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的转变

合集下载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

天 人 相 应
天 人 合 一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人们逐步摆脱了迷信和巫术,以朴素的 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解释疾病,概括防治疾病的经 验,摒弃了“神”对人体及环境的束缚。我国古 代医学中“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观念,阴 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的学说和古希腊希波克拉 底的“四体液病理学说”均属此模式。多 层 次 、 整 体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这一模式是建立在系统 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他要求医生把人看 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 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无论是治病、诊断、治疗, 还是预防及康复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全面考 虑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 物 医 学 模 式
视 人 的 整 体 性
人 体 机 器 , 忽
文 制 经 化 度 济
成熟老化
生 物
遗 传 综合因素
社会
心理
环 境
健 康
行为生 活方式
卫生 服务
治 疗
微 生 物
自然 环境

生活 职业 危险 危险 因素 消费方式 因素
社 会 医 学 模 式
生 物 、 心 理 、
地 看 待 人 的 疾 病
病程长
难痊愈
机体
长时间
疾 病 症 状
My Email:wyq@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1、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2、关注心身疾病日趋增多的趋势 3、全面了解患者,尤其是其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和 护理的前提 4、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 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6、良好的医患关系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1.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只是理论概念上的改变,它涉及医学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如医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医学教育的变革,医疗卫生人员知识的更新,以及社会卫生保健网的结构和职能、政府医疗卫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等等。

它促进了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的医学化,促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医生”与“病人”、“正常”与“异常”等一系列医学范畴和医学性质问题观念的改变,它要求医学从更为广阔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健康问题,加强心理社会因素的健康影响的研究。

医学模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医务人员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汲取营养。

近百年来形成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已经深入医务人员的心中,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

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总是习惯于从人的生物特性上进行思考,而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成因中的重要性。

要打破这样的僵局,必须增加人文社会医学知识。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实惠,忽视精神。

现代医学模式主张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等诸多方面来考察人的健康与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能,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疾病不但是一种生物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判定人是否患病,不仅要考虑生物学状态,还要考虑心理和社会学的变量。

既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医学科学发展使然。

医学模式的转变最本质的意义的是能促进医学更好的发展。

过去,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无病就是健康,侧重于有病治病,认为健康取决于好的医疗,只有医生才能把握你的健康,治病总是要用药的。

但是多年的事实证明,过去的医学模式不仅在精神病和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就是在病理变化明确的躯体疾病方面也是不够的。

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况,要求医疗卫生服务的任务不仅是在身体上恢复健康,而且要在心理上、社会上改造人和完善人。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

今天对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包括
(1)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统一的观点;
(2)治病和治人统一的观点;
(3)认知评价作用的观点;
(4)适应和调节的观点。

2.医学模式变化
医学模式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医学模式经历了如下的演化: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目前,医学模式主流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即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

3.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
(2)调查法: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
(3)晤谈法;
(4)实验法:在一定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起对心理,生理,行为的影响规律;
(5)测验法:常作为评定心理或行为变量的工具和主要定量手段;
(6)个案法。

【例题】现代医学模式是指( )。

A.整体医学模式
B.高新技术医学模式
C.分子医学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确答案:D。

医学模式转变的认识

医学模式转变的认识

2.试谈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生物医学模式:它完全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考虑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医学模式它充分考虑了除生物医学模式以外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和影响,使人类对自身的健康和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在对疾病的防治方面,特别是对心身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进展,可以说是医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对待疾病和患者必需与纯粹的医学治疗、病人以及他周围人群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进来,因此对于这种现代医学模式可以从多方面体会它的优点。

生物医学模式在保护人类的健康以及对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该模式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及局限性,造成医务工作者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意疾病的生物因素方面,而忽视了疾病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主导中介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对疾病表现形式的认识,已由传统的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以及多因多果的深层次的表现出来,因而对疾病的认识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

其观点迅速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服务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新的医学模式的诞生,直接影响到医院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与走向。

过去临床医师对待病人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重视病人的生物方面,忽视病人的心理、社会环境方面,导致许多心身疾病久治不愈。

现代医学模式则要求临床医师在了解病人疾病和病史时,应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模式的转化类型

