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合集下载

赤壁之战意思解释

赤壁之战意思解释

赤壁之战意思解释
赤壁之战,又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三国时期东汉末年。

它是以曹操领导的中原军队与刘备与孙权联军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赤壁之战起因于东吴(孙权)与刘备(刘备)联军为了抵抗曹操的扩张,而曹操则试图统一中国。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向东进军,准备攻打东吴。

然而,东吴与刘备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采取了火攻计策,在赤壁一带设下埋伏,并利用风向等因素引燃曹军船只,造成曹军船队大败。

由于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与孙权联盟得以保全,曹操的南征计划失败。

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确认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次,赤壁之战展示了火攻等战术的巧妙运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战术之一。

此外,这场战役也展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并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诗词、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所描绘和传承。

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代表了智谋与勇气的结合,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对抵抗外敌入侵、捍卫家国的象征。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

● 当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看到曹操信中说有水、陆军八十万而各自惊恐,不再 去分析其中的虚实,就提出向曹操投降的意见,太不像话。现在咱们据实计算一下,曹操所率领 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疲惫;新接收的刘表的部队,至多有七八万人, 仍然心怀猜疑。以疲惫的士卒,驾驭心怀猜疑的部众,人数虽多,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只要 有五万精兵,就足以制服敌军,望将军不要顾虑!”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周公瑾,你说到这 个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张昭、秦松等人,各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怀有私心,非常使我失望。 只有你与鲁肃和我的看法相同,这是上天派你们两个人来辅佐我。五万精兵一时难以集结,已挑 选了三万人,战船、粮草及武器装备都已备齐,你和鲁肃、程普率兵先行,我当继续调集人马, 多运辎重、粮草,作为你的后援。你能战胜曹军,就当机立断;如果失利,就退到我这里来,我 当与曹操决一胜负。”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 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 曹操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他就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
●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长江以东起兵,刘备在汉水以南召集部众,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 曹操基本已经消灭北方的主要强敌,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在曹操大军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备逃到这里,希望 将军量力来加以安排。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占据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与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早点解 除武装,向他称臣?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而不果断处理,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孙 权说:“假如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服从曹操?”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 况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这是天意,怎么能再居于曹 操之下呢?”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把全部吴国故地和十万精兵拱手奉送,去受曹操的控制。我的主意已定!除刘备以外, 没有能抵挡曹操的人,但刘备新近战败之后,怎么能担当这项重任呢?”诸葛亮说:“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大败,但现在陆续回 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有一万精兵,刘琦集结江夏郡的战士,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听说在追赶 刘备时,轻骑兵一天一夜奔驰三百余里,这正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尽的时候,连鲁国生产的薄绸都穿不透’。所以 《兵法》以此为禁忌,说‘必定会使上将军受挫’。而且,北方地区的人,不善于进行水战。另外,荆州地区的民众归附曹操,只 是在他军队的威逼之下,并不是心悦诚服。如今,将军如能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与刘备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 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逃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今天!”孙权听后非常 高兴,就去与他的部属们商议。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大破曹操率领的百万水陆大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历史简介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

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

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

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

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

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

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战役概述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决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吴国与蜀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斗。

这场战役以战略巧妙、兵力悬殊、水战精彩和火攻成功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从战役发生背景、战略布局、战役过程以及战后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背景赤壁之战的背景可追溯到公元208年,当时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的计划已经初步形成。

曹操率领大军北上,企图消灭刘备并统一中原。

刘备与孙权意识到,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对抗曹操,于是决定在赤壁之地与曹军决战。

二、战略布局赤壁地势狭窄,地理条件对战斗有着重要的影响。

孙刘联军利用长江水势湍急,并以赤壁乃至南岸一带的地形为依托,构筑了一道稳固的防线。

曹操军队则分为两路,一支沿陆路前进,另一支则沿江水道而进。

三、战役过程1. 火攻计谋:刘备派遣黄盖逃投曹营,成功地蒙蔽了曹操。

曹军未能发现黄盖的身份,将其收归麾下。

而刘备则利用这个机会,派遣合肥太守糜竺向曹操投降,提供了关键的情报,使得火攻计划成功进行。

2. 火攻实施:在东风助力下,刘备与孙权军队发动了以火攻为核心的进攻。

周瑜亲自指挥,采用船队包围、点燃船只等策略,对曹操军队进行火攻。

在大火的包围下,曹军大乱,士气低沉。

3. 水战决胜:火攻之后,刘备与孙权军队展开实地战斗。

由于长江水势湍急,曹军缺乏水战经验,且在火攻之后士气低落。

经过多次交战,曹军大败而逃,死伤惨重。

四、战后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对于整个三国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扭转局势: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对曹魏的一次重要胜利,扭转了曹魏的战略态势,确保了蜀国和吴国的存在。

