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疼痛临床诊断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
1. 脉证:指根据脉搏变化,判断病情的诊断方法。
2. 舌诊:通过观察患者口腔内的舌头颜色、形态、苔色等特征,诊断
疾病的方法。
3. 面诊:通过观察面部肤色、眼神、表情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健康
状况。
4.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等,作为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5. 切诊:通过指压或切开皮肤,观察血液、淋巴液、脓液等的颜色、
气味、质地等特征,以判断疾病。
6. 口诊:通过听取患者描述病情、症状、治疗经过等内容,来判断疾病。
7. 掌诊:通过揉搓患者手掌,观察其手掌的颜色、质地、痛感等特征,诊断疾病。
8. 火诊:根据患者的热度、汗液气味等特征,判断疾病。
9. 干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银屑病、疤痕等病痕,来诊断疾病。
10. 腰诊:通过观察、切诊腰部疼痛病症、揉搓患者肌肉来判断、诊
断疾病。
腰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腰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对腰痛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腰痛,中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标准的内容和应用。
1. 病因病机在中医理论中,腰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外感风寒湿邪、内伤劳损、肾虚等。
外感风寒湿邪侵入腰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腰痛。
内伤劳损则是由于长期劳累过度或姿势不正,使腰部肌肉、韧带受损,气血瘀滞而痛。
肾虚腰痛则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使腰府失养而痛。
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腰痛主要依据症状、舌象、脉象等。
主要症状包括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下肢放射痛、麻木等。
舌象可见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腻等。
脉象多表现为沉弦、沉细或滑数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腰痛,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等。
3. 疗效标准中医治疗腰痛的疗效标准主要包括疼痛缓解程度、活动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
(1) 疼痛缓解程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
显效: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疼痛有所减轻;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
(2) 活动功能恢复:观察患者腰部活动范围的改善情况。
显效:腰部活动范围完全恢复正常;有效:腰部活动范围部分恢复;无效:腰部活动范围无明显改善。
(3) 生活质量改善:通过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显效: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
4.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腰痛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主要根据病因病机,采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补肾强腰等法则,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刺激腰部特定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止痛的目的。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手法作用于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5. 注意事项在治疗腰痛过程中,患者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正确的姿势,加强腰部锻炼,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预防腰痛复发。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能够分析腹痛的病情,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腹痛进行诊断。
