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的风险评估方法
地下建设工程安全评价(三篇)

地下建设工程安全评价地下工程是一项高风险建设工程。
地质环境复杂, 基础信息不充分, 施工技术复杂, 不可预见因素多, 社会环境影响大。
我国地下工程建设事故频发, 形势严峻, 令人堪忧。
面对地下工程建设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以及地下工程建设规模大、发展快的客观现实, 必须更加坚持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
速度服从安全, 速度服从质量, 速度服从效益;实现确保安全前提下的高速度必须科学规划、科学勘察、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必要的管理力量、技术力量的充分投入是实现这五个科学的基础。
地下工程建设规模大、发展快是安全形势严峻的客观原因。
严峻的地下工程安全形势是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必要和紧迫的客观需求。
建立风险管理, 对拟建和在建的城市地下工程项目, 进行风险评估, 继而进行风险控制十分必要。
风险管理制度应扩大到整个地下工程领域。
地下工程的特点在于地下工程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但绝大多数事故是有征兆, 因此是可预防的, 而且安全事故预防关键在人。
安全风险管理的费用往往被首先挤压, 导致一些施工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 冒险施工, 吃风险饭, 赌不会发生事故的概率。
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队伍不够专业规范,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国内对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咨询评估的从业单位和人员还没有明确的资质管理制度。
缺乏安全风险评估规定、安全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安全评估人员考核与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规。
目前风险管理相关技术控制规范不够全面。
因此, 编制地下工程施工不同工法的技术规范, 研制不同城市、不同工法的适应不同岩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的风险阈值数据库系统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 风险评估等工作虽已经纳入地铁建设的工作环节中, 但由于缺乏国内工程安全风险统计资料, 风险概率和后果计算依据不足, 得到的定量风险评估数据缺乏足够的可信度, 工程实际指导性还不强。
地下建设工程安全评价(二)一、引言地下建设工程是指在地下进行的各种工程活动, 包括隧道、地下室、地下管道等。
矿山开采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改进风险控制和 防范措施,确保矿山开采与地下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成功案例介绍与剖析
案例名称:某矿 山开采项目
成功原因:采用 先进的开采技术, 降低开采风险
经验总结:加强 安全管理,提高 员工安全意识
启示:在矿山开采与 地下工程中,应注重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评估
风险识别:识别地下工程施工 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风险评估:评估风险的可能性 和严重性
风险控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风险监测:对地下工程施工进 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 风险
地下工程环境影响评估
地质条件:分析地 下工程的地质条件, 如岩石、土壤、地 下水等
环境影响:评估地 下工程对环境的影 响,如噪音、振动、 地下水污染等
风险控制与防范实践经验分享
风险识别:明确风险类型和来源,如地质灾害、 设备故障等
风险防范: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如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储备应急物资等
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确定 风险等级和影响范围
风险沟通:加强与员工、社区、政府等利益相 关方的沟通,提高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风险控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如加强地质监 测、提高设备可靠性等
矿山开采风险评估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某矿山开采项目 风险评估方法:采用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识别出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风险 风险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加强地质监测、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安全管理等 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矿山开采风险评估的实践经验,如加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加强风险沟通等
地下工程地质条件评估
地质条件:岩石类型、地质构造、 地下水等
基坑专项安全风险评估

基坑专项安全风险评估
基坑专项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基坑工程(如地下建筑施工、土方开挖等)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
该评估旨在识别和评估基坑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防范措施,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基坑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安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土方开挖:土方开挖时可能导致地层塌方、滑坡、坍塌等安全事故,且施工现场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和毒物,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
2. 地下水:如果基坑施工过程中遇到地下水,可能导致地下水涌入基坑,从而影响基坑的稳定性和施工进展,甚至可能引起水灾事故。
3. 周边环境:基坑施工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如地面下陷、房屋损坏、地震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评估和控制。
4. 施工设备和机械:基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存在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安全风险,需要进行评估和控制。
基坑专项安全风险评估需要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综合评估,包括施工地质状况、地下水位、周边环境、施工方法、施工设备和作业人员等因素。
评估过程中需要确定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防范措施。
评估结果可作为施工方和
监理方制定安全管理计划和工作方案的依据,有助于提高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实施

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根据《山东省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中要求,所有桥梁、隧道施工均应开展静态总体风险评估以及重大风险源的专项风险评估。
超大断面隧道施工经验较少,安全风险尤为突出,更需在其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风险评估。
