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要求

太极拳要求
太极拳要求

陈式太极拳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键,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掤(bing)捋(lv)挤按为主。采挒(lie)肘靠为辅,运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时的要求: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虚实分明,以缠丝劲为核心,外表走弧形,内劲走螺旋。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要弄清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混元太极的基本理论。练太极拳,就是练阴阳的协调。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注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周身一家。要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松腰落胯收臀、圆裆扣膝、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要沉肩坠肘、塌腕舒指、劳宫穴要空;要分清虚实、步法轻灵、迈步如猫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眼随身转、威而不猛、神如捕鼠之猫,形如搏兔之鹰。姿势要中正圆满,架子勿高低漂浮,动作要轻灵圆转。

松、静、沉、柔、绵、缓、整、舒八个字,要贯穿始终。

1.所谓松,即是意松体松,内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松是在意念指导下实现的人体的自然状态。

2.静,即为虚静,无极混沌之状也。起势乃太极拳静功练习

的重要环节,是从无极到太极的基础,有着丰富的内涵。3.沉,即为沉气。练拳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全身各部份有向下沉坠之感,如:沉肩坠肘、松腰落胯、气沉丹田、胸空腹实等都是其表现。做动作时,气贯末梢,上肢贯到手指尖,下肢贯到脚趾头。动作结束时,腰胯松开,向下贯气,使内气入地。

4.柔,即柔和,相对于刚而言,不软不硬,其质如水。练拳时动作要柔和,如春风扬柳,似行云流水。

5.绵,即缠绵,缠丝劲。“练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练拳时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转换,带动四肢,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前后无一处不缠。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6.缓,即缓慢。练习太极拳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间,而应注重意、气、形、神的完整统一,顺其自然,宜慢不宜快。只有慢练,才能做到以意行气,内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气相合,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柔顺沉着,完整一气。慢练为养,快练为伤。

7.整,即劲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气沉丹田,松腰活腰,配合松胯落胯、圆裆扣膝和胸腹折叠转换就能引领全身,上下相随,左右逢迎,一动全身皆动。使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成为以腰为中心的全身性的动作。劲起于脚根,主宰于

腰, 发于脊骨,形于手指。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节节贯串,周身一家。此外,还须做到内外合一。

8.舒,即动作自然、舒展大方。行功走架,须虚领顶劲,松腰落胯,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中指领劲,气达末梢,节节贯串,神舒体松。这八个字之中,松静为首要。练太极拳须“以功为本,以拳为母,以推手为用”,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以“抨”字为先,但要学好太极拳非在“中定”上先下功夫不可,否则会舍本求末,欲速而不达。“中”为中正,中庸。能“中”则处处留有余地,左右逢源。“定”为不失中。如“失中”则旋转不活,进退不灵。能“中定”就如行军打仗步步为营,军士出而有归宿。无“中定”就如鹰无林,虎无山,龙无潭,“险”而易见。更何谈“抨捋挤按,采挒肘靠”?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要求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虚领顶劲”也就是在练功时要求头部自然上领,不能低头、侧偏、仰脸;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说:“下颌微收,顶精自然领起”,教给了我们方法;他还说“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且无精神”,讲到了作用。“松肩沉肘”既“沉肩坠肘”或“沉肩垂肘”,都是要求向下向外的松沉,只有作到了松沉,两臂才能松活圆满,

运动自然。通过“虚领顶劲”的向上提拔,清气自然就上升到百会;通过“松肩沉肘”向下的松沉,浊气也就下沉到了丹田,从而达到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既“空心实腹”之要论。“含胸拔背”简言之即是:胸部要含、要松、要虚;背部要开、要拔。“拔背”我的理解有二:一是纵向的拔伸,既上下的拉伸,这里可以通过“虚领顶劲”和“屈膝松垮”使整个脊椎拉开,最终作到“立身中正”的“拔背”;二是横向的拔伸,既是通过两臂向两边有意识的放松、弧形对拉作到横向的伸展。只要作到了以上的两点,“含胸拔背”就自然而然作到了。“塌腰”既是腰劲要下合。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腰要结合重心的转移左右转动,不可无力,不可僵硬。陈鑫云:“腰如车轴,臂如轮”,“腰劲要下去,贵坚实”,又说“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他还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可见前人对腰的要求可真是严格。“屈膝松垮圆裆泛臀”屈膝既是两腿微屈。在做下蹲时,膝盖的垂线不能超过脚尖,大腿的中线和脚的中线不能形成内夹角、外夹角,避免引起膝关节疼;松垮既是髋关节要松,不能前顶、两边凸,要有向下的沉劲,如坐凳子般;圆裆:陈鑫《太极拳图说》讲“肾囊两侧谓之裆,贵圆、贵虚、贵开”,既通过屈膝松垮、重心的虚实、膝盖的里合,裆也就自然能圆。陈正雷《陈氏太极拳剑刀》有曰“腰能松沉,胯能撑开,膝能里合,裆劲自能撑圆”;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亦云“下