重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
3. 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清热解毒、消食导滞等。
常用中药有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大承气汤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课件:展示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方法。
4.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
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6.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作业布置1. 阅读《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加深对腹痛知识的理解。
2. 分析案例资料,巩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九、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拓展1. 腹痛的现代医学观点:了解现代医学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针对腹痛症状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TCD编码:BNG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偏头痛(ICD-10编码:G4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HIS,2004年)。
2.疾病分期(1)发作期(2)缓解期3.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头痛(偏头痛)发作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痰浊内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偏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偏头痛)的患者。
2.患者为急性发作期。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血糖、血脂、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CT、MRI、MRA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痰浊内阻证: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1)针刺治疗(2)中药泡洗技术(3)推拿疗法(4)阿是穴特色疗法(5)塞鼻法4.西药治疗5.饮食疗法6.护理调摄要点(九)出院标准1.头痛缓解,伴随症状消失。
中医疼痛临床诊断【精选文档】

【疼痛临床诊断核查表】疼痛的诊断: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表情、痛态及舌象、肤色等,以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程度;闻诊察痛:则凭听觉和嗅觉,闻病人疼痛发出的声音、气味,以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特征;问诊察痛:询问病人及陪诊者,以了解痛证发生发展的过程、现将一般常用的诊断方法。
兹分述如下。
一、问诊的运用问诊察痛,主要询问疼痛的部位、诱因、病史、特性、程度、时间及伴随症状。
(一)疼痛的部位1.问身躯四肢部(1)身痛:——周身疼痛,最常见于风寒束表,和阳虚内寒。
若风湿留着肌表,症见身体酸痛或烦痛,肢困沉重,转侧不利;若身体偏于一侧疼痛,多为患侧受邪,气血郁滞于肌腠之间;若全身疼痛如被杖,为外感湿热疫毒;若阳虚内寒,则见周身疼痛而畏寒。
(2)颈项痛:——见于外感、落枕。
若项痛连头,多为外感风寒,太阳经气郁滞;若颈痛引肩胛,为手太阳经脉病变;若颈项痛引肩背、腰部,为邪伤肾脏,《内经》称之为“阴痹".扭伤性颈痛,多表现单侧,痛向肩背放射,并有负重感;若颈项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转动时痛剧,其痛可向肩部放射者,又多是落枕。
(3)肩痛:——肩部肌肤疼痛,部位表浅,或牵拉背部,手臂作痛,肩关节活动正常者,为外感风寒,经脉不利所致;肩部筋骨疼痛,部位较深,疼痛剧烈,经久不愈,肩关节活动障碍,局部发凉者,为肩部感受寒湿所致,见于“肩凝证”。