在施工开展前期的总体风险评估能综合描述隧道的整体风险,隧道整体风险等级的确定为后期的安全风险管理及现场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根据以往隧道施工经验,总结隧道施工会遇到的一些突出风险事件,如塌方、失稳等重大专项风险源,针对重大风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在超大断面隧道全过程风险评估中,根据工程进度,对不同工序、不同段落施工进行风险识别并开展评估工作,再提出较为细致的符合现场实际的风险控制措施,来指导各参建单位对现场进行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工作。
4.1 梯形云模型理论云模型是基于模糊数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解决定性概念到定量转换的数学理论方法。
定性概念到定量转换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又可以细分为不一致性、不稳定性、不完全性、模糊性及随机性五个不同方面。
随机性的产生是因为不确定事件发生组成因素与事件引起的结果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
模糊性又称非明晰性,是由于事物归属划分不分明导致的最终评判结果的不确定性。
随机性与模糊性是组成不确定事件最重要的两个组成要素,当前概率论及模糊数学在处理不确定性方面都存在各自的不足之处,云模型理论结合概率论和模糊数学提出了利用隶属云来描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对模糊性和随机性进行了较好地融合,使其在处理不确定问题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云模型理论是用随机分布的隶属度点集描述模糊概念定量性质的数学模型,其由论域X={x}、有稳定倾向的随机数(x)组成。
论域元素x存在稳定倾向的随机数(x)与之对应,论域元素x表示影响模糊概念的定量化数据,随机数(x)表示论域元素隶属于模糊概念的可靠性大小。
如图4-1所示,以“单轴抗压强度170 MPa左右”这一模糊概念为例,“170”这一论域元素一定属于“单轴抗压强度170 MPa左右”单一模糊概念,但是其余的元素不一定属于此模糊概念,云模型用隶属度描述论域元素属于模糊概念的程度。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下工程风险评估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下工程风险评估地质勘察报告是在进行工程前,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以评估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风险。
其中,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是地质勘察报告中的重要部分,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的意义、方法以及常见的地质风险因素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下工程风险评估的意义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是为了寻找更准确的工程设计方案,以保证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评估地下工程所面临的风险,可以避免因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和损失,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地下工程风险评估还可以为后续的施工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减少施工风险,保护工程投资的安全和有效性。
二、地下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1. 现场勘察:地下工程风险评估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获取地质情况的实时数据。
现场勘察包括土壤钻孔、地下水位监测、地质构造调查等方式,以获取地下工程所在地的地质特征和地质结构。
2. 数据分析:通过对现场勘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地下工程所面临的各种可能风险。
数据分析可以借助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等工具,对地质结构、地下水位、土壤稳定性等进行详细分析。
3. 风险评估: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地下工程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方法可以采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地质风险的严重程度和概率。
三、地下工程常见的地质风险因素1. 地下水问题:地下水位高、水文条件复杂是地下工程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
地下水的存在会对土壤稳定性和地下结构产生影响,增加地下工程施工和运营的难度。
2. 特殊地质结构:如断裂带、溶洞、滑坡等,这些地质结构可能在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安全性构成风险。
3.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地下工程本身有直接影响,还会对周边环境和人员安全产生影响。
四、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下工程风险评估应包括内容1. 对地下工程风险因素的概述和分析:通过对地下工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概述和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地下工程施工是指在地表以下进行的各种工程建设,如地下隧道、地下车库、地下管网等。
由于地下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地下工程施工面临着许多潜在的风险。
为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十分必要。
1. 介绍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目的和重要性: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风险等级和风险控制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可行性和顺利推进。
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识别、评估和降低可能存在的施工风险,从而保障施工人员和相关设施的安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延误和成本增加的风险。
2. 基本原则和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施工工艺、工程设计等多个因素,评估风险的全面性和综合性;(2)科学性原则: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风险评估,获得可靠的评估结果;(3)动态性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对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4)可操作性原则:评估结果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能够为施工方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
常用的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风险矩阵法、层次判断法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以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3. 地下工程施工可能存在的风险:地下工程施工风险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风险:包括地下水位、土层稳定性、断层活动等地质因素可能导致的工程失稳、塌陷等问题;(2)施工设备故障风险:由于施工设备质量、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设备故障,导致施工延误、安全隐患等问题;(3)施工工艺风险:不合理的工艺设计、施工过程控制不当等可能引发的风险,如混凝土质量不达标、支护结构不牢固等问题;(4)环境风险:地下工程施工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噪音、振动、土壤污染等,需要合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流程: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四个阶段。
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

