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近年来,历史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下面是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是指:A. 商朝时期B. 夏朝时期C. 东周时期D. 战国时期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以下哪个学派主张“仁爱为本”?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3. 唐朝时期,以下哪位皇帝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宗,自己被称为圣祖?A. 唐太宗李世民B. 唐高宗李治C. 唐肃宗李纯D. 唐精宗李泰4.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A. 社会主义革命B. 反帝反封建斗争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5. 下面哪位不是20世纪中国的伟大领导人?A. 邓小平B. 毛泽东C. 周恩来D. 曾子二、简答题:1. 解释“天人合一”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意义。

2.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夏朝的政治制度。

3. 描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进行的一些重要政治改革。

4. 解释“二战胜利后中国的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了内战”。

5. 举例说明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和效果。

三、论述题: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变革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伟大的变革,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就下列事件进行论述,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意义:1. 辛亥革命2. 五四运动3. 文化大革命四、解答题:1. 请概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和影响。

2. 以清朝为例,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3. 论述“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对于中国都城的选择,请分析古代中国各个王朝都城的变迁和背后的原因。

答案请自行查找教材或参考历史相关书籍哦!通过以上的练习题,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 D.世袭制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

这说明分封制度(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历史练习册高一答案

历史练习册高一答案

历史练习册高一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B2.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在哪个朝代发明的?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3.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A. 李世民B. 武则天C. 李白D. 岳飞答案:D4.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A. 泉州B. 广州C. 上海D. 天津答案:B5. “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哪个地区提出的?A. 香港B. 澳门C. 台湾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6.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发生在_________朝。

答案:汉朝7. 明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_________。

答案:海禁8. 清朝末期,中国经历了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即_________。

答案:辛亥革命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被称为_________。

答案:抗日民主根据地1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_________社会。

答案:社会主义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

答案: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的政治局面。

这一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

12. 请简述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

答案: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1861-1894年)的一场以学习西方科技、发展工商业、建立新式军队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运动。

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的衰落。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练习册刷题

高一历史练习册刷题

高一历史练习册刷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广泛使用B. 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 秦朝时期,实行了“均田制”D. 汉朝时期,出现了“屯田制”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哪位皇帝的政策?A. 汉武帝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光武帝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以下哪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A. 军事实力的提升B. 政治制度的稳定C. 文化艺术的繁荣D. 经济结构的变革二、填空题4.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_________,它在_________时期修建。

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_________。

三、简答题6. 简述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7. 论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8.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明朝初年,由于海寇猖獗,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材料二:明朝中期,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地区经济萧条,对外贸易受阻。

答案:一、选择题1. C2. A3. B二、填空题4. 都江堰,战国时期5. 丞相三、简答题6.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包括: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友好关系;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唐朝的宗教、艺术、科技等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论述题7.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限制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使得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处于被动地位。

五、材料分析题8. 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防止海寇的侵扰。

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沿海地区的安全;但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沿海地区的经济萧条,对外贸易受阻,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

高一历史练习题

高一历史练习题

高一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③构织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④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从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A.推行郡国并行制 B.逐步削弱王国势力C.实行州县两级制 D.大力实施行省制度4.东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措施是A.不给武将实权 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C.推行察举制 D.完善中央监察制度5、北宋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的主要意义是A.提高了文官的政治地位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人C.提高了地方的工作效率 D.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B.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C.西汉中外朝制度创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完备D.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7.下列与鸦片战争爆发有关的历史因素是①清朝统治危机四伏②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加紧资本原始积累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④中国的禁烟运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抗战时期,民族资本萎缩、官僚资本膨胀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侵略B.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C.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海外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9、《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10.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B.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C.西方各国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D.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11、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中共三大的召开 B.五四运动的爆发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北伐战争的开始12.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B.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C.农民要求实现合作化 D.农业生产协作的客观要求13、“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最深刻教训是必须A.坚持民主法制建设 B.借鉴西方民主制度C.保障人民的选举权 D.大力发展国民经济14.公元前8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城邦。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类社会起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起源的开始B.人类社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C.人类社会起源于农业的发展D.人类社会起源于城市文明的兴起2.下列关于夏朝的说法,错误的是()A.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B.夏朝的创建者是大禹C.夏朝是远古时代的传说D.夏朝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导3.下列关于商朝的说法,正确的是()A.商朝的创建者是汤B.商朝的社会经济以牧牛业为主C.商朝的经济发展推动了青铜器的制造D.商朝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王朝4.下列关于西周的说法,错误的是()A.西周的统治者采取封建制度B.西周的政权建立在军事贵族的基础上C.西周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D.西周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5.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指的是()A.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B.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和汉朝时期D.春秋时期和东周时期二、简答题1.简述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差异。

2.概括夏朝的起源和特点。

3.简要描述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特点。

4.简述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特点。

5.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1.从新石器时代到夏朝的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些特点得到了突出体现?2.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论述商朝的特点和贡献。