肩部刺痛,经久不愈,则为瘀血阻于肩部经络,或因闪挫扭伤所致。
(4)背痛:—-若上连项颈,板滞不舒,为外感风寒;背部滞痛,部位固定,活动减轻,则为瘀血阻络;若背部疼痛、噫气、叹息、或惊恐不安,为肝胃不和,经气不利,《内经》谓之“风厥证。
”(5)臂痛:——臂部疼痛,遇寒加重,且有重着牵拉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
表现为内侧痛者,为手少阴心经受邪;外侧痛,为手少阳三焦经邪;上臂外侧痛,为手太阳小肠经受邪。
(6)阴股痛:-—即大腿内侧疼痛,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且常连及阴部,若双侧疼痛牵及阴部,常可在肝肾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中出现,多是寒湿为患;若阴股痛始见于一侧,阴股内痛,且起突肿物者,是“疝气"。
案例分享:关于大腿疼痛的中医诊治

案例分享:关于大腿疼痛的中医诊治标题:经典案例分享:中医理论在大腿疼痛中的诊治导语:大腿疼痛是人们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现代医学中,常采用西药治疗来缓解疼痛。
然而,中医学认为,大腿疼痛与体内的气血运行、经络堵塞等有关,且注重辨证论治。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中医理论在大腿疼痛中的诊治方法和疗效。
一、引言大腿疼痛,即腿部出现剧痛或隐痛的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中医理论中,大腿疼痛可以归属于“痹证”范畴。
中医强调个体的整体平衡和气血的运行畅通,认为病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详细阐述中医在大腿疼痛中的应用。
案例一:小李的大腿疼痛小李,男性,45岁,因右腿内侧持续剧痛一周来找到中医师求治。
他描述疼痛为闷痛,渐进性加重,尤其在夜间严重影响睡眠。
经过仔细问诊和望、闻、问、切四诊合一的中医诊断,发现小李体形偏胖,舌苔厚腻,脉象滑数。
结合其症状,中医师初步判断为“湿热痹痛”证。
二、中医诊断与分析1. 病因分析中医认为,湿热痹痛与湿热邪气内生、痹阻经络有关。
小李因久坐办公室,饮食偏油腻,体内湿热积聚导致气血堵塞,引发大腿部位的疼痛。
2. 辨证分析通过望闻问切,中医师发现小李舌苔厚腻、脉象滑数,表明病程较重,湿热痹痛证候较为明显。
故初步诊断为“湿热痹痛”证。
三、中医治疗方法基于以上诊断结果,中医师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 祛湿热痛法采用传统中医方法包括汤药、艾灸及中药外敷等,以祛除体内湿热,舒缓大腿疼痛。
如猪腿筋汤、赤小豆炖猪蹄等,具有理气活血、化痰祛湿的功效。
2. 调理脾胃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湿邪排出,消除湿热痹痛。
中医师采用艾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疗法来加强脾胃功能,帮助小李身体康复。
四、治疗效果和患者反馈小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两周时间的治疗。
疼痛感逐渐减轻,且不再出现夜间疼痛影响睡眠的情况。
经过一个月的规范治疗,他的大腿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感觉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临床诊断核查表】疼痛的诊断: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表情、痛态及舌象、肤色等,以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程度;闻诊察痛:则凭听觉和嗅觉,闻病人疼痛发出的声音、气味,以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特征;问诊察痛:询问病人及陪诊者,以了解痛证发生发展的过程、现将一般常用的诊断方法。
兹分述如下。
一、问诊的运用问诊察痛,主要询问疼痛的部位、诱因、病史、特性、程度、时间及伴随症状。
(一)疼痛的部位1.问身躯四肢部(1)身痛:——周身疼痛,最常见于风寒束表,和阳虚内寒。
若风湿留着肌表,症见身体酸痛或烦痛,肢困沉重,转侧不利;若身体偏于一侧疼痛,多为患侧受邪,气血郁滞于肌腠之间;若全身疼痛如被杖,为外感湿热疫毒;若阳虚内寒,则见周身疼痛而畏寒。
(2)颈项痛:——见于外感、落枕。
若项痛连头,多为外感风寒,太阳经气郁滞;若颈痛引肩胛,为手太阳经脉病变;若颈项痛引肩背、腰部,为邪伤肾脏,《内经》称之为“阴痹”。
扭伤性颈痛,多表现单侧,痛向肩背放射,并有负重感;若颈项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转动时痛剧,其痛可向肩部放射者,又多是落枕。
(3)肩痛:——肩部肌肤疼痛,部位表浅,或牵拉背部,手臂作痛,肩关节活动正常者,为外感风寒,经脉不利所致;肩部筋骨疼痛,部位较深,疼痛剧烈,经久不愈,肩关节活动障碍,局部发凉者,为肩部感受寒湿所致,见于“肩凝证”。