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住”,又说“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跟撑开,裆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泛臀:微微向上为之泛。陈鑫《太极拳图说》中曾多次提出“泛起”、“翻起”,他说“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而周身皆合不住也”。所以“屈膝松垮圆裆泛臀”既可分开来讲,又要联系在一起练习、感悟,才能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含义。“脚下生根”既在练功之时,十趾、足掌、足跟抓地,涌泉穴虚开,才能使两足向吸盘一样紧紧的吸住地,就会“落地生根”,这样才能作到步履清晰、稳健、沉着,才有“脚下生根”之感。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有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只有充分体现出这种风格特点,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要领,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大致说来,练太极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完成式)、动作(过滤式)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在全部锻炼过程中,不管哪一阶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个基本要领。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特点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对于其它要领的掌握起着保证作用,应该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心静”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体松”是指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正确运用这两个要点,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健身和医疗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静”两点作为打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对“松”“静”这个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加深体会的,它和技术练习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个方面不可割裂对待。

下面把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 属于打基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端正 打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中正,两肩、两胯自 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耸肩膀、扭胯。其它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参照前“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部分)。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必然牵其它部位,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因此,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以后容易解决。 (二)稳定 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肢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此外,根据具体情况,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要领

一、起式 1、两脚开立 2、两臂前举 3、屈膝按掌 二、左右野马分鬃 1、抱球收脚 2、转身上步 3、弓步分靠 4、坐腿转身撇脚 5、抱球收脚 6、转身上步 7、弓步分靠8、坐腿撇脚转身9、抱球收脚10、转身上步 11、弓步分靠 三、白鹤亮翅 1、跟步抱手 2、坐腿转腰 3、虚步分手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右臂前摆 2、摆臂收脚 3、屈臂上步 4、弓步搂推 5、坐腿转身撇脚 6、摆臂收脚 7、屈臂上步 8、弓步搂推 9、坐腿转身撇脚10、摆臂收脚11、屈臂上步 12、弓步搂推掌 五、手挥琵琶 1、跟步展臂 2、坐腿引手3虚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转体撒手翻掌2、退步卷肱3、后坐虚步推掌 4、转体撒手翻掌 5、退步卷肱 6、后坐虚步推掌 7、转体撒手翻掌8、退步卷肱9、后坐虚步推掌 10、转体撒手翻掌11、退步卷肱12、后坐虚步推掌 七、左揽雀尾 1、转体撒手 2、收脚抱手 3、转体上步 4、弓步前棚 5、转体旋臂 6、后坐下捋 7、转身后捋 8、转体搭手 9、弓步前挤10、弓步平分掌11、后坐引手 12、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 1、转身分手 2、收脚抱手 3、转体上步 4、弓步前棚 5、转体旋臂 6、后坐下捋 7、转身后捋 8、转体搭手 9、弓步前挤10、弓步平分掌11、后坐引手 12、弓步前按 九、单鞭 1、坐腿转身扣脚云手 2、云手、勾手、收脚 3、转身上步 4、弓步推掌 十、云手 1、坐腿转身勾手松开 2、左云翻掌收步 3、右云翻掌开步 4、左云翻掌收步 5、右云翻掌开步 6、左云翻掌收步 十一、单鞭 1、右云勾手 2、转身上步 3、弓步推掌 十二、高探马 1跟步翻掌2、坐腿屈臂3、虚步探掌 十三、右蹬脚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 一、练太极拳的感受 与杨氏太极拳结缘已有一年多了,个人写作网范文之心得体会:我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太极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美丽风景。一年多来随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神奇变化,随着对太极拳理的不断领悟和实证,越练越感到太极拳奥妙无穷,越练越感到生活离不开太极拳。 我原来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体质虚,容易感冒,一旦感冒咳嗽起来经常几个月好不了。职业的原因要经常说话,话多了就气力不足、上气不接下气。练了一段时间太极拳后明显感到底气足了很多,上课的声音都高了很多。一年中再不用吃长期咳嗽的苦了,有时稍微有点感冒,好起来也很快。以前站立、走路经常爱猫着腰,可能是气血不足,自己还不觉得,老被家里人提醒。现在腰杆自然地挺得直直的,自己感觉似乎高了很多,显得精神多了。更有意思的是以前脸上经常长小"豆豆",虽然青春早已不在,青春痘却还经常光顾。现在每天练拳出一身汗,体内气血流畅了、毒素排出来了,脸色红润皮肤光滑,青春似乎又回来了,而"痘"再也不回来了。看来练太极拳就能做到"只要青春不要痘"呢。 人的身体好了,精力充沛,工作起来效率高,处理问题也更得心应手了。工作、生活感到轻松了,心情就好,整天开开心心的。在单位,同事被你快乐的情绪感染,愿意与你交往;在家庭,往往家庭的女主人的心情引领着一家的气氛,女主人天天开心,家庭气氛就和和乐乐,和谐美好。反过来,家庭和谐了,工作顺手了,心情好了,又促使身体状况更加好转,形成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所以我说越练越喜欢太极拳、越练越离不开太极拳了。 我常常会以感恩的心想到我练太极拳以来的这些变化,心中充满感谢:感谢命运让我在还不老的年纪就与太极拳结缘,太极将带给我未来更有质量的生命;感谢命运让我结识了教拳不倦、练拳不掇、拳好人品也好的太极刘老师,在他的认真教导、热心鼓励下我从最初的动作很僵硬、笨拙到渐渐自然流畅,

