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365》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成语故事练习题

成语故事练习题1. 桃李满天下桃李,本指桃树和李树。
糅合在一起,表示诗书传承,学问广泛传播。
满天下,意味着遍布全国各地。
成语“桃李满天下”形容教书育人的事业非常兴旺,学术繁荣,学子众多。
在古代,教书育人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职业。
教育者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茁壮成长,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因此,“桃李满天下”成语出自现实中的桃李之树,用来比喻功德不只局限于个人,而是对整个社会都有益处。
2.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描述了一个人因为杯子或弓弦的倒影而想象出蛇的形象,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胆怯和想象。
成语的出现跟人的思虑动英会的错误有关,比如有一位射手在白天走在路上,身上担着弓和箭,就算看到个倒影不是蛇,但是他就是以为是蛇,他觉得在杯子中是蛇,射手感到惊慌。
这个成语以讽刺的意味表示对事物的敏感,哪怕成千上万的不合存在,一个存在错误就足以起到人们害怕起来。
3. 草木皆兵草木皆兵,成语用以形容人们因为过度恐惧而引发错觉,并且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产生了极度敏感的心情。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
在周末战争的时候,敌兵常常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让敌人陷入近乎狂躁的状态。
甚至地方会认为灌木丛中的响声,也是大军的行军。
成千上万个兵马俑,这是每个灌木丛中就有了一军之像。
这个成语以讽刺的意味比喻有些人容易陷入极度恐怖之中,并且夸大周围环境的影响力。
也用成草木而生生动的示某些人们过度担心与害怕杀人表明痛苦滋补乌龙等凡是会豪裂她获得她何遗茔奎龙,4. 鸠占鹊巢鸠占鹊巢,成语常用作隐喻现象,比喻无礼地占有别人的领主,无理束缚并占有他人的位置,秩序严重地侵犯别人的利益。
这个成语出现于《战国策·楚策一》。
楚不甚薄视他人的鸟类的时间。
鹊部分路过鸠奇遇进入人笼求婚。
鹊去找食物回来后,被发现迟钝有人家了。
最后俗话说,鷄不宁巢不旁顾,乘人之危驻人之上口赞瑞传,这库诸葛亮的诞生宫秩豌豆5. 百里挑一百里挑一,描写了从众多中遴选出最佳的一个,有如浩瀚大海中的一隅珍珠。
小学成语故事试题及答案

小学成语故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成语故事中缺失的成语。
- ()的狐狸:形容人不怀好意,心怀叵测。
- 画蛇():比喻做事做过头,反而弄巧成拙。
- 亡羊补():比喻出了问题之后,及时补救,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守株待():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 刻舟求():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或固执己见,不知实际情况已变化。
二、选择题2. 下列成语故事中,哪一个成语表示“做事要适可而止”?A. 画蛇添足B. 亡羊补牢C. 守株待兔D. 刻舟求剑3.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要勤奋努力B. 要善于观察C. 要耐心等待D. 要抓住机遇三、简答题4. 请简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5.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四、判断题6.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该恰到好处,不要画蛇添足。
A. 正确B. 错误7.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耐心等待,就一定能等到意外的收获。
A. 正确B. 错误答案:一、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成语故事中缺失的成语。
- 狡猾的狐狸:形容人不怀好意,心怀叵测。
-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做过头,反而弄巧成拙。
-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之后,及时补救,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或固执己见,不知实际情况已变化。
二、选择题2. A3. A三、简答题4.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牧羊人发现羊圈的栅栏坏了,导致羊丢失。
他的朋友建议他及时修补栅栏,以防止更多的羊丢失。
牧羊人听从了建议,及时修补了栅栏,从此羊再也没有丢失过。
5.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四、判断题6. A7. B。
成语故事考试题库及答案

