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总结-清明节感怀征文七篇
清明节感怀征文800字(精选8篇)

清明节感怀征文800字(精选8篇)清明节感怀征文1今天是清明时节,为了拜祭祖先,我跟爸爸妈妈回到老家,一路上阳光灿烂,春风暖暖,可是爸爸似乎不怎么开心,我也就不敢太那么乐呵。
小心翼翼地跟着爸妈后面走,突然爸爸问我:“聪聪,知道清明时节的由来吗?”我摇摇头,爸爸给我讲开了:古代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清明时节即起始于节气。
汉代刘安所着《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
”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
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显而易见,清明时节是因它所处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后来,皇帝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把这天叫做寒食节(也就是今天的清明时节)。
久而久之,清明时节就成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说话间,不知不觉就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开满油菜花的田地里。
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杨柳随着春风轻舞,偶尔有几只小鸟忽的一下飞走又忽的一下飞来,给寂静的墓地带来一丝活力……来到墓旁,只见整个墓地杂草丛生,一块石头碑上刻着爷爷奶奶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时间,我算了一下,爷爷和奶奶年纪轻轻地就去世了,听爸爸讲爷爷奶奶都是十分勤劳善良的农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节约来的钱都供给爸爸念书,自己有病了也舍不得看,当爸爸刚刚参加工作,日子刚刚好起来,本该享福了,却不幸得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闷起来,难怪杜牧在诗中说“路上行人欲断魂”,爸爸跟妈妈不声不响地拔着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着……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但是两行思念伤心的泪水还是不争气的流了下来……杂草清理干净了,爸爸点上了纸钱,红红的火焰映红了爸爸的脸,爸爸凝视着一张张寄托哀思的纸钱在火中发黄,卷起,变灰……脸颊上流下了不知是泪水还是汗珠。
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爷爷奶奶磕了三个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爷爷奶奶争气,不让他们的辛劳白费……今年清明时节虽然没有雨纷纷,但是路上行人一样欲断魂……清明节感怀征文2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清明节感悟优秀作文500字

清明节感悟优秀作文500字第1篇:感悟.清明清明,我初次接触和的时候,是在很小的时候。
那年的清明节的前几天,我的同桌她没来上课,班主任在点名时说了一句,清明节到了,她去给妈妈过清明了,那一周前后,总有同学请假过清明。
当时的我就怎么也不理解,什么是“清明”,怎样过“清明节”。
为什么没见家家包饺子,也不见谁添置新衣服和新鞋子,为什么我家没有过“清明”,一连串的问题装在心里。
偶然有一天又想起。
问的同桌伤心的哭个不停,还挨了教师一顿训,我是一头雾水。
但从同桌的泪水里,隐隐约约感到“清明”的感伤。
“清明”就这样存入我的记忆。
“清明”,我再次接触的时候,我已经九岁。
我们北方的雪,在清明前后才能融化完,那年清明在泥泞的小路上,总是看到路边一小堆烧过的纸灰,还有残留的半片圆纸,有的被风吹落在枯草中,有的吹进低凹处,有一天吹在我放学的路上,我忍不住拾了起来,拿在手上琢磨,到家后还细细地寻问了祖母,才知道清明与死亡紧紧相连。
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发现了老祖母的忧伤。
我搂着祖母天真地说我不要清明,我家也永远也不要过清明,老祖母笑了。
我第三次感悟的时候,是给祖母过的第一个清明。
清明节没到,父母就开场方案了。
当时物资非常紧缺,有孝心的母亲教我们用薄薄的白纸,做成朵朵各种各样白色的菊花,放在祖母的墓碑旁。
那个清明,要数祖母的那块园地最鲜亮,惹眼。
在做花时,想起祖母给我讲清明时的语气和流露出的哀伤,一种隐隐的痛,咸咸的伤堵在心里。
从那以后,每到清明前后,就有许多人到我家讨要纸做的花,也让我体悟到了清明与思念,清明与孝道,清明与感恩,清明与生命的种种联络。
2023年,母亲突然去世,当我再次感悟“清明”时,体会到再深沉的祭奠,也不抵不过亲人在世时,那持之以恒的小小关爱。
在悲哀之余,考虑最多得是怎样让老父亲安康、幸福地生活,让我们再无遗憾。
每每清明,我总以老父亲过的很幸福,我们过得开心,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这也是母亲辛劳一生的目的,在殷殷的火焰中,我能感悟到母亲的微笑。
清明节感受优秀作文(精选11篇)