医学模式的转化类型

医学模式的转化类型一、病理转化模式病理转化是指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在进展过程中发生转变,通常表现为疾病的类型、程度、病理特征的改变。

病理转化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病理学中,常见的病理转化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良性疾病向恶性疾病的转化:例如,一些良性肿瘤可能会发生恶性转化,即由良性变为恶性。

这种转化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进而对机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2. 早期疾病向晚期疾病的转化:某些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病理改变逐渐加重,疾病逐渐转变为晚期疾病。

这种转化可能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和治疗的困难。

3. 原发疾病向继发疾病的转化:某些疾病可以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例如,糖尿病可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等继发疾病。

这种转化可能会增加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难度。

4. 一种类型疾病向另一种类型疾病的转化:某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类型的转变。

例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能在后期发展为恶性肿瘤。

这种转化可能会改变疾病的特征和治疗的策略。

二、生物转化模式生物转化是指生物体内某种物质或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生物转化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和调节作用,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物学中,常见的生物转化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氧化还原反应:生物体内的许多代谢过程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例如,有机物的氧化和还原可以产生能量。

这种转化对于维持生物体的能量平衡和新陈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2. 合成反应:生物体内的许多物质需要合成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例如,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氨基酸的连接而实现的。

这种转化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3. 分解反应:生物体内的许多物质需要分解才能释放出能量或废物。

例如,葡萄糖的分解可以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这种转化对于维持生物体的能量平衡和废物排出具有重要意义。

4. 转移反应:生物体内的许多物质需要在不同的细胞或组织之间进行转移才能发挥作用。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规律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规律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规律1.由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主要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而现代医学模式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将患者的需求和个体差异考虑进去,强调全人医疗,提倡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从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的转变:传统医学主要是以各个学科为基础的,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推动多学科协作、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以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3.由以治疗为主到以预防为主的转变:传统医学主要侧重疾病的治疗,而现代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在平衡医疗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调整,减少疾病的发生。

4.由医生主导到患者参与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中,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主导作用,而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患共同决策,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和管理过程。

5.从经验主义到循证医学的转变:传统医学主要依赖医生个体的经验和判断,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基于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的证据,推动医学实践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6.由医院为中心到社区为中心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主要以大型医院为中心,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倾向于以社区、家庭为基础,建立起以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医疗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提高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连贯性。

7.从单一疾病管理到整体健康管理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主要关注单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慢性病的管理和多疾病的综合治疗,提倡整体健康管理,包括营养、运动、心理等各个方面,以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是由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由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由治疗为主到预防为主、由医生主导到患者参与、由经验主义到循证医学、由医院为中心到社区为中心、从单一疾病管理到整体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构成的,旨在提供更加个体化、全面化、预防性和健康管理导向的医疗服务。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医学模式主要是以疾病为中心,强调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忽视了患者的整体健康和个体差异。

而现代医学模式则更加注重预防和健康维护,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护理,更加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改变了人们对医疗的认知和期望,进一步促进了医疗观念的转变。

首先,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加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传统医学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的疾病进行治疗,强调医生的角色和技术手段。

而现代医学模式将预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管理和早期筛查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种转变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成为了人们的追求和目标。

其次,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疗观念的个体化。

传统医学模式将患者看作是疾病的承受者,医生的角色是给予治疗和救助。

而现代医学模式将患者视为整个人的一部分,强调个体的差异和个体化的护理。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由传统的“医生权威、患者被动”的模式,转变为更加平等和合作的关系。

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被重视,医生也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再次,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们对医疗效果的期望。

传统医学模式重视治疗效果和病情控制,将治愈病情作为医疗的终极目标。

而现代医学模式注重综合治疗和患者的整体健康,强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人们的期望也从单纯的治愈疾病,转变为更加全面的健康和福祉。

他们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营养的摄入、心理压力的管理等方面,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最后,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的跨学科发展。

传统医学模式主要以生物医学为基础,强调疾病的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而现代医学模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例如,现代医学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需要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合作和交叉研究。

