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姚江学案
走进三字经

走进三字经——记姚江小学一次别开生面的阅读
分享到:0
2015-05-08 19:29来源:未知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伴随着阵阵诵读声,5月8日下午,姚江小学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外阅读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是“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人生智慧”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活动成果展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先由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语文教研组长朱玲玲老师在二年级段上一堂《走进三字经》的国学品读课,再由全体参与活动的老师共同学习、分享本届读书节,本次研讨课的心得体会。
千古奇书或读或品
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课堂上或是讲故事,或是诵读,或是知识大拷问,纷纷展示了他们对三字经理解和感悟。
欲得真经必先修行
老师们也向孩子们一样共同品读国学经典,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国学经典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常读常新,永读永获的。
国学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她将逐渐沉淀成为一种文化血液,学生们今天的一两步,将成就他们今后的千万里……。
2024版最新国学课教案(精选

最新国学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1.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背景和起因。
2.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
3. 孟子如何通过举例和比喻来论证“性善论”。
4. 对话中涉及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认识到人性本善的重要性。
2. 通过分析孟子与告子的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孟子“性善论”的哲学内涵及其论证方法。
2. 教学重点: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过程,以及其中所涉及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段关于人性的短片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
2. 教材讲解:详细讲解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背景、过程和孟子“性善论”的观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的例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性善论”的内涵。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6. 分享与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讨论成果,促进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孟子·告子下——性善论2. 板书内容: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背景和起因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孟子如何通过举例和比喻来论证“性善论”对话中涉及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孟子的“性善论”及其意义。
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对“性善论”的理解和看法。
2. 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良知和道德观念。
性善论的意义在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发挥自己的良知,做善事。
结合生活实例,可以举例说明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产生同情心和怜悯之情,这正是人性善良的体现。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进一步论证“性善论”的正确性。
三角路小学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阳光阅读”教学简案第( 1 )周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阳光阅读”教学简案
第( 2 )周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阳光阅读”教学简案
第( 3 )周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阳光阅读”教学简案
第( 4 )周
第( 5 )周
第( 6 )周
第( 7 )周
第( 8 )周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阳光阅读”教学简案
第( 9 )周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阳光阅读”教学简案
第( 10 )周
第( 11 )周
第( 12 )周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阳光阅读”教学简案
第( 13 )周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阳光阅读”教学简案
第( 14 )周
“国学经典””语文素养提高工程“阳光阅读”教学简案
第( 15 )周
第( 16 )周
第( 1 )周
第( 2 )周
第( 3)周
第(4)周
第( 5)周
第( 6)周
第( 7)周
第( 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学习传统文化,研读中华经典。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仁民爱物》和《责己恕人》,共有八课。
第三单元主要择取了先贤关于仁爱的论述,对孔孟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了评析和推介;第四单元选取了如何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论述,阐述了为人处世注重道德修养。
三、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第三单元第一课天道立仁2课时第二课为仁之方2课时第三课安仁守仁2课时第四课仁民爱物2课时第四单元第一课责己内省2课时第二课改过迁善2课时第三课以恕为道2课时第四课宽厚容人2课时。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国学经典》。
本课主要学习《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学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2. 能够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难点: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三字经》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
