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预习解析
28赤壁之战生字词学习解析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duò
舟部
左右结构
舵手 掌舵
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个很棒的舵手。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cí
隹部
左右结构
雌雄:指较量一下,
分出胜败高低。
麦克总是故意寻衅,企图同威廉决一 雌雄。
拼音
词语
tǎn g
句子
倘若
倘若你去看他,他一定非常高兴。
拼音
词语
pìn
句子
聘请 招聘
这家公司在招聘员工。
拼音
词语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rèn
刀部
独体结构
利刃 刀刃
黄盖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 黄盖在此!”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cù
竹部 上下结构
一簇
南边的海面上,出现了一簇白色的 帆幔。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tǎng
亻部 左右结构 倘若-假如
倘若你去看他,他一定非常高兴。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pìn
耳部
zú
句子
士卒 狱卒
在此次战役中,曹军损失了三千士卒。
左右结构
招聘
这家公司在招聘员工。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xián
弓部 左右结构 弓弦 琴弦
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 得弓弦响?
拼音
结构
部首
词语
句子
hán
韦部
左右结构
韩国
上个周末,我们一家人去吃了韩国料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赤壁之战是由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水战。
以下是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背景: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要征服南方,统一中国。
他率军南征,但受到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的阻挠和抵抗。
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
2.赤壁地区:赤壁位于现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上,地形险要。
曹操决定在此集结军队,并且筑造战船,准备展开进攻。
3.双方力量对比:曹操的军队号称有80万人,实际兵力可能在20万左右。
而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只有5万人左右,兵力明显劣势。
4.张昭与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向孙权建议采用火攻的计策,利用南风和干燥的天气,发动一场大火,烧毁曹军的战船。
而张昭则建议曹操尽快派兵渡江,以避免受到火攻的威胁。
5.北风阻挡:赤壁战场当地北方的山势较高,北风较为常见,曹操的军舰主要依赖风力推进。
而火攻所需的南风并不常见,这使得曹操在选择战场的时候失去了优势。
6.黄盖自投火海:孙权派遣将领黄盖投降曹操,但黄盖借机装病,带着船只献给了曹操。
曹操相信了黄盖的病情,没有细心检查其船只。
而孙权和诸葛亮安排的火攻船正隐藏在黄盖的船队中,黄盖在战斗中纵火,烧毁了曹军的船只。
7.南风火攻:在火攻之后,孙刘联军利用南风变天,再次发动火攻。
大火烧毁了曹军的大部分船只,使得曹操无法继续北上进攻,只得溃败而回。
8.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
曹操虽然未亲自参战,但损失惨重,战败后只带领着残余的部队匆忙撤退。
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却在此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彻底阻止了曹操的南征计划。
9.影响: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合作和统一抗敌的决心,也表明了曹操武力手段的局限性。
赤壁之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勇气、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
10.赤壁题材的文学作品:赤壁之战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赤壁之战》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 ⑴致殷勤 殷勤之意 • 古义指恳切的情意;今义指热情而周 到。 ⑵ 当横行 横行天下 • 古义指纵横驰骋,意思是所向无敌; 今义指仗势胡作非为。 ⑶鼎足之形成 形成矣 • 古义指形,形势,局面;成,形成; 今义指通过事情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 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 面。 • ⑷地方 地方数千里 古义只地,土地(面积);方,见方, 纵横,古代称面积的用语;今义指某 • 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四、词类活用
(四)名词做状语 •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修饰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像狐狸那样 “ 疑 ”) • 备南走。(表示走的方向,“走”的状语。) 。(表示走的方向 表示走的方向, 的状语。) (五)使动用法 • 必蹶上将军 • 可烧而走也 可烧而走 • 诸人持议,甚断句
• • • • • • • • • • • 田横,齐之壮士耳。 田横,齐之壮士耳。 刘备,天下枭雄。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刘豫州王室之胄。 巨是凡人。 巨是凡人。 子瑜友也。 我,子瑜友也。 此帝王之资也。 此帝王之资也。 操公,豺虎也。 操公,豺虎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 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乃天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三、一词多义
• 方:1、割据江东,地方数 、割据江东,
千里。(见方, 千里。(见方,古代称面积 。(见方 的用语,纵横, 方十里” 的用语,纵横,“方十里” 即纵横十里。) 即纵横十里。) 2、操军方连船舰。(副 。(副 、操军方连船舰。( 词,正) 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助画方略。(方法,办法, 。(方法 助画方略。(方法,办法, 计策。) 计策。)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将要) (将要) 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方向 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 • 事。(事情) 。(事情) 事情 • 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特指政事) (特指政事) • 3、肃宣权旨,论天下事 、肃宣权旨, 。(特指战事 特指战事) 势。(特指战事) • 4、北面而事之。(奉事, 。(奉事 、北面而事之。(奉事, 服务) 为……服务) 服务 驻扎和住宿) 驻扎和住宿) • 2、余船以次进。(次序) 。(次序 、余船以次进。(次序) • 引:1、操军不利,引次江 、操军不利, 北。 退却) (退却) • 2、引军北还。(引导率 。(引导率 、引军北还。( 领)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它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1一、教学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开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比照方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比照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高一语文古文:《赤壁之战》知识点汇总