医学模式的转变 ppt课件

医学模式的转变 ppt课件
❖ 医学模式:人类在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以及与疾病抗 争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是对人 类健康观和疾病观点的一种哲学概括,是认识和解 决医学和健康问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
医学时代
神灵医学模式
经验医学时代
自然哲学
(文艺复兴时代以前)
四种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 和医学时代的
关系
实验医学时代
医学史第一部分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
主要内容
❖ 什么是医学模式 ❖ 四种不同的医学模式及其特点 ❖ 现代医学遭遇的困境 ❖ 对医学目的的新认识 ❖ 新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 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逻辑 理论。后引入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手段。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 式。
* 代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古希腊的四体 液学说。
医学模式的转变
❖ 用直观的自然因素说 明生理过程和疾病的 发展。把哲学思想与 医学实践直接联系起 来。利用朴素的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解释健 康和疾病。
医学模式的转变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
生物医学 (biomedical) 模式
❖ 时间----文艺复兴时代起至21世纪? ❖ 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生物科
生物医学模式
(21世纪以前?)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转变
整体医学时代
神灵 (spiritual)医学模式
•时间----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 •背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薄 弱的医学知识积累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指导医学
实践------敬畏?猜度?(无知 无助 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百药不侵”, 所有抗生素都不起作用 。超 级细菌的治疗和预防问题已成为各国科学家重点攻 坚的问题。
中国人的疾病负担
❖ 乙肝感染流行率 > 10%;结核病 500万人,占全球 1/4,年死亡15万人;HIV 感染已 > 100万人,预 计2010年将达1000万人。
❖ 在15-74岁人群,12 % 的人血压↑;20岁以上有2.4 亿人超重,肥胖 > 3000万人。
医学史第一部分
医学模式的转变
同济大学医学院
主要内容
❖ 什么是医学模式 ❖ 四种不同的医学模式及其特点 ❖ 现代医学遭遇的困境 ❖ 对医学目的的新认识 ❖ 新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 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
什么是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 模式:数理逻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逻辑 理论。后引入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手段。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 式。
学的进步,从实验医学建立起来的医学发展模式。 ❖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生物和机体,包括人体的
形态结构和功能、正常及异常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研究 的主线和着眼点是人体的生物性。
维萨里在上解剖课
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琴纳在接种牛痘
❖ 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论观点
心身二元论:躯体和精神分工不同 还原论:每一个疾病都可以找到特定
特点---既从生物学方面,又从心理和社会方面看待人类健 康和疾病的模式。强调人的健康是由生物—心理— 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原因--疾病谱发生变化、社会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传染病的 新威胁、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的困惑。
背景--对健康认识的深化;对医学目的新认识。
我国正处在快速的健康转型时期
城市化 工业化 经济增长 收入增加 教育普及 科技进步 生活提高 医疗改善
❖全球每天有16000人感染艾滋病,全世界死于艾滋
病的人已达到1400万
AIDS合 并的口腔 感染
Kaposi 肉瘤
淋巴瘤
超级细菌是一切耐药菌的统称--超级细菌其实并不 是一个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随着时 间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越来越长,包括: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DM-1(碳 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氏菌。)
“明天的医生”----英国医学总会1993
❖ 在成为住院医生之前,必须达到知识、技能和职业 态度三方面的要求
知识方面:除论生物医学知识外,也包含了涉及人际 关系和伦理、法律方面的知识
技能方面:临床技能,特别是临床思维能力 职业态度方面:突出医学的人文关爱与职业精神的重
要性 核心:注重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鸟的两个翅
❖ 试管婴儿的血缘认定:打乱了传统血缘关系、家庭
伦理观念 。罗伯特·爱德华兹 (Robert G. Edwards),因 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独享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安乐死的合法性:对患者的同情和人道主义?还是
故意杀人罪?中国安乐死第一案 ----陕西王明成
❖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试管婴儿技术
5
0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30000 60+人口数(亿)
25000
2.9
20000
2.4
2.1
15000
1.7
10000 1.3 1.4
5000
0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现代医学遭遇的困境--疾病谱的变化
我国不同疾病死亡率(1/10万)及构成(%)变化
212.2 1365.6 6187.9
418.9 1244.9
561.3 574.7 394.5 774.5
间接成本
13853.4 1706.9 422.0 516.2 8573.8 2459.7 1122.8 386.0 1266.6 659.3 2750.6
慢性疾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
循环系病 恶性肿瘤
临床 医学
按治疗手段 建立
按治疗对象 建立
按解剖系统 建立
按病种 建立
2.8 1.2
65
69
中等收 入国家
5350 6.0 84 45
3.8 1.9
69
36
高收入 国家
26570 11.1 3039 63
7.4 3.8
78 5
世界 平均
5130 10
524 60
3.9 1.7
67 45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
20 60+人口比例%
19.7
15
16.8 14.9
12.3 10 10.2 10.9
健康转型
人口模式的转变
流行病学模式的转变
传染病 发病死 亡下降
总和生 育率下

