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

合集下载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精选16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精选16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精选16篇)额尔古纳河右岸优秀读后感篇1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

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

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

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

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

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

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

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

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

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

当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

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

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

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

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

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

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

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

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

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篇一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最近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哎呀妈呀,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这本书就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卷,把鄂温克族的生活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眼前。

我可能一开始就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读的,想看看那神秘的部落到底是啥样。

可看着看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书里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那么鲜活,好像能从书里蹦出来跟我聊天似的。

妮浩,这个善良的萨满,每次救人都要牺牲自己的孩子,这得多纠结啊!我就在想,要是我,我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吗?也许不能吧,我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么伟大。

还有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描写得简直绝了!我仿佛能闻到那清新的空气,能感受到那微风拂面的温柔。

那额尔古纳河的水,哗啦啦地流着,好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情也跟着起伏不定。

一会儿为他们的欢乐而开心,一会儿又为他们的苦难而难过。

这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得很!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比起来,到底是更好还是更坏呢?我们有了高科技,有了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物质,可我们是不是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呢?比如那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纯粹热爱。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真的让我思考了好多好多。

也许,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所在吧!篇二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五味杂陈的,不知道该咋形容。

我觉得吧,这本书就像是一杯烈酒,刚开始喝的时候,只觉得辣嗓子,可等你慢慢品,那种醇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书中描绘的那个世界,对我来说太陌生了。

鄂温克族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都和我所熟悉的完全不同。

可奇怪的是,我却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好像我也生活在那个部落里一样。

我一直在想,他们和大自然那么亲近,是不是比我们活得更纯粹呢?我们整天忙忙碌碌,追求着所谓的成功和财富,可到头来,我们真的快乐吗?也许,像鄂温克族那样,简单地生活,听从内心的声音,才是真正的幸福。

书里的爱情故事也让我很感动。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互帮互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互帮互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互帮互助《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互帮互助》篇一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感觉自己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又有些混乱的梦境之旅。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打开它,里面的故事像星星一样多。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有点懵,那些鄂温克族的习俗、那些长长的名字,搞得我晕头转向。

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不知道出口在哪里。

但是呢,当我和同学们开始互相交流读后感的时候,哇塞,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有个同学说,他觉得书里的驯鹿就像是鄂温克族的精灵,这个比喻简直太酷了。

我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我就只看到驯鹿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感觉自己好笨哦。

然后我就说,我觉得鄂温克族的生活就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悠扬却又带着淡淡的忧伤。

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那种被认可的感觉,就像是中了小彩票一样开心。

我们在讨论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意见。

比如对于妮浩萨满的做法,我觉得她很伟大,为了拯救别人的生命,牺牲了自己孩子的生命。

可是有个同学却说,他觉得妮浩萨满这样做有点残忍,对自己的孩子不公平。

当时我就懵了,这可是我从没想过的观点啊。

也许他说的有道理呢?我开始犹豫了。

但是我们并没有吵起来,而是继续讨论。

我就说:“可是她作为萨满,有拯救族人的使命呀。

”他又说:“那她的孩子就不是生命了吗?”这就像一场思想的拔河比赛。

我们还聊到书里描写的森林,那森林就像一个神秘的巨人,守护着鄂温克族。

我们分享着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我说起了伊芙琳和坤德的故事,感觉他们的婚姻就像是被命运捉弄的小船,在生活的河流里飘摇。

有个同学则说起了那达苏和妮浩的爱情,说那是黑暗中的一抹温暖的光。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新的看法,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想法。

互帮互助的读后感交流,就像是一场头脑的狂欢派对。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来,然后大家一起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有时候我们会偏离主题,说起自己的一些经历,比如我说起我去山区旅游,看到那些少数民族的生活,虽然和鄂温克族不一样,但也有那种对大自然的敬畏。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通用20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小说读罢,放下案头。

读这个小说用了半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好的小说魅力就在此,总让人迷恋其中,不舍离开。

因为自己去年也曾去过离额尔古纳河不远的地方,小说中提到过的金河、满归我都亲自到过,自己在大兴安岭深处了呆了好几天,虽说现在没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壮的树木,甚至小说中提到的各种狍子、鹿甚至水獭都没有看见过,但是走在大兴安岭林区中间,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的一种静谧感。

