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传输与交换(一)
增强型交换式数字视频(SDV)架构

Ramin Farassat产品营销副总裁美国RGB 网络公司rfarassat@ 增强型交换式数字视频(SDV)架构什么是有线电视环境下的交换式数字视频传输?交换式数字视频(switched digital video /SDV)架构(也被称作交换式播放视频)是一种拓展带宽的创新方式,它提供了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节点拆分(node split)替代方式,省去了模拟层,同时可以被适时切换到一个全数字架构。
在交换式数字视频(SDV)架构中,有线电视运营商选出最不受欢迎的节目频道,选择性地将它们只发送给那些正在真正收看这些特定频道的家庭,从而通过不向所有用户播放这些节目而节省网络带宽。
这些节目既可以被发送到有此需要的一组家庭(被称作多点传送),也可被发送到每一特定家庭(单点传送),这就创造出了一种多点传送和单点传送兼顾的切换式数字视频架构。
交换式数字视频(SDV)所节约的额外带宽使得有线电视运营商能够提供更多类型的节目和新型服务,并能通过提供更多的节目层来增强或扩展他们的当前服务。
尽管目前有线电视多系统运营商(MSO)限制将数字视频节目向收视率不高的特定网络传递,然而交换式数字视频(SDV)技术经过不断发展,还是可以覆盖多数或全部的有线电视频道。
交换式数字视频(SDV)架构还为向端对端IP视频传输架构的平滑过渡提供了保障,使那些对IP、高级编码解码器(H.264、VC-1等)和DOCSIS网络感兴趣的有线电视运营商能够同时向基于IP和非基于IP的可寻址接收者提供服务。
配置交换式数字视频的优势尽管交换式数字视频(SDV)可以实现网络带宽的节约,但用户采用该架构的主要驱动因素还是因为其有潜力向人造卫星和电信供应商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通过交换式数字视频(SDV),有线电视运营商可以无需分配大量带宽就可以提供分离节目层(separate tiers of programming)和更多的频道,同时还能帮助现有内容收视率不高的网络实现最优化。
视频文件交换格式

数字电视制播设备间的文件交换格式在现今的数字电视演播室中,设备之间基本上采用信号流连接方式,如SDI、STDI、模拟YUV、VBS等信号流。
在非线性编辑系统和播出系统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还有基于MPEG-2传输流等的信号连接方式。
基于信号流连接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传送时可以同时播放和处理。
但是,以流方式传送的数字信号,元数据被放在场消隐期间传送,在信号切换时元数据会丢失。
在以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制播环境,一是需要以数据文件进行存储、迁移和交换,并使用丰富的元数据,元数据要和视/音频数据捆在一起传送和存储;二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音频处理设备越来越多,以文件传输视/音频及元数据是这些设备之间最有效的数据传输方法;三是文件传输方式允许所有相关数据被打包后一起传送,非常灵活;四是基于文件传输允许大量使用IT设备,文件可以在不同速率的广域网和局域网中交流,文件的调用速度可以适应不同的通道带宽;五是文件交换不会引起图像质量的下降。
基于数据的传输标准尚不完善备。
现在互联网上应用最广泛的文件传输协议是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它用于文件上/下载,允许文件在传输中断后续传,传输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非常适合非编系统的素材交换。
一些视频服务器和录像机也采用FTP作为传输和复制的工具。
但是,采用FTP需要双向网络支持,而且传输时不能同时播放和处理。
从AV平台过渡到IT平台,要把AV素材数据化,使元数据处理系统化,做到文件无缝交换,并支持流和文件两种方式。
基于这种需求,MXF、GXF和AAF文件格式应运而生。
MXF(Material eXchange Format)为“素材交换格式”,主要用于设备间的文件交换并支持简单的编辑功能;GXF(General eXchange Format)为“通用交换格式”,主要用于存储文档的交换;AAF(Advanced Authoring Format)为“先进制作格式”,支持复杂、灵活的编辑功能。
三种常见的视频监控系统集中式存储架构,弱电人要懂!