【导语】⽆忧考整理了⾼⼀语⽂古⽂:《⾚壁之战》知识点汇总供考⽣参考学习。
这天夜⾥,周瑜⼜去见孙权说:“众⼈只见曹操信上说⽔军、步兵⼋⼗万⽽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
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五六万,⽽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万罢了,⽽且都三⼼⼆意。
⽤疲惫染病的⼠兵控制三⼼⼆意的军队,⼈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
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够*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很合我的⼼意。
⼦布、元表等⼈只顾妻⼦⼉⼥,夹杂着个⼈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敬与我⼀致,这是苍天让你⼆⼈辅助我啊!五万兵难在仓猝之集合起来,已选好三万⼈,船只、粮草、战⽃⽤具都已办齐。
你与⼦敬、程公就先⾏出发,我会继续派出军队,多多装载物资、粮⾷,作您的后援。
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我当和孟德决⼀死战。
”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计划作战的策略。
(孙、刘联军)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壁相遇。
这时曹操军中的⼠兵们已经有流⾏病,刚⼀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
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
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尾相接,可⽤⽕烧来打退他们。
”于是调拨⼗只⼤⼩战船,装满⼲苇和枯柴,在⾥⾯灌上油,外⾯⽤帷帐包裹,上⾯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船,系在战船的尾部。
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
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曹操军中的将领、⼠兵都⾛出营房站在那⾥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
离曹操军队⼆⾥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来,⽕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象箭⼀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
霎时间,烟⽕满天,烧死的、淹死的⼈和马很多。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战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赤壁之战》原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故事情节。
2. 故事梗概: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 战略战术探讨: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总结《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难点: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战略战术和人物形象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略战术。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故事情节。
3. 故事梗概: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人物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战略战术探讨: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总结《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分享交流能力。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归纳

《赤壁之战》文言基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通“擒”,捉拿)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顷之,烟炎张天。
(通“焰”,火焰)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通“擂”敲击)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通“预”准备)二、古今异义.⑴致殷勤之意古义指恳切的情意;今义指热情而周到。
⑵当横行天下古义指纵横驰骋,意思是所向无敌;今义指仗势胡作非为。
⑶鼎足之形成矣古义指形,形势,局面;成,形成;今义指通过事情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⑷地方数千里古义只地,土地(面积);方,见方,纵横,古代称面积的用语;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6)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古义指面向北方,指向人称臣;今义指北边。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其,第三人称代词,他;实,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义指初,开始;一,初次,第一次;今义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彼所将中国之人不过十五六万古义泛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一词多义卒:乘犊车,从吏卒。
(步兵,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
(死)五万兵难卒合。
(cù副词,仓猝,“猝”)抚:权抚其项背。
(按)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抚慰,安抚)士:田横,齐之壮士耳。
(男子)交游士林(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后泛指官吏。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人。