太极24式动作要领李德印老师讲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组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 一、起势(确定身型和高度) 1、左脚分开半步 2、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 3、屈膝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手好像落在前面的桌子上,手心向下) 二、左右野马分鬃 野马分鬃一: 1、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好像抱球的样子(重心在右脚) 2、转身上步 3、弓步分手(重心移到左脚) 野马分鬃二: 1、转腰撇脚(重心移到右脚完成动作) 2、抱手收脚,二手相抱时,上手高与肩平,下手托与腹平(重心移到左脚) 3、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 4、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重心在右脚) 野马分鬃三: 1、转腰撇脚(重心移到左脚) 2、抱手收脚(重心在右脚) 3、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 4、弓步分手,眼睛注视前手的指尖(重心移到左脚) 三、白鹤亮翅 1、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 2、重心后移(到右脚)坐腿转腰分手 3、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掌虚点地面 要点提示:第一组动作主要的手法是抱和分,左抱前后分开,转腰右抱前后分开,白鹤亮翅也是抱和分,向前抱转腰分再转向正前方。抱的时候,两手半曲抱圆,好像抱着一个大球。上手不过肩,下手不过腰,两手相对。分在武术里有攻防含义,下手要拉住他,牵引住他,另一个手伸到他的腋下,胳膊下,然后转腰弓腿,把他给掀倒。 两点注意:(1)身型身法要中正安舒,不要前俯,也不要后仰,端正的坐在腿上。 (2)动作要松软自然,以意念为主,抱着一个充满气的球,精神要集中。 第二组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 四、搂膝拗步 搂膝拗步一: 1、右手前摆(重心在右脚) 2、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 3、上步屈擘收手到肩上 4、弓步搂手推掌(重心移到左脚)

最新太极拳试题(附答案)

太极拳专项课试题 1.武术的作用是_A___。 A强身健体, 娱乐休闲,修身养性,防身自卫.B引人关注C可以占强 2.武术比赛采用 A 计分方法。 A.10分制记分. B.100分制记分 C.5分制记分 3.武术的比赛场地是 B 。 A .长12米宽6米 B.长14米宽8米 C.长9米宽9米 4.武术包含 C 内容。 A击剑B摔跤 C 拳术,器械,对练,散打和其它. 5.武术的主要器械是 A 。 A刀,枪,剑,棍B暗器C弓箭 6.简化太极拳有 C 式。 A16式B30 C24 7.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名称是福娃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字的谐音是 C 。 A中国欢迎您 B 首都欢迎你C北京欢迎您 8.太极拳动作特点是处处带有形, 练习时也对身体和心理有要求, 正确答案是 B 。 A正形体紧注意 B 弧形、体松、心静C随意紧张安心 9.饭后 C 再进行运动较为适宜。 A半小时B十分钟 C 1 小时 10运动中和运动后的饮水, 应 B 为原则。 A随意B少量多次C多量多次 11.简化太极拳24式中唯一一式用脚跟点地的动作叫是C 。 A 独立B海底针C手挥琵琶 12.太极拳有多种流派,在河南的是 B 。 A杨式B陈式C吴式 13.简化太极24式的练习时长是 A 。 A:五到六分钟左右.B八分钟C十分钟 14.马步两脚之间的宽度是 B 。

A随意 B 三脚半长C二脚长 15.武术的步法中____B___是最省力的? A 马步B歇步C弓步 16. 15.武术的步法中____C___是最费力的? A 马步B歇步C虚步 17.太极拳中的”太极”有 C 含意? A很高B很深奥C无穷大 18拳有拳心,拳眼,拳面,拳轮和拳背要素,拳的大拇指应压放在中指食指的B 。 A第一指节B第二指C随意 19武术有 B 主要步法。 A很多B五种C四种 20武术有___B_____主要手法。 A很多B三种C五种 21太极拳运动后是否能马上用凉水洗手或冲凉B_______.。 A.能 B 不能C无严格要求 22.简化太极拳是在 A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杨氏太极拳 B.陈氏太极拳 C.孙氏太极拳 23.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分为 C 组。 A.5组 B.7组 C.8组 24.二十四式太极拳第三式为__A______。 A.白鹤亮翅 B.手挥琵琶 C.左右倒卷肱 25.简化太极拳的动作是以 A 的原则。 A.由简入繁,先易后难B.由繁入简,先难后易C.随机性 26.太极拳动作的特点是 A 。 A.柔和、缓慢、圆活、连贯B.舒缓、连贯C.柔和、圆活 27.太极拳动作的运行路线是 C 。 A.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B.刚劲有力,连贯自如 C.处处带有弧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 28.简化太极拳24式第四式是 C 。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太极拳运用离不开脚步的方向和方位,脚是定向的根,盘拳离不开根,“丢根”就失去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没练下肢的脚步法。脚下不练功,周身不易松。太极拳练掌、练拳,不练脚是半截拳。练拳先练脚,是传统杨式太极拳首先训练的科目。拳谚说:“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错,步步歪”,“步不稳由拳乱”。可见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步法的基础功夫,毫厘差之不得。 杨式太极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种: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敛步、追步、冲步。步法歌诀为:“坐曲步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当年我师金锡武说:老架杨式太极拳是承重型,体重加压在一足上碾转(卖碾)。内涵是“步”“桩”合一,“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不许移动重心上步。金锡武、崔毅士二师教我拳时说:杨式太极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阴阳,两脚要虚实分明。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推手、散打对练时,最注重脚的运用,凡太极拳虚步都暗含着各种脚法。以当今杨式太极拳新架的弓步为例:新架上步(前进),身体后坐、重心后移、前脚外撇、脚掌踏实、脚前弓、重心前移,后脚再上步踏实,体前移。简言之,即前后“移动体重”。杨式传统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盘拳上步,不倒体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据测算,新架前进一步为8.5秒,老架前进一步为5秒。显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秒。在技击运用时,可发现新架不如老架应急。当今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在老架杨式太极拳中,称为斜步(前进步)。该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热感从脚底蹿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迈步,要突出五个字——“屈、碾、弧、伸、抓”。歌诀为“屈腿碾步体侧移,弧行屈伸跟着地,落胯圆裆趾抓地,气沉凝神体前移。”该步要求前后两脚跟形成一直角,两脚跟相距长度约为70厘米,宽度(底边为长度)是自身脚长的1.5倍至2倍(体形高大者,两脚跟相距要75~80厘米)。走步时,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无论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两足跟(底边)相距小于自身脚长的一脚之内,成直线步。不少初学者,走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时,容易犯两脚站在一条横线上的错误,产生重心不稳现象。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的斜步(即当今弓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挤、按、搂膝拗步、搬拦捶、栽捶、指裆捶等式迈的都是直角步型。走斜步时要求:前腿膝尖与足尖须成为一条垂直线,且支持全身体重。内含“屈、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为碾步,是杨家拳中的重要步法。 据说杨家前三代特别重视碾步,碾步排在传统杨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几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1)使习练者体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时要求头部百会穴上领,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有虚灵自然之意。这样能使肢体尽量地放松,平心静气地用意识消除运动中的僵劲。又因其腰部的沉劲使脊椎松开拉长,保持躯体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2)使习练者旋转踝、膝,旋转腰脊,同时使肩胯相随的螺旋运转带动下肢顺逆缠绕,形成螺旋运动。因为肩随腰胯的转动而转动,可使两肩齐平、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腰身边转动边平直前送,完成传统杨式

