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含答案.doc
2021届高考化学考前对题训练: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 (解析版)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原卷】1.H2S广泛存在于天然气等燃气及废水中,热分解或氧化H2S有利于环境保护并回收硫资源。
回答下列问题:(1)用氯气除去废水中H2S的反应为Cl2(aq)+H2S(aq) ⇌S(s)+2HCl(aq),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表达式分别为v正=k正×c(Cl2)×c(H2S),v逆=k逆×c2(HCl),(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化学平衡常数K与k正、k逆的关系是_______。
(2)H2S可用于高效制取氢气,发生的反应为2H2S(g) ⇌S2(g)+2H2(g).若起始时容器中只有H2S,平衡时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与裂解温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①A、B两点化学平衡常数较大的是_______(填“K A”或“K B”)。
②A点时S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
③若在两个等体积的恒容容器中分别加入2.0 mol H2S、1.0 mol H2S,测得不同温度下H2S的平衡转化率如图2所示。
代表1.0 mol H2S分解的曲线是_______(填“甲”或“乙”);M、N两点容器内的压强:P(N)_______2P(M)(填“大于”或“小于”)。
(3)Binoist等进行了H2S热分解实验:2H2S(g)=2H2(g)+S2(g),开始时,当1mol H2S与23.75mol Ar混合,在101kPa及不同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H2、H2S及S2(g)的体积分数如图3所示,该反应在Q点对应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p=_______kPa(K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x物质的量分数,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4)利用如图所示的电化学装置处理工业尾气中的硫化氢可实现硫元素的回收,写出甲电极上的电极方程式_______。
2.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5)于2021年2月份在肯尼亚举行,会议主题为“加大力度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含详细答案一、化学反应原理1.过碳酸钠(2Na2CO3•3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
实验室可用碳酸钠和双氧水等为原料来制备,具体流程如下:已知:①相关反应的方程式如下:2Na2CO3+3H2O2=2Na2CO3•3H2O2△H<0②工业上常以产品活性氧的质量分数[ω(活性氧)=×100%]来衡量产品的优劣,13.00%以上为优等品。
请回答:表1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及活性氧含量的影响反应温度/℃产品收率/%活性氧质量分数/%5 65.3 12.7110 73.2 13.2415 85.0 13.5520 83.2 13.3025 55.1 12.78表2加料时间对产品收率及活性氧含量的影响加料时间/min产品收率/%活性氧质量分数/%5 65.7 13.3010 76.8 14.7515 81.3 14.2620 89.0 13.8225 87.9 13.51(1)分析表1,一般选择的反应温度为_____。
(2)分析表2,加料时间对产品收率也有很大影响,时间太短或太长均不利于生产,加料时间太短导致产品收率较低的原因是_____。
(3)结晶过程中加入氯化钠,作用是_____。
(4)下列关于抽滤操作,正确的是_____。
A.准备略大于漏斗内径的滤纸,以盖住布氏漏斗瓷板上的小孔B.用倾析法先转移溶液,待溶液快流尽时再转移沉淀C.洗涤沉淀时,加入少量水并开大水龙头,重复操作2~3次D.用玻璃棒轻轻刮下抽滤得到的固体,晾干后保存在试剂瓶中(5)使用图2所示装置抽滤,中途需停止抽滤时,最佳操作为_____。
(6)产品出厂前需测定活性氧的质量分数,现将0.1000g某厂的产品(所含杂质均不参与反应)溶于水配成溶液,加入10.00mL1.000mol•L﹣1的稀硫酸,再加入足量KI,摇匀后置于暗处,充分反应后,加入少量_____,用0.1000mol•L﹣1的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若该产品的活性氧质量分数为13.60%,则达到滴定终点时共消耗标准液的体积为_____mL。
高考化学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试题含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试题含详细答案一、化学反应原理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分搅拌)?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答案】放热 2Al+6H+===2Al3++3H2↑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解析】【分析】【详解】(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故答案为放热;2Al+6H+===2Al3++3H2↑;(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高考化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专题解析及详细答案

⾼考化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专题解析及详细答案⾼考化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专题解析及详细答案⼀、化学反应原理1.某校化学课外兴趣⼩组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做了以下实验。
(1)⽤三⽀试管各取5.0 mL、0.01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再分别滴⼊0.1 mol·L-1 H2C2O4溶液,实验报告如下。