前言大家好,我是薛哥。
现在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有三种常见的存储方式,你都熟悉吗?正文1. IPC+NVR分布式存储架构(可选)1)前端部分前端支持多种类型的摄像机接入,系统可配置高清网络枪机、球机等,前端网络摄像机将采集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网络数字信号,按照标准的音视频编码格式及标准的通信协议,可直接接入网络并进行视频图像的传输。
2)传输网络部分前端与接入交换机之间可通过3种方式连接:光纤收发器的点对点光纤接入方式,直接接入交换机方式(距离100米以内),点对多点光纤PON接入方式,将前端信号汇聚至中心的核心交换机。
3)监控中心部分系统在接入交换机处配置NVR对高清视频图像进行存储,解决数据落地问题,另外在监控中心配置用于故障备份的NVR,提高存储可靠性。
监控中心配置视频综合平台,完成视频的解码、拼接,通过部署LCD 大屏用来将视频进行上墙显示等。
系统可将模拟摄像机、网络摄像机和数字摄像机都接入到视频综合平台,实现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的切换控制系统和统一的显示系统,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统一配置和管理。
4)平台部分应用管理平台部署在通用服务器上,可以对视频监控设备和用户进行统一管控,并实现浏览、回放、下载等视频应用。
1.2 IPC+CVR集中式存储架构(可选)1)前端部分前端支持多种类型的摄像机接入,系统可配置高清网络枪机、球机等,前端网络摄像机将采集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网络数字信号,按照标准的音视频编码格式及标准的通信协议,可直接接入网络并进行视频图像的传输。
2)传输网络部分前端与接入交换机之间可通过3种方式连接:光纤收发器的点对点光纤接入方式,直接接入交换机方式(距离100米以内),点对多点光纤PON接入方式,将前端信号汇聚至中心的核心交换机。
3)监控中心部分监控中心采用CVR对高清视频图像进行存储,解决数据落地问题。
另外,监控中心配置视频综合平台,完成视频的解码、拼接,通过部署LCD大屏用来将视频进行上墙显示等。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

国家标准 GB/T 28181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介 绍
中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
3
任务书所涉及的标准
标准号
GB/T 28181 -2011 GB/T 25724-2010 GA/T 6692008 公科信 [2011]5号
名称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 换、控制技术要求》
4.语音对讲:可以根据平台权限分配情况在权限允许的条件下实现到其他平台的语音 对讲; 5.录像相关的查询、下载和回放:可以根据权限分配情况在权限允许的条件下查询其 他平台上的录像文件信息,并且对文件进行下载或者回放; 6.告警上报:可以接收或者发送到其他平台的告警信号; 7.可以控制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保证不同用户可以访问到不同的视频资源;
22
典型组网
系统功能结构图
谢谢
20
现有ViSS平台升级到新标准
原有ViSS需要增加信令安全路由网关设备和转换网关(接入网关)来与其他标准 信令监控域或非标准信令监控设备的对接。
网络视频传输及储存相关计算

网络视频传输及储存计算与分析同方数字城市科技辽宁区域工程中心----蒋振超传输带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D1(迪万)为例:D1分辨率704*576,因网络运营商常用bit宣传,而D1每帧图像大小为704*576=405504bit=396Kb,(1Kb=1024b),通常应用制式PAL(25帧/秒)(PAL制式为电视广播制式,中国、香港、欧洲及中东地区通用PAL 制式,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区通用NTSC制式,NTSC制式为30帧/S)若以D1传输一路视频信号,传输带宽为:PAL传输带宽=1(视频路数)*25帧/秒(制式)*396Kb(D1每帧图像大小)=9900Kbps(bps:每秒传输比特率)=9.67Mbps;即单路D1视频在PAL制式下每秒所占带宽为9.67MbPS,这样我们可以计算不同交换机能接的视频最大路数,计算方式如下:百兆交换机(100Mbps)能传输的最大路数:PAL百兆传输路数=100Mbps/9.67Mbps=10(取整);千兆交换机(1000Mbps)能传输的最大路数:PAL千兆传输路数= 1000Mbps/9.67Mbps=100注:实际应用值应小于计算出来的数值硬盘存储硬盘容量计算:硬盘录像机存储容量主要有硬盘录像机压缩方式有关,H.264压缩方式容量约为MPEG4的70%,压缩方式决定了硬盘录像机的码流(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里使用的数据流量,单位为bps)大小。
现以常见的压缩方式H2.64为例:一般建议CIF模式下选择384K~768Kbps 4CIF:768K~2Mbps一路视频每小时录像文件大小计算公式:一路所需硬盘容量=码流大小*3600÷8÷1024÷1024= MB/小时一路一天录像所需容量大小:一路一天所需硬盘容量=码流大小*3600÷8÷1024÷1024*24=MB/天故设计中所需的硬盘容量大小可根据以下公式得出:设计所需硬盘容量=要求存储天数*一路一天存储所硬盘容量*视频路数例1:16路D1视频要求采用PAL制式存储15天,其硬盘容量为多少?(D1分辨率为704*576)取D1码流折中值(1Mbps)计算硬盘容量=1Mbps÷8*3600*24)(1B字节=8b 比特)=10800MB=10G因此,16路硬盘录像机15天需配置硬盘:10*16*15=2400G例2:16路CIF视频PAL制式存储15天,其硬盘容量为多少?取CIF码流折中值(500Kbps)计算1路硬盘容量=500kbps÷8*3600*24=5400MB=5G16路硬盘录像机15天需配置硬盘:5G*16*15=1200G。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

SDP协议负责设备之间会话建立过程的会话协商和媒体协商
相关协议介绍
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送协议:
音频、视频传输中的常用协议,公布于IETF RFC 1889、RFC 3550。 RTP协议详细说明了在互联网上传递音频和视频的标准数据包格式。 RTP协议常配合RTCP协议用于流媒体应用系统,两个协议都是建立 在UDP协议之上。