练太极拳的十个技巧与歌诀

练太极拳的十个技巧与歌诀 太极是一项极好的健身运动。太极拳拳法源远流长,拳理博大精深。初习拳探理,多半一知半解。然久而习拳则颇有体感。“十个技巧”细细品味,令人身心舒畅。 太极拳技巧一:松。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要心松,意松,神松,体松。五脏六腑 松,四肢百骸松,节节松,周身松。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 不用力。 太极拳技巧二:静。从预备到收式,都要心静,意静,神静。外静,排除一切干扰,于 世事而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意念贯注。内静,神气内守,意导行随,气随行走,意 气力合。 太极拳技巧三:空。心空,意空,神空,体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 导气,以气运身。全身气息充盈。 太极拳技巧四:连。太极拳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均为连贯系列动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 为轴,动作如行云流水,均速连绵不断。 太极拳技巧五:缓。气沉丹田,动静相间,思绪高度贯注,一招一式,缓慢匀速,意气 合一,悠缓流畅。 太极拳技巧六:合。上下相合、左右相随、内外相应。外: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 足合。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气功要合。开合自然 流畅,全身协调和合。 太极拳技巧七:通。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一通无有不通。 一动无有不动,动则根松摧,中通畅,稍发透,气行通达无滞处。 太极拳技巧八:乐。即是含笑意。且发自内心之,是内含笑意,外示安逸,笑则气降体 舒神畅。 太极拳技巧九:圆。太极即是圆,阴阳各半,互为包容。一动一圆,一静一圆。无论是 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还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以弧形、圆形动之。 太极拳技巧十:柔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 散。动如棉中裹铁,屈伸轻灵柔缓,从容、安舒、柔合。 “松,静,空,通,乐,圆,柔,连,缓,合”为统一整体,乃太极之真境界!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1、压腿:后腿绷直,压得点与腰一齐,起腿,压的腿勾向鼻尖,腰挺直,身体慢慢向压得腿靠近,压完后蹬一蹬腿。 2、蹬腿:前腿向前弯曲,不能超过脚尖,后腿绷直,双手压住前腿膝盖,慢慢向前弓,需要时蹬2-3分钟。 3、踢腿:前脚勾起,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前腿踢完后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踢另一条腿。 4、拍手:前脚绷直,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一手拍打另一面的脚,一手拍完后腿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拍另一只手。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2次,每次1小时 以下动作主要是锻炼腰部 1、双手垂直,弯腰,左右呈360度旋转,眼跟手走,反复做。 2、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似抱圆球状,左右摆动,注意要以脊柱为中心转,胯骨不动。 3、太极的灵魂是“松”,注意体会! 太极拳呼吸法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习拳时如何掌握与运用呼吸呢?笔者认为,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

一、自然呼吸阶段 “自然呼吸”即人的本能呼吸方式。初学或习拳两三年者均应采取此种呼吸方法。修炼太极拳时,按自己平时的习惯,毫不着急、毫不努气地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动作时,当吸则吸,当呼则呼,一切通畅自然。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练气”。如过早地关注呼吸配合动作,易出现憋气,对健康不利,对学动作不利。本阶段,应着重用心把握好动作规格,把动作学准确,将功架学扎实,打好形体基础,这是学好拳的关键一步。 二、意识介入呼吸阶段 是指在自然呼吸习拳的基础上,意识适当介入呼吸与动作配合。本阶段,拳架应比较熟练,打拳完整协调,连贯圆活,和谐流畅不“断劲”。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开头利气”,形成“先外后内”“以外导内”之拳势。这时,意识能够主导整体动作的部分要素,大脑皮层可以兼顾呼吸运动,在意识的引导下,对一些简单和开合明显的动作以呼吸配合。呼吸时,采用“腹式深呼吸”方式,每式动作开始时吸气,动作完成时呼气,即“开吸合呼”。并逐步增加在套路中呼吸配合动作的比例。进而,按动作要领,反复修炼,以形体引导,促关节经穴开启,达人气流注,使呼声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初步形成不完全的“拳势呼吸”(这时,意、气与劲、形还不够协调统一)。本阶段,仍不要太注重呼吸配合动作。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切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拳势呼吸阶段 “拳势呼吸”是指呼吸与动作(肢体的展收、劲力的蓄发、攻防意识的表现等)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是习拳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一种呼吸方法。本阶段,动作已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动作规范,已由“以外导内”达“以内引外”的拳法要求。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御气”“以气运身”“重意不重形”。这时,意识已是主导整体动作各要素的主帅,在意识支配导引下,形成呼吸配合动作,动作导引呼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