①实验1、3研究的是_________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表中V=_________mL。
(2)⼩组同学在进⾏(1)中各组实验时,均发现该反应开始时很慢,⼀段时间后速率会突然加快。
对此该⼩组的同学展开讨论:①甲同学认为KMnO4与H2C2O4的反应放热,温度升⾼,速率加快。
②⼄同学认为随着反应的进⾏,因_________,故速率加快。
(3)为⽐较Fe3+、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该⼩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所⽰的实验。
回答相关问题:①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
②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反应产⽣⽓泡的快慢,定性⽐较得出结论。
有同学提出将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更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定量分析:如图⼄所⽰,实验时以收集到40 mL⽓体为准,忽略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温度 4.0产物Mn2+可能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分液漏⽃控制阴离⼦相同,排除阴离⼦的⼲扰收集40mL⽓体所需时间【解析】【分析】(1)①、②作对⽐实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只有⼀个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探究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般我们从反应放热,温度升⾼,另⼀个⽅⾯从反应产⽣的某种物质可能起到催化作⽤;(3)⽐较Fe3+、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阳离⼦不同,尽量让阴离⼦相同,减少阴离⼦不同造成的差别,催化效果可以从相同时间内收集⽓体体积的多少或者从收集相同体积的⽓体,所需时间的长短⼊⼿。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1.(2022·山东·泰安一中高三期末)如图装置所示,C、D、E、F都是惰性电极,甲、乙中溶液的体积和浓度都相同(假设通电前后溶液体积不变),A、B为外接直流电源的两极。
将直流电源接通后,F极附近呈红色。
请回答:(1)B极是电源的_______极。
(2)若甲、乙装置中的C、D、E、F电极均只有一种单质生成时,对应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3)现用丙装置给铜件镀银,则H应该是_______(填“镀层金属”或“镀件”),电镀液是_______溶液;当乙中溶液的c(OH-)=0.1 mol·L-1时(此时乙溶液体积为500mL),丙中镀件上析出银的质量为_______,甲中溶液的pH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若将E电极换为铁,其它装置都不变,则乙中发生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5)通电一段时间后,需向甲中加入49 g Cu(OH)2固体才能使电解质溶液复原,则这段时间内,整个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
2.(2022·四川达州·高三期末)煤燃烧产生的SO2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业上可采用多种方法减少SO2的排放。
回答下列问题:(1)H2还原法:已知:2H2S(g)+SO2(g)=3S(s)+2H2O(1) △H=akJ·mol-1H2S(g)=H2(g)+S(s) △H=bkJ·mol-1H2O(l)=H2O(g) △H=ckJ·mol-1SO2(g)和H2(g)反应生成S(s)和H2O(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2)碘循环法:其循环过程如图所示A为_______(填化学式),在整个循环系统中做催化剂的物质是_______。
(3)钠碱循环法:1mol/L的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来吸收尾气SO2。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经典题型1

1.(2022·山东·新泰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为测定某溶液中2+Ca 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量取100mL 该溶液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4242NH C O 溶液使2+Ca 转化为24CaC O 沉淀(假设其他离子均不生成沉淀),过滤、洗涤后,往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然后用-10.1000mol L ⋅的4KMnO 标准溶液滴定。
(1)配平4KMnO 氧化224H C O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2242424422____KMnO +____H C O +____H SO ____K SO +____MnSO +____CO +____H O =↑。
(2)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10.1000mol L ⋅的4KMnO 标准溶液时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3)在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___________-10.1000mol L ⋅(填“>”、“<”或“=”,下同);若4KMnO 标准溶液在转移至容量瓶时,洒落了少许,则所得溶液浓度___________-10.1000mol L ⋅。
(4)若滴定过程中消耗4KMnO 标准溶液20.00mL ,则原溶液中2+Ca 的质量浓度为___________-1g L ⋅。
