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以下是执业药师中药学科的一份大纲:
一、中药基础知识
1. 中药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2.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规范
3. 中药常用名词解释与定义
二、中药药材学
1. 中药药材产地、性味归经与功效
2. 中药药材的鉴别与贮藏
3. 中药药材的制剂与加工方法
4. 中药饮片的制备技术与质量评价
三、中药化学与药理学
1.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特点
2.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3. 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四、中成药学
1. 中成药的定义、分类与命名规范
2. 中成药剂型、成分与适应症
3. 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五、中药配方学
1. 中药配方的理论与实践
2. 中药配方的制备与使用方法
3. 中药配方的评价与优化
六、中药临床应用
1. 常见中药治疗常见病与多发病
2.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3. 中药治疗方案的制订与管理
七、中药药事管理
1. 中药处方的合理使用与审方技巧
2. 中药计量与制剂配伍的安全与质量控制
3. 中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管理
此大纲只是中药学科的一部分内容,具体还需根据考核要求进行细化和完善,并且可能会因不同教育机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有所调整。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中药学教研室中药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学分数:4.5 周学时:5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

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中药学基本理论(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执业药师(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课程教学大纲

执业药师(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课程教学大纲

执业药师(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课程教学大纲G-1-01: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类别:共用课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生理学四、教学目的生理学是以研究生物机体的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药学课程以及从事执业药师工作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

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强度和阈电位概念。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特点及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

局部兴奋特点及其意义。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三)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液凝固的概念。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功能;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四)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顺应性与弹性阻力的关系。

肺表面活性物质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动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

(六)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

(七)肾小管滤过率、滤过分数、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系数、管-球反馈及滤过压平衡状态的概念。

(八)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换能作用、感受器的适宜刺激、适应现象)。

(九)经典突触传递机制及突触传递特征。

(十)内分泌及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六、研讨专题(一)老年生理。

(二)大脑的奥秘。

(三)消化生理新进展。

G-1-02: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一、类别:共用课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理论以及在药学领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无菌操作及其在制药过程中防止污染的意义及方法。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81味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88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57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本课程理论课30学时,于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考核形式:考试。

具体分配如下: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 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总成绩: 100%评分办法:采用百分制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掌握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中药知识的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神农本草经》除外)、主要特点。

2.《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学课程类型:选修课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制药工程专业先修课程:中医学基础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类中药性能及应用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配伍知识及现代研究,为今后应用及开发中草药奠定基础。

教材重点包括总论部分的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第五章中药的配伍;各论各章节的药物功效、适用范围及配伍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为将来从事中药教学、研究及生产等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重点:中药、中药学的概念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的产地、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难点:常用的炮制方法,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重点:四气五味的概念,升降浮沉的概念,归经的概念。

难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重点:中药配伍的目的难点:中药配伍用药的原则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重点:十八反,十九畏难点:中药配伍禁忌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重点: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剂量大小的确定依据。

难点: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第八章解表药重点: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难点:麻黄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九章祛风湿药重点: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难点:防风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章清热药重点: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难点:金银花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85味常用中药(或有代表性)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约70味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中药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中药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参考 累 教 教学目标 学时 计 学 理 实 学 方 论践时 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2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 总授 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论用药的需要。

第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 一般采收原则 .章第 中药产地、采集两节。

11讲 1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二 授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章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 中药的炮制。

11讲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火制三授 法等常用炮制方法章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22讲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四毒性五节。

授 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章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举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意义。

例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 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影响升降浮 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 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 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 中药的配伍22讲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 五授 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章第 用药禁忌。

22讲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六授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章第 用药剂量及煎煮时间与方法七章各 1. 发散风寒药论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附 第 紫苏梗 ) 防风 荆芥 羌活白芷一熟悉:香薷 细辛苍耳子 (附章苍耳草 ) 生姜 (附生姜皮生姜汁 ) 藁本 辛夷 参考:葱白 胡荽 柽柳 (注: 各章节中的附药一般为参考药 )2.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 花 葛根(附葛花) 柴胡 熟悉:升麻 蝉蜕 蔓荆子了解:淡豆豉 (附大豆黄卷 )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参考:浮萍木贼实验:解表药的识别与鉴赏22 讲 1.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授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药师(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大纲Z-1-0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的、合理的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的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基础理论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指导作用;了解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及其与中药现代应用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执业药师合理应用中成药的执业能力,提高其医药结合的基本意识和业务素质。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知识。

2.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及其对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

3.辨病论治的基础知识。

4.辨病与辨证的基础知识及对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

5.中医治则、治法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6.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和中药现代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基本技能1.辨证使用中药的基本技能。

2.辨病论治的基本方法。

3.通过辨别体质和辨病,掌握使用中药的基本技能。

4.中医基本理论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的基本方法6.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合理、科学的使用非处方中成药。

7.中药现代研究的基本方法。

六、研讨专题1.中医与中药相结合的必要性、现状和措施。

2.中医基本理论在中药临床应用和中药现代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3.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对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影响。

4.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系的剖析。

5.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前景。

Z-1-04:药理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药理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临床常用药物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过程、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等内容。

为执业药师从事药学工作,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二)药物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其用药注意事项。

(三)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各类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