2. 巩固联盟:赤壁之战加强了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军事和政治联系,奠定了他们在后来的合作基础,巩固了孙刘联盟。

3. 形成鼎足之势:赤壁之战使得刘备、孙权、曹操三个势力形成鼎足之势,进一步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战略巧妙、战术灵活的战斗。

通过火攻和水战的组合运用,孙刘联军成功地击败了曹魏,扭转了战局。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这次战役在三国鼎立的年代,分别代表着曹操的北方势力和孙刘联军的南方势力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对决。

本文将以详细的形式,客观地描述这场历史事件的经过及背后的战略意义。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三国时期曹操率领着强大的北方势力,试图统一中国,而孙刘联军则代表着南方势力,力图抵抗曹操的侵略。

双方势均力敌,面对曹操庞大的兵力,孙刘联军知道只有通过巧妙的战略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第二部分:战前筹划在赤壁之战之前,孙刘联军首先派出了陆逊前往曹营,以游说曹操投降刘备。

曹操被陆逊的言辞所动,准备接纳刘备投降,但庞统看破了这一计策,高声劝阻曹操,不让他犯下这个错误。

庞统的劝阻让曹操改变了主意,决定与敌人决一死战。

第三部分:战役进程赤壁之战开始后,曹操派出了大批船只与陆军对孙刘联军进行围攻。

然而,周瑜、孙权和刘备已经提前做好了部署。

他们采用火攻的计策,放出了船只,配合上风,将曹军的船队尽数焚烧。

曹操尽管兵力众多,但由于缺乏水战的经验,加上被火势所惊,军心涣散,最终遭到失败。

第四部分:战役意义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于孙刘联军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们成功地打破了曹操的北方势力,在名将曹操面前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这将直接对曹操的威信造成重大的影响。

其次,赤壁之战也标志着孙刘联军取得了南方的稳定,为之后推进对曹操的抵抗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结论:赤壁之战作为《三国演义》中一场著名的战役,在历史上展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周瑜、刘备、庞统等战略家的智慧和巧妙的计策,孙刘联军成功地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保卫了南方的领土。

这场战役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一,至今仍被后人所称颂。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的大军与刘备和孙权联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战斗。

赤壁之战不仅决定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谋略的典范。

一、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企图统一南方,进一步扩大自身势力,于是率军北上。

而刘备和孙权深知曹操实力强大,他们平日里就有联合抗曹的紧密联系,决定联合对抗曹操。

二、战局初现1. 曹操的强大实力曹操集结了十几万人马,水陆军舰队配备齐全。

他决心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联军,进一步扩大北方势力范围。

2. 刘备孙权的困境面对曹操的强大军队,刘备和孙权联军的实力明显弱于对手。

他们需要制定合适的战略,才能在战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火烧赤壁1. 孙刘联军的策略周瑜、刘备等军事统帅决定采取火攻的计策,利用江风和湿润的气候,在曹操的船队中纵火,制造混乱和火势蔓延。

2. 火攻的成功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火攻计划的成功实施。

周瑜指挥下的东吴舰队发动火攻,曹操军舰遭受了巨大损失。

混乱中,曹操部队的士气下降,形势对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转为有利。

四、战局逆转1. 孙刘联军的联合进攻在火攻成功后,刘备和孙权联军坚决地发动了联合进攻。

两军合力,形成了曹操部队难以抵挡的攻势。

2. 曹操的溃败曹操部队受到联军的猛烈进攻,战局对于他们变得越发不利。

最终,曹操只得弃船,放弃战场,溃败而逃。

五、赤壁之战的影响1. 切断了曹操南下的道路赤壁之战使得曹操无法顺利扩张南方势力,为刘备和孙权在南方继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2. 彰显了军事智慧和谋略赤壁之战充分展示了刘备、孙权和周瑜等人的军事智慧和谋略,他们灵活运用战术,战胜了实力强大的曹操。

3. 改变了政治格局赤壁之战使得曹操无法进一步统一南方,南北形成了明显对立,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六、结语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智慧和谋略。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简介(一):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

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赤壁之战简介(二):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是指三国构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简介(三):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详细介绍】赤壁之战介绍战前分析:1、长坂追击战: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

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

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

赤壁之战的故事完整版赤壁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当时两场关键性的战役。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无法吞并荆州,孙刘联盟逐渐壮大,奠定了未来三国时期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赤壁之战是由于东汉末年三国战争时期,曹操及其联合军团在攻占南方荆襄地区时遭遇到的阻挠。

