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
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2)让学生体会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为一篇关于苏轼的作文做好准备。
3. 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幅描绘自然美景的画作。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意识。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
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
作者将这“闲人”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
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想】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
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
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学难点】“闲”字的深蕴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作者苏轼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言文断句和朗读节奏的掌握。
3. 对文中意境的感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注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苏轼及《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析文中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6. 欣赏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文中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感悟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选择一篇其他古文,进行自主学习和朗读训练。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庭院、月光、竹柏、交横、藻荇、交映”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苏轼的生活年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苏轼的审美情趣。
(2)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活年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体会苏轼的审美情趣。
(2)对比其他诗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2)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鉴赏文章。
3. 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鉴赏和情感教育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记承天寺夜游》的基本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读出文章韵味;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类文章。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明事——析景——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资料
一、情境导入:播送歌曲《但愿人长久》,介绍苏轼,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的确,对于苏轼来说,黄州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
被贬的苦难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灵,但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豁达人生观的塑造,从而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解衣(jiě) 藻荇(xìng) 遂至(suì) 未寝(qǐn)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文学常识
1.多形式朗读
2.分类积累文言词
(1)一词多义
①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2)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②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小组合作翻译文言文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五、精读课文品悟技巧情感
1、“明事”:
问:文章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你能围绕六要素提出怎样的问题?
同学提问题,思考,明确: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与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
起因:月色如户,欣然起行。
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寥寥数语,记叙的六要素聚集了。
如何不显枯燥?要在凝练之余,味道十足。
下面,请大家通过填写的形式,来揣摩我的心理活动,体察作者言简意丰、曲折为文的风格。
欣然
..(急切访友之
.....(有点遗憾)———遂寻
..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
情)———亦.未寝(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
...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这就是苏轼的行文风格:以极少的文字,包含极多的内容。
才47字,不仅记叙得眉目清秀,而且是跌宕起伏,字字翻江倒海,句句韵味无穷。
朗读指导: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2、“析景”:
问: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
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请同学们把“如”和“盖”去掉读一遍。
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
是的,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这样美妙的夜晚,这样澄清透明的月光,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请一位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月色。
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朗读指导:读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无一月字,却句句写月。
把一用俗了的比喻句“月色如水”,化腐朽为神奇。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
3、“悟情”:
问:王国维说,“凡景语,皆情语。
”苏轼用心灵为我们拍摄了一幅照片,透过这张照片,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闲人”最能体现。
“闲人“什么意思?大家想想这里的“闲”是不是闲来无聊,无所事事啊?下面注释:闲情逸致的人!如果仅仅如此说,大家对文章的理解还是肤浅的。
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讨论明确:一声“闲人”,几多“内涵”: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悠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学生思索、笔记、形成认识。
短暂的沉默,是想让大家在这里停留得更久一些,思考得更深一些。
苏轼就是苏轼,面对命运的重创,短短84个字里,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何其洒脱!
朗读指导:读出一些复杂的情愫。
4、综合演绎:
看视频,分小组为它拟写配音词,检验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期读懂读透。
多美呀,通过你们的演绎,九百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
六、积累背诵文言文
播放多媒体画面,按画面提示进行试背,再个别背,准备下堂课默写
七、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古诗词中的月亮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2.解释加粗的词。
(1)念无与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
(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
4.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