象征_最新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和象征_最新端午节的美好寓意和象征1、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气候转热,虫蚁活跃,人们每到端午节都要驱虫。

端午节还有以下美好的寓意和象征:祈求平安、驱邪消灾、自然崇拜等等。

2、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意义。

比如端午节要赛龙舟,要吃粽子,要采药,中午要喝水,要洗药,要防风筝,要缠五颜六色的绳子,要戴香包。

这些习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祈求和平、驱邪消灾、自然崇拜等含义和象征。

3、祈求平安: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祈求平安的内涵意义。

古人在这一天会集体聚午宴,佩戴长命缕,画额头,洗草药水等等,以此来祈求家人和自己的平安。

因此,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

直到今天,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并没有降低,甚至还被确立为法定假日。

4、驱邪消灾:端午节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避五毒,驱邪消灾。

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我们都要挂艾叶、菖蒲,贴午签,系百绳,中午喝水,点艾叶、白术、孙姜百日,挂葛藤,穿上香囊,系五彩绳,穿上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神像,喝雄黄酒,等等,以此来化解灾难,驱除虫蚁。

5、自然崇拜:端午节也有自然崇拜的寓意,这与端午节最初的起源有关。

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充满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祭祀龙图腾和自然。

因此,人们有赛龙舟的习俗,直到今天,赛龙舟仍然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间活动之一。

端午是怎么来的呢?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於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