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意思解释

赤壁之战意思解释
赤壁之战,又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三国时期东汉末年。
它是以曹操领导的中原军队与刘备与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赤壁之战起因于东吴(孙权)与刘备(刘备)联军为了抵抗曹操的扩张,而曹操则试图统一中国。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向东进军,准备攻打东吴。
然而,东吴与刘备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采取了火攻计策,在赤壁一带设下埋伏,并利用风向等因素引燃曹军船只,造成曹军船队大败。
由于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与孙权联盟得以保全,曹操的南征计划失败。
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确认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次,赤壁之战展示了火攻等战术的巧妙运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战术之一。
此外,这场战役也展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并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诗词、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所描绘和传承。
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代表了智谋与勇气的结合,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对抵抗外敌入侵、捍卫家国的象征。
赤壁之战简介

● 当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看到曹操信中说有水、陆军八十万而各自惊恐,不再 去分析其中的虚实,就提出向曹操投降的意见,太不像话。现在咱们据实计算一下,曹操所率领 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疲惫;新接收的刘表的部队,至多有七八万人, 仍然心怀猜疑。以疲惫的士卒,驾驭心怀猜疑的部众,人数虽多,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只要 有五万精兵,就足以制服敌军,望将军不要顾虑!”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周公瑾,你说到这 个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张昭、秦松等人,各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怀有私心,非常使我失望。 只有你与鲁肃和我的看法相同,这是上天派你们两个人来辅佐我。五万精兵一时难以集结,已挑 选了三万人,战船、粮草及武器装备都已备齐,你和鲁肃、程普率兵先行,我当继续调集人马, 多运辎重、粮草,作为你的后援。你能战胜曹军,就当机立断;如果失利,就退到我这里来,我 当与曹操决一胜负。”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 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 曹操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他就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
●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长江以东起兵,刘备在汉水以南召集部众,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 曹操基本已经消灭北方的主要强敌,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在曹操大军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备逃到这里,希望 将军量力来加以安排。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占据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与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早点解 除武装,向他称臣?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而不果断处理,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孙 权说:“假如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服从曹操?”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 况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这是天意,怎么能再居于曹 操之下呢?”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把全部吴国故地和十万精兵拱手奉送,去受曹操的控制。我的主意已定!除刘备以外, 没有能抵挡曹操的人,但刘备新近战败之后,怎么能担当这项重任呢?”诸葛亮说:“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大败,但现在陆续回 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有一万精兵,刘琦集结江夏郡的战士,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听说在追赶 刘备时,轻骑兵一天一夜奔驰三百余里,这正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尽的时候,连鲁国生产的薄绸都穿不透’。所以 《兵法》以此为禁忌,说‘必定会使上将军受挫’。而且,北方地区的人,不善于进行水战。另外,荆州地区的民众归附曹操,只 是在他军队的威逼之下,并不是心悦诚服。如今,将军如能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与刘备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 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逃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今天!”孙权听后非常 高兴,就去与他的部属们商议。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大破曹操率领的百万水陆大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历史简介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
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
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
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
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
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
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战役概述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决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吴国与蜀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斗。
这场战役以战略巧妙、兵力悬殊、水战精彩和火攻成功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从战役发生背景、战略布局、战役过程以及战后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背景赤壁之战的背景可追溯到公元208年,当时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的计划已经初步形成。
曹操率领大军北上,企图消灭刘备并统一中原。
刘备与孙权意识到,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对抗曹操,于是决定在赤壁之地与曹军决战。
二、战略布局赤壁地势狭窄,地理条件对战斗有着重要的影响。
孙刘联军利用长江水势湍急,并以赤壁乃至南岸一带的地形为依托,构筑了一道稳固的防线。
曹操军队则分为两路,一支沿陆路前进,另一支则沿江水道而进。
三、战役过程1. 火攻计谋:刘备派遣黄盖逃投曹营,成功地蒙蔽了曹操。
曹军未能发现黄盖的身份,将其收归麾下。
而刘备则利用这个机会,派遣合肥太守糜竺向曹操投降,提供了关键的情报,使得火攻计划成功进行。
2. 火攻实施:在东风助力下,刘备与孙权军队发动了以火攻为核心的进攻。
周瑜亲自指挥,采用船队包围、点燃船只等策略,对曹操军队进行火攻。
在大火的包围下,曹军大乱,士气低沉。
3. 水战决胜:火攻之后,刘备与孙权军队展开实地战斗。
由于长江水势湍急,曹军缺乏水战经验,且在火攻之后士气低落。
经过多次交战,曹军大败而逃,死伤惨重。
四、战后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对于整个三国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扭转局势: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对曹魏的一次重要胜利,扭转了曹魏的战略态势,确保了蜀国和吴国的存在。
2. 巩固联盟:赤壁之战加强了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军事和政治联系,奠定了他们在后来的合作基础,巩固了孙刘联盟。
3. 形成鼎足之势:赤壁之战使得刘备、孙权、曹操三个势力形成鼎足之势,进一步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战略巧妙、战术灵活的战斗。
