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5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 题型2(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5 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 题型2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题型2课内夯基,语境推断——文化常识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老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
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解析:选C C项,“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错。
明代亦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不限于内阁阁臣。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
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其他人不可随便进出。
解析:选D 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解析:选D D项,应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5 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 题型1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题型1聚焦语境,识别标志——断句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后改为蒲。
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
蒲少有父风,颇涉文史,以端谨见知,为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
太祖定中山,宝之官司叙用者,多降品秩。
既素闻蒲名,仍拜为尚书左丞。
天兴中,以蒲清谨方正,迁东部大人。
后拜太中大夫。
太宗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私谒不行,号为公正。
(节选自《魏书·张蒲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B.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C.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D.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解析:选B这句话的断句,关键是“后”“父”“攀”三个名词,如果不深入研究,就可能理解为“后父”继父的意思,也可能理解为“父亲巴结攀附慕容垂御史中丞”。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张蒲是汉代太尉张延的后人。
父亲张攀,担任慕容垂的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廉洁正直著称”。
[参考译文]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原名谟,后来改为蒲。
(张蒲)是汉代太尉张延的后人。
父亲张攀,担任慕容垂的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廉洁正直著称。
张蒲年轻时有父亲的风范,广泛涉猎文史,以端正谨慎被赏识,担任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的太守,尚书左丞。
太祖平定中山,慕容宝的旧官被任用的,多数降了品第 1 页共15 页。
2020届 二轮复习 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 题型4 课件

4.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 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往往有比喻、 引申、假借等关系。如:《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其中“除”应指“授 予官职”。
文言实词翻译“3 译准” 1.译准古今异义词 为了考查考生对关键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 词来翻译。对此考生要有足够的警惕,千万不可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密结 合语境确定其义。
2.古今异义词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其意义与现代 汉语有了差异,具体体现在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 方面。如:《孔雀东南飞》中的“蹑履相逢.迎.”,“逢迎”,古义是“迎接”;今义是 “迎合”。
3.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 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词 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如:《张衡传》中的“大 将军邓骘奇.其才”,其中“奇”为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2.译准多义词 重要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翻译时,要学会 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 3.译准专有名词 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 识、一个专有名词,结果硬译出来,必然造成失分现象。
[典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 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 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 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情分析与核心整合试题 四 文言文概括分析 Word版含解析

精准对练四文言文概括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
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
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后引拜监察御史。
累迁兵部员外郎。
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延无稽牒。
进中书舍人。
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
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
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
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遂得减死。
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
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迁中书令。
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
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
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
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
士可杀不可辱。
”帝然之。
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
”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
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
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
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
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
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
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节选自《新唐书·张嘉贞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B.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C.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D.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解析: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2020高考语文二轮课件:专题五文言文阅读

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 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 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最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 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 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 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 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 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 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 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魏。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 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 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就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 和。而魏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 意见啊。”商鞅破魏返秦,秦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称商君。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 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 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 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 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 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 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 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 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 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 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 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 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 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孝 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 打动了我们国君?他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 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要变法,孝公担心 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出名堂;事业上犹豫,建 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 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商鞅说:“治理国家的方 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5文言文阅读5_2课件

C.与父兄赴援怀朔/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广阳 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俱镇恒州/
D.与父兄赴援/怀朔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广阳 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俱镇恒州/
边练边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刘颖,字公实,衢州西安人。迁司农少卿、淮西总领。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 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内府宣 限既迫,每移供军钱以应岁输。
(《宋史·刘颖传》)
A.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 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
解析:比较四个选项,可知问题集中在两处:“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 余”还是“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 负贩状”还是“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根据文意“酿抱净息而利赢 余”的“酿”应归上文,“反以大军钱”成分不完整。故用排除法可得答案。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贺拔岳,字阿斗泥,少有大志,骁果绝人。不读兵书,而暗与之合。与父兄赴援怀朔 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广阳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 俱镇恒州州陷,投尔朱荣,每帐下与计事,多与荣意合。
(《北史·贺拔岳传》)
A.与父兄赴援/怀朔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广阳 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俱镇恒州/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必备知识建构热点提分1 文言断句题(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第一步:理解句子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2020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文言文必4大题型 题型4