以至于读了迟子建的小说之后,产生深深的共鸣。

小说中通过一个年逾古稀的老酋长的女人的口吻,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渺小的鄂伦春氏族的集体生存的画面,虽然“我”的描写并不是很圆润,但她却是在讲她百年来的见闻,而这个见闻正是这个以游猎为主的民族的生存变迁历史。

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小说也是加入了创作的成分,但是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说流露出来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

小说里的人物尽管受了些现代文明的影响,在原始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状态。

而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没有经历过任何现代文明粉饰过的,他们既敢爱敢恨,达西可以抛弃家人跟一个刚刚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现在对手面前;他们也可以在了解自己过错之后而挥刀自宫(抱歉,小说里的鄂伦春人名字都记不住,但是看到之后会对上号);妮浩萨满明知道救人会失去自己的孩子仍然不忘记自己的`操守……总之,他们就是把对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而又会在整个大家庭中充当自己的角色,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

就像作为族长的拉吉达让伊芙琳在平分出来的肉先挑,她挑了两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个人的任务分工都很明确,男人们总是愿意出去打猎而把猎物等量的分给氏族里的每一个人。

小说中描写的鄂伦春人生活是那么的和谐,虽然没有强大的物质生活保证,可是他们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那么贪婪,一味的剥夺他人的生存空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大兴安岭那片广袤的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人,才是最懂这个地方的。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女作家,她是多么的喜爱这片白山黑水和这片古老的原始森林。

饱含深情的描述在书写着这片神奇的地方和神秘的古老民族中发生的事。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一个古老而饱经沧桑的声音开启,叙述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变迁,人员更迭。

刚读到这里时我眼前始终出现的是坦泰尼克号开始时老年露丝缓缓的叙述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大明宫词开场那缓缓的苍老的哀怨的旁白,“据你奶奶讲,我出生的时候,长安城阴雨连绵。

一连数月的大雨将大明宫浸泡得仿佛失去了根基,甚至连人们的表情也因为多日未见阳光而日显苍凉伤感,按算命先生的理论,这一切主阴,预示着大唐企盼的将是一位公主的临世。

”。

一如既往的迟子建式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简洁的文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神奇的效果,这就是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吧。

对细节细致的描写,读着读着仿佛置身于森林中,河流旁……,犹如描写的就是我身边的事,跟着他们一起打猎,一起驯鹿,一起迁移,一起看着萨满跳神,一起听那风声,那雷声,那雨雪闪电,那潺潺的流水声,那原始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有时候一段一段的.文字忍不住就读出声来,犹如渺小的我站在广袤的天地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特意查了下百度,“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正源,中俄界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境内。

在《旧唐书》中称之为望建河,在《蒙古秘史》中称之为额尔古涅河,在《元史》中称之为也里古纳河,在《明史》中称之为阿鲁那么连,自清代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

”河流,山川,驯鹿,堪达罕,乌力楞,希楞柱,靠老宝,日月,星光,一个个意象结合起来是那么的奇妙,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

风葬,把死去的孩子扔到向阳的山坡,弟弟林克和哥哥尼都萨满同时喜爱上了达玛拉,为了争夺她,相约射箭比赛,最终林克娶了达玛拉,或许是哥哥射箭的最终一刻让着弟弟,或许是宿命让他射偏了,可他的内心依旧深爱着她,在弟弟死后他为她用蓝的白的羽毛做了一件裙子,她也特别喜爱,由于部族的禁忌,最终没有在一起,令人唏嘘。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在作家的笔下,这些爱来的那么自然,就像山川爱着河流,蓝天爱着白云,像鄂温克族人爱着洁白的驯鹿。