然后向学生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及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设计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5分钟)7. 布置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将课堂上学习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一篇关于这一章节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答案: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写一篇关于“人之初,性本善。
中华诵__国学经典诵读教案_(四年级下册)教学提纲

中华诵__国学经典诵读教案_(四年级下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下册)教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下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第一篇: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四年级教案集2014.5.28第四课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培养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道德价值观和智慧,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国学经典中的经典故事和寓言,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3. 学会运用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国学经典故事和寓言的教材和资料。
2.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国学经典吗?知道有哪些国学经典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对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
2. 分析国学经典故事和寓言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并与学生分享其中的智慧。
三、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阅读一篇国学经典故事或寓言,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四、讨论与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或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演讲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想法。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2. 学生自评或互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故事和寓言,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国学经典相关的展览或活动,加深对国学经典的了解。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学生在讨论和应用中展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材和资料,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姚江学案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
盖】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
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
高忠宪云:「薛敬轩、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
」亦为是也。
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返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
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
然「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
先生之格物,谓「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是行也。
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
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
乃后之学者测度想象,求见本体,只在知识上立家当,以为良知,则先生何不仍穷理格物之训,先知后行,而必欲自为一说邪?天泉问答:「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今之解者曰:「心体无善无恶是性。
由是而发之,为有善有恶之意。
由是而有分别其善恶之知,由是而有为善去恶之格物。
」层层自内而之外,一切皆是粗机,则良知已落后着,非不虑之本然,故邓定宇以为权论也。
其实无善无恶者,无善念恶念耳,非谓性无善无恶也。
下句意之有善有恶,亦是有善念恶念耳。
两句只完得动静二字。
他日语薛侃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即此两句也。
所谓知善知恶者,非意动于善恶,从而分别之为知,知亦只是诚意中之好恶,好必于善,恶必于恶,孰是孰非而不容已者,虚灵不昧之性体也。
为善去恶,只是率性而行,自然无善恶之夹杂。
先生所谓「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四句,本是无病,学者错会,(文)【反】致彼以无善无恶言性者,谓无善无恶斯为至善。
善一也,而有有善之善,有无善之善,无乃断灭性种乎?彼在发用处求良知者,认已发作未发,教人在致知上着力,是指月者不指天上之月而指地上之光,愈求愈远矣。
得羲说而存之,而后知先生之无弊也。
浙中十七人江右二十七人南中九人楚中二人北方七人粤闽二人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人也。
父华,成化辛丑进士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
先生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梦神人送儿自云中至,因命名为云。
五岁不能言,有异僧过之,曰:「可惜道破。
」始改今名。
豪迈不羁。
十五岁,纵观塞外,经月始返。
十八岁,过广信,谒娄一斋,慨然以圣人可学而至。
登弘治己未进士第。
授刑部主事,改兵部。
逆瑾矫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疏救之,下诏狱,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瑾遣人迹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脱去,得至龙场。
瑾诛,知庐陵县。
历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
时虔闽不靖,兵部尚书王琼特举先生,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未几,遂平漳南、横水、桶冈、大帽、浰头诸寇。
己卯六月,奉敕勘处福建叛军,至丰城而闻宸濠反,遂返吉安,起兵讨之。
宸濠方围安庆,先生破南昌,濠返兵自救,遇之于樵舍,三战俘濠。
武宗率师亲征,群小张忠、许泰欲纵濠鄱湖,待武宗接战而后奏凯。
先生不听,乘夜过玉山,集浙江三司,以濠付太监张永。
张永者,为武宗亲信,群小之所惮也。
命兼江西巡抚。
又明年,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嘉靖壬午,丁冢宰忧。
丁亥,原官兼左都御史,起征思、田。
思、田平,以归师袭八寨、断藤峡,破之。
先生幼梦谒马伏波庙,题诗于壁,至是道出祠下,恍如梦中。
时先生已病,疏请告。
至南安,门人周积侍疾,问遗言。
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也,年五十七。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
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