孙权和刘备为了抗击曹操,结成联盟,派出周瑜等将领,率领大军在赤壁水域布阵。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的计划失败,打击了曹操势力,使得三国鼎立的形势更加明朗化。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奇迹也一度让人震惊,而其实背后有着许多原因。

曹操在前期给予孙、刘的压力巨大,曹操的军队庞大,在水上战斗鲜有胜率,但孙权和刘备的组合却刚好可以抵御曹操的攻势,经过反复交战后,周瑜和诸葛亮准确判断到曹操军队在水上的弱点,在敌人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采用火攻的计策,一举将曹操的战船全部焚毁,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斗,赢得了惊人的胜利。

赤壁之战期间,周瑜的重要作用周瑜是三国时代的才子,绝顶的智谋不逊于当时的谋士张角、诸葛亮。

周瑜的手中掌握着解决曹操军事行动的决策权,并开始了他的谋略布局。

周瑜为了制约曹操,在鲁肃的建议下采取联合对抗策略。

周瑜一时间犹豫不决,后来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定同意计划,遂与刘备联合后,开始了陆攻水战的作战计划。

周瑜还独具慧眼,立即意识到要消除曹操的神秘力量,决定采用水火攻。

周瑜准备将曹操利用大大小小船只拉起铁链做成坚固的大镇,周瑜破釜沉舟,死而后已地完全反手丢掉自己的船,不留一丝后退的余地,随即布置火攻计划,利用风助火助攻,同时派出人去燃放交通船充当火把,终于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的教育意义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孙、刘联盟由于认清局势,顺应形势,合理利用资源,巧妙地部署,选准时机,使用火攻计谋,战胜了强大的匈奴,赢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成功,反映出来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灵魂和黑色科技的光芒,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不能仅仅依靠财富,军队的兵戎相见一直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战争,惟有依靠科技,才能取得有利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学案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17.上建.旌旗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二))多义实词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6、足:岂足托乎兵精足用7、次: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8、数:统兵数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9、烈: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备用肃计12、难:今操芟夷大难五万兵难卒合13、略:略已平矣助画方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地方百里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同舟共济为求援救,以济其患(三)一般虚词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4.累官故不失州郡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四)多义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备必喜而从命事急而不断2、以:权以示群下蒙冲斗舰以千数挟天子以征四方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余船以次俱进3、为:今为君计为操后患安能复为之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其若是,孰能御之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六.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受制于人.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 14.豫州虽败于长坂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七.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学案答案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 (禽——擒)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4.雷鼓大震(雷——擂)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国都) 2.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实际上)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7.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8.刘琮束手(投降)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战的婉曲说法)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11.权起更衣(上厕所)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13.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14.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6.邂逅不如意(一旦)17.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8.去北军二里余(距离)19.北军大坏(溃败) 20.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1.敬贤礼士 (名作动,以礼相待)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3.必蹶上将军(使-----受挫)4.乘犊车,从吏卒(使-----从)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6.可烧而走也(使---走)7.瑜等率轻锐(形作名,轻装的精锐部队)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形作动)10.操悉浮以沿江(使……浮) 11.英雄乐业(意动,以……为乐)12.备[南]走 ( 向南)(名作状语)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实际上)(名词作状语)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 从水、陆两路)(名作状)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名作状,在江中心)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有交情) 10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1.权以示群下(给-----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3.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4今以实校之(核对)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24.上建旌旗(插)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二))多义实词1、卒: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

(抚摩)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兵精足用(充足,动词)7、次:引次江北(驻扎,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8、数:统兵数万(数词,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不足与图大事(事业)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事情、事物)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打算,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地方百里(方圆,名词)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 同舟共济 (过河,渡)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接济帮助)(三)一般虚词1.比至南郡(等到)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四)多义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备必喜而从命(修饰连词)事急而不断(转折连词,却)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把)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来)余船以次俱进(按照)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同义复用,如果)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那)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我,自己)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六.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2.我,子瑜友也(判断)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 4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 5.行将为人所并.(被动) 6.我,子瑜友也.(判断)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判断)(省略)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9.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省略)10.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判断)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14.豫州虽败于长坂.(状语后置)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语后置)16.操军破,必北还.(被动)17.曹公,豺虎也(.判断)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定语后置)19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20.何以言之.(宾语前置) 21.交游(于)士林.(省略) 22.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判断)24.裹以帷幕.(状语后置)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26.荆州之民附操者.(定后)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动)七.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