肩部刺痛,经久不愈,则为瘀血阻于肩部经络,或因闪挫扭伤所致。
(4)背痛:——若上连项颈,板滞不舒,为外感风寒;背部滞痛,部位固定,活动减轻,则为瘀血阻络;若背部疼痛、噫气、叹息、或惊恐不安,为肝胃不和,经气不利,《内经》谓之“风厥证。
”(5)臂痛:——臂部疼痛,遇寒加重,且有重着牵拉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
表现为内侧痛者,为手少阴心经受邪;外侧痛,为手少阳三焦经邪;上臂外侧痛,为手太阳小肠经受邪。
(6)阴股痛:——即大腿内侧疼痛,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且常连及阴部,若双侧疼痛牵及阴部,常可在肝肾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中出现,多是寒湿为患;若阴股痛始见于一侧,阴股内痛,且起突肿物者,是“疝气”。
(7)足痛:——足痛和足三阴关系密切,其病变虚实皆有,一侧或两侧足跟疼痛,不能久立者,为劳作过度,肝肾亏虚,或大病之后,气血亏虚所致;单纯足心痛,多为肝肾阴亏;全足疼痛,阴雨寒冷天加重,为寒湿侵袭,痹阻气血所致。
(8)四肢痛:——四肢关节红肿热痛,为湿热致痹;肢体关节刺痛,部位不移,夜间尤甚,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为寒湿瘀相搏,瘀血阻滞之故;四肢冷痛为脾阳虚衰,温煦不及;四肢烦痛则为风中脾胃,若四肢疼痛游走不定者,是风湿侵袭,闭阻经络,是为“风痹”,若四肢疼痛而沉重者,是风寒湿痹称为“湿痹”。
(9)指趾痛:——多属外科疾病,初起指头麻木作痒,继则经肿热痛,病情发展可在肘部或腋部触及硬核,见于疽疮;足趾烂肿疼痛,痛如汤泼火燎,昼轻夜重,甚则发生溃疡或坏疽,见于脱骨疽。
2.头面五官(1)头痛:——临床最常见,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浊、瘀血,均可引起头痛,故对本证应仔细询问,认真审证。
外邪侵袭引起头痛,根据循经路线辨证。
①头后部痛,下连项背者,病在太阳经;②前额痛,连眉棱骨者,病在阳明经;③两侧疼痛,连及耳部,病在少阳经;④全头重痛,腹满自汗者,病在太阴经;⑤头痛连齿,指甲微青者,病在少阴经;⑥巅顶疼痛,牵引头角者,为病在厥阴经。
头痛因肝所致者,则又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不同①若头痛偏于一侧,或痛在眉棱骨处,每随情志变化而增减。
此为肝之郁结所致;②若头部胀痛,巅机尤甚,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则为肝炎上逆所致;③若头痛偏于两侧,或连巅顶,眩晕而耳鸣,怒则加重,此为肝阳上亢。
头痛因虚所致者,临床有气、血、阴、阳之不同,临床多表现为全头空痛,隐痛或冷痛。
若一侧昏沉而痛,脘闷哎恶者,此为痰浊上扰清窍;若一侧局部刺痛,固定不移,经久不愈者,则为瘀血阻滞头络。
因头风引起,临床可见有下列几种:①头痛一侧,连及目齿、时作时止,疼痛难忍,经久不愈者,为“偏头风”;②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者,名“雷头风”;③两太阳穴处连脑痛者,名“夹脑风”;④脑户极冷,痛不可忍,项背怯寒者,为“脑风”。
(2)面痛:——面痛和三阴经脉关系密切,临床以半侧疼痛最为常见。
若单侧颊部灼痛如刀割,连及上下唇及齿龈处,时发时止,痛时发热,此为痰热阻于面络;颜面之中、下部掣痛,或半面上下皆痛,时发时止,遇冷加重,此为寒痰阻于面络;半侧面部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则为肝火上犯;半面痛如锥刺,痛处不移,昼轻夜重,为瘀血阻于面络;面部空痛连头,频频发作,遇劳加重,为气血亏虚,面络失养所致;耳下腮部酸痛,继之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为感受风热邪毒,见于“痄腮”。
3.胸胁脘腹部:注意胸痛、胁痛、胃痛、腹痛、乳房痛。
(1)胸痛:——胸属上焦,心肺居焉,故胸痛多属心肺疾患。
胸痛憋闷,或连及肩背者,为胸痹;若左侧胸部疼痛剧烈、宛如锥刺,连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每突然发作,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者,为“真心痛”,是心阳式微,气血阻闭;胸部硬满疼痛,下连腹部,旁及两胁,手不可近者,为大结胸,乃水热互结所致;胸痛身热,咳吐脓血痰,味腥臭者,为肺痈,是热邪壅肺,后败肉腐;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者,为肺痨,是肺阴亏虚,虚热内灼。
(2)胁痛:——胁肋胀痛,部位不定,为肝气郁结;胸胁刺痛,部位固定,为瘀血阻滞;胁肋隐痛,悠悠不休,则为肝阴不足;胁肋连及胸部,心下、肋间饱满,转侧及咳唾时加重者,为悬饮;胁肋灼热刺痛,部位呈带状,或连及腰背,或连及心胸,为湿热蕴结肝胆之火丹;两肋拘急冷痛,牵连少腹、阴器者,为寒邪凝滞肝脉,可见于寒疝、脏结等病。