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
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
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
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
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
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先生悯宋儒之后学者以知识为知,谓人心之所有者不过明觉,而理为天地万物之所公共,故必穷尽天地万物之理,然后吾心之明觉与之浑合而无间。
说是无内外,其实全靠外来闻见以填补其灵明者也。
先生以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理也,故于致知格物之训,不得不言「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夫以知识为知,则轻浮而不实,故必以力行为工夫。
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
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于是。
而或者以释氏本心之说颇近于心学,不知儒释界限只一理字。
释氏于天地万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复讲,而止守此明觉。
世儒则不恃此明觉,而求理于天地万物之间,所为绝异。
然其归理于天地万物,归明觉于吾心,则一也。
向外寻理,终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纵使合得,本体上已费转手。
故沿门乞火,与合眼见暗相去不远。
先生点出心之所以为心不在明觉,而在天理,金镜已坠而复收,遂使儒释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睹也。
试以孔孟之言证之:致吾良知于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谓「人能弘道」乎?若理在事物,则是道能弘人矣。
告子之外义,岂灭义而不顾乎?亦于事物之间求其义而合之,正如世儒之所谓穷理也。
孟子何以不许之,而四端必归之心哉?嗟乎!糠秕瞇目,四方易位,而后先生可疑也。
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
万历中,诏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
阳明传信录暇日读《阳明先生集》,摘其要语,得三卷。
首《语录》,录先生与门弟子论学诸书,存学则也。
次《文录》,录先生赠遗杂着,存教法也。
又次《传习录》,录诸门弟子所口授于先生之为言学、言教者,存宗旨也。
先生之学,始出词章,继逃佛老,终乃求之六经而一变至道,世未有善学如先生者也,是谓学则。
先生教人吃紧在去人欲而存天理,进之以知行合一之说,其要归于致良知。
虽累千百言,不出此三言为转注。
凡以使学者截去之绕,寻向上去而已,世未有善教如先生者也,是谓教法。
而先生之言良知也,近本之孔孟之说,远溯之「精一」之传。
盖自程朱一线中绝,然后补偏救弊,契圣归宗,未有若先生之深切着明者也,是谓宗旨。
则后之学先生者,从可知已。
不学其所悟而学其所悔,舍天理而求良知,阴以判孔孟之道而不顾,又其弊也。
说知说行,先后两截,言悟言参,转增学虑,吾不知于先生之道为何如?间尝求其故而不得,意者先生因病立方,时时权实互用,后人不得其解,未免转增离岐乎?宗周因于手抄之余,有可以发明先生之蕴者,僭存一二管窥,以质所疑,冀得藉手以就正于有道,庶几有善学先生者出,而先生之道传之久而无弊也。
因题之曰「传信」云。
崇祯己卯七月既望,后学刘宗周书。
语录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着实用力。
所谓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拏,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
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须知得力处。
」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
「学要鞭辟近里着己」,「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
此数语,宜书之壁间,常目在之。
举业不妨功,惟患夺志。
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
所谓知得,则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业。
(《与辰中诸生》)刊落声华,是学人第一义。
志道恳切,固是诚意,然急迫求之,则反为私已,不可不察也。
日用间何莫非天理流行?但此心常存而不放,则义理自熟,孟子所谓勿忘勿助、深造自得者矣。
(《答徐成之》)此语自是印过程朱。
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不消磨刮。
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
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
若驳杂未去,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亦见得,亦才拂便去。
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
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弗以为烦难而疑之也。
凡人情好易而恶难,其间亦自有私意气习缠蔽在,识破后自然不见其难矣。
古之人,至有出万死而乐为之者,亦见得耳。
向时未见得向里面意思,此工夫自无可讲处。
今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便流入禅释去也。
昨论儒释之异,明道所谓「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毕竟连「敬以直内」亦不是者,已说到八九分矣。
(《答黄宗贤应原忠》)已见后方知难,正为此镜子时时不废拂拭。
在儒释之辨,明道尚泛调停,至先生,始一刀截断。
仆近时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
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
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
若就标末妆缀比拟,凡平日所谓学问思辨者,适足以为长傲遂非之资,自以为进于高明广大,而不知陷于狼戾险嫉,亦诚可哀也已。
(《与黄宗贤》)「诚无为」,便是心髓入微处,良知即从此发窍者,故谓之立天下之大本。
看来良知犹是第二义也。
吾辈通患,正如池面浮萍,随开随蔽。
未论江海,但在活水,浮萍即不能蔽。
何者?活水有源,池水无源。
有源者由已,无源者从物。
故凡不息者有源,作辍者皆无源故耳。
(《与黄宗贤》)开处不是源,莫错认。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
(《与王纯甫》)工夫只在致中和。
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吾之心也。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可求也。
处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而取也。
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
必曰事事物物上求个至善,是离而二之也。
伊川所云「才明彼,即晓此」,是犹谓之二。
性无彼此,理无彼此,善无彼此也。
(《与王纯甫》)先生恢复心体,一齐俱了,真是大有功于圣门,与孟子性善之说同。
《大学》之所谓诚意,即《中庸》之所谓诚身也。
《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以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格物致知之外,又岂别有所谓诚意之功乎?《书》之所谓「精一」,《语》之所谓博文约礼,《中庸》之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皆若此而已。
(《答王天宇》)先生生既言格致即《中庸》明善之功,不离学问思辨行,则与朱子之说何异?至又云「格其物之不正以归于正」,则未免自相龃龉,未知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