成语故事考试题库及答案
1. 成语“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其含义是什么?
A. 多此一举
B. 画蛇时必须添上脚
C. 画蛇时不能添上脚
D. 画蛇时可以随意添上脚
答案:A
2. 成语“守株待兔”的典故中,农夫在田边等待的是什么?
A. 兔子
B. 老虎
C. 鹿
D. 狐狸
答案:A
3. 成语“杯弓蛇影”形容的是什么心理状态?
A. 疑神疑鬼
B. 心不在焉
C. 心如止水
D. 心旷神怡
答案:A
4. 成语“滥竽充数”中,滥竽是指什么?
A. 乐器
B. 人名
D. 一种植物
答案:A
5. 成语“掩耳盗铃”的典故中,盗铃者掩耳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A. 为了听不见铃声
B. 为了不让别人听见铃声
C. 为了不让自己听见铃声
D. 为了让别人听见铃声
答案:B
6. 成语“刻舟求剑”中,刻舟的人最终能否找回剑?
A. 能
B. 不能
C. 可能
D. 取决于剑的大小
答案:B
7. 成语“对牛弹琴”用来形容什么?
A. 对牛弹琴
B. 对人弹琴
C. 对琴弹琴
D. 对人说话
答案:D
8. 成语“狐假虎威”中,狐狸借助的是什么动物的威势?
A. 狼
C. 狗
D. 狮子
答案:B
9. 成语“井底之蛙”比喻的是什么?
A. 视野狭窄的人
B. 井底的青蛙
C. 喜欢井水的人
D. 住在井底的人
答案:A
10. 成语“破釜沉舟”表示的是什么决心?
A. 放弃一切
B. 背水一战
C. 重新开始
D. 放弃战斗
答案:B。
成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大全5篇)

成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大全5篇)第一篇:成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成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成语》阅读原文成语是实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
”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
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
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
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
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但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
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
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寓言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
成语故事365

成语故事365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凝练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民族的情感。
成语故事作为一种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既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够激发人们对于语言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理解。
在这365个成语故事中,有的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有的是古代典故,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是现代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1. 画蛇添足。
春天来临的时候,田野里的一条蛇醒来了,它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够长,于是就画了一条假的蛇身在身体的末端,结果被人发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情不能太过于贪心,适可而止才是最好的选择。
2. 杯弓蛇影。
有一天,小明在树林里走路,突然看到了一条蛇的影子,吓得他连忙逃跑。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树林里的树叶投射出来的影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对事情的恐惧是不必要的,要学会冷静思考,不要被虚幻的恐惧所左右。
3. 亡羊补牢。
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走丢了,农夫没有及时找回,结果其他的羊也都跟着走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及时,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后悔莫及。
4. 画龙点睛。
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龙,但是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整幅画作顿时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做事情的时候,只需要一点点的改变就可以让事情焕然一新。
5. 杀鸡取卵。
有一个农夫每天都杀鸡取蛋,结果导致了鸡的数量越来越少,最后他一只鸡也没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
6. 一石二鸟。
有一个猎人用一块石头打死了两只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只需要一次行动就可以达到两个目标,是最高效的做法。
7. 三思而后行。
有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三思而后行,结果避免了很多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慎重,不要轻率行事。
8. 四面楚歌。
有一个人被四面楚歌围困,但是他并没有绝望,最终化险为夷。
成语故事阅读与答案3

