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学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内语段阅读。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选段中“理所当然”的意思是()A.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B.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
2.人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事例,突出了乡亲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4.走搭石时见到的情景当然不止这两个,还会有哪些情景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
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
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1.画“”的句子属于___,体现了___的高贵品质。
2.从画“”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__”可以体会到海力布牺牲自己救乡亲们的坚定决心。
3.联系全文,说一说海力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课内阅读专项检测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课内阅读专项练习一、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景阳冈(节选)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
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
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
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本文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大名著是《》《》《》2.根据课文将下列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踢轮揪提打劈3.画“”的句子中加点字“般”的意思是。
这“三般”写出了大虫的。
4.选文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为什么要这样写?二、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春恋。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项练习检测题及答案(含四篇短文)

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题训练检测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每当林巧稚回忆起她中小学时期的生活,总要称赞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独尝供佰佳脂簧拌伪饱镰立思考。
比如上地理课时,老师就把她们带到海边,在海滩上做地形的沙盘。
大家边玩边做,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经久不忘。
林巧稚从小对生物课就有很大的兴趣。
有一次,老师上生物课时,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绿色的。
”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不少同学答道:“椭圆的。
”生物老师胸有成竹,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她们带上山去,采集各种树叶标本。
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
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的都有。
一堂生物课结束了,林巧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像“树叶是绿的”那么简单,因而自己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异口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胸有成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主要叙述了,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通过几件什么事例来称赞老师注重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林巧稚通过生物课体会到的人生哲理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吗?一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五年级2022年部编人教版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理解真题(含答案)

五年级2022年部编人教版下册语文课内阅读理解真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阅读《四季之美》,回答问题。
春天最美是黎明。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
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或×表示。
(1)文中写了“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个时间段,选材视角独特。
(______)(2)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用静态描写春天,用动态描写夏天。
(______)(3)写秋天的黄昏,作者用“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落山的动态过程。
(______)(4)作者喜欢冬天的早晨,是因为能看到雪落或遍地铺满白霜的美景。
(______)2.试举一例,说说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感受很细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在怎样的景致中有过心旷神怡的感受?把这个景致生动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牛郎织女那天下午,王母娘娘喝千年酿的葡萄酒,多喝了点儿,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看样子不见得马上就醒。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课内外阅读理解培优提升(附答案)

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第1课《古诗二首》【课内阅读】(一)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村(cūn chūn )居(jū jǜ)醉(zuì zhuì )散(sàn shàn2.《村居》的作者是( )朝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 )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 )的情景。
3.诗歌用一个“_______”字,一个“______”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4.给词语选择正确的注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村居( )①在乡村里居住。
②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 )①柳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②春风吹拂着堤岸上的杨柳。
(3)春烟( )①春天的烟雾②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的雾气(4)醉( )①喝醉②迷醉,陶醉。
(二)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
A.贺知章B.高鼎2.《咏柳》中“咏”的意思是()。
A.唱B.用诗词等来叙述3.“丝绦”在诗中指()。
A.用丝织成的带子B.细长而柔嫩的柳枝4.裁出细叶的是()。
A.剪刀B.燕子C.春风5.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风比作______。
在我眼中,春风还像__________。
【类文阅读】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中描写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 )(2)第三句写的是静景,第四句写的是动景。
这两句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 )3.请再写出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找春天》【课内阅读】(一)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综合练习(含答案)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1)填空。
山色______ 山形______ 溪流______(2)本段中把野花比作______、______和______。
(3)本段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方法。
()2. 阅读下面的短文,做一做后面的练习。
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
小岛的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
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又好似一块无暇的翡翠;湖水映着蓝天,好像一条艳丽的蓝纱巾,映在水中的山、阁、桥、树就像纱巾上的点点花纹。
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
那小岛好像翡翠中间镶嵌着的一颗光彩照人的珍珠,群山上的青松好像是卫护着托盘、翡翠、珍珠的钢铁战士。
那一座座小桥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
阳光普照,如同一湖碎金闪闪烁烁;微风拂来,好像一匹绿缎徐徐展开。
福海湖映山,山环水,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1)给这篇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围绕——______ 秀丽——______(3)作者写湖水时,分别把湖水一一比作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5)群山上的青松好像是卫护着托盘、翡翠、珍珠的钢铁战士。
这句话把______比作______。
(6)文中主要写了福海的______美和______美。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猴子救小白兔一天上午,小白兔在田野栽(zāi)白菜。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重难点检测卷-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3单元课内阅读重难点检测卷1(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课内阅读。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_________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_________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1.快速阅读,准确把握信息。
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园子里只有一棵大榆树。
B.实际上,园子里共有三棵树。
C.因为我不喜欢果树,所以把果树砍掉了。
2.文段在描写昆虫的时候,主要是抓住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的,同时用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边读边思考,画“”句子是从_________和_______的角度来描写大榆树的,写出了大榆树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读一读,认真答题。
月是故乡明(节选)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2020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海上生明月四周都静寂了。
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
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
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
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
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
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
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
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
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空,就成了一轮皓月。
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
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
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
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
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
我们吃过晚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
这红灯并不亮。
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
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
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
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问绕着一根黑带。
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空。
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凉爽——______ 黯淡——______(2)作者在文中对月亮的不同称呼,有一轮______,一轮______,一轮______,表现出月亮______的特点。
(3)“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这句话中,作者的情感是________。
“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这句话中,作者的情感是________。
下面四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
一、阅读《古诗三首》选段,回答问题。
(一)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夸张B.比喻C.拟人
2.想象一下,写出诗中孩子们的情感变化过程:()→()
3.这首诗后两句的诗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陂:________ (2)寒漪:_______
(3)腔:________ (4)信口:_______
2.“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字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写出了牧童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祖父的园子》选段,回答问题。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1.下面四字词语能形容祖父大笑的一项是()。
A.哄堂大笑B.眉开眼笑C.开怀大笑D.笑逐颜开
2.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
3.选文写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和等几件事,由此可以看出“我”在祖父园子里。
4.“这不是一样的吗?”这句话中“我”认为_____和_____是一样的,说明了“我”因年龄小而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多次写到祖父的笑,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祖父在园子里的劳动本领高超,瞧不起“我”。
B.写出了祖父老实、没有脾气,这是对“我”的一种溺爱。
C.写出了祖父的和善与富有爱心。
D.说明祖父生活很乐观,每天总是笑眯眯地劳动。
三、阅读《月是故乡明》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却到处都是。
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
....,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乐此不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在选段中“此”指的是________。
2.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
A.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B.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C.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D.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梅花魂》选段,回答问题。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偶尔——()唯独——()训斥——()
2.选文的前两句通过“不甚在意”和“分外爱惜”的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
3.用“____”画出选文中描写外祖父动作的句子。
4.“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
_____________;“我”奇怪是因为____________。
5.“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墨梅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是有气节的中国人的象征,是不容玷污的。
参考答案
一、(一)1.B 2.快乐失望 3.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二)1.池岸水中的波纹曲调随口
2.“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3.“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牛,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4.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5.示例: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山村舒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1.C 2.C 3.栽花拔草盖菜种铲地非常自由、快乐 4.谷穗狗尾草分不清它们 5.C
三、1. 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夜晚摇知了 2.ABCD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四、1.有时只有呵斥 2.对比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视与喜爱 3.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4.“我”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很不高兴那幅墨梅图怎么就那么重要呢?难道比古玩还值钱吗?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