人口年 龄结构 老年化
慢性病 发病死 亡增加
医学伦理问题
经济和健康 不公平增加
传染性疾病 死灰复燃
延迟-极化模型
现代医学遭遇的困境
❖ 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 二、疾病谱的变化 ❖ 三、传染病的新威胁 ❖ 四、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的困惑
古老的传染病卷土重来
“白色瘟疫”结核病 “死灰复燃”
主要原因:多重耐药菌 株增加
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
“疯牛病”--由朊病毒引 起的海绵状脑病,精神错 乱而死
禽流感--H1N1甲型流感 ,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 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该病由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 引起
糖尿病


超重与肥胖
体育活动少
饮食因 素
高血脂 高血压
+++ +++ +++ +++ 饱和脂肪 +++ +++
+++ ++ ++ ++ 维生素,Se ?
/
+ +++ +++ +++ 粗纤维,谷类 ?/+ ?/+
Stroke 2004;35:1999-2010
现代医学遭遇的困境--
传染病的新威胁
对控制健康与疾病问题迫切要求
的位置和原因
病灶
环境
病原
生物性 化学性 物理性
病理 解剖学
细胞 病理学
分子 病理学
宿主
疾病三角模式图
生物医学模式的成就与缺陷
❖生物医学模式从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细节、本质和规 律性的认识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它曾为人类的健康、 生存和繁衍立下了丰功伟绩。只几十年的工夫,就使急、 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南美洲 出土的 钻孔的 颅骨
阿斯克 雷庇亚 神庙遗 址
自然哲学(nature philosophical) 的医学模式
* 时间----是伴随着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初步发 展而产生的,诞生于文化轴心时代(古希腊和中 国先秦诸子百家时代)。
* 特点----古典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阶 段,人们注重以自然哲学理论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来观察和解释医学现象。
死因分类
2005年
1992年
1975年
死亡率 构成 死亡率 构成 死亡率 构成
全死因合计
652.7 100.0 664.7 100.0 850.8 7.8 54.5 8.2 135.0 16.9
第二类:慢性疾病 523.5 80.2 508.0 76.5 569.0 71.1
❖20世纪以来,由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对医学的 渗透,心因性和社会因素性的疾病显著增加,日前暴露出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生物医学模式强调了人的生物性,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 (biopsychosocial)医学模式
时间---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 (Engel)首先提出。
(21世纪以前?)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
整体医学时代
神灵 (spiritual)医学模式
•时间----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 •背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薄 弱的医学知识积累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指导医学
实践------敬畏?猜度?(无知 无助 无奈)
•特点----医巫混杂的现象
* 代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古希腊的四体 液学说。
❖ 用直观的自然因素说 明生理过程和疾病的 发展。把哲学思想与 医学实践直接联系起 来。利用朴素的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解释健 康和疾病。
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
生物医学 (biomedical) 模式
❖ 时间----文艺复兴时代起至21世纪? ❖ 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生物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 有利于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观念的全面理解 ❖ 有助于完善医药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 有利于促进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康复医学等新的
分支学科的发展 ❖ 有利于医学教育的改革 (医学教育的未来目标是什么?)
医学教育 如何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化?
如何培养适应当代医学发展需要的职 业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医学界共同关注 的问题
对健康观和医学目的的新认识
❖ 二、医学目的的新认识
❖ 治疗疾病,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 ❖ 预防疾病; ❖ 减少发病率; ❖ 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增进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