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答案,西方经济学18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习题答案第8章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1.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解答:要点如下:第一,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的延伸和发展. 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2.试述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解答:要点如下:第一,厂商在使用要素时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第二,在一般情况下,场上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边际收益产品”(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边际成本是“边际要素成本”.因此,一般场上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第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而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价格”.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3、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有何关系?解答:要点如下:第一,在西方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被假定为是任何厂商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因此,无论是产量的决定还是要素使用量的决定,遵守的都是同一个利润最大化原则.该原则意味着,任何厂商的任何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第二,在不同的场合,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例如,在产量的决定问题上,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增加的收益和成本,而在要素使用量的决定问题上,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则是指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增加的收益和成本.第三,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叫“边际收益产品”,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因此,增加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包括了产品的边际收益.另一方面,要素的边际成本与产品的边际成本的关系则比较复杂.这是因为,要素的边际成本通常仅指增加使用某种特定要素如劳动所引起的成本变化,而产品的边际成本则与多种要素(如劳动和资本)的共同变化有关——产品是由多种要素共同生产出来的.4、在什么情况下,要素的需求曲线不存在?解答:要点如下:第一,要素需求曲线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对于每一个要素的价格,都有一个唯一的要素需求量与之对应.第二,如果在要素市场上,市场的买方属于完全竞争(卖方则既可以是完全竞争,也可以是不完全竞争),则给定一个要素价格,就有一个唯一的要素需求量与之对应,即存在要素的需求曲线.第三,如果在要素市场上,市场的买方属于不完全竞争(如垄断),则会出现如下情况:对于同一个要素价格,可能会有多个不同的要素需求量与之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一条确定的要素需求曲线.5、试述厂商及市场在完全竞争和垄断、行业调整存在和不存在等各种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解答:要点如下:第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第二,如果不考虑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恰好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第三,如果考虑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这是因为,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整个行业所有厂商都调整自己的要素使用量,从而都改变自己的产量的话,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发生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再反过来使每一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变化.于是,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叫做“行业调整曲线”.行业调整曲线仍然向右下方倾斜,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一些.第四,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所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行业调整曲线)的水平相加.第五,不完全竞争的情况比较复杂.在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而且,它还与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恰好重合. 第六,在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如果所有厂商均是卖方垄断者,则它们的要素需求曲线就等于各自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于是,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所有这些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水平相加.第七,如果在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并非所有厂商均是卖方垄断者,则它们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行业调整曲线.于是,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所有这些厂商的行业调整曲线的水平相加.买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存在.6、设一厂商使用的可变要素为劳动L,其生产函数为:Q=-0.01L3+L2+38L其中,Q为每日产量,L时每日投入的劳动小时数,所有市场(劳动市场及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单位产品价格为0.10美元,小时工资为5美元,厂商要求利润最大化.问厂商每天要雇用说少小时劳动?解答:要点如下:已知工资W=5.根据生产函数及产品价格P=0.10,可求得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如下: VMP L =P ×MPP L =P ×dLdQ=0.10×()3801.0(23'++-L L ) =0.01×(-0.03L 2+2L+38)第三,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工资,即: 5=0.10×(-0.03L 2+2L+38) 或 0.03L 2-2L+12 第四,解之得: L 1=20/3 L 2=60.第五,当L 1=20/3时,利润为最小(因为6.1=dLdMPP L>0),故略去. 第六,当L 2=60时,利润为最大(6.1-=dLdMPP L<0).故厂商每天要雇佣60小时的劳动.7、已知劳动是唯一的可变要素,生产函数为Q=A+10L-5L 2,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价格为W ,试说明: (a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函数.(b)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反方向变化. (c)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产品价格同方向变化. 解答:(a )因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根据 W=VMP=P ×MPP L =P ×dLdQ即 W=P ×(10-10L )=10P-10PL 得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函数为:L=PW101-(b )因 PW L 101-=∂∂ <0 ,故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反方向变化.(c )因 210P PP L =∂∂ >0 ,故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产品价格同方向变化.8、某完全竞争厂商雇用一个劳动日的价格为10元,其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当产品价格为5元,它应雇用多少个劳动日?解答:由题意可计算得下表:由表中可以看到,当L=7时,边际产品价值与工资恰好相等,均等于10.故厂商应雇佣7个劳动日.9、某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完全垄断者的生产函数为Q=4L.如果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100-P ,工人的劳动供给函数为L=0.5W-20,则为了谋求最大利润,该厂商应当生产多少产量?在该产量下,L ,W ,P 各等于多少?解答:由Q=100-P 即P=100-Q 及Q=4L 得: TR=PQ=(100-Q )×Q=(100-4L )×4L=400L-16L 2dLdTRMRP L ==400-32L 由L=0.5W-20即W=2(L+20)得: TC=WL=2(L+20)L=2L 2+40L MFC L =dLdTC=4L+40 利润最大化要求MRP L =MFC L ,即400-32L=4L+40 于是L=10 Q=4L=4×10=40W=2(20+L )=2(20+10)=60 P=100-Q=100-40=6010、假定一垄断厂商仅使用劳动L 去生产产品.产品按竞争市场中的固定价格2出售.生产函数为q=6L+3L 2-0.02L 3,劳动供函数为W=60+3L.求利润最大化时的L ,q ,W. 解答:由q=6L+3L 2-0.02L 3得:dLdqMPP L ==6+6L-0.06L 2 于是VMP L=P×MPP L=2(6+6L-0.06L2)=12+12L-0.12L2由C L=WL=60L+3L2,得MFC L=60+6L根据VMP L=MFC L有:12+12L-0.12L2=60+6L0.12L2-6L+48=0得L1=10(舍去),L2=40于是,当利润最大化时有:L=40q=6×40+3×402-0.02×403=3760W=60+3×40=18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7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微观经济学经典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3)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第1章引论1.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经济学1经济学的定义关于经济学,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