他们的爱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神。

他们的玛鲁神是自然的化身,忠诚地佑护着一方生灵。

他们用树枝、木头和兽皮组成神偶,这些神偶只有萨满才能亲切接触,绝不容凡人丝毫的冒犯。

尼都萨满的跳神可以让失去光明的人重见天日,可以让孩子的疥疮飞块地结痂,可以让日本人的伤痕消失的无影无踪。

妮浩的跳神则几次使垂死之人起死回生。

神的力量和他们天性的善良合为一体,与其说是邪恶惧怕了玛鲁神,不如说是为他们的善良所击倒。

但我知道这种说法,一定会激起所有鄂温克族人的强烈反对。

神,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地,他们的驯鹿和氏族。

他们深信自己的神来自于他们生活的山林,他们的幸福就在山林中,而他们的前世都是山林中的动物。

每次获猎而归,庆贺的首要仪式就是祭奠他们的玛鲁神——庄严、圣洁而神秘。

死,这一主题的贯穿始终,使得这个原生态,远离现代污染和纷扰的古老民族,也处在一种无法抗拒的苍凉和悲怆之中。

无所不能的玛鲁神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却要以失去生命为代价,生与死的联袂像是一种图腾。

尼都萨满最终也没有赶走那场瘟疫,这不但夺去了大量驯鹿的生命,也夺走了我们至爱的亲人林克。

妮浩,一个单薄而文静的女子,却受了神的`指使,担负起对整个氏族的佑护。

发生在她身上的生与死的交替,无疑是这部作品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部分。

为救一个生病的孩子,失去了长子果格力;为救去跳神遇到危险的妮浩,折断了她的黑桦树;为救那个暴躁、野蛮又酗酒成性的马粪包,枯萎了她的百合花;为救一个偷他们驯鹿的少年,夭折了腹中的生命。

每一次亲人离去,是任何雨雪都无法比拟的灾难。

和这个氏族有关的许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

在强大的生老病死面前,他们一样表现出人类的软弱和无力。

不可抗拒的,还有整个民族历史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分批下山过起了现代人的生活,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逐渐被砍伐,她们不适应新环境的驯鹿在逐渐减少,他们世代相袭的生活习俗和自然崇拜正在以洪流般的速度被改变。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一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奇幻的旅行,从现代社会一下子被拉进了鄂温克族那充满神秘与诗意的世界。

这本小说的开篇就像一把钩子,一下子把我勾住了。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这样的句子,简单却充满力量,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坐在你面前,慢悠悠地开始讲述自己的一生。

鄂温克族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里,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那叫一个紧密,简直就是融为一体。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首悠扬的山歌,有驯鹿相伴,逐水草而居。

我觉得鄂温克族的生活充满了原始的美。

他们住的希楞柱,那可是用桦树皮和兽皮搭成的,晚上躺在里面,透过顶部的小孔能看到星星,就像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我就想啊,我们现在住在高楼大厦里,虽然舒适,但好像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

也许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时候,也丢失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

像他们打猎的时候,对动物充满了敬畏。

打到猎物不是单纯的杀戮,而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并且还会有各种仪式。

这和我们现在一些为了利益过度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比起来,真的是天壤之别。

但是呢,这其中也有让我感到纠结的地方。

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显得那么脆弱。

就像书中描写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森林,他们的传统在逐渐消失。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我也说不好。

也许从发展的角度看,他们融入现代社会是必然的,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又觉得很可惜。

我想起我自己去山区旅行的一次经历。

那地方虽然没有鄂温克族的森林那么原始,但也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生活方式。

村民们自己种地、养家禽,过着简单的生活。

我当时就觉得那种生活节奏很慢很舒服。

可是我也清楚,他们也希望有更好的医疗、教育等现代设施。

这就和鄂温克族面临的情况有点像,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就像一根刺,扎在那里让人难受。

书中的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妮浩这个萨满,她的善良和无奈让我心疼。

她每次救人性命的时候,就要失去自己的孩子,就像命运在捉弄她。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篇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篇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缺憾我是在自己觉得自己有轻微抑郁症的情况下购买的,希望自己能找回一些曾经爱读书的乐趣。

开篇的文字描述很吸引我,一个离开语文课本很久的学生再次看到那些用拟人手法描述的语言,一种青年时期上课时翻开书本的熟悉感,同时深深理解了曾经语文课本里的美丽描述,在感悟。

曾经对学习的迟钝,现在终于体会为什么需要学习那些语言,为什么会有书本里的描述。

书本里古老的、原始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天然、纯真、古朴,一切行为都那么自然,与之对比的是现下社会的掠影浮光,人心浮躁。

纯净的空气,干净的天空,淳朴的当地人,读之也仿似回归那一颗纯净的心。

神谕,说不清才显得神秘,但是妮浩萨满的命运,一个孩子救一个人的设定,却觉得过了。

有着足够的古朴,华丽却多余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北方林地他们管兴安岭的森林,叫林地;管额尔古纳和兴安岭之间广袤的草原,叫草地。