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摘要: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是确保工程项目安全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本论文深入探讨了安全风险的定义、分类以及评估方法,详细分析了土建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因素,介绍了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工具,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实际应用。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安全风险的防控措施,包括风险控制策略、应急预案与演练、监测与改进。
最终,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与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土建工程中的安全风险,确保项目的成功完成。
关键词:土建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引言土建工程是现代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领域之一,然而,它伴随着一系列的安全风险,如事故、伤害和损失等。
安全问题不仅对工程进度和成本产生负面影响,还威胁着人员的生命和财产。
因此,对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有效防控至关重要。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安全风险的定义、分类和评估方法,剖析安全风险的成因,介绍评估方法与工具,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通过对土建工程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的实际应用,以期为土建工程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一、安全风险评估概述(一)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类安全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潜在威胁,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分类:1. 物理性安全风险物理性安全风险包括建筑结构的不稳定、设备故障、气候条件等对施工现场物理环境的威胁。
例如,建筑坍塌、设备事故等都属于物理性安全风险。
2. 化学性安全风险化学性安全风险涉及到化学品、有害物质或危险废物在施工现场的不当管理和泄漏,可能导致爆炸、中毒、火灾等化学灾害事件。
3. 生物性安全风险生物性安全风险通常与施工场地的环境和卫生有关,包括疾病传播、害虫孳生等可能威胁工人和居民健康的情况。
4. 人为性安全风险人为性安全风险涵盖了施工过程中由人的行为和操作不当引发的潜在危险,如工人违反安全规定、管理失误等。
(二)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为了识别、分析和量化安全风险,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1. 风险识别与辨识这一步骤旨在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将其与已知的风险进行区分。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中的地质环境影响与塌方风险评估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中的地质环境影响与塌方风险评估地下空间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缓解城市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综合利用效率。
然而,在进行地下空间利用时,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塌方风险评估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地下空间利用中的地质环境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塌方风险评估。
一、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影响地质环境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在选择地下空间利用的区域时,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首先,地下水位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环境因素。
过高或过低的地下水位都会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地质构造和岩层的情况也会对地下空间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存在断层或者薄弱层的地区,不适宜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因为这些地区存在较高的塌方风险。
此外,土层的稳定性、密实度等地质参数也需要进行全面考虑。
二、塌方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塌方是地下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在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前,进行塌方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塌方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地下空间利用区域的稳定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对地下土体的强度、稳定性等进行评估,可以预测潜在的塌方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塌方风险评估的方法塌方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塌方风险评估方法:1. 地质调查与工程地质勘察:通过对地下土体的地质参数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情况,为塌方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下土体的力学行为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塌方情况,评估塌方风险。
3.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历史塌方事件的发生规律,了解地下土体的塌方概率和风险程度。
4. 工程案例比较法:通过比较相似工程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可以得出对地下土体进行塌方风险评估的经验和教训。
四、地下空间利用中的防治措施在进行地下空间利用时,为减少塌方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工程的风险评估方法
摘要:地下工程的风险评估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做出量测之后,考察该风险因素的意义和影响。
这包括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接受准则以及地下工程的风险控制,进而达到工程建设期工程风险管理的目的。
关键字:地下工程;风险评估;风险指数;接收准则
Abstract: the underground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of risk factors need the probabil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after a measurement, the risk factors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This includes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of risk assessment method. Note that the risk accept code and underground project risk control, thus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of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purpose.