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稀缺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因此,现实生活中便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出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任务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稀缺的或有限的资源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2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为了有效率地使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任何社会或国家都必须解决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产品,各生产多少?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类需要权衡各种需求的轻重缓急,确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求。
(2)用什么方法去生产?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很多用途,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大多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所以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但它们的生产效率却不尽相同。
经济社会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确定哪一种组合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4)12.1复习笔记 (4)12.2课后习题详解 (9)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9)13.1复习笔记 (19)13.2课后习题详解 (24)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9)第14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35)14.1复习笔记 (35)14.2课后习题详解 (42)1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49)第15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56)15.1复习笔记 (56)15.2课后习题详解 (65)1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70)第16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78)16.1复习笔记 (78)16.2课后习题详解 (85)1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91)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103)17.1复习笔记 (103)17.2课后习题详解 (110)1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7)第18章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27)18.1复习笔记 (127)18.2课后习题详解 (133)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7)第19章经济增长 (144)19.1复习笔记 (144)19.2课后习题详解 (150)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56)第20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67)20.1复习笔记 (167)20.2课后习题详解 (172)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81)第21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87)21.1复习笔记 (187)21.2课后习题详解 (191)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0)第22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207)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2.1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完整版)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微观部分)真的很全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微观部分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2.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5.需求定律(需求函数):商品供给量随商品价格上升而减少,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故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6.供给定律(供给函数):商品供给量随商品价格上升而增加,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故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7.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均衡价格: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8.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9.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1.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2.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20.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完整版>精研学习䋞>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本书是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严格按照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1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宏观经济学经典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的所有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基本体现了各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特别说明:由于本书第22章涉及到的西方经济学知识点非常少且没有课后习题,因此,略去本章的复习笔记和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22章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尤其是结合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形势出题已经成了近年来众多高校命题的特点,一般都是分值较大的论述题。
所以,建议大家多留意热点经济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政策的改变,并经常思考经济政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学原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2.1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完整)高鸿业第七版答案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七版知识答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七版知识答案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学通过对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和解释,为制定经济政策和预测经济走势提供理论依据。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框架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效果分析。