练太极的十个基本要求

一、调息 调整呼吸。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和日常习惯,保持呼吸自然,不要因为练功而引起呼吸急促,该呼就呼,该吸就吸,不要憋气。首先要使呼吸保持从容不迫,舒适自然,并且注意循序渐进。使吸起呼落,开吸合呼,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太极功系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这种呼吸方式适合动作的要求与生理需要,能提高排浊吸清量,使膈肌与腹肌的力量加强,加大腹压的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同时易于做到“气沉丹田”。进一步就是练精化气。 二、凝神 凝神就是精神集中。《内经》谓之“精神内守”,孟子谓之“不动心”,孔子谓“定而后静”。刘纬祥先生说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静时要如此,动时也要如此。人体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所以精神集中对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就有良好的保健意义。不但“无极式”如此,每一动作都要注意精力集中,由心而眼神、四肢、躯干上下照顾完整,一气不能散乱。《拳经》云“手眼身法步,内外紧相随”“心意为元帅,气血为先锋,拳脚为兵丁。”眼神的贯注,有助于精神的集中,心神不乱就能提高运动的效果,所以《拳论》也主张“眼为先锋”。对病弱的人、眩晕病人或极度神经衰弱者,可以“眼若垂帘”,似睁非睁,似闭非闭。对体内气血变化的感觉较为明显,并能促精神内敛,注意精力集中。对大脑活动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 三、肌肉放松 太极功与其它武术运动、体操运动不同,定式也好,动式也好,全身肌肉都要放松,连骨骼关节也要使之放松毫不用力。在行功之前,要求人体的脊柱呈自然形态直立,使头、躯干、四肢等部分都要进行松散舒适的活动。所以我们在练太极功之前,往往要作洗髓金经,以活动筋骨关节。因为放松自如,真气易于流通。孟子日:“持其志,勿暴其气”,又说:“蹶者趋者则动其气矣。”这里所指肌肉放松,就是《拳经》所云:“纯任自然,毫不用力”,“肌肉松地,如肉欲坠。” 四、头顶云领 《拳经》云:“头如泰山压顶,领如高着浮云”,又有“头顶悬”、“虚灵顶劲”、“提肛吊顶”。这些要求都是说明头向上顶,颈项竖直,要避免颈项僵直与头的自由摇晃,更不能左歪右斜,任意动作,而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方向变换与躯干旋转连贯一起,协调动作。因为头顶项竖,真气才能由督脉上升。项竖直,下颏微向后收;口轻闭舌上卷舔上腭,才能能行功时舌下生津(即金津玉液)。此乃人体五脏精华随脾气上升而产生,“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称它为“甘露”。 五、含胸拔背 一、行功时不能挺胸,也不能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背部肌肉要自然舒展,胸部肌肉也自然松弛,不能紧张,两臂下垂,两肩微向前扣,胸部自然,稍有内含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练习太极拳的六个基本功 对于没有任何学拳基础的人来说。练习太极拳就要从零开始学起,不是说练习太极拳不需要基础,而是练习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的练习,只有学好了基础才能提高你的太极拳。 一、无极桩 首先将双脚分开要与肩同宽,将你的双膝微微弯曲,身体的重心放在两条腿上;将双手就到胸前微微弯曲手臂,手指呈自然装展开,手指指尖相对,手掌掌心向里呈现抱球状,两眼注视双手。姿势高低可根据体质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通过练习下部力量增加稳实,周身内劲饱满,丹田之气充足。 二、开合桩 在无极桩姿势的基础上,两手臂作稍向外棚开和稍向内收合的练习。开时为吸气(小腹鼓起);合时为呼气(小腹内收)。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当练久之后,可以加大呼吸程度,扩大充气量。如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呼到极点将气全部吐出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每次可练3-5分钟,日久可渐增。 三、升降桩 预备时,身体自然正直,两脚开立,头正悬顶,下颏微收,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这时体松心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动作时,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两肘微下垂,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两手方向。 这时为吸气(小腹内收,意由丹田提气上升,贴于脊背)。用意不用力,自然稳重,此为“升”式。当两手臂升至肩高时,转为下落,两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微微下塌,舒指展掌,眼看前下方。 这时为呼气(小腹鼓起),气沉丹田,此为“降”式。这样两手臂随两腿的屈伸,做前平举和下按的反复练习即为“升降”练习。姿势的高低可根据体质情况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