(5)下图为草酸钙固体在受热分解过程中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中A 、B 、C 分别代表三种固体,写出固体A 到B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2022·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过程。
(1)在煤的气化反应器中发生如下几种反应: 22C(s)H O(g)=)++CO(g)H (g H=131kJ/mol Δ+ 22C s +O g =CO g ()()() H=-394kJ/mol Δ 22CO(g)1/2O (g)=CO +(g) ΔH=-283kJ/mol则222CO(g)H O(g)H (g)CO (g)++ ΔH= _______(2)已知830℃时,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22CO(g)H O(g)H (g)CO (g)++下列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_a.容器中的压强不变b.1mol H H -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mol H O -键c.2)v CO =v ()(H O 正逆d.2c(CO)=c(H )此温度下该反应的K=1,等物质的量的CO 和2H O 反应达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_______ (3)将不同量的CO(g)和2H O(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22CO(g)H O(g)H (g)CO (g)++,得到如表三组数据:℃实验1中以2v(CO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mol/(L min)⋅; ℃该反应的逆反应为__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若实验3要达到与实验2相同的平衡状态(即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相等),且t 3min <,则a 、b 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 (用含a 、b 的数学式表示).(4)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2CO 来生产甲醇。
高考化学热点题型: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大题(解析版)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大题1.(2020·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已知:反应Ⅰ.2NO(g)+O2(g) 2NO2(g) ΔH1=-112 kJ·mol-1;反应Ⅱ.2NO2(g) N2O4(g) ΔH2=-24.2 kJ·mol-1;反应Ⅲ.3O2(g) 2O3(g) ΔH3=+144.6 kJ·mol-1;(1)大气层中O3氧化N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NO(g)+O3(g) 3NO2(g) ΔH4=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温度下,向1 L刚性容器中投入1 mol O2发生反应Ⅲ,5 min时压强变为原来的0.9倍后不再变化。
①5 min内O3的生成速率v(O3)=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平衡时O2的转化率α(O2)________30%(填“>”“=”或“<”)。
(3)常温下,向压强为p kPa的恒压容器中充入2 mol NO和1 mol O2,发生反应Ⅰ和反应Ⅱ。
平衡时NO和N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2 mol和1 mol,则常温下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_____kPa-1(已知气体中某成分的分压p(分)=n(分)×p(总),用含p的式子表示)。
n(总)(4)工业上常用氨气去除一氧化氮的污染,反应原理为:4NH3(g)+6NO(g)5N2(g)+6H2O(g)。
测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lg K p=5.0+200/T(T为开氏温度)。
①该反应ΔH _______________0(填“>”“=”或“<”)。
②一定温度下,按进料比n (NH 3)∶n (NO)=1∶1,匀速通入装有锰、镁氧化物作催化剂的反应器中反应。
反应相同时间,NO 的去除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上图。
NO 的去除率先迅速上升后上升缓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反应温度高于380 ℃时,NO 的去除率迅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大题

选择题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确答案)B. 升高温度,所有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都会增大C. 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状态D. 对于任何反应,增大压强都会使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A(g) + 2B(g) ⇌ 3C(g)达到平衡后,下列操作能使平衡正向移动的是:A. 减小A的浓度B. 增大压强C. 降低温度D. 移出部分C物质(正确答案)下列关于电离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B. 在醋酸电离平衡中,加入醋酸钠固体,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 升高温度,所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均正向移动(正确答案,一般情况下如此)D. 加水稀释弱酸,电离平衡常数增大对于反应N₂(g) + 3H₂(g) ⇌ 2NH₃(g),下列措施能提高NH₃产率的是:A. 充入稀有气体,增大压强B. 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 不断移出生成的NH₃(正确答案)D. 充入更多N₂,保持容器体积不变下列关于盐类水解的说法正确的是:A. 盐类的水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减小B. 