Key wor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isk assessment; Risk index; Acceptance criteria
国内外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鉴隧道工程行业以外已经发展的评估方法,应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对工程系统或工程的某一部分进行风险估计,得出风险值的大小排序,然后进行风险响应措施的选择。
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隧道与地下工程中大量的成本超支现象,将风险与工程造价联系起来进行的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
在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描述部分,往往采用统一的表达形式,便于衡量,比如:最终可以用费用、伤亡人数、社会效益损失等量值来衡量。
1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
依据风险的描述方式,所有风险评估方法可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
1.1风险矩阵法
风险矩阵法是最常用且被普遍接受的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下面根据不同的风险概率等级和损失后果等级,建立风险等级评价矩阵。
表1 风险评价矩阵
1.2风险指数法
风险指数法是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的一种方法。
其具体衡量标准按照罕见、偶见、到可能和预期以及频繁概率从0.0003升至0.3。
2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
定量风险评估主要用于工程结构的详细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
在地下工程行业以外已发展了大量的定量评估风险方法。
主要有蒙特卡罗模拟法、风险乘数法、CEVP模型法、层次分析法及专家调查法等。
2.1蒙特卡罗方法
先建立与所描述问题有相似性的概率模型,利用这种相似性把这个概率模型的某些特征(如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等)与数学计算问题的解答联系起来,然后对模型进行随机模拟或统计抽样,最终统计问题的近似解。
2.2 风险乘数法
以失效模式和失效后果为基础,对某具体的风险链求得风险乘数,再进行评估。
风险乘数法在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时先编制相应的表格,列出各失效的频率、后果严重程度以及失效可能被检查出的程度,按以往统计经验规定相关的分值,然后将各个指标定值的乘积作为风险乘数,再以风险乘数的大小来表示不同失效模式的相对重要程度。
2.3 CEVP模型法
这是一种基于风险的估计和管理复杂的地下工程成本的CEVP (Cost Estin ate V a lidation Process)模型.它的分析过程就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详细检查工程估计并确定工程的基本成本;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机会,并估计他们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综合基本成本、风险和机会事件,形成可能的成本和工期范围。
2.4 层次分析法
美国风险管理专家A. L 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价模型。
通过建立的工程项目层次分析风险评价模型,将复杂的风险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和若干要素,并在同一层次的各要素之间简单地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从而对诸多风险源进行归纳、评价和风险相对重要性程度的排序,并做一致性检验。
2.5专家调查法
通过专家调研的方法,让专家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因素按照表2、表3和表4的打分原则进行打分,然后将调研表格收回,将专家打出的分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每个风险因素的风险概率以及风险损失程度。
3风险接受准则
所采用的风险评级方法是根据风险的概率及损失严重程度,将一者相乘,得出风险指数,将得出的风险指数按照风险接受准则)对风险进行评级。
4 地下工程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任何投资,包括工程建设必须研究的问题。
针对于地下工程,岩体工程围岩的破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使用,无论是岩体的开挖还是支护,岩体工程的监测是预测、预报或判断岩体工程稳定状态和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
因此,应结合动态施工方法,充分发挥现场监控量测的作用,依托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作为主要支撑的数字动态减灾系统建设,保证将损失降到最低。
5结论
隧道与地下工程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特点,在工程建设期存在大量的风险因素,技术风险水平很高,迫切需要进行工程风险管理研究。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在地下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估计及综合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和应用,得到如下认识和成果:
(1)将应用于社会其他领域的因素分析法引入到地下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中,将用于一般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总结,了解到定性风险分析法。
(2) 风险控制是任何投资,包括工程建设必须研究的问题。
从风险的定义出发,对各个风险因素及风险发生的机理进行分析找出风险源。
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其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价和估算,最后,根据工程实况制定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决策。
(3)针对所识别出的地下工程项目的不同风险,结合考虑各种风险估计方法的适用范围,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定性、定量或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估计其大小,并结合小工程实例进行了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J].自然灾害学报, 1999, 2: 125-129.
[2]路美丽,刘维宁,罗富荣,等.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 2006, 14(4):462-469.
[3]郑承忠,福建海湾地区灾害地质特征与工程风险控制[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 ( 4): 108 - 114.
[4]余琼芳,陈迎松.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构造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2(1):12-15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