(四)各类药物中其它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其应用;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六、研讨专题(一)心血管系统药物治疗进展。

(二)呼吸系统药物治疗进展。

(三)常见药物滥用及诊断和治疗。

(四)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五)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Z-2-05:方剂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方剂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中药配伍、禁忌应用及方剂的组方原则,掌握100余种常用方剂的组成分类、性能、功效、应用、使用注意;能够比较鉴别同类中成药、方剂的共性与个性。

有能力运用中药配伍原则,科学、合理地配伍组织药物。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方剂学的概念及组方原则。

2.不同历史时期方剂学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学术应用价值。

3.中药妊娠、饮食、证候禁忌对临床组方用药的指导意义。

4.方剂基本组成结构与原则、了解方剂的变化规律。

5.辩证与立法及遣药组方的关系。

6.方剂的常规用法。

(二)基本技能掌握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解剂、去湿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理血剂、祛痰剂、安神剂、治风剂、治燥剂、开窍剂、补虚剂、固涩剂、涌吐等方剂的功效、组方与临床应用特点。

六、研讨专题(一)中药治疗应用研究新进展。

(二)中药配伍应用治疗疑难杂症探讨。

(三)方剂组方原则与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关系。

(四)方剂研究、应用新进展。

Z-2-06: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展的基本历程及药物治疗中的两面性;了解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管理的有关条例与规章、国外植物药监控的措施与重点,使执业药师增强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意识并具备一定鉴别药源性疾病的能力,增强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综合性分析的水平,为从事或参与临床药学工作、保证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着重介绍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我国及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现状。

各论重点介绍12个系统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

2.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和发病机理。

3.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影响因素。

4.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5.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

6.呼吸、消化、循环、血液、泌尿、生殖、五官、皮肤、神经精神等系统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临床特征。

(二)基本技能1.我国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监控制度与措施。

2.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临床表现、报告及分析判断方法。

3.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4.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

5.鉴别、综合性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能力。

六、研讨专题(一)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特点。

(二)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的研究趋势。

(三)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中的热点问题。

(四)中药毒性成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Z-2-07: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四、教学目的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重点讲授中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现代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及现代应用,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阐释中药作用的规律及作用机理。

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影响常用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二)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三)清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四)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五)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六)理气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七)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动物模型、有效性评价指标)。

六、研讨专题(一)中药药效与临床前评价。

(二)中药防治缺血性中风(或心肌缺血)的研究思路与进展。

(三)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及研究思路与进展。

(四)中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思路与进展。

(五)衰老的病理生理研究及中药的抗衰老作用。

Z-2-08:中药治疗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治疗学四、教学目的中药治疗学是将中药学、中医学和临床中药药理学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中药治疗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介绍中药治疗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治疗方法与原则、中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影响因素,概述特殊人群的用药、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等基本内容。

各论从疾病、证候、症状入手,针对疾病的发病、主要症状、诊断要点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着重对中药的选用和评价、中药治疗用药特点,以及不同人群的个体化用药方案。

教学的目的是使执业药师有机地融合中医临床基本理论、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更深刻地认识中药治疗的关键是从病证状态出发,从病人出发,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好药、用好药,以达到符合WHO提出的用药的四大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最终的宗旨。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1.中药治疗学的概念、任务及发展概况,药动学在中药治疗中的意义。

2.辩证与个性化给药依据与原则。

3.中药治疗原则、基本方法及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4.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中药使用原则(围产期妇女、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5.中药上市后疗效与安全性再评价标准、原则、要点。

6.药物经济学与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念。

7.药物首次剂量的选择及中药体内代谢、效应动力学特点。

(二)基本技能1.各系统常见疾病中药用药规律、给药原则及用药方案建立。

2.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类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的中药治疗及中西药合用中的注意事项。

3.中药治疗效果检测与给药方案评价。

4.中药合理用药基本要素。

六、专题研讨(一)中药治疗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

(二)中药治疗学与中药合理应用。

(三)中药体内代谢动力学与中药疗效。

(四)中药药效与经济、安全性评价。

Z-2-09:中药商品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商品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能够应用中药鉴定学及经济学原理,从商品的角度阐述中药来源、道地产地、商品规格、质量的变化规律,掌握与中药商品质量相关的基本理论及经营管理基本知识。

为执业药师从事中药商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为中药商品进行命名和分类的原则及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原则。

2.中药商业的经营特点,中药商品流通环节,中药市场的概念及管理方法,中药商品价格的相关法规及其制定方法,中药商品宣传广告的相关法规。

3.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制订及质量控制措施。

4.中药商品的包装要求、特点及中药商品的贮藏与养护方法的基本知识。

5.中药商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思路、措施等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1.应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知识,制订合理市场价格的技能。

2.综合运用中药商品鉴定、包装、贮藏与养护的方法和技术,保证中药商品质量的技能。

六、研讨专题(一)各类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意义及依据。

(二)分析影响中药材、中成药商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及探讨保证质量的各种措施。

(三)中药商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四)中成药注射剂、片剂、颗粒剂商品在流通、贮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五)中药商品的包装现状及发展思路。

Z-2-10中药分析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分析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熟悉中药材与中成药的质量和标准,能够从分析化学的角度阐述中药材和中成药检查、鉴别、定量分析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掌握对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