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Ⅱ散文阅读考点理解词句含意题型理解句意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二散文阅读讲义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二散文阅读散文之所以难读懂,就在于形散而神聚。
怎样将“散形”用“线索”串起,透过“散形”聚焦“主旨”,这是一个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的问题。
具体来说,应当具有三种意识。
一、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一)整体阅读意识整体阅读是散文阅读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阅读一篇散文,首先必须大致了解散文结构,知道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线索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
(二)段落摘要意识段落摘要就是要摄取散文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
要针对散文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散文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找出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三)提取线索意识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散文的思路。
一篇散文,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
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综合考查形式看,散文的考查呈现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鲜明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的散文作品。
(2)考查重点。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a、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b、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e、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1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

第2节 散文阅读 二轮任务结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考生在散文阅读的答题中,得分率普遍低于小说。
容易出现以下失误:1.散文结构:布局谋篇找不到切入点,句段作用分析不透。
2.散文语言:语言之妙赏析不透,语言特色界定不准。
3.散文特定信息归纳概括:概括不准,要点不全。
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意蕴解读不全,内蕴理解肤浅。
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重点强化散文阅读和解题能力。
特别是上述几个常考点,要从审题、答题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突破,以做到审题更加精准,答题更加规范。
散文阅读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
自评内容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1.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我了解二者的区别,因此遇到散文阅读题我不会紧张“√”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2.我知道对散文思路结构的考查侧重于整体的谋篇布局,行文线索是考查的重点3.对于分析句段作用的题目,我会从它的内容特点、位置特点及表达特点三个角度去思考4.遇到概括主旨类的题目,我会特别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对比较含蓄的文章,我会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进而提炼中心主旨5.对词语的赏析,我会分析用词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对句子的赏析,我会从语言、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及结构等切入,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6.我知道散文中的人物不像小说人物那样丰满、立体,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但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小说中是基本一致的7.我知道散文的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它是作者抒情讲道理的主要载体8.我知道赏析散文的艺术技巧,除了赏析散文的语言本身的美之外,还可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9.我知道散文的意蕴不等同于散文的主题思想,它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10.分析主旨意蕴,我会立足于文本,借助于标题、关键词句、作品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第一步:审标题,明对象,掌握解读钥匙。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方法步步为营,夯实基础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前,考生首先要选择一本和高考《考试大纲》结合比较紧密的专题复习参考书。
书不在多,而在精。
考生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然后详细、系统地学习、练习。
选好资料后,考生就应根据高考《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复习了。
这里的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看,二是做。
看,是看对高考考点的讲解。
考纲上的规定和要求是大概的、笼统的,而在复习时考生要将考点细化。
做,是指做和高考考点有关的习题。
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看的内容,所以看是根本,是基础;做是手段,是方式。
看是第一性的,做是第二性的。
而对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则要画出来反复看,做题时要善于总结,要注意方法。
专题复习是第二阶段的关键,这也是整个高三复习中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
而这一阶段的复习内容有的考生觉得单调,枯燥,乏味,有的考生在进行复习时只喜欢看某一专题而不喜欢看其他专题,甚至有的考生在专题复习还没结束时就急不可待地进行第三轮复习等,这些做法都是应该规避的,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全面夯实地掌握考点,在实际考试中会因为有所偏颇而导致失分的。
因此,考生要学会在枯燥乏味中寻找乐趣。
要相信,只有通过这么步步为营,才能夯实自己的基础,只有基础夯实了,到第三阶段做起综合试题来才能游刃有余。
诗词鉴赏复习复习要点:①介绍读懂诗词、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的方法。
②系统介绍常见的诗词艺术手法。
③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术语,提高其鉴赏诗词的能力。
复习措施:①选择经典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读懂诗词的方法。
②将诗歌按内容(风格)分类鉴赏,让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一些规律特征。
③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掌握一般理论,诗歌体裁(古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诗歌题材(怀乡、思友、征旅、怀古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常见意象等,要求对理论消化掌握,不能只停留简单记忆。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Ⅱ散文阅读考点理解词句含意题型理解句意

