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①颓然乎其间者 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样子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如:
到处吵嚷叫嚣,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①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着什么去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复 习

汇 总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高考文言文虚词(15个)常见用法归纳

高考文言文虚词(15个)常见用法归纳

高考文言文虚词(15个)常见用法归纳一、而1、代词,通“尔”、“你”。

2、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罢了;【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二、何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什么、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3、复音词【何如】【奈何】【若何】,译“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等;【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无何】译“不久”;[何乃]译“怎能”三、乃1、副词(1)“于是”、“就”、(2)表判断,是、就是;(3)却、竟然(4)只、仅2、代词:你的、你、这样;3、复音词【无乃】恐怕;【乃尔】这样四、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中”……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2)表反问语气:难道3、语气助词(不译)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2)表选择,其…其…。

可译为“是…还是”。

五、且1、连词,表并列、假设、递进、选择等关系。

2、副词(+谓),可译“将要”、“姑且”、“将近”等六、若1、动词,像,好像;2、代词,你、你们、你的、这、这样、如此;3、连词(1)表假设,“如果”“假设”(2)表选择,“或“或者”4、复音词【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译为“要说那”、“像那”;【若何】怎么样;【若属】你们。

七、所1、助词所+动,“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记忆口诀【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假设,因为所以那么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那么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那么——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廉价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2)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1 而、2 何、3 乎、4 乃、5 其、6 且、7 若、8 所、9 为、10 焉、11 也、12 以、13 因、14 于、15 与、16、则、17 者、18 之面对18 个文言虚词作例解:1.而1)连词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例释:怒而飞,逍遥游》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下,有学而不问。

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 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冋其次,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2>近指今译为:此、这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 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子•万章下》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 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 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

《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问 今兹诸侯,何 时吉?何时凶?”《左传》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3>多么列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②入门两眼何悲凉。

《贫士叹》(3)动词(通“呵”)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今译为:吧、呢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今译为:吧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5>表商榷今译为:呢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6>表呼告今译为:啊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7>表肯定今译为:也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列子》(2)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3)介词相当“” 今译为:在、对、比例释:①生乎吾前,Array吾《师说》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 序》;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至峭,何足乃重。

《世说新语》 (2)副词 1>表肯定 今译为:是、就是、原来 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 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3>表时间衔接 今译为:就)、二 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匕兵/东,至东城,八骑《史记•项羽本纪》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 中,公乃入。

《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 今译为:才5>表意外 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花源记》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 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 新,乃益骄恣。

《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1>表顺承 今译为:于是、便 例释: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 宴》 例释:设九傧于廷,颇蔺相如列传》乃敢上璧。

《廉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

《王夫偃列传》2>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无义不译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MZ5.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集注》5>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2)副词1>表推测估计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3)连词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4)助词1〉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世家》②何其毒也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今译为:有多么,非常例释:①羊肉其鲜乎。

②北风其凉, 雨雪其滂p a ng 。

《天下春秋》10 班、 13 班6. 且 (1)副词 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 例释: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 苏子。

《战国策》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动作的暂时今 译为:姑且、暂 例释:①民劳,未可,且待之。

《伍 子胥列传》②吾今且报府,卿暂还家 去。

《孔雀东南飞》12、8今译为:将要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今译为:几、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乃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杜各散引去。

《后汉书•刘玄传》(2)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甫•送咼五书记》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一边…'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怒且喜《淮阴侯列传》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

《杜安世•胡捣练》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吕氏春秋》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3)助词用在句首同“夫”,不译。

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7.若(1)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哉若人,君子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1>表选择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记》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

《左传》(3)副词作状语今译为:乃、才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老子》(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①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所(1)特指代词1>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今译为:所…的人所…的事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所+介+动,今译为:…的地方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处所、工具、方法…的原因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对象。

用来…的例释: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

《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为…所… 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项羽本纪》(2)附:名词:处所、位置今译为:地方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3)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左右例释:①从弟子女十人所。

《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13班12、99.为(1)介词1>表对象今译为:替、给、对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 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2>表原因今译为:因为、因此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3>表目的今译为:为了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今译为:被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语助、提宾无实义不译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表假设今译为:如、如果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战国策•楚策四》1>做、作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鼻。

12、910班(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例释:①为国以礼,哂之。

《论语》②为国者言不让,是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4>变为、变作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5>当作、作为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公输》6>算作、算是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公孙丑下》7>叫做、称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二章》9>有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