成语故事阅读331、两败俱伤:1、(1)是否派救兵这件事(2)秦惠王(3)期年不解(4)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5)陈轸 2、(1)决定(2)报告(3)对(4)犹如 3、(1)一整年(2)过了一会儿(3)没有多少天(4)有一会儿(5)一顿饭功夫(6)一会儿(7)开刚亮(8)二十天(9)没多久(10)从前(11)早晨32、呕心沥血:1、过:拜访;事过以后,错,过错。
率:一概,一概,带领。
援:拿,攀,提出,救助 2、(2)高官来访(3)带着僮仆33、纸上谈兵:1、(1)在长平对峙(2)率兵攻秦(5)没有谁能够抵挡(6)改变原先的条令 2、笃du 数shuo 间jian 恶wu 难nan 更geng 3、赵奢,蔺相如,廉颇,赵括,赵王34、杞人忧天:1、(1)解释(2)你(3)受伤(4)放心的样子 2、A,C 3、(1)天是由气积聚起来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2)为什么担心天会崩溃坠落呢?(3)即使坠落下来,也不能使你受伤35、买椟还珠:1、(1)楚国有个到郑国卖珠的人(2)用桂枝,花椒熏它(3)用珠玉镶嵌在椟上(4)用玫瑰装饰它(5)用翡翠装点它 2、原来讽刺卖珠人不知贵贱,后讽刺买珠人。
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36、名落孙山:1、(略,见五册《学生古代文化常识》) 2、庠,序,校;国子监,监生。
3、乡试。
举人。
考取了。
解元。
没有。
37、守株待兔:者。
株,株,死。
株,兔。
得,笑。
38、曲突徙薪:1、傍通旁,不通否,乡通向,亡通无,邪通耶,寤通悟。
2、曲:使弯曲,使动;弯曲的。
次:按次序,名状;次等。
患:灾害;担心。
远:远远地,远方的人,形名。
3、焦头烂额。
比喻十分窘迫难堪之状。
4、(1)客对主人说,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禾搬离灶台远些(2)其余的人按照救火功劳大小的次序坐(3)劝告改作弯曲的烟囱,把柴禾搬离灶台远些的人没有得到一点好处,救火被弄得焦头烂额的人成了上宾。
39、自相矛盾:1、(1)取独(2)的(3)他(卖矛与盾的人)(4)的 2、物:东西,察看,除自己以外的物和人。
成语考试题及典故解析答案

成语考试题及典故解析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A. 画蛇时多添了脚B. 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情C. 蛇画得栩栩如生D. 蛇足是画蛇的必备部分答案:B2.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出自哪个典故?A. 曹操误杀吕伯奢B. 王羲之误入蛇穴C. 曹操误杀华佗D. 王羲之误饮蛇酒答案:D3.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A. 睡觉时尝一尝胆的味道B. 忍受屈辱,发奋图强C. 睡觉时躺在柴火上D. 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答案:B4.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A. 打破锅,沉没船B. 比喻下定决心,不留后路C. 形容船只沉没D. 形容锅破得很厉害答案:B5.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A. 指着鹿说是马B. 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C. 形容鹿和马长得很像D. 形容鹿和马是好朋友答案:B6.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A. 在船上刻下记号寻找剑B. 比喻拘泥于形式,不知变通C. 形容剑非常锋利D. 形容船上有很多剑答案:B7.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形容:A. 偷铃铛时捂住耳朵B. 自欺欺人,做无用功C. 形容铃铛声音很大D. 形容偷盗行为答案:B8.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思是:A. 守着树等待兔子撞死B. 比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C. 形容兔子很多D. 形容树长得很茂盛答案:B9.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形容:A. 吹竽时滥竽充数B. 用次品代替正品C. 形容竽的数量很多D. 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答案:D10.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意思是:A. 在纸上谈论兵法B. 比喻空谈理论,不切实际C. 形容纸上的兵法很精彩D. 形容纸上的兵很多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______”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答案:敷衍塞责)2. “______”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事不考虑后果,鲁莽行事。
(答案:鲁莽行事)3. “______”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
凯叔365夜成语故事