3.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关键时期,请论述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对中国封建社会演进的重要影响。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请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高一(必修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必修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必修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2. 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3.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

赵佗、任嚣()A.定期朝觐秦始皇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按受秦始皇任命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4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5.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6.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C.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8.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它负责管理()A.起草政令B.审核政令 C.全国军事D.行政事务9.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恩荫制10.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历史试题高一

历史试题高一

历史试题高一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A. 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初,英国是其发源地。

B.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机器工业的出现。

C. 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

D. 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影响。

2.下列哪个纪元是罗马帝国繁荣时期?A. 古代埃及时期B. 古希腊时期C. 古罗马时期D. 古巴比伦时期3.以下哪个事件促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A. 法国大革命B. 美国内战C. 波士顿茶叶事件D. 俄国十月革命4.下列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B.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鸦片战争由中国自己发动。

D. 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

5.以下哪位人物对现代化的推动有着重要的影响?A. 孔子B. 马克思C. 孙中山D. 凯撒大帝二、填空题1. 1750年至1850年期间,英国发生了____(填事件),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是____年。

3.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____年,后来建立了苏联。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是____年。

5. 中国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成立于____年。

三、判断题1. 工业革命是从农业革命开始的。

()2. 美国独立战争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3.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

()4. 鸦片战争是中国起义农民自发发动的一次战争。

()5. 文艺复兴运动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在欧洲兴起。

()四、简答题1. 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有哪些?2. 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3. 解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4.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5.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五、论述题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以下问题: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意义。

六、综合应用题请你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写出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包括此人的生平、成就及对历史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题训练4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一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这些特点的成因。

答案:【解答】(1)第一小问,“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故答案为:(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

成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点评】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42、(12分)材料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颇有分歧。

第一个学派主张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起点。

这一学派的中国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起点,此后的中国历史便主要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

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则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之凶恶的缩影,它把“半封建”的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第二个学派对以鸦片战争作为一个新时代开端这一观点提出挑战。

他们认为:以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期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更恰当。

因为,就内部事态而言,该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和清王朝的建立;就外部局势而言,这一时期西学开始传入中国。

他们争辩说,尽管西方的影响在19世纪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但这只不过是两个半世纪前业已启动的进程的延伸和强化而已,而且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多年的时间,也难以体现一部四千年历史的近代时期。

此外,界定近代中国起自于1600年前后的做法,可以使近代中国的开端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概括材料中的其中一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12分)(要求:提取材料中蕴含的观点,运用相关史学研究理论,对观点论证说明,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中国学者认同将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开端。

论证:他们都认为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开端,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中国学者侧重列强侵华的破坏性,西方历史学家则强调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强调列强破坏性的同时,指出了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即“半封建”的一面。

观点二:一些学者认同以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论证:他们认为这一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清王朝的建立以及西学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就已经开启;如果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则无法体现4 000年历史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开端于1600年前后,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符合全球史观。

42、(12分)材料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

……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材料表明政府在经济发展早期需主导经济,能推动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政府必须减少干预以推动经济发展。

从以上两个角度中选其一进行论述,若论证政府在经济发展早期需主导经济可用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推行重商主义的史实,新中国建立初国家实施一五计划来推动工业化的史实,也可用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等史实进行论证;若论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政府须减少干预,可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推行自由主义的史实,70年代经济“滞胀”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史实,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一观点: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3分)论证: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所以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9分)(答出两点史实即可,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示例二观点:弱化政府的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

(3分)论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弱化政府干预,市场活力得到提升,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所以政府干预一定程度的弱化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9分)(答出两点史实即可,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A.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桿卫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2、1698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代表英国与别国政府谈判,签订了反法联盟密约,但这么大的事情直到1700年才为议会和政府所知晓。

尽管议会表示不满,但威廉却行之泰然,认为这次行动并未明显超出他的特权范围。

威廉的这一做法实质上反映了()A.议会主权原则在英国尚未确立B.王权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被削弱C.国王议会共享权力有历史渊源D.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形同虚设3、与法国革命相比,英国革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

革命的目的不是创建一个新社会,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不是来自近代的民权思想或者自由理念,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B.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C.英国议会政治不具备民主性质D.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4、英国光荣革命前,内阁是国王的高级咨询机构,并无实权。

威廉三世即位后任用两党人士入阁参谋,但由于政见不同,内阁成为吵架的场所。

1693年开始从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阁,提供咨询意见。

这些变化()A.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手中B.有利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使内阁成为英国政治权力中心D.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解答】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国王权力被内阁所掌握。

B.议会中的多数派进入内阁,能够参与行政和决策,这就为后来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C.英国的权力中心是议会。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的特征是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和法律的制约,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5、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

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

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

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

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

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A.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B.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C.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D.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6、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接任首相,用封官许愿、售卖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造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

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A.尚未确立议会主权高于王权B.立宪政体未能有效限制王权C.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D.责任内阁制政府名存实亡7、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这一变化有利于()A.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C.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D.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8、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教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

除非多教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

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放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