清明节感受优秀作文清明节感受优秀作文(精选11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感受优秀作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感受优秀作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当我看到这句诗句时,我总是想起了革命先烈们。
想起了刘胡兰的坚贞不屈;想起了邱少云的勇敢坚强……想起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们,他们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敬爱的革命先烈们,大家向你致敬!先烈们,是你们在国家危难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你们虽然倒下了,但更多“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声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完成你们未完成的使命;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祖国中许许多多受难的同胞们的爱化成了在战斗中努力拼搏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新中国;先烈们,是你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离开自己的亲人,离开自己的家,不顾自己的一切,就连自己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大地。
面对你们,我怎能不肃然起立?你们的辉煌业绩,深深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中,你们的事迹将化成高高矗立的丰碑,永不磨灭,永远矗立在大家后人的心中。
你们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
正是有了你们,有了你们的崇高,要了你们的奋勇杀敌,才换来了大家现在的美好生活。
要是没有你们,大家至今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想起战争年代,我的脑海里便会发现出革命先烈们那奋勇杀敌的身影,这是在那特殊的日子里,造就了你们的顽强,拼搏。
再一想现在的美好生活,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大家有了对祖国做贡献的机会。
大家有你们这样的榜样,让大家有了目标,有了信心。
大家是时代的辛运儿,大家要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记住革命先烈们奋勇杀敌的身影,记住他们为祖国,为人民抛洒热血的精神。
清明节感怀优秀散文精选10篇

清明节感怀优秀散文精选10篇清明节感怀优秀散文精选范文一清明节,一屡淡淡的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细雨纷飞,扰人心。
时时期盼着在清明节里,能回去为母亲扫坟,但是这天,一股强大的力量,一下子消除的回家的念头。
可能是孩儿的不孝,但还没想起发生过的事,泪水就会和着心雨,伴着这些年来的酸楚一齐飘满了我的天空!观景而思,叹流年如水。
驻足在人生大学阶段,凝视着这样一种快乐而完美的风景,忧叹着失去与残缺,静思着拥有与梦想,蓦然回首,慨叹之余,竟又欣逢着自己的童年光阴。
而一旦转移视线,却今非昔比。
当沐浴着那些飘来的淡淡雨滴,心好痛好痛,那清冷的雨啊,能冲刷掉我心中的苦涩的泪水吗?二零一二年里,那年,那月,母亲悄悄地走了,就这样走了,光阴匆匆,离别如梦。
我辞别的乡土,背起了人生的行囊,于异乡求学,当汽车开动的瞬间,我潸然泪下,那时我十四岁。
渐渐地,梦想中的童年,唠叨、可亲、可敬的记忆,已是渐去渐远了。
八年了,妈,你明白我多想你吗?你明白我这一路上受了多少伤,流了多少血吗?你明白,我一路走来,没有人能真正明白我的感受吗?繁琐的心事,无人问起,无人关心,也无人诉说;我一路上,迎着风、冒着雨,遍体磷伤,却只能自己悄悄地,静静地疗伤!假如您在我的身旁,我就不会如此的孤单、无助,不是吗?您就会细细地品读着我的心事,就会静静地倾听我的故事,和我一同分忧解闷,不是吗?假如您在的话……我想了好多好多的假如,却永远也无法实现,仔细想想,我还是多么的天真、幼稚啊……以前,也天真地想过,小时候,母亲为我挡风遮雨,长大了,我也要为母亲撑起一片蓝天,只可惜,眼前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了。
妈,我心中默默地祝福你,虽然这个清明节没能回去看你,但我相信,你能明白孩儿的感受,我不想流泪,是因为我长大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我不能不想你,不能不悲哀。
这个清明节里,雨好凄凉,风好冰寒……清明节感怀优秀散文精选范文二清明雨,汇成一条思念的河。
清明节感怀作文

清明节感怀作文清明节感怀作文1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清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明节就是一愊长长的画屏,生动明秀,芳香充满,香溢透心扉,虽然天空中没有我们的印迹,但我们已来过,这就是我们追求心境的安静和淡然,充实的美好和欢乐。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的节日,不能遗忘的是先辈始祖,无论何时何地,需要我们从心里永久记住这神圣的尊严,不能容忍有丝毫的对先祖的不敬。
扫墓、培土、跪拜、烧纸,也是一种寄予的哀思。
清明节是一个感恩的节日,不能遗忘的是我们的一颗中国心,一颗孝心,敬重、孝顺和赡养长辈,让他们生活得好些,生活得快乐些,这就是最好的感恩,就是对清明节的最好诠释。
清明节是一个微笑的节日,不能遗忘的是先祖的昭示,逝者已去,我们应坦然面对,感悟今朝,微笑着生活,继承和发扬勤劳的传统与和谐的家风,才是不枉负先祖的一片殚尽苦心。
清明节是一个阳光的节日,不能遗忘的是先祖的阳光,荫庶着子子孙孙的繁衍,我们心中有阳光,就是要传承先辈的遗愿,传承先贤的才智,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赢得清白和精明。
清明节感怀作文2今日,四月四号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当太阳经过黄经十五度的位置时即为清明,约为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时分天气渐渐转暖,草木日渐繁茂。
清明这天,一般有春游、扫墓的风俗。
今日一大早,奶奶就已经起床了,开头和面、擀饼,最终烙饼,入锅。
最终,一张张美味的饼出炉了。
最有意思的是自己卷饼。
“当一位美食家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这就是我亲身体验后的感觉。
下午,奶奶预备好了烧纸,还有各样各样的供品,去给老爷爷上坟。
小时候,老爷爷就非常疼爱我,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自己总是舍不得吃,都会约我留着。
如今回忆起那个时候,常会叹息道:“老爷爷如今假如还在的话那该多好啊!如今,惋惜我不能报答他了!烧纸时,就让那漫天飘舞的纸灰来寄予我的哀思吧!扫墓时,把墓扫得干洁净净的,远在天堂里的您就安眠吧!我永久都不会遗忘您对我的呵斥和关爱的!”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一首古诗: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感怀征文