第22页
栏目导航
4.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 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往往有比喻、 引申、假借等关系。如:《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其中“除”应指“授 予官职”。
第23页
栏目导航
文言实词翻译“3 译准” 1.译准古今异义词 为了考查考生对关键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 词来翻译。对此考生要有足够的警惕,千万不可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密结 合语境确定其义。
(选自《吕氏春秋》)
第8页
栏目导航
把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2)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解析:这两句话的采分点是:(1)“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艰苦;“耕 稼”,农业耕作;“何为……也”,疑问句式,怎么才……呢?(2)“之”,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过”,不超过;“百舍”,几百里远的地方。注意翻译后语句的 通畅。
第11页
栏目导航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成祖举兵,世子守 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 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永乐二年, 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 尽子职而已。”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 是太子始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题型2课内夯基,语境推断——文化常识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老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
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解析:选C C项,“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错。
明代亦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不限于内阁阁臣。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
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其他人不可随便进出。
解析:选D 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解析:选D D项,应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归葬,指归葬本土,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一种重要习俗。
因从军、仕宦等原因亡故外地者,亲友要将其灵柩运回故乡。
实在无法归葬本土的也要在灵柩上写明籍贯,表明不忘故土。
解析:选C C项,混淆了“殿试”与“典试”的概念。
“典试”是指主持考试,“殿试”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指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童年时代。
B.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嗣位,指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解析:选A A项,“总角”指的是古时未成年人的发型,不分男女。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不是这“六经”,而是指六种技能。
B.河东,古地区名。
指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即今之山西省。
C.登第,即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
隋唐时用于指考中进士,明清时,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D.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而后退出,称为“委质”。
也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解析:选A A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种经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方良永,弘治三年进士。
督逋两广,峻却馈遗,为布政使刘大夏所器。
正德初,父丧除,待铨.阙下。
外官朝见毕,必谒刘瑾。
鸿胪导良永诣左顺门叩头毕,令东向揖瑾,良永竟出。
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瑾诛,起湖广副使。
寻擢广西按察使。
发巡按御史朱志荣罪至谪戍。
迁山东右布政使。
旋调浙江,改左.。
钱宁以钞二万鬻于浙,良永上疏曰:“四方盗甫息,疮痍未瘳,浙东西雨雹。
宁厮养贱流,假义子名,跻公.侯.之列。
赐予无算,纳贿不赀,乃敢攫民财,戕邦本。
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宁威,受役使。
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
乞陛下下宁诏狱,明正典刑,并治其党,以谢百姓。
”宁惧,留疏不下。
谋遣校尉捕假势鬻钞者,以自饰于帝,而请以钞直还之民,阴召还前所遣使。
宁初欲散钞遍天下,先行之浙江、山东,山东为巡抚赵璜所格,而良永白发其奸,宁自是不敢鬻钞矣。
宁方得志,公卿、台谏无敢出一语。
良永以外僚讼言诛之,闻者震悚。
良永念母老,恐中祸,三疏乞休去。
世宗即位,中外交荐。
拜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
以母老,再疏乞终养。