通过火攻和水战的组合运用,孙刘联军成功地击败了曹魏,扭转了战局。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这次战役在三国鼎立的年代,分别代表着曹操的北方势力和孙刘联军的南方势力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对决。
本文将以详细的形式,客观地描述这场历史事件的经过及背后的战略意义。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三国时期曹操率领着强大的北方势力,试图统一中国,而孙刘联军则代表着南方势力,力图抵抗曹操的侵略。
双方势均力敌,面对曹操庞大的兵力,孙刘联军知道只有通过巧妙的战略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部分:战前筹划在赤壁之战之前,孙刘联军首先派出了陆逊前往曹营,以游说曹操投降刘备。
曹操被陆逊的言辞所动,准备接纳刘备投降,但庞统看破了这一计策,高声劝阻曹操,不让他犯下这个错误。
庞统的劝阻让曹操改变了主意,决定与敌人决一死战。
第三部分:战役进程赤壁之战开始后,曹操派出了大批船只与陆军对孙刘联军进行围攻。
然而,周瑜、孙权和刘备已经提前做好了部署。
他们采用火攻的计策,放出了船只,配合上风,将曹军的船队尽数焚烧。
曹操尽管兵力众多,但由于缺乏水战的经验,加上被火势所惊,军心涣散,最终遭到失败。
第四部分:战役意义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于孙刘联军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们成功地打破了曹操的北方势力,在名将曹操面前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这将直接对曹操的威信造成重大的影响。
其次,赤壁之战也标志着孙刘联军取得了南方的稳定,为之后推进对曹操的抵抗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结论:赤壁之战作为《三国演义》中一场著名的战役,在历史上展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周瑜、刘备、庞统等战略家的智慧和巧妙的计策,孙刘联军成功地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保卫了南方的领土。
这场战役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一,至今仍被后人所称颂。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的大军与刘备和孙权联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战斗。
赤壁之战不仅决定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谋略的典范。
一、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企图统一南方,进一步扩大自身势力,于是率军北上。
而刘备和孙权深知曹操实力强大,他们平日里就有联合抗曹的紧密联系,决定联合对抗曹操。
二、战局初现1. 曹操的强大实力曹操集结了十几万人马,水陆军舰队配备齐全。
他决心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联军,进一步扩大北方势力范围。
2. 刘备孙权的困境面对曹操的强大军队,刘备和孙权联军的实力明显弱于对手。
他们需要制定合适的战略,才能在战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火烧赤壁1. 孙刘联军的策略周瑜、刘备等军事统帅决定采取火攻的计策,利用江风和湿润的气候,在曹操的船队中纵火,制造混乱和火势蔓延。
2. 火攻的成功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火攻计划的成功实施。
周瑜指挥下的东吴舰队发动火攻,曹操军舰遭受了巨大损失。
混乱中,曹操部队的士气下降,形势对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转为有利。
四、战局逆转1. 孙刘联军的联合进攻在火攻成功后,刘备和孙权联军坚决地发动了联合进攻。
两军合力,形成了曹操部队难以抵挡的攻势。
2. 曹操的溃败曹操部队受到联军的猛烈进攻,战局对于他们变得越发不利。
最终,曹操只得弃船,放弃战场,溃败而逃。
五、赤壁之战的影响1. 切断了曹操南下的道路赤壁之战使得曹操无法顺利扩张南方势力,为刘备和孙权在南方继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2. 彰显了军事智慧和谋略赤壁之战充分展示了刘备、孙权和周瑜等人的军事智慧和谋略,他们灵活运用战术,战胜了实力强大的曹操。
3. 改变了政治格局赤壁之战使得曹操无法进一步统一南方,南北形成了明显对立,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六、结语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智慧和谋略。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简介(一):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
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赤壁之战简介(二):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是指三国构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简介(三):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详细介绍】赤壁之战介绍战前分析:1、长坂追击战: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
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
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赤壁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当时两场关键性的战役。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无法吞并荆州,孙刘联盟逐渐壮大,奠定了未来三国时期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赤壁之战是由于东汉末年三国战争时期,曹操及其联合军团在攻占南方荆襄地区时遭遇到的阻挠。
孙权和刘备为了抗击曹操,结成联盟,派出周瑜等将领,率领大军在赤壁水域布阵。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的计划失败,打击了曹操势力,使得三国鼎立的形势更加明朗化。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奇迹也一度让人震惊,而其实背后有着许多原因。
曹操在前期给予孙、刘的压力巨大,曹操的军队庞大,在水上战斗鲜有胜率,但孙权和刘备的组合却刚好可以抵御曹操的攻势,经过反复交战后,周瑜和诸葛亮准确判断到曹操军队在水上的弱点,在敌人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采用火攻的计策,一举将曹操的战船全部焚毁,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斗,赢得了惊人的胜利。
赤壁之战期间,周瑜的重要作用周瑜是三国时代的才子,绝顶的智谋不逊于当时的谋士张角、诸葛亮。
周瑜的手中掌握着解决曹操军事行动的决策权,并开始了他的谋略布局。
周瑜为了制约曹操,在鲁肃的建议下采取联合对抗策略。
周瑜一时间犹豫不决,后来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定同意计划,遂与刘备联合后,开始了陆攻水战的作战计划。
周瑜还独具慧眼,立即意识到要消除曹操的神秘力量,决定采用水火攻。
周瑜准备将曹操利用大大小小船只拉起铁链做成坚固的大镇,周瑜破釜沉舟,死而后已地完全反手丢掉自己的船,不留一丝后退的余地,随即布置火攻计划,利用风助火助攻,同时派出人去燃放交通船充当火把,终于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的教育意义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孙、刘联盟由于认清局势,顺应形势,合理利用资源,巧妙地部署,选准时机,使用火攻计谋,战胜了强大的匈奴,赢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成功,反映出来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灵魂和黑色科技的光芒,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能仅仅依靠财富,军队的兵戎相见一直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战争,惟有依靠科技,才能取得有利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2. 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3.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
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难点、重点分析(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
例:引次江北。
②次序。
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应当。
例:当横行天下。
③会。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
例:助画方略。
②将要。
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③刚。
例:操军方连船舰。
④方面、地区。
例:挟天子以征四方。
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
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
例:今为君计。
②计谋。
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
例:命猛将统兵数万。
②统帅、带领。