)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士兵。
)计: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动,盘算,谋划。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名词,计谋,策略。
)方: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见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纵横,“方十里”即纵横十里。
)操军方连船舰。
(副词,正)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方法,办法,计策。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将要)挟天子以征四方。
(方向)兵:兵精粮多。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为孙权、刘备联军和曹操大军。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击败袁绍、袁术等诸侯,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此时,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据荆州。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退往江夏。
孙权在江东根基渐稳,拥有一定的实力。
二、战争经过1、孙刘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
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御曹操。
2、曹操的失误曹操的军队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
他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以减少颠簸,却给了孙刘联军火攻的机会。
3、黄盖诈降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
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趁着东南风急,冲向曹操的船队。
4、火烧赤壁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操船队时,点燃船上的易燃物,火势迅速蔓延,曹操的船队瞬间陷入火海。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攻击,曹操大败。
三、战争结果曹操率领残部北逃,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征,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四郡,并向益州发展,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孙刘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南方经济逐渐繁荣。
3、文化交流赤壁之战期间,各方人才汇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主要人物1、曹操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领袖,曹操有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过于自信,出现了战略失误。
2、孙权孙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展现出了其果敢和睿智。
3、刘备刘备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联盟,保存了实力,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周瑜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足智多谋,指挥有方,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题解赤壁,山名。
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
位处长江两岸,山有一石峰伸延到江中,上面镌刻着赤壁二字。
《赤壁之战》这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的。
公元208年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操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
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难点: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
●重点生字率:shuài带领:率领。
统率。
率队。
率先(带头)。
率兽食人(喻暴君残害人民)。
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轻率。
草率。
率尔。
率尔操觚(觚,供写书用的木简;意思是轻易地下笔作文)。
爽直坦白:直率。
坦率。
大概,大略:率常。
大率。
遵循:率教。
率礼。
模范,楷模:表率。
漂亮,俏皮(亦作帅):这字写得率。
姓。
率lǜ比值,两数之比:效率。
税率。
概率。
圆周率。
出勤率。
增长率。
笔画数:11;部首:玄造句:不要轻率得做决定。
瑜:yú美玉。
〔瑜伽〕a.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b.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
玉的光泽,喻优点:瑕瑜互见。
瑕不掩瑜。
笔画数:13;部首:王造句:瑜加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健身术。
遣:qiǎn派,送,打发:派遣。
遣送。
差(ch乮)遣。
调(di刼)遣。
遣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
遣散(s刵)。
遣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
排解,发泄:遣闷。
消遣。
遣兴(x宯g )。
遣怀。
笔画数:13;部首:辶造句:他已经被安全遣送到后方。
渡:dù横过水面:渡船。
渡桥。
渡河。
摆渡。
强渡。
远渡重洋。
由此到彼:渡过难关。
转手,移交:引渡。
过河的地方:渡口。
渡头。
笔画数:12;部首:氵造句: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渡过难关。
策:cè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鞭打:策马。
鞭策。
激励,促进:策动。
策勉。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
策免。
策封。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
策问。
杖:策杖。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计谋,主意,办法:上策。
献策。
决策。
政策。
策划。
束手无策。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姓。
笔画数:12;部首:竹造句:政策好了,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滔:tāo弥漫,充满:滔天。
滔滔。
倨慢:士不滥,官不滔。
笔画数:13;部首:氵造句:他恶行滔天,一定会遭到报应。
眺:tiào望,往远处看:眺览。
眺瞩。
眺望。
远眺。
目不正,斜视。