● SIP可以充分利用已 定义的头域,对其进行 简单必要的扩充就能很 方便地支持各项新业务 和智能业务,有利于与 Internet的各项应用集 成开发 。
12
可与各种媒体、应用兼容
符合ISO模型, 独立于底层网络传输协议和媒体
简单、易扩充
相关协议介绍
前端设备控制、报警 信息、设备目录信息 等控制命令
GA/T 669.11-2008 第11部分:关键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5
GB/T 28181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
安徽公安地方标准 新疆公安地方标准 浙 江 DB33 地 方 标 准 其他公安地方标准
各自为政的地方标准
标准问世
公安部标准 GA/T669系列标准
GA/T669.5 信 息 传 输交换控制技术要 求
媒体服务器 2 Invite
媒体流发送者
3 200 OK (with SDP) 4 Invite (with SDP)
5 200 OK (SDP) 6 ACK (with SDP)
7 ACK 实时媒体流
8 Invite (with SDP)
10 200 OK (with SDP) 11 ACK
数据传输的工作原理

数据传输的工作原理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据传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还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都需要进行数据传输。
那么,数据是如何在各种网络中进行传输的呢?本文将介绍数据传输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传输方式。
一、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经历了编码、调制、传输、解调和解码等多个环节。
1. 编码与解码编码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特定的二进制形式,以便能够在传输过程中被识别和传送。
常见的编码方式包括ASCII码、Unicode、UTF-8等。
而解码则是将接收到的二进制数据转换回原始数据。
2. 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适用于传输介质的模拟信号,一般称为调制信号。
调制方式包括调幅、调频和调相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回数字信号。
3. 传输传输是指将经过编码和调制的数据通过介质传送到接收端的过程。
介质可以是铜线、光纤、无线电波等,不同的介质有不同的传输特性和传输速度。
二、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进行。
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 有线传输有线传输是指通过物理介质(如网线、光纤等)将数据传输到接收端。
有线传输的优点是稳定可靠、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常见的有线传输方式包括:(1)以太网传输:是一种用于局域网的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以太网协议进行数据的编码和传输。
(2)USB传输:是一种用于个人电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USB接口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3)光纤传输:光纤传输利用光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具有传输速度快、带宽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长距离和高速传输领域。
2. 无线传输无线传输是指通过无线电波、红外线等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无线传输的优点是灵活便捷、无需物理连接、覆盖范围广。
常见的无线传输方式包括:(1)Wi-Fi传输: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通过无线接入点将数据传输到接收设备,适用于家庭、办公等场景。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视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视频通信网络的组成 视频通信标准 H.320 视频通信系统组网 H.323 视频通信系统组网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视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Video Conference 视频会议 视讯会议 电视会议 会议电视
电视 会议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Video Communication
• Quarter CIF (QCIF) – 176 x 144
– Refresh rates
• 30, 15, 10, 7.5 times per second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Video Standard - H.261
• Is what traditional videoconferencing has used
29
30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视频通信网络的组成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视频通信
Video Server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视频通信网络的组成
网络
终端 (Endpoint)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终端
视频输入设备
视频输出设备
网络接口
编解码器 (CODEC)
Network
音频输入设备
音频输出设备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视频通信终端分类
▪ 需要大量带宽 ▪ 功能定义 ▪ 服务质量保证 ▪ 目前已很成熟
视频通信基础知识
Video Standard - H.261
• H.261
– Video coding and decoding – Defined image format