提
考
考
题 ·
题型二 理解句意
能 ·
以
以
题
题
觅
试
法
法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 1《比邻而 居》),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 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 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 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 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 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 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 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 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 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 说再织几件。
【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 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 绚烂与明净的平衡。(每点 2 分)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7篇)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7篇)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篇1文字表达答题技巧讲解:首选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六大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①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语段压缩题】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其次数,其次对,最后是理。
【语句扩展题】答题技巧: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以重点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
例如,2023年高考(微博)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
【句式仿写题】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
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5大题现代文阅读一Ⅰ小说阅读考点4探究

考点四探究(202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会明?),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六月来了,战争没有爆发,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
2分该生不能从多角度展开探究,探究单一。
探究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联系全文来看,可以从“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喂鸡的幸福感〞“思想的提升〞“生命变得更加立体〞等多角度展开。
位置,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
第⑦段“微笑的意义〞所在的句子前半局部说“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一;第⑦段倒数第二句“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二;第⑦段第二句“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里不再只有战争,而是变得更丰富了,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三;第⑥段末句“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说明会明的思想由“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转向不愿战争发生,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四。
根据对这些提示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概括作答。
【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5大题 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专题卷2

散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扬州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菩提本无树熊召政①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
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湖北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
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
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③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
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
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
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支英雄的山。
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④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
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
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漱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⑤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
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
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
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⑥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獦狚”,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
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房做苦力。
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二理解句意(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比邻而居》),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使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
1分该生没有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含意。
画线的句子中,“艾草味”指端午等传统文化,“所有的气味”指不同的生活状态,“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指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该生没有抓住这些关键词的深层内涵,以致漏掉要点丢分。
(短板一:不能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含意)学生乙端午节到了,家家都过起了节日,空气里充满了艾草味,压倒了一切气味。
2分该生没有结合所在段落甚至主旨理解句子的含意。
画线句子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该生只答出了画线句子的表面意思,没有答出其深层意蕴。
(短板二:不能结合所在段落甚至主旨理解句子含意)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意蕴的理解。
端午到了,生活状态、风格迥异的各家在这一天却都弥漫着相同的艾草味,在表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的同时,也暗含着对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艾草香中,仿佛油垢也一点点消除,空气都被洇染成青色,艾草的熏烟将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都进行了升华,从而使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每点2分)一、“套模板”“抓关键”理解句子含意(针对“短板一”)1.据类型,套模板(1)含蓄句―→注意上下文与之相呼应的阐释句或关键词,揣摩语句的感情(主旨)因素,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如比喻、双关、象征手法的运用等。
(2)衔接句―→理解时必须搞清其在文本中的位置,明确其在文中的地位,如过渡、总领、总结等作用。
(3)修辞句―→把握修辞的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
(4)主旨情感句―→根据文章内容的归纳,结合文章结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和标题,整体把握句意。
(5)结构复杂句―→要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词“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
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二、“内析外联”理解句子含意(针对“短板二”)1.所谓“内析”,就是审视句子内部,一看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二看句中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用了修辞手法等,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就明确主谓宾是什么,是复句就了解层次、关系又是什么,看句子的结构,决定了句意有几层要点,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
2.所谓“外联”,就是审视句子外部环境,一看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二看所在的段落甚至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的;三看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谁说的,都别忘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专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20332046】女织王开岭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
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
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
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
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
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
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
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
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
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
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
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
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
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
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
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
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
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
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
”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那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
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
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
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
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
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
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
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
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
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
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
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
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
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
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
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
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
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
那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
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
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
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1)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意的题目,句子含意要注意区分句子的类型,这两句分别为修辞句和情感句,答题时找到本体和情感,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作答。
【答案】(1)运用比喻,表现了作者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
(2分)(2)对于善感的心灵,消失的“女织”让人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让人遗憾。
(2分)2.结合全文,探究“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的内涵。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探究的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所以答题时要结合作者的看法和文章主旨进行探究。
【答案】(1)表现了作者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2)暗示了绝症母亲的美好愿望很可能会落空;(3)对“女织”时代以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4)对现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