尚书乔宇、孙交言,良永家无赢资,宜用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故事,赐廪米。
诏月给三石。
久之,母卒,诏赐祭葬。
皆异数也。
服除..,以故官巡抚应天,即家赐教。
至衢州疾作,连疏乞致仕,未报遽归,卒。
赐恤如制,谥简肃。
(选自《明史·方良永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B.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C.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D.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解析:选A“既去”的主语为良永,意为良永离京以后,“怒未已”的主语是刘瑾,因此应在“既去”后断开,排除B、D两项;“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意为“想借海南杀人之事中伤他”,中间不能断开,另外“刑部郎中周敏”为官职加人名,做主语时要在前面断开,故排除C项。
8.(对点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铨,量才授官。
铨选为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除高级官吏由皇帝任命外,一般由吏部按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B.左,文中指“左布政使”,明代布政使设左、右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古代总是以左为尊,如“虚左以待”。
C.公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
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服除,守丧期满。
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解析:选B选项中“古代总是以左为尊”错误,以左为尊或者以右为尊,各代情况不一,另外,“虚左以待”中的“左”指车上的座位,与官职尊卑不是一回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良永不畏权贵,一身正气。
外官到朝廷觐见皇上后,必去拜谒刘瑾,有人劝他到刘瑾家去,但他不去;他还揭发钱宁倒卖宝钞的罪行。
B.方良永为官清廉。
他赴两广督促催交欠款,拒绝别人的馈赠,被布政使刘大夏赏识;他家没有多余的资财,皇上还为此下诏每月赐给他三石粮食。
C.方良永得到朝廷内外很多官员的认可。
刑部郎中周敏在他被中伤时竭力为他争辩;世宗即位后,朝廷内外的官员纷纷向世宗推荐他。
D.方良永是个孝顺之人。
念及母亲年纪已大,担心自己的言行招来祸端而无法供养老母,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乡。
解析:选A A项,“有人劝他到刘瑾家去”错,由原文“令东向揖瑾”可知,是让他“面向东向刘瑾作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宁威,受役使。
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
(5分)(2)尚书乔宇、孙交言,良永家无赢资,宜用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故事,赐廪米。
(5分)解析:关键词:(1)爱,吝惜。
闻,上报,使知道。
不以闻,省略句,不以(之)闻。
(2)赢资:多余的资产。
故事,旧例。
赐,赏赐。
答案:(1)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惧钱宁的淫威,受他驱使。
我怎么敢吝惜生命贪生怕死,不使您知道这件事。
(2)尚书乔宇、孙交(对皇上)说,方良永家中没有多余的资产,应该按照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的旧例,赏赐粮米。
[参考译文]方良永,是弘治三年的进士。
他赴两广督促催交欠款,严厉地拒绝别人的馈赠,被布政使刘大夏赏识。
正德初年,方良永服父丧期满,在京城等待选拔。
当时地方官员朝见皇帝完毕,一定要拜见刘瑾。
鸿胪寺官员带领方良永到左顺门行顿首礼完毕,又叫他面向东向刘瑾作揖,方良永竟然不听径直离开。
等到吏部授予方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一职,符合他的心意,才打消他弃官的念头。
方良永去上任后,刘瑾恼怒不已,想借海南杀人之事中伤他。
刑部郎中周敏竭力辩诬,方良永才没有获罪。
刘瑾伏法后,方良永被起用为湖广副使。
不久被提升为广西按察使。
到任后揭发巡按御史朱志荣的罪行,使他被贬去戍守边防。
方良永又被提升为山东右布政使。
不久调到浙江,改任左布政使。
钱宁把宝钞二万发到浙江倒卖,方良永上书给皇上说:“四方匪盗刚刚平息,创伤还没有愈合,浙江东部和西部又遭受暴雨冰雹灾害。
钱宁出身卑贱,借着皇上义子的名分,跻身公侯之列。
获得的奖赏和收受的贿赂无法计算,竟然还敢搜刮老百姓的钱财,危害国家的根本。
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惧钱宁的淫威,受他驱使。
我怎么敢吝惜生命贪生怕死,不使您知道这件事。
请求陛下把钱宁关进监狱,使法令公正严明,并且处置他的同党,来向老百姓谢罪。
”钱宁害怕,截留了奏疏不送达朝廷。
一方面谋划派遣校尉拘捕倚势倒卖宝钞的人,从而在皇上面前掩饰自己(的罪行),而请求按照宝钞的实际价值把钱归还百姓,还暗地召还以前派出(倒卖宝钞)的人。
钱宁起初想把宝钞卖遍天下,先在浙江、山东实施,没想到在山东被巡抚赵璜抵制,在浙江方良永又禀告皇上揭发他的非法行径,钱宁从此以后不敢再倒卖宝钞了。
钱宁正得志,对于他的行为,公卿、台谏没有人敢说一句话。
方良永却以外官的身份公开上书谴责他,听说这事的人无不为之震惊。
后来方良永考虑到母亲年老,担心自己招来祸患(无法供养老母),多次上疏请求辞官。
世宗即位后,朝廷内外纷纷推荐(方良永)。
世宗就授予他右副都御史一职,让他安抚治理郧阳。
后又因为母亲年老,再次上疏请求(辞官)为母亲养老送终。
尚书乔宇、孙交(对皇上)说,方良永家中没有多余的资产,应该按照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的旧例,赏赐粮米。
皇上就下诏每月给方良永三石粮米。
很久以后,他的母亲过世了,皇上又下诏赏赐钱给他祭拜和下葬。
这些都是不同一般的礼数。
服丧期满,按原来的官职做应天巡抚,官吏来到他家宣读敕令。
到衢州疾病发作,连连上疏请求退休,没有等到批复就急忙回家了,到家后病逝。
皇上按照规定赏赐抚恤金,并授予“简肃”的谥号。
]第二练课内夯基,语境推断——文化常识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