• 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 (CIF) – 352 pixels x 288 lin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数据之间的传输过程
数据在各层之同的单位都是不一样的,在物理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 (Bit);在数据链路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在网络层,数据的 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在传输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或数据报文(Data)
应用层的任务是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上层编程的 任务,通常具有协议无关性。
在网络视频传输系统中,传输层协议的选择是整个系统涉及的关键,关系到 视频传输的效率和质量。
4.主要网络协议
在流媒体传输控制领域及网络视频监控应用中,经常涉及到如下几个协议, 即实时数据传输协议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RTCP(Real-Time TranspotControl Protocol), 实时流协议RTSP(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及 资源预留协议RSTP(Reso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图3 OSI的7层网络结构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属于OSI模型的低3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 连接的链路、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是OSI模型的高4层,具体负 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 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 互相支持,而网络道信则可以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双向进行。当然,并不是 所有通信都是要经过OSI 的全部7层,如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只需要在物理 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要网络层以下的3层。
传输层的任务是为主机间可建立传输连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以“透明” 的方式传送报文,在传输层,Windows采用TCP/UDP协议,Unix采用TCP 协议,而Netware采用SPX协议。
会话层的任务是确定相互连接的主机间信息传输的方式。
表示层的任务是进行传输数据格式化和代码转换,通常用于异构机之间的通 信。
这里,鸽子(背景)、草地(背景)、狗(前景)都是VO单元。
(三)系统中的视频传输
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虽然视频图像经过编码压缩,但是其数据量还 是很大的,当网络中同时有多路视频信号传输时,并发的大量数据传输对网 络的压力非常大,从而可能导致数据的延时或丢包,而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与 普通数据业务的区别在于其对数据(视频)的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网络延时 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才可以接受。
物理层实现透明地传输“比特流”,数据链路层实现节点间无差销传输以 “帧”为单位的数据,物理层与链路层属于底层基本传输,其功能基本上由传 输介质及网卡固化,是不可改变的。
网络层的任务是完成数据的打包和传输,期向需要进行适 当的路由选择, 在网络层,Windows和Unix采用IP协议而Netware采用IPX协议。
VO与VOP概念
传统的视频编码方式是将整个视频信号作为一个内容整体来进行处理,其 本身不可再分割,而这与人类对视觉信息的识别习惯是不同的。传统的编码方 式(MPEG-1、MPEG-2)不能将一个视频信息完整地从视频信号中提取出来, 比如将加有电视台台标和字幕的视频恢复成无台标、无字幕的视频。
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在编码时将不同的视频信息载体,即视频对象 VO区分对待,分别独立地进行编码与传输,将图像序列中的每一帧看成是由 不同的VO加上活动的背景所组成。VO可以是人、车、动物、其他物类,也可 以是计算机生成的图形。VO具有音频属性,但音频的具体内容是独立于视频 编码传输的。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数据流架构如图1所示。
图1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数据流,一种是视频监控系统中主要的、占据大 量宽带资源的流媒体(视频流),另外一种式视频监控系统中比例很小、占用 资源很少但非常重要的控制流(命令流)。视频流的特点是对实时性要求(体 现在延时和抖动上),而控制命令的要求是高可靠性(不允许有丢包现象)。
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传输的关键技术体现如下: 高效的编码压缩方式以保证对带宽资源的低占用; 良好的QoS机制以自动调整相关参数,保证降低传输延时、丢包 可用组播技术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节约; 良好的拥塞控制机制,要求IPC、DVR及DVS具有码流自适能力; 良好的差错控制,IPC及DVS要具有错误恢复能力;
在TCP/IP协议分层模型中,包含两种传输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和 用户数据协议UDP。TCP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具有重传机制和拥塞控制机 制,能提供可靠服务;而UDP是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没有重发机制,所以是不 可靠的服务,但是传输效率比较高。