2.1 基本假设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经济主体理性行为假设、市场均衡假设和外部冲击假设。
•经济主体理性行为假设:假设个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都是理性的,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选择。
•市场均衡假设:假设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市场总是能够实现供求平衡。
•外部冲击假设:假设经济体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政治事件等,这些冲击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2.2 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模型、统计方法和实证研究等。
•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学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关系。
常用的宏观经济模型包括凯恩斯总量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
•统计方法:宏观经济学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找出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实证研究:宏观经济学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际情况的研究,比较观察数据与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结果,从而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3 政策效果分析宏观经济学研究人员通过对各种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来指导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政策效果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经济稳定等。
3.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指标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些核心概念和关键指标需要了解和掌握。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解答:第一,劳动者一定时期支配的时间既定,劳动供给和闲暇需求此消彼长;劳动的价格即工资也可以看做是闲暇的价格。
于是,劳动供给量随工资变化的关系即劳动供给曲线可以用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变化的关系即闲暇需求曲线来说明。
如: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对应闲暇需求量随工资上升而上升。
第二,闲暇价格变化造成闲暇需求量变化有两个原因,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变化方向相反,劳动供给与工资同方向变动。
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变化方向相同,劳动供给与工资反方向变动。
第三,当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时,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较小,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劳动供给与工资同方向变动。
而当工资增加超过一定数量时,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上升而上升,亦即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劳动供给与工资反方向变动。
4.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解答:有人可能理解:自然供给的土地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和地租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这里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土地供给曲线垂直并非因为一定时期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为固定不变。
第二,土地供给曲线垂直是因为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
或者自用用途很微小,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或假定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是垂直于数量轴的垂线。
5. 试述资本的供给曲线。
解答:第一,储蓄可以增加资本量,资本的数量是可变的,因此,资本供给问题,即如何确定最优的资本拥有量的问题,可以归结为确定最优储蓄量的问题。
第二,资源所有者进行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从而有可能在将来进行更多的消费。
所以,既定收入如何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问题,又可以看成是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欧阳光明(2021.03.07)第一部分教材配套习题本习题详解一、简答题1.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解答:第一,从商品的角度分析,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两个部分,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
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
这是因为,首先,在推导产品需求曲线时,假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供给曲线时,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上述两点不完全性可以概括为缺乏对要素价格和使用量决定的解释。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需要研究生产要素市场。
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第三,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
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这样才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试述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在存在和不存在行业调整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解答:第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第二,在完全竞争市场,如果不考虑某厂商所在行业中其他厂商的调整,则该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恰好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这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各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增加。
由于不存在行业调整,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市场上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简单加总。
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厂商要素需求若存在行业调整,那么,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所有其他厂商的要素 需求量和要素使用量及产量的变动。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产量变化不会影响产品价格,但全体厂商的产量变动将改变产品的市场价格。
产品价格使厂商n的边际产品价值 曲线发生改变,从而厂商n的要素需求曲线也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这是因为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整个行业所有厂商都调整自己的要素使用量从而都改变自己的产量,则产品的市场价格即会发生变化。
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使每一个厂商的边际 产品价值曲线发生变化。
于是,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叫做 “行业调整曲线”。
行业调整曲线仍然向右下方倾 斜,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一些。
厂商的要素使用曲线dn 如图8—1所示。
图8—1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假定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包含有n个厂商,每个厂商经过行业 调整后的要素需求曲线分别为d1,d2,…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二、计算题1.设一厂商使用的可变要素为劳动力L ,其生产函数为:Q=-0.01 L3+L2+38L式中,Q 为每日产量,L 是每日投入的劳动小时数,所有市场(劳动市场及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单位产品价格为0.1美元,小时工资为5美元,厂商要求利润最大化。
问厂商每天要雇佣多少小时劳动?解:(1)由题设,0.10 ,W=5,当厂商利润最大时,有W=VMPL=P·即:5 = 0.10×(-0.03 L2+2L+38)整理得:解得L1=60,因为MP′= -0.06L+2, MP′(60)=-1.6<0,L1=60满足利润最大化条件。
,不满足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应该舍去。