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③将要。
例:将顺江东下。
④扶持。
例:出郭相扶将。
⑤助词,无义。
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
例:一蹶不振。
②使受挫。
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
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②使成。
例:足以立事。
③即、立即。
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于是。
例:乃罢会。
③才。
例:骑乃得过。
④乃至。
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
例:今操芟夷大难。
②平坦。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
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
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②使逃、驱赶。
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
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
②死。
例:鲁肃闻刘表卒。
③终于。
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四、讨论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五、教师小结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讲读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采纳鲁肃意见,进住樊口。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讨论小结4.分析第2点内容。
引导: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讨论小结:①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②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③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5.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
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二、讲读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①诸葛亮智激孙权;②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3.分析引导: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讨论小结: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分析第2点内容。
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
5.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三、讲读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
(①曹操下战书;②迎降派的观点;③鲁肃劝孙权勿迎。
)分析: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
)小结: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来?(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引导:鲁肃所说的“大事”是指什么说的?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问题?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讨论小结: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可附带提一件史实:破曹后鲁肃先回,孙权持鞍下马欢迎他。
)四、本课小结。
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第三课时一、讲读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增强主战派的力量。
)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孙权作最后决断。
)3.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②孙权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4.分析。
先诵读周瑜的话“操虽托名汉相……保为将军破之”。
要求指出哪些话是驳斥迎降派的(开头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请为将军筹之”至结尾)。
引导: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讨论小结: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5.分析。
孙权的政治眼光、好胜的性格;“内怀犹豫之计”“甚失孤望”作比较,指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小结这一段。
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②孙权当机立断,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二、讲读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3.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
)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4.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主张迎降的人很多。
)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
)“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对胜利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
)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创造了条件。
)5.小结这一段。
先提出问题: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决断,下面再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讲读第6、7段。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火烧曹营——决定性的战斗。
)次重点是什么?(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
)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略写进军过程,交待决战地点。
)“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写初战,交待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2)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黄盖倡议,有大功,非同寻常。
)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特点:详略分明;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四、总结选材和布局特点。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并运用克、遗、闻、次、为、以、乃、等文言实虚词2、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3、能辩认出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能力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
2、能确切概括文本大意。
3、培养学生再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1、汲取民族智慧,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容价值。
2、领悟到作品写古讽今的初衷。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并运用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发展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层次。
课时安排:两节课备注:文言文讲解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可抽一个早自习带读,课下学生预习。
第一课时一、导语这节课,我们进入新的主题单元:解读昨日战争。
历史风起云涌,战争的硝烟曾经弥漫,我们学过的描写战争的作品有:(师生共同回忆)《曹刿论战》。
曹刿的计谋是(共同回忆):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在战争中,计谋是决定胜负的一个关键。
古人将战争分为四种,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解释:战争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其外交,其次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最下才是攻城)今天我们所学的《赤壁之战》就是围绕着伐谋和伐交所展开的,其中有深谋远虑,有舌战群儒,也有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