通常,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根据具体情况,两种协议都有不同的应用, 如TCP用来进行设备的控制信息、视频的回放流传输等,以发挥其可靠性特点, 而UD、用来传输实时的音、视频图像,以发挥其高效性。
(3)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 互联等功能。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网络层的主要 工作是数据信息交换,网络层把数据包发送到目的路径。我们经常用到的IP地 址,就是网络层的范畴。在网络层,涉及的是“数据包”,地址解析和路由是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常见设备是路由器、网关等。
比如: “写信、寄信、读信”.我们写信给朋友,通常的过程是将心中要表达的 东面以文字形式写在信纸上,再装入信封,投入邮筒,之后经过火车成飞机(师 局传输系统)最后异到达朋友的邮筒。朋友收到信件,打开信封后取出信纸,读 到信的内容,然后将信的内容信息传输到大脑。整个过程中,信息(信件内容) 经过了一 -系列的传输和包装、解包装过程后,其内容始终没有改变。
网络视频传输与交换(一)
一、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
(一)网络视频监控架构
图 1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数据结流示意图
典型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是编码器、媒体服务器、录像机 、解码器、核心管理软件、客户工作站等。编码器对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压 缩并发送到网络,客户工作站对视频进行解码显示,操作人员可以发送控 制命令,实现对前端的设备进行PTZ控制等操作。
比如:“包裹、快递公司、陆海空”。我们发送包裹给朋友,通常会找一 家快递公司(传输层),将打包好的包裹交给他们后,我们就等朋友收到包里的 确认信息了。至于快递公司如何传输包裹,走公路、海运或空运等,是我们看 不到的(通信细节屏蔽)。这里的航空公公司、铁路系统等可以看做是传输层的 下3层,快递公司是连接下3层与上层(用户)的中间层(传输层)。
因此,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流传输中,在UDP之上,通常采用实时 传输协议(RTP)加传输控制协议(RTCP),两者配合使用以实现网络视频 数据流传输的要求;而采用TCP进行控制命令的传输。
(二)MPEG-4技术说明
视频编码压缩技术是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没有经过编码压缩的海 量数据对网络传输系统来说是无法承受的。视频编码压缩技术目前的主流 是MPEG-4方式,而H.264编码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具有更好的特质。 相对于以往的编码方式(MPEG-1/2),MPEG-4编码方式最大的不同是采 用“基于对象”的编码方式,打破了以往的基于“宏块”为编码单位的限 制,引入了“视频对象”的概念,在编码时充分考虑了“人眼”的视觉特 征因素。
2.传输层的意义
如先前所述,传输层是OS1 网络模型中介于网络层与会话是之间的“中 间层”,之所以网络之层与会话层之间增加了“传输层”这个中间层,是因为 网络层提供的从源网络到目标网络之间的网络通信服务,其本身的服务质量没 有保证,不可靠的IP协议提供的是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服务, 不保证端 对端数据传输的可靠性,IP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乱序、丢包等情况。
视频对象平面(VOP)是视频对象(VO)在某一时刻的采样,VOP是 MPEG-4编码的核心概念。
VOP的编码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形状编码,另一个是纹理和运动信 息编码。
VOP纹理编码和运动信息的预测、补偿在原理上同MPEG-2标准基本 一致,而形状编码技术则是首次应用在视频编码领域。MEPG-4是以VOP 为单位进行编解码,MPEG-4的VO概念原理如图2所示:
二、网络传输协议介绍
(一)OSI模型介绍
1.OSI的7层网络模型
OSI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OSI模型将网络通信工作分为7层 ,由低到高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 用层。各层的功能相互独立,每一层所实现的功能对上面一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每一层都只关心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OSI的7层网络模型结构如图3所示。
RTP:提供时间戳标志、序列号及其他能够保证实时数据传输处理时间的方法。
RTCP: RTCP是RTP的控制部分,用来保证服务质量和成员管理。
RTSP:提供远程的控制,具体的数据传输由RTP完成。RSVP:是Internet 上的 资源预订协议,使用RSVP预留一 部分网络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媒体的 传输提供QoS。
2. OSI模型分层介绍
(1)物理层
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 能特性以及过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包程特性。物理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 个传输数据连接的物理媒体。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EIA/TIA RS-232、 EIA/TIA RS-449 V.35、RJ-45等。顾名思义,物理层就是网络设备的物括 理连接,如发送器、接收器、网线、光纤,连接器等构件都是物理层设备,是 整个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它透明地传输比特流,常说的“综合布线”系 统主要就是物理层工作,注意我们经常见到的集线器(Hub)就属于物理层设备。
(5)会话层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 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