所以厂商每天应该投入60小时劳动.2.已知劳动是唯一的可变要素,生产函数为Q=A+10L-5L2,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价格为w,试说明:(1)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函数。
(2)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反方向变化。
(3)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产品价格同方向变化。
答:根据题意,产品市场为竞争市场。
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确定,劳动价格为w,所以要素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
由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A+10L-5L2,可得MPL=10-10L 把MPL=10-10L代人完全竞争市场厂商要素需求原则得:(10—10L由此可得(2)根据厂商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函数得:,即厂商对劳动需求量与工资量反方向变化(3)同时由0,即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是与产品价格同方向变动。
3.某完全竞争厂商雇用一个劳动日的价格为20元,其生产情况如下表所示。
当产品价格为解:由表设,可求出该厂商的边际产量及边际产品价值数值,如下表,它又必将减少使用劳动量.只有当VMP=W时,达到均衡,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由表可看出当L=7时,VMP=W=20,故该厂商应雇用7个劳动日。
4.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为DL=4 000-50W,SL=50W。
请问:(1)均衡工资为多少?(2)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征税10美元,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3)实际上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美元税收由谁支付?(4)政府征收到的税收总额为多少?解答:(1)均衡时,DL=SL,即4 000-50W=50W,得均衡工资W=40(美元)。
(2)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征税10美元,则劳动供给曲线变为S′L=50(W-10)由S′L=DL,即50(W-10)=4 000-50W,解得征税后的均衡工资W=45(美元)。
(3)征税后,厂商购买每单位劳动要支付的工资变为45美元,而不是征税前的40美元。
两者之间的差额5美元,5美元是厂商为每单位劳动支付的税收额。
工人提供每单位劳动得到45美元,但有10美元税收交给政府,仅能留下35美元。
工人实际得到的单位工资与征税前相比也少了5美元。
这5美元就是他们实际支付的税款。
因此,厂商和工人恰好平均承担了政府征收的10美元税款。
(4)征税后的均衡劳动雇用量为:50(W-10)=50×(45-10)=1 750政府征收到的税收总额为:10×1 750=17 500(美元)5 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Y为收入(他以固定工资率出售其劳动所得的收入)。
求该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函数。
他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不是向上倾斜?解:设该消费者拥有的固定时间为L工资率用W表示,则收入Y= W(。
因而W(,则=-2W<0,W满足总效用U最大,则劳动的供给函数为:在上述供给曲线中,L是正值,因而当W上升时,工作时间会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6.一厂商生产某产品,其单价为15元,月产量200单位,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平均不变成本为5元。
试求准租金和经济利润。
解答:准租金R=TR-TVC=P·Q-AVC·Q=(P-AVC)Q=(15-8)×200=1 400(元)经济利润π=TR-TC=TR-(TVC+TFC)=P·Q-(AVC+AFC)Q=(P-AVC-AFC)Q=(15-8-5)×200=400(元)三、论述题1.试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解答:第一,要素供给者(消费者)遵循的是效用最大化原则,即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第二,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第三,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即增加一单位自2.答:要素供给曲线一般随要素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即向右上方倾斜。
下面以劳动这一要素为例,说明这一结论。
根据要素供给原则,“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
“劳动供给”这里假定为工资率W W“保留自用”资源(实指闲暇)用L表示W W,即闲暇边际效用与劳动收入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工资率(劳动价格)。
显然,收入的边际效用一定时,工资率W与闲暇边际效用同方向变动,而闲暇边际效用与闲暇数量反方向变动,故闲暇数量与工资率W反方向变动,又因为劳动供给数量与闲暇数量反方向变动。
所以劳动供给数量与工资率W同方向变动,劳动供给一般随工资率上升而增加。
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解答:第一,劳动者一定时期支配的时间既定,劳动供给和闲暇需求此消彼长;劳动的价格即工资也可以看做是闲暇的价格。
于是,劳动供给量随工资变化的关系即劳动供给曲线可以用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变化的关系即闲暇需求曲线来说明。
如: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对应闲暇需求量随工资上升而上升。
第二,闲暇价格变化造成闲暇需求量变化有两个原因,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由于替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变化方向相同,劳动供给与工资反方向变动。
第三,当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时,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较小,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劳动供给与工资同方向变动。
而当工资增加超过一定数量时,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上升而上升,亦即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劳动供给与工资反方向变动。
4.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解答:有人可能理解:自然供给的土地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和地租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这里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土地供给曲线垂直并非因为一定时期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为固定不变。
第二,土地供给曲线垂直是因为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
或者自用用途很微小,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或假定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是垂直于数量轴的垂线。
5. 试述资本的供给曲线。
解答:第一,储蓄可以增加资本量,资本的数量是可变的,因此,资本供给问题,即如何确定最优的资本拥有量的问题,可以归结为确定最优储蓄量的问题。
第二,资源所有者进行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从而有可能在将来进行更多的消费。
所以,既定收入如何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问题,又可以看成是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
一般利率提高,资源所有者会放弃现在消费而增加未来消费(即储蓄)。
从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三,利率对资本供给的影响也存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利率上升,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资本供给增加,当利率上升很多,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资本供给减少,资本供给曲线也可能向后弯曲。
6. “劣等土地上永远不会有地租”这句话对吗?解答:这句话不对。
根据西方经济学,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的稀少,供给不能增加;如果给定了不变的土地供给,则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对土地的需求曲线右移。
土地需求曲线右移是因为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或对土地产品(如粮食)的需求增加从而产品价格提高,土地的需求曲线右移。
如果假定技术不变,则地租就因土地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产生,且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断上涨,租用劣等土地也会产生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形成地租。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繁荣,中等、优等土地已不能满足人类需求,劣等土地也被人类争先租用,不仅存在地租而且地租还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