用很熟稔的,称呼家人的语气。

他们对我说,“我们要在草地上办婚礼”,或者,“你到林地,看到有人家,住下就好了”。

也许是他们看过太多的无边际和广袤,所以不像我们那样的大惊小怪的把那些地方叫做森林,和草原。

额河右岸林地与草地交界的地方,我去过两次,正在筹划第三次。

我一直念念不忘要去敖鲁古雅看驯鹿。

为此我问了很多当地人我能不能看到,能不能看到。

找迟子建这本书,也找了很久,从第一次去额尔古纳开始。

一直买不到,直到茅盾文学奖之后。

看书的心情很像旅行。

在它默默无闻的时候,似乎只有你静悄悄知道她的好,内心窃喜,又忍不住四处吹捧。

突然之间她大红大紫,你又忍不住一声长叹:唉。

似乎是专属于你的甜蜜被别人掠夺,内心又恼恨又叹息。

好在书不是地方,不是丽江也不是凤凰,书本本身的气质不会更改,一经成稿,便已定型,再没有拆开重建以及粉饰装修的可能。

书的委婉哀伤不会变,古意苍凉也不会变,烙印在书里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起居、爱恨情仇,回响在书里的驯鹿铃声、萨满歌鼓,统统不会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合上书,眼前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额尔古纳河畔,述说着一支鄂温克氏族百年来的历史。

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以驯鹿为舟,以打猎为生,繁衍不息。

而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引起了我对生与死,神与人的思考。

大自然的生老病死,仿佛一个轮回。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有了这轮回,生命才得以繁衍至今。

而鄂温克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他们的命运似乎也参与到了这自然的轮回当中。

作者写了一支氏族近百年来的历史,这其中最不乏生命的来与去。

主人公经历了父母、亲人、爱人、儿女的离去,对生死也许看得淡了些。

就连我这样的阅读者,刚开始看到主人公失去父亲,或那个与狼搏斗的老达西死的惨烈,心中还有些痛惜,后来渐渐看到主人公的儿女也离她而去,心中已不再起波澜。

鄂温克人喜欢风葬,好像这样死后也能融于自然,继续过鄂温克人的生活。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

书中主要出现了两位萨满,他们有同样神奇的功力。

比如神奇的预知能力,每当氏族中有人去世,萨满总是第一个知道的。

还有最著名的祭祀跳神。


氏族中或别的氏族有一些棘手的疾病,就会请萨满去跳神。

萨满穿上神衣舞蹈,打起神鼓唱起歌,疾病就会离那个人而去。

但是神总要带走一条生命,一条生命留下了,另一条生命就要替他走。

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时,代她走的是一只驯鹿仔。

妮浩就没这么幸运了,每当她跳神救回一条命时,就要失去自己的一个孩子。

用自己的亲骨肉换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但是妮浩每次都选择去跳神。

萨满就像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也许在他们眼中,众生皆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拯救的。

鄂温克人崇敬火神,无论去哪里都带着火种。

他们不能往火中吐痰,洒水,不能往里面扔不干净的东西。

当鄂温克人打到熊或堪达罕的时候,萨满就要祭玛鲁神。

还有“白那查”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山神的树,就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下跪磕头祈求山神保佑。

从山神旁边经过,不能大吵大嚷。

鄂温克人崇敬各种各样的神,但这些神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生命的敬畏。

正是这信仰才让鄂温克人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

命运,在书中是让人捉摸不透的。

比如达西死后,玛利亚就怀孕了,或者妮浩给自己的孩子取植物的名字,结果他们的生命都像植物一样脆弱,而且死亡也与相同的植物有关,又或是主人公的爱情,始于熊,终于熊……读着读着,会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安排好了的,他走完了该
走的路,就离开了。

一个人的故事结束时,总会想如果他的命运不是这样,故事又该如何发展。

但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该如何,就如何。

跳神救人,一命偿一命,这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迷信,但世界总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还有许多未知,也不是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而是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被发现,也不被打扰,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它的真假。

就像这世世代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奔腾的河水带走了时间,冲刷了历史的印记,带不走的,是坚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