笔画数:11;部首:目造句:站在这里眺望远山,真是别有一番风景。
幔:màn张在屋内的帐幕:幔帐。
幔子。
布幔。
窗幔。
帷幔。
笔画数:14;部首:巾造句:这里的夏天家家都挂幔帐来防蚊虫。
遮:zhē挡:遮蔽。
遮挡。
遮拦。
遮阳。
遮没(m?)。
遮阴。
掩盖,掩蔽:遮丑。
遮盖。
遮瞒。
遮掩。
遮人耳目。
古同庶,众多。
古同者,这。
笔画数:14;部首:辶造句:这里的树叶遮住了阳光,正是乘凉的好地方。
苇:(葦)wěi〔芦苇〕见(葦)芦。
笔画数:7;部首:艹造句:芦苇丛是孩子们的乐园。
硫:liú一种非金属元素,普通称硫磺或硫黄,可用以制火药、火柴、杀虫剂等,亦可用来治皮肤病。
笔画数:12;部首:石造句:这种硫磺皂杀菌很有效。
磺:huáng〔磺胺〕a.有机化合物,抗菌药;b.磺胺噻唑、磺胺脒等磺胺类药物的总称。
〔硫磺〕见硫。
笔画数:16;部首:石造句:硫磺可以用来制作火药。
缆:(纜)lǎn系船用的粗绳或铁索:缆绳。
缆索。
缆桩。
解缆。
泛指许多股拧成的像缆的东西:电缆。
钢缆。
用绳索栓住:缆舟。
一纵不可缆。
笔画数:12;部首:纟造句:电缆周围是危险区,孩子们不要到那里去玩。
盔:kuī用来保护头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头盔。
钢盔。
盔甲。
形状像盔或半个球形的:帽盔儿。
盔头(头读轻声)。
盆子一类的器皿:瓦盔。
笔画数:11;部首:皿造句:敌人被攻击的丢盔弃甲。
●课文生词赤壁之战(chì bì zhī zhàn):发生在赤壁的战役。
之,古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de)。
东汉(dōng hàn):朝代名。
公元25年至220年,建都洛阳,也称后汉。
隔江相对(gé jiāng xiāng duì):课文指孙权的兵马在长江南岸,曹操的兵马在北岸,双方军队隔着长江相互对峙。
东吴(dōng wú):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因地处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所以历史上称东吴。
号称(hào chēng):名义上是。
本课的意思是曹军名义上说是八十万,其实没有那么多。
<例句&敌人号称二个师,其实只有两个团的兵力。
相持(xiāng chí):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定睛(dìng jīng):集中视力。
睛,指眼珠。
失信(shī xìn):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失去信用。
只道(zhǐ dào):只以为。
道,以为。
●近反义词近义词:率领带领相持对峙计策计谋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防备防护反义词:夺取放弃不计其数屈指可数失信守信波浪滔天风平浪静●课文成语无心应战(wú xīn yìng zhàn):没有心思和对方的战斗。
课文指曹军完全丧失了斗志。
调兵遣将(diào bīng qiǎn jiàng):调动兵力,派遣将领。
出自明·无名氏《鸣凤记·文华祭海》。
自不量力(zì bū liàng lì):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形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量,估量。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计其数(bù jì qí shù):无法计算它的数目。
计,计算。
其,代词,相当于它的。
数,数目。
出自《水浒全传》二七回。
丢盔弃甲(diū kuī qì jiǎ):把头盔和身甲都丢了。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盔,古代将士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
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弃,舍去,扔掉。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
●难句解析1.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这一句话写出了曹操方面的战前准备。
用铁索把船连起来,是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表面看起来,好像解决了曹军的困难,而实际上这样做直截了当暴露了曹军的主要弱点,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这是致命的错误,是导致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
2.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是因为它是针对双方的兵力情况和曹军的弱点提出来的。
一是分析双方兵力悬殊,曹军八十万,而周瑜的军队只三万。
二是长期相持对东吴不利,因为兵力弱的一方必然吃亏。
另外曹军都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上作战,就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用铁索把战船连在一起,针对曹军的弱点,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啦。
火攻是黄盖提出的,周瑜也想到用,所以火攻是水上作战以少胜多的好办法。
只是具体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说明周瑜为了取胜考虑得周到。
●段落大意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曹、吴隔江相持,曹军不习惯水战用铁索连船。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讲双方战前准备,曹军连船练兵,东吴定计火攻。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东吴实施火攻计划,黄盖诈降,火烧曹军。
●重点词语《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80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
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北(一说在嘉鱼县东北),位处长江南岸,峙立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
曹操:三国时候的政治家。
汉献帝(190-220)时做丞相、大将军。
华容道:地名、在湖北省坚利县西北。
自不量力:量,估量。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
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波浪滔夭:滔,大水弥漫。
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
迎风眺望:迎着风在高处向远方看。
隐隐约约:看到的或听到的模模糊糊,不很清楚。
不计其数:计,计算。
没法计算它的数量。
形容很多。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
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盔,打仗时保护头部的银子,多用金属制成。
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相持: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抵挡:抵抗的意思。
定睛:集中视线。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学习目标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课文重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