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久练后可以逐渐加大呼吸量。如两手升至肩高,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两手下按,呼气到极点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初练时,可做3-5次,久练后,练习的次数可逐渐增加。 四、虚步桩 首先身体立正真好,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上,并将右腿微微弯曲,左腿向前迈出半步用脚跟点地将脚尖翘起,然后将左膝微微弯曲的同时将双手举向前放,将左手上举同鼻子高度,右手放于左边肋骨的下方,双手手指微微弯曲,自然分开,掌心斜相对,指尖均朝前上方,眼看左掌方向,如同左琵琶式。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及练习要领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及练习要领 预备式 一起势 1、左脚开立:首先使左膝放松,身体重心大部份落在右脚上。提左脚向左侧迈出时,其高度以不超过右踝骨的高度为宜,右腿也不要弯屈。要“轻起轻落、点起点落”。 2、两臂前平举:两臂边旋转(劳宫穴找涌泉穴)慢慢向体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关节微屈,肘尖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有如要把一根下端踩在脚下、上端系于手腕的橡皮筋拉长扯起似的,动作时可有这样的意念。注意腕关节不要过于松软,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 3、屈膝按掌:(1)下按的用力和用意,有如要将水面上漂浮着的木板按入水中一样。(2)两臂、两掌不要只是被动地随屈膝而下落,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3)按到终点时需展掌,舒指,避免手指向上的“坐腕”。本式定势时,要配合呼气下沉,使之有一种沉稳的感觉。 二野马分鬃 (一)左野马分鬃 1、抱手收脚:上体稍向右转(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掌心相对,呈右抱球,左脚尖点地(这里的“脚尖点地”是指用脚前掌着地。动作熟练以后,脚尖不必着地,收至支撑脚内侧足弓附近即可),眼看右手。 2、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步,脚跟轻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面向南偏东。 3、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两手前后分开,上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下手停于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眼看左手。面向正东。(二)右野马分鬃 1、转体撇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重心移动的过程中,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起伏,移动幅度不必过大。也不可先坐成虚步再转体,造成“断劲”脱节。 2、抱手收脚:收脚时主要是重心前移。当体重已从后腿移到前腿时,就以大腿的力量轻轻地把后脚提起,慢慢地屈膝向前,使脚尖在前脚的内侧落下。“抱球”和“收脚点地”要同时协调完成,不可“球”已抱好而后脚尚未到位。 3、转体上步 4、弓步分手(三)左野马分鬃 1、转体撇脚 2、抱手收脚 3、转体上步 4、弓步分手练习要点: 1、抱球:肩部放松,手指微屈,肘低于肩,腕低于手。屈肘时,上臂与前臂的夹角约120度,手腕、前臂同胸部之间应有20-30厘米的距离,要使能容下一个球的空当,既能抱得住这个球,而又不使球触着身体。 2 、上步:上步时一腿支撑体重,另一腿轻灵地迈出,不可将身体重心过早地前送,整个脚掌一下子踏实,呈“砸夯”状。 3、弓步:弓步四要素:“踏掌”、“弓腿”、“转腰”、“蹬腿”。脚尖与中线的交角成45~60度,两脚调整成介乎“丁弓步”和“川弓步”之间的“人弓步”。前后腿分担体重的比例是:前弓腿约承担三分之二,后弓腿约承担三分之一。弓步时,胯部自然里合,从而使上体正直,腰部放松。脚跟蹬展的整个过程中,脚掌都要贴着地面,不允许出现脚外侧离地的“掀脚”或脚后跟离地的“拔跟”现象。太极拳的弓步,后腿不能象练长拳那样挺劲绷直,但也不可过于放松,使膝部出现较大的弯屈度,显得软化无力。 4、分手:分手时左手手心斜向上,力点在手臂外侧,向左斜上方“靠”出。此时左肩要松沉,肘部要微屈,使左臂保持弧形。分到顶点时,要展掌、舒指,力贯指稍。由过渡运作到完成姿势,属于由虚到实的变化,手指表现为由自然微屈逐渐地展掌、舒指。右手同时向右斜下方分开,直“采”至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朝前,肘微屈,右臂保持弧形。采到顶点也要求展掌、舒指、坐腕,肩部要松沉。这种“分”的手法运用,就好象要缓缓地把两手间系着的一根线扯直而又不把它拉断似的。 5、眼神:眼神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规律是:视线随主要动作的手移动,或保持头颈正直,目光平视。要避免低头或歪头,也不要死盯着前手。应把视线不时平移远望,有张有弛。 6、定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过渡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1.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主要包括:九大关节的柔韧性和整体协调性训练,关节的功力催化,呼吸与内息的训练,丹田的功力催化,锻炼以后的收功和日常保养方法等。以深厚基本功为基础的招式,才是实用的招式。就算以养生为目的的锻炼,如果不练基本功,那么养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2.以脊柱运动为主。 人体力量最大的关节是:尾闾和腰椎,所以尾闾和腰椎力量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一个的人功力深浅。脊柱上通大脑,下领神经,中间挂着五脏六腑,与人的健康息息相连。脊柱强则身体强,精神旺盛;脊柱弱则身体弱,百病丛生。所以脊柱运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手和脚的运动。传统杨式太极拳要求:把脊柱练得像蛇一样节节涌动折叠,打套路的时候要求盆骨、脊柱、脚和手的整体配合运动,特别是脊柱的运动占主要地位。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3.腰是总枢纽,引领全身走。 初期关节运动模式中,腰是指尾闾、盆骨和腰椎以及其周围软组织组成的大关节组合。锻炼过程中,无论做哪个动作都要求大脑控制尾闾运动,尾闾引领全身其他所有关节运动,拳经里说“刻刻留心在腰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体所有的关节都能够