清明感怀征文清明感怀征文(精选42篇)清明感怀征文篇1永远不知道爷爷长什么样子。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就是故乡山坡上的那堆长着野草的土坟。
清明去那里扫墓,奶奶常带我同去。
先是清理野草,从坟前的土坪,到坟后的水沟,奶奶的动作很轻、很缓。
总觉得那是她在为爷爷理发、刮脸。
把周围清理得干干净净,奶奶把竹篮里的祭品在坟前摆开。
卤猪肉、油豆腐、九重粿,是每年必摆的。
一边摆,一边就开始呼唤爷爷的名字,声音低而柔,仿佛是要把还在睡觉的男人叫醒,请他披衣起身吃饭。
一会儿,奶奶对着土坟拉开话匣,絮絮诉说着一年来的变化。
两个儿子家谁家又添新了,谁家又盖房子了,粮食今年分红了多少,地瓜今年收成了几担,嫁到他乡的几个女儿谁过得好,谁的孩子结婚了,甚至村子里哪条路修通了,哪里又架了一座新桥,都是她的'话题。
“奶奶,您看到爷爷了吗?他长什么样子?”对着说个没完的奶奶,我摇晃她的手,这样问她。
奶奶没有理会我,只是继续说她要说的话。
直到觉得该说的话说完了,她才对我说,“你爷爷长得很高呀”。
她告诉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才三十出头,由于是途中遭土匪殴打而死的,临时连做个棺材都来不及,只好把原来准备给曾祖母的棺材用来为他入殓。
按常规尺寸做的棺材,居然装不下他的躯体,后来只好把棺材头尾的木板削薄,才能勉强把他装进去。
可以想象爷爷生前是很高大的,所以他能经常独自赶着驮货的骡马,往返于通往城里的那条密林夹道的山路。
靠自己的力气,养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七口。
清明感怀征文篇2春风十里,梨花风起,荞麦青青——这是清明节气的物候。
对阡陌纵横的中华民族来说,清明是刀耕火种的一个节气;对忠义文明的道德中国来说,清明是缅怀先烈的一种祭拜;对许多上班族而言,清明是外出踏青游玩的节假日;对于商家来说,清明是一个“巧立名目”的噱头……旧时,人们扫墓要携带酒食果品,还要烧纸钱,有的还要放鞭炮,为坟墓培上新土,并插上柳枝。
如今,扫墓还是照样扫墓,祭祀品却越来越新鲜了。
清明节感想(精选19篇)

清明节感想(精选19篇)清明节感想篇1今年的清明跟往年有些不一样,风和日丽的,远不像杜牧笔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也出奇的好走,没出现被刺扎到,脚底打滑而摔一跤的杯具。
看来今年老祖宗心境不错啊,不想刁难我们,等下要多许几个愿!来到老祖宗“家门前”磕了几个头后便四处转起来。
却在老祖宗家“后院”发现一条小溪,里面有几尾红鳞鱼在游动,我大喜,立即捉了一条篡在手心,仔细观察。
不料被爷爷发现了,他大声说道:“快,把老祖宗的东西放回去,死人的东西不吉利!”我哪舍得,眼珠子咕噜一转,走到老祖宗“门”前,鞠了一躬:“多谢老祖宗赐宝。
”爷爷气坏了,我见情景不妙,之后说“可是,晚辈可使不起。
”说完,便把鱼放了回去。
爷爷摇摇头:“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比他还皮的孩子。
”拜完了二叔公、太奶奶、太婆婆、太公公······一大堆墓地之后,最终走到一座新坟前。
那是奶奶的坟,她在去年的时候,被发现患了白血病,不久便去了。
我此刻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和爸爸、妈妈十万火急地赶回家中,可惜还是晚了,站在奶奶的遗体前,看着她,她已经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脸上有一丝笑容,可眉头仍然紧皱,像是在等待某个人,这时姨奶奶冲了进来,紧紧抓住我的手,含着泪,激动的说:“我的好姐姐,她到死都在念叨着她的大孙子!”我的心狠狠地揪了一下……“呀”一只鸟从坟头的那棵杏花树上飞了出来,惊落了一地杏花,也打破了我的回忆,看着遍地杏花,一滴泪落下来,啪。
我苦笑了一下,自打五年级以来,今日好像是陪着奶奶时间最长的一次。
我站起来,轻轻的说:“奶奶,明年大孙子再来看您。
”爱,不能迟到,别让清明成为一生的遗憾!清明节感想篇2又是一年清明,这是一年中第五个“节气”,意味着“清澈”与“光明”,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世间万物一片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给人活力,更给人以期望与干劲。
每逢这一天各地的人们借着假期扛着锄头、提着铁锹、挎着竹篮,带着家人上坟地给故去的亲人祭扫,挂上民间俗称的“清明吊子”,修一修坟头,拔一拔杂草,还烧点纸钱,放一些炮仗,在这一过程中伦理孝道、敬天法祖的传统在每个人心中又得到一次强化,并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清明节感悟(优秀10篇)