在Na₂CO₃溶液中,c(Na⁺) = 2c(CO₃²⁻)(不考虑水电离)C. 加水稀释醋酸铵溶液,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且水解程度增大(正确答案)D. 盐类水解的实质是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的逆过程下列关于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 原电池中,负极材料一定比正极材料活泼B. 在原电池中,电子从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C. 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D. 燃料电池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正确答案)下列关于电解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电解过程中,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一定减小B. 电解精炼铜时,阳极泥中含有金、银等不活泼金属(正确答案)C. 电解NaCl溶液可以得到金属钠D. 电解水时,加入少量NaOH可以增大水的电离程度下列关于化学电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 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减小B. 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O₂ + 4H⁺ + 4e⁻ = 4OH⁻C.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可以反复充放电(正确答案)D. 锌锰干电池中,锌作正极,MnO₂作负极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A.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一定正向移动,反应速率一定增大(正确答案,但需注意反应物是固体或纯液体时例外)B. 对于任何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都正向移动(需考虑反应热效应)C. 使用正催化剂时,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D. 平衡常数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无关(正确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含详细答案一、化学反应原理1.过碳酸钠( 2Na2CO3?3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
实验室可用碳酸钠和双氧水等为原料来制备,具体流程如下:已知:①相关反应的方程式如下:2Na2CO3+3H2O2=2Na2 CO3?3H2 O2△ H< 0② 工业上常以产品活性氧的质量分数[ω(活性氧)=× 100%]来衡量产品的优劣, 13.00%以上为优等品。
请回答:表 1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及活性氧含量的影响反应温度 / ℃产品收率 /% 活性氧质量分数 /%5 65.3 12.7110 73.2 13.2415 85.0 13.5520 83.2 13.3025 55.1 12.78表 2 加料时间对产品收率及活性氧含量的影响加料时间 /min 产品收率 /% 活性氧质量分数 /%5 65.7 13.3010 76.8 14.7515 81.3 14.2620 89.0 13.8225 87.9 13.51(1)分析表1,一般选择的反应温度为_____。
(2)分析表 2,加料时间对产品收率也有很大影响,时间太短或太长均不利于生产,加料时间太短导致产品收率较低的原因是_____。
(3)结晶过程中加入氯化钠,作用是_____。
(4)下列关于抽滤操作,正确的是_____。
A.准备略大于漏斗内径的滤纸,以盖住布氏漏斗瓷板上的小孔B.用倾析法先转移溶液,待溶液快流尽时再转移沉淀C.洗涤沉淀时,加入少量水并开大水龙头,重复操作2~ 3 次D.用玻璃棒轻轻刮下抽滤得到的固体,晾干后保存在试剂瓶中(5)使用图 2 所示装置抽滤,中途需停止抽滤时,最佳操作为_____。
(6)产品出厂前需测定活性氧的质量分数,现将0.1000g 某厂的产品(所含杂质均不参与反应)溶于水配成溶液,加入10.00mL1.000mol ?L﹣1的稀硫酸,再加入足量KI,摇匀后置于暗处,充分反应后,加入少量_____,用 0.1000mol ?L﹣1的 Na2 2 3标准溶液滴定,若该S O产品的活性氧质量分数为13.60%,则达到滴定终点时共消耗标准液的体积为_____mL。
[已知: 2Na2 2 3 2 2 4 6S O +I = Na S O +2NaI]【答案】15℃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加料太快会导致温度显著升高,双氧水分解降低产品溶解度,便于产品析出 B 先打开活塞,再关闭水龙头淀粉溶液 17.00【解析】【详解】(1)由表可知, 15℃时,产品收率和活性氧的质量分数高;故答案为: 15℃;(2)由已知: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加料太快会导致温度显著升高,双氧水分解,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故答案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加料太快会导致温度显著升高,双氧水分解;(3)结晶过程中加入氯化钠、搅拌,能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有利于产品析出;故答案为:降低产品溶解度,便于产品析出;(4) A.准备略小于漏斗内径的滤纸,盖住布氏漏斗瓷板上的小孔,A 错误;B.用倾析法先转移溶液,待溶液快流尽时再转移沉淀, B 正确;C.洗涤沉淀时,加入少量水,关小水龙头,减小流速,重复操作2~ 3 次, C 错误;D.用玻璃棒轻轻刮下抽滤得到的固体,过碳酸钠不稳定,应避光保存, D 错误;故答案为: B;(5)使用图 2 所示装置抽滤,中途需停止抽滤时,为防止自来水倒吸,最佳操作为先打开活塞,再关闭水龙头;故答案为:先打开活塞,再关闭水龙头;(6)已知:活性氧的质量分数[ ω(活性氧)=×100%],则n(H2O2)=,产品溶于水由H2O2与 KI 的酸性溶液反应,H2O2+2H++2I ﹣=2HO+I2,故用淀粉溶液做指示剂;用0.1000mol?L ﹣1的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碘单2 2 32 2 4 6 2 2 2 23 2 2 32 2质: 2Na S O+I = NaS O+2NaI ,则 HO~ 2Na S O, n( Na S O)= 2n( H O),则消耗的标准液的体积为=(0.136 ×0.1000g)×2÷16÷0.1000mol/L=0.0170L =17.00mL;故答案为:淀粉溶液;17.00 。