受到大脑的控制而灵活自主运动,只是很多关节不经常运动,大脑已经忘记怎么控制它们运动了,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这个控制能力给找回来,通过锻炼达到控制尾闾运动就像控制手指运动一样灵活,那么整体协调性就练到达标了。 先把全身每根骨头都练得能够灵活自主运动,再有系统、有秩序地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组合。拳经里说“一动无有不动”就是说无论做哪个动作都要求:腰一动,其他关节也都跟着动,大关节大动,小关节小动,没有一个关节不动,这个“动”全部是自主运动而不仅仅是被动跟随。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4.仿生学原理。 动物在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进化而形成的生存与搏杀技能是最科学、最实用的,没用的技能早就被大自然淘汰掉了;所以搏杀中的动物神形是最具生命力的,也是最具攻击力的;因此以模仿动物神形而形成的中国内家拳体系是最科学的、最具生命力和攻击力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5.左右平衡。 大部分人练拳都是以右手式见长,左手式普遍略逊,甚至没有练左手式,这样会导致左手和右手一边倒的现象,惯用右手不用左手还有可能造成脊柱侧弯,长此以往对功力和健康都会有影响。传统杨式太极拳要求左手和右手两个方向都得到锻炼,纠正形体的对称性,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6.注重锻炼过程。 任何没有过程的结果都是空中楼阁,空中楼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无论从养生还是武术角度去看锻炼过程,都是一步一个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赵幼斌 (2013-06-02 19:42:49)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赵幼斌作者:武汉太极新手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 赵幼斌 练太极拳讲究身法,要求做到中正、灵活、稳固。身法服务于四肢,手脚运用的效果,同是体现了身法的作用。 太极拳有许多要领规范着身法,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等等,这些都相互关联影响着身法的形态和运动质量。 讲身法首先要讲“虚领顶劲”,因为它对身法诸般要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虚领顶劲”也写作“虚灵顶劲”,又叫“顶头悬”。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松竪,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功用是生气势,主精神,蕴灵感,是周身放松的前提。 这里要特别留意“悬”字的概念和感觉,我认为它是对“虚领顶劲”是更准确的表述。“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竖的意思,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因此“虚灵”就是进一步规定了“顶劲”的状态。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让头部主动“悬”起,使颈椎拔展,“顶劲”与“虚灵”感觉同时存在就叫“顶头悬”。实际上,做到“顶头悬”的要领,就等于做到了“立如平准”。 “立如平准”原本为“立如秤准”。但不论是“秤准”还是“平准”,它的一般概念,是把它比喻行拳走架要始终守住一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这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就是“虚领顶劲”。因为:在意识的指导下使头部向上悬、脊椎骨向下节节垂松,就会有一种身体虚挂下沉而又灵活和脚下沉稳的感觉。再着意两肩胛、两胯的放松,会感觉血气贯四稍,肢体绕脊椎中线有激灵感,虚实轻重也会觉的左右可消长自如,“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有杳”的身法灵感就会产生。这就是“顶头悬”起到“秤准、平准”的

练习太极拳17个注意事项

练习太极拳17个注意事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太极拳17个注意事项。 欢迎阅读!简述练习太极拳17个注意事项1、太极拳和其它武术锻炼一样,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是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和病患弱者,每次修练时间不要超过二十分钟。 练习时要根据个人体质,循序渐进。 开始练时可先分段练,渐渐打完整套拳路,当身体不适时,应酌情暂停。 2、避免在空调密闭的环境中练功,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练太极拳应选择公园、广场、树林、花园等环境安静而幽美、空气清新而旷达的场所。 应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进行锻炼(有雾时不宜在室外进行锻炼)。 3、饱食及醉酒之后,也不可立即练习。 4、口渴时不要图痛快大量饮水,最好是温开水适当补充食盐。 5、胡萝卜、柠檬、苋菜是首选的蔬果,多食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6、避免正中午气温高阳光下去练功,上午应在太阳出来后,吃过早餐后在阴凉通风处树荫下适当去练,下午三四点钟以后或是在傍晚。 7、如果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以致失去锻炼的功效。

8、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9、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如伸展、弯腰、下蹲等,否则容易引起扭伤、碰伤、骨折等。 10、正在咯血、出血的患者更不宜练拳,练习时若发生心绞痛应立即停止锻炼,不要紧张,可坐下或半卧位休息片刻,如疼痛无缓解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缓解疼痛,及时去医院检查。 11、初学者和体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但熟练后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练习,这对脚的适应力还有好处,有益于推手技术提高。 12、服装没有具体要求,宽松、便于活动即可,不要穿带跟的鞋,平底舒适为好,如布鞋或运动鞋等。 13、初练太极拳者自身带有僵力(劲),不要刻意下沉祛除僵力(劲),保持架势中正,僵力出于自身动作不协调,过于拿捏动作所致(要做到自然放松、虚灵顶劲、松肩坠肘、含胸塌腰、虚实分明、五趾微微抓地),等到招式娴熟后经老师指导可去僵力。 14、初练太极拳者可配合练习太极桩功的浑圆桩,站桩时做到立身中正、自然呼吸、松肩、坠肘、含胸、塌腰、松垮、双臂平抬至胸部,双臂打开与肩同宽,两掌心相对,五指相对,呈抱球式。 两腿平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两脚趾微微抓地。 站此桩可协调自身呼吸去除僵劲,锻炼毅力,静心神养元气。