清明节感悟(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明节感悟(优秀10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感怀征文七篇
【篇一】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宋·程颢《郊行即事》)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苏,在这春暖花开之日,春游最盛。
人们在扫墓祭祖之后,便踏青郊游嬉戏,去拥抱这时节的大好河山,乐游忘归。
这种习俗的形成,不仅是清明本身,还与上巳节的加盟有关。
上巳节,也就是三月三,古人在这个时间,会去踏春、祓禊、采摘、观赏等。
所谓祓禊,就是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论语》中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个时候的情景。
上巳节的加盟,使得清明节的文化娱乐活动更为丰富,文化内涵也大大加强。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宋·欧阳修《采桑子》)这首词所写的,就是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景象。
清明时节踏青郊游的习俗,在宋代已经成为一种大型的活动,当时汴京清明踏青,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明清之时踏青习俗依旧兴盛不衰,成为重要的节日习俗而不断流传。
除了踏青,清明节的文娱活动还有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拔河、斗鸡等等。
在清明节,人们放风筝,并将放高的风筝割断线,风筝随风而走,象征着自己的霉运或病气也都随风而逝;人们荡秋千,享受飘飘若飞的趣味;在郊外开展蹴鞠
比赛,交相竞逐,放松身心……“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人们将各种情感寄托于丰富的活动,在清明节中尽情展示。
古代的画家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题材,展子虔的《游春图》,就画出了人们在明媚春光下去山间去河边踏春游玩的情景,或骑马,或步行,或荡舟,饱览春色,流连忘返,透露出盎然春意。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描绘了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热闹景象。
应该说,清明节是一个缅怀与拥抱的节日。
人们缅怀,缅怀先人也感悟生命;人们拥抱,拥抱春天也享受生活。
一个清明节,既有扫墓祭祖的悲伤,又有踏青郊游的欢乐,生与死、哀与乐就这样融合在了同一个节日之中,于自然的兴衰枯荣之中体味着人生的况味。
【篇二】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它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活跃生命,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在当代社会,清明礼俗的传承创新体现在着重培育感恩情怀、提升生命伦理意识;贯彻环境保护理念,调整更新传统祭祀方式;亲近自然,拥抱生命的春天等方面,只有我们主动进行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天时”与“人时”的融合
清明是传统社会节气、节日合一的重要时间,“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
“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在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就承载了这一古老的祭祀传统。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
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
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古已有之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纯粹属于自然时间的性质。
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古代天人合一理念,在节日生活中得到落实与传承。
祭祖与踏青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社会的重大春祭节日。
清明真正体现天人合一观念。
清明节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亲近自然、珍重生命。
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清明虽然晚出,但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对于祖先的祭祀我国向来十分重视,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后为春祠)之礼,当时尚无墓祭的礼俗,要祭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为“尸”的神主在宗庙祭祀。
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渐浓,《孟子》记述的齐人乞食墓间的故事,似可证明,但对于身份低微、财力薄弱的庶民阶层来说,并不普遍。
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因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观念日益深化,人们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
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
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
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
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寒食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项目,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逊色于寒食的话,那么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习俗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
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有民谚“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祭祖扫墓都显得非常热闹,古代帝王宫廷祭扫陵墓的声势与排场自不必说,就是一般百姓也是提篮担盒、携纸将烛,竞上墓地。
上坟祭扫,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
唐代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
这种因禁火而改变的祭祀习俗在当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但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它在后世已不禁火的环境下仍然流传,挂钱成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一。
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再说清明本来就是钻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一炉香”,自然有它的灵应。
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
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活动。
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
唐人就很在意这种习俗行为,“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由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
现在某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
清明祭扫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的确不能等闲视之。
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
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
在祭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