【点睛】工艺流程实验题要分析流程,所有设计都是为了实现流程的目标,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住这一基本原则,就能防止跑偏方向。
2.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75 ℃,随后,温度逐mol ·L 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渐下降至 30 ℃,最终停留在 20 ℃。
-1 方案二:如图 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 10 mL 2 mol ·L 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过程中,通过U 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U 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分搅拌 )(充?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 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 。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 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 形管里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 U 形管中的现象为 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 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答案】放热2Al+ 6H+ ===2Al3++3H2↑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解析】【分析】【详解】(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6H+ ===2Al3++ 3H2↑,故答案为放热; 2Al+ 6H+===2Al3++3H2↑;(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 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3.碳酸镁晶须是一种新型的吸波隐形材料中的增强材料。
(1)合成该物质的步骤如下:步骤-1MgSO4溶液和-1溶液。
1:配制 0.5mol ·L 0.5mol L· NH4HCO3步骤2:用量筒量取500mL NH4HCO3溶液于 1000mL 三颈烧瓶中,开启搅拌器。
温度控制在 50 ℃。
步骤 3:将 250mL MgSO4溶液逐滴加入 NH4HCO3溶液中, 1min 内滴加完后,用氨水调节溶液 pH 到 9.5。
步骤 4:放置 1h 后,过滤,洗涤。
步骤 5:在 4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0h,得碳酸镁晶须产品(MgCO3·nH2O n=1~5)。
①步骤 2 控制温度在50℃,较好的加热方法是_________。
②步骤 3 生成 MgCO3·nH2 O 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
③步骤 4 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__________ 。
(2)测定生成的MgCO3·nH2O 中的 n 值。
称量 1.000 碳酸镁晶须,放入如图所示的广口瓶中加入适量水,并滴入稀硫酸与晶须反应,生成的 CO2被 NaOH 溶液吸收,在室温下反应4~ 5h,反应后期将温度升到 30℃,最后将烧杯中的溶液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测得CO2的总量;重复上述操作 2 次。
①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_________。
②上述反应后期要升温到30℃,主要目的是 ______。
③测得每 7.8000g 碳酸镁晶须产生标准状况下CO2为 1.12L,则 n 值为 _______。
(3)碳酸镁晶须可由菱镁矿获得,为测定某菱镁矿(主要成分是碳酸镁,含少量碳酸亚铁、二氧化硅)中铁的含量,在实验室分别称取12.5g 菱镁矿样品溶于过量的稀硫酸并完全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入指示剂,用0.010mol/L H 2O2溶液进行滴定。
平行测定四组。
消耗H2O2溶液的体积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1 2 3 4消耗 H2O2溶液体积 /mL 15.00 15.02 15.62 14.98①H2O2溶液应装在 ____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
②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菱镁矿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答案】水浴加热MgSO+NH4HCO3+NH3?H2 O+(n-1)H2O MgCO3·nH2O↓ +(NH4)2SO4取最4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然后加入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则沉淀已经洗涤干净缓冲压强(或平衡压强),还可以起到封闭体系的作用使广口瓶中溶解的CO2充分逸出,并被 NaOH 溶液充分吸收 4 酸式 0.13【解析】【分析】本实验题分为合成碳酸镁晶须、测定MgCO3·nH 2O 中 n 值、测定菱镁矿中铁的含量三部分。
合成碳酸镁晶须是利用MgSO4溶液和 NH4HCO3溶液、氨水反应生成。
测定MgCO3·nH2 O 中 n 值,采用的是加稀硫酸,和MgCO3·nH2O 反应,测定产生的 CO2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确定 MgCO3·nH2O 中 n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