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

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2.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各种手型都要求用力自然、舒展,不可僵硬。握拳不要过紧;掌指不要僵直,也不要松软过屈;腕部要保持松活。 (二)主要手法 1.掤:臂成弧形,前臂由下向前掤架,横于体前,掌心向内,高与肩平;着 力点在前 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随腰的转动,由前向后划弧捋至体侧或体后侧。 3.挤:后手贴近前手的前臂内侧,两臂同时向前挤出;挤出后两臂撑圆,高不过肩,低不过胸,着力点在后手掌指和前手的前臂。 4.按:两掌同时由后向前推按;按出后,手腕高不过肩,低不过胸,掌心向前,指尖朝上;臂微屈,肘部松沉。按时与弓腿、松腰协调一致。 5.打拳(冲拳):拳从腰间旋转向前打出;打出后拳眼向上成立拳,高不过肩,低不过裆,臂微屈,肘部不可僵直,着力点在拳面。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方栽打;打出后拳面向前下方,虎口向一侧,着力点在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稍屈,拳眼斜向下,着力点在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撇打;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着力点在拳背。 9.穿拳:拳沿着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 10.撩拳:臂由屈到伸,拳经下向前或前下撩打;撩出后拳心向下,高不过肩,低不过裆。 11.抱掌:两掌心上下相对或稍错开,在体前或体侧成抱球状;上手高不过肩,下手约与腰平,两掌撑圆,两臂成弧形,松肩垂肘。 12.分掌:两掌向斜前方与斜后方或向斜上方与斜下方分开,分掌后前手停于头前或体前,后手按于胯旁,两臂微屈成弧形。 13.搂掌:掌经膝前横搂,停于胯旁,掌心向下。 14.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指高不过眉,低不过肩,臂微屈成弧形,肘部不可僵直。

太极拳学习心得体会

学太极拳心得体会 例文1: 学习养生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下面是我学练养生太极拳三个月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对新学员和养生太极拳爱好者能有所帮助。我先简单介绍下我的情况:我也是个新学员,学习养生太极拳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而且是从零开始,在此之前我从未学过任何武术、气功之类的东西,并且体质很差。但通过三个月的学习,现在已经按大纲的要求学完了第一路拳式动作,对养生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功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精神状态、身体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初步体会到了太极拳的奥妙之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学练养生太极拳的一些体会: 1、学一式,练一式,每一式练习都有效果。 自己身体不好,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学习养生太极拳的,但是我想既然学习了就要认真去学、去练。我的工作是每天要长时间面对计算机,所以整天下班回家腰酸背疼的,在单位一有空就爬在桌子上。可在练习养生太极拳一周后,我惊奇的发现,在单位挺的直直的座一天回家腰背竟然不疼了(当时只练到预备式、随息放松)。说实话这时我还有些怀疑这是否和练太极拳有关,还在想着会不会是心理作用呢?但后来一些功效的显现让我彻底相信了它的真实性,这的确是养生太极拳的功效。两周后睡眠改善、颈椎不再疼了(当时只练习到预备式、起势式、收势的三式演练、内功还是练习随息放松)。原来早晨起床时总感觉没睡醒,腿困的难受,而练习两周左右时,早晨一醒来就会感觉头脑很清醒,浑身很轻松,毫无睡意;再后来还有许多的功效显现,我就不再多说了……总之,现在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是我周围人都看到的效果,身体好了, 心情也好了。我现在对虚无子老师所说的“每一式练习都有效果”这句话深信不疑,因为这是我真实体验到的。 2、学练结合,以练为主。 怎么学呢?就是对课文、vcd光盘的内容、动作仔细反复地去看、去模仿,认真参加内功班的学习,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只有这样才会少走弯路,迅速在自己身体上看到功效。我自己感觉课文和听课中有一些内容你可能暂时还不能理解,但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随着功力的增长就会有体会。内功班的语音辅导课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怎么才能听好课呢?1)是要多读网页文章和课文。因为老师讲课中所说的话可以说大多数在课文和网页文章上都有,如果把那些文章都熟记在心,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就好理解了。2)要踏实地去练。不练就没有自身的体验,也就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讲什么。我的体会是要反复的学、不间断的练才能发现问题、纠正动作,才能练入状态,也才有好的功效。 3、拳功并练,真修实证,层次修练 首先要学会利用vcd光盘、清楚光盘里的内容(1-7号光盘是拳式动作演练光盘,8号光盘是内功初级功法示范及功法提要。)有些人不太知道怎么利用8号光盘学习、也不太了解养生太极拳的学习方法。只知道8号光盘是内功功法示范。听老师说过要拳功并练,不能练成太极体操,好了,拿到光盘后把8号光盘从头至尾的内容全看一遍,然后不讲层次,混练一气,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内功功法的学习是有层次的,不可越级修练,第一步是随息放松,在没有练好随息放松之前是不能练下一步功法的。还有就是有些学员总爱问高级班的学员或老师练习时的感觉,我现在的体会是自己去练、去体验、不要过早知道功境。在这点上我也走过一点弯路,也是偶然听到了别人的一些功力体验(当然是比我功力层次高的人的功力体验),虽然我心里知道不能越级修练,但在自己的练习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的、下意识地去追求,结果出现了一些不真实的感觉,可以说是幻觉。所以我现在明白了功力层次比你高的人不和你聊自己的感觉是为了你好,因为我 们的学习方法是真修实证,只有自己亲自体验过的才是真实的。我是按大纲要求的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