凯叔365夜成语故事一、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指的是局限于狭小环境、见识狭隘的人。
故事讲述了一个蛙儿住在井里,对外界一无所知。
一天,它偶然听到外面有其他蛙儿的闲谈,痴迷于听到的世界,却始终无法理解外面的样子。
最终,它还是无法跳出井口,陷于狭小的井底。
二、画龙点睛画龙点睛,比喻在文章或作品的关键地方做出精彩的表述,起到点睛之效。
相传古代有一位画家,他的画虽然精致细腻,但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
后来,他学习到了一种技巧,就是在画龙的眼睛部位做出精细的点缀。
这样一来,画龙的神韵顿显,意境更加深远,艺术价值也大大提升。
三、班门弄斧班门弄斧,意思是在行家面前摆弄斧子,引起不屑。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25年的中国春秋时期,当时鲁国的一个人叫许由,他担任过楚国的宰相。
有一次,许由拜访了齐桓公,齐桓公询问他对齐国富庶的看法,许由却说:“在鲁国,用斧子的人很多。
”齐桓公听后深以为耻,认为他班门弄斧,对他的才华一无所知。
四、柳暗花明柳暗花明,意指黑暗中突然出现光明或转机。
故事讲述了曹操在三国时期围困卧龙诸葛亮的时候,亮先生身陷困境,没有解脱之策。
正当亮先生愁眉苦脸之时,忽然飘过一阵微风,枝叶摇曳,柳树下的花朵如雨洒落。
这时,亮先生灵光一闪,想到了突破困局的方法,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五、闭门造车闭门造车,比喻主观臆测,不顾实际情况,毫无可信度。
相传春秋时期,宋国的司马门为了取乐,闭门造了一辆木车,纯粹凭想象和臆测进行设计,一点也不关注实际使用和工艺。
结果,这辆车根本无法行驶,成了一个完全失败的作品。
由此,闭门造车这个成语诞生了,用来形容那些脱离实际、缺乏基础的东西。
六、杯弓蛇影杯弓蛇影,比喻因为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个人在酒席上喝酒,他因为饮酒过多产生幻觉,把酒杯的影子当成蛇,吓得丢杯扔了酒。
这个典故由此演变为杯弓蛇影,用来形容人过度敏感,想象得太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猜疑。
七、昙花一现昙花一现,比喻事物出现得很短暂或很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365》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指的是。
2.“望梅止渴”这个成语跟(谁)有关。
3.“凿壁偷光”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
4.“八分之七”打一个成语。
5.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很多,流传甚广的有(填成语)。
6.“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以用(成语)概括。
7.“能说会道”中的“道”的意思是。
8.“蜜蜂停在日历上”打一个成语。
9.“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10.“桃李不言,”是称赞西汉飞将军李广真诚和高尚的品质。
二、选择题
1.学习不能()而是要精益求精。
A、囫囵吞枣
B、江郎才尽
2.刘邦被项羽逼得走投无路,只有()才有可能取胜!
A、破釜沉舟
B、弄巧成拙
3.因为他认真学习,所以不到一个学期,他的成绩就一下子从倒数到名列前茅,真的令人()啊!
A、刮目相看
B、罄竹难书
4.只要我们发扬()的精神,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克服的。
A、杞人忧天
B、愚公移山
5.我们要多学习,多读书,多到外面走走看看,不要像()一样,没什么见识。
A、守株待兔B、井底之蛙
6.“东床快婿”原本是指()
A、司马相如
B、王羲之
7.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A、曹操
B、谢安
8. “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毛病?A、口吃B、好说谎
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经历。
A、刘邦
B、韩信
10.“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
A、唐代一位诗人
B、一种官职
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岁寒三友”,一般是指松、竹、梅这三种植物。
()2.百年树人,这里的“百年”是说培育人才要有长远之计。
()3.“六亲不认”,这里“六亲”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子、女。
()4.“九死一生”是指十个人中,九个人死了,一个人活着。
()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里的“尺”和“丈”是具体的数量,十丈等于一尺。
()6.“不打不相识”不是成语。
()7.“螳螂捕蝉”和“亡羊补牢”都是历史故事。
()8.“与虎谋皮”是向老虎借皮。
()9.“笔下生花”和“梦笔生花”是意思相同的成语。
()10.“斗酒百篇”是说诗圣杜甫喝饮一斗酒,作百篇诗。
(普学网)
《成语故事365》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鲁班。
2.曹操。
3.匡衡。
4.七上八下。
5.悬梁刺股。
6.得过且过。
7.说话。
8.风和日丽。
9.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10.下自成蹊。
二、选择题
1.A
2.A
3.A
4.B
5.B
6.B
7.B
8.A
9.B 10.B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