(3)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胃脘冷痛暴作,为寒邪直中胃腑;胃脘胀满疼痛,多是饮食停滞;胃脘攻窜作痛,连及两胁者,则属肝气犯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属肝胃郁热;胃脘刺痛,部位固定者,乃因瘀血;胃脘隐痛,或为胃阴不足,或为脾胃虚寒、络脉失养所致。
(4)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其中脐以上为大腹,乃足太阴脾必属;脐以下为小腹,乃肾、肠、膀胱、胞宫所属;小腹两侧为少腹,为厥阴肝经所过,腹痛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寒、热、食、瘀均可致痛。
大腹痛:——①大腹急暴疼痛,多为寒邪入腹。
②大腹胀满疼痛而拒按,多是热结胃肠。
③大腹胀痛,攻窜不定,下连少腹,为气机郁滞于腹。
④大腹刺痛,部位不移者,则为瘀血阻于腹部。
⑤大腹胀满疼痛,连及胃脘,则为食积停滞。
⑥大腹疼痛,绵绵不休,则属中阳虚衰,气血不足。
少腹痛:——①少腹拘急冷痛,并连及睾丸坠胀疼痛,此为寒凝肝脉。
②少腹掣痛,时缓时急,作止无常,多为肝气郁滞。
③少腹疼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者,为大肠湿热。
④少腹拘急疼痛,小便频急者,为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⑤少腹隐隐作痛,以左侧为多,多属下焦虚寒。
脐周痛:——①脐周疼痛急暴,为寒邪直中太阴脾经。
②腹痛绕脐,硬满拒按,大便秘结者,为燥屎内结。
③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多为蛔虫内扰。
④脐周切痛,肠中雷鸣,大便溏泄者,此不大肠有寒。
⑤绕脐疼痛,痛时冷汗自出,手足厥冷者,见于寒疝。
右上腹突发钻顶样痛,难以忍受,时作时止者,此为蛔虫所动,窜入胆道所致,见于蛔厥证。
右下腹拘急疼痛而拒按,多为肠内郁热积滞,气机不通,见于肠痈。
4.问腰骶尾阴部疼痛:——包括腰胯、尾骶、前后阴等部位。
腰部冷痛重着,连及下肢,阴雨天加重,此为寒湿腰痛:①腰痛行背者,病在太阳经。
②腰痛不可俯仰者,病在少阳经。
③腰痛不可前后转动者,病在阳明经。
④腰病引脊者,病在少阴经。
⑤腰痛行少腹,上连胁者,病在太阴经。
⑥腰痛行阴器者,病在厥阴经。
腰部热痛,或突发绞痛者,属于湿热腰痛;腰部胀痛,连及腹胁走窜不定,属于气滞腰痛,腰部刺痛,固定者属于瘀血。
腰部酸痛日久属肾虚腰痛。
(二)疼痛的特征疼痛的特征常反映疾病的特征。
1.胀痛:——胀痛多因肝郁气滞,肝阳上亢,感受风热及痰食内这所致。
2.刺痛:——刺痛多是瘀血阻滞、湿热蕴积、火热熏灼及寒热外感内壅脉络,血脉痹阻之候。
3.冷痛:——冷痛多为寒凝气滞,阳气虚衰所致。
4.灼痛:——多为实热壅阻或虚热内灼。
灼痛见于面部,多为痰热闭阻;舌头灼痛,为肘腑实热或阴虚火旺;灼痛见于胃脘,为肝胃郁热;灼痛见于阴部,多为肝经湿热下注;指或趾灼痛难忍者,为火毒蕴结,常见于脱疽。
5.绞痛:——属实邪为患。
若绞痛见于腰部,右上腹或小腹部,多是砂石阻滞;绞痛见于胸部,多为心血瘀阻之真心痛;绞痛见于腹中,多是蛔虫内扰,常见于蛔虫性肠梗阻。
6.掣痛:——不论轻重、部位,痛因总与寒邪相关。
掣痛见于面部,为寒痰阻络;耳内掣痛。
为气血瘀阻;若关节掣痛,则多是风湿外侵。
7.牵引痛:——若头痛牵引项背,为风寒中于足太阳经;牙痛牵引头脑,或连及唇舌颊腮者,为胃火上炎;胸痛连及两肋者,多为结胸证;胁痛连及胃脘者,为肝郁气滞;下行少得、阴器者,则为寒滞肝脉;腰痛连及背部,为寒湿侵犯太阳经,或肾精亏损。
8.放射痛:——即一处疼痛放射到另一处。
若胸痛剧烈,向肩部放射,多为胸阳不振、痰浊内阻;左侧胸部剧痛,向肩部左臂内侧放射者,为必血瘀阻,见于真心痛;小腹部有放射性疼痛,可见于砂石阻滞。
此外,扭伤性颈项痛,亦常向背部放射。
9.游走痛:——多属风、气二邪为患。
由风气盛所致的行痹,可见四肢游走痛等;由气机郁滞所致者,可见到胁肋等部位的走窜疼痛。
10.酸痛:——酸痛常发生于全身,为湿著肌表。
酸痛见于四肢,为风湿留著,或气血虚弱;酸痛见于臂部,为痰湿留注;酸痛见于背部,为气血瘀滞;酸痛见于腰部,乃寒湿下注或肾精亏损。
11.隐痛:——头部隐痛,为阴血亏损;胸部隐痛,为心气虚弱;胁部隐痛,为肝阴不足,胃脘部隐痛,为胃阴不足,或脾胃阳虚;隐痛见于牙齿,为虚火上扰,或气血亏虚。
12.坠痛:——坠痛发生于小腹,多为中气下陷;少腹牵引睾丸下坠疼痛,多为寒凝肝脉;一侧睾丸坠胀疼痛,则为肝郁气滞,常见于“偏坠疝”。
13.钝痛:——指疼痛不甚,有厚钝、迟钝感,常见于风寒湿痹,瘀血之轻证者,可见于腰、肩等部位,如寒湿腰痛,风寒肩痛及身体其他部位的瘀血,初起者皆可出现钝痛。
14.跳痛:——多属实热内壅之候。
疼痛有跳动感,多见于疮疡,凡疮疡有跳动者,多为热盛肉腐,即将化脓之证;若耳内跳痛,则为外感风热邪毒,或肝胆热毒上玫,日久亦可流脓不止。
(三)疼痛的程度、轻重缓急凡疼痛急暴、剧烈、难以忍耐,甚至影响病人饮食、睡眠及工作,如胀痛、刺痛、冷痛、灼痛、掣痛、绞痛、急痛、劈痛、跳痛、牵引痛、放射痛等,大多属实证,或为实寒,或为实热,或为气实,或为血实,或为痰实,或为虫实等。
凡疼痛徐缓,可以忍耐,一般不影响病人饮食、睡眠,如隐痛、空痛等,大多属虚证,或为气虚、或为阳虚、或为阴虚、或为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