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藏族与蒙古族

藏族与蒙古族引言藏族和蒙古族是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中的两个重要代表,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语言、宗教信仰、传统服饰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比较藏族和蒙古族的特点。
人口分布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包括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云南以及甘肃等省份。
蒙古族则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等地。
据统计,截至2018年,藏族人口约为630万人,而蒙古族人口约为590万人。
语言藏族和蒙古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藏族使用藏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分布范围广泛。
蒙古族则使用蒙古语,属于蒙古语言族的一支,主要分为外蒙古蒙古语和内蒙古蒙古语两个方言。
宗教信仰藏族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在文化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佛教在藏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蒙古族也有一部分信仰藏传佛教,但主要信仰蒙古族传统的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的结合形式,称为蒙古族传统宗教。
传统服饰藏族和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也具有明显的特色。
藏族的传统服饰以藏袍为代表,藏袍是藏族男女常用的传统服装。
男性穿着藏袍通常包括褂子、布帽、短袍和靴子等,女性穿着则包括帽子、大袍和长裙等。
藏族传统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精细。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则主要包括蒙古袍和皮袄。
蒙古袍通常用鲜艳的彩色布料制作,腰部有一条腰带,可以有效保暖。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充满了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
传统文化藏族和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他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以唐卡绘画、雕塑和建筑等为代表的艺术形式,以及藏戏、陀螺和蔫给等传统文化活动,都展示了藏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蒙古族则以呼麦、马头琴、蒙古舞等特色音乐和舞蹈形式,以及摔跤、马球和步战为代表的民间体育活动,展示了蒙古族灵活多样的文化表达。
结论综上所述,藏族和蒙古族作为中国边疆地区的两个重要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宗教信仰、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白族ppt

民族艺术
•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 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
谢谢大家
白族
一个文化丰富,善经农业的 民族。
知识要点
• • • • • • 1、民族简介 2、民族建筑 3、民族服饰 4、民族节日 5、民族饮食 6、民族艺术
民族简介
•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富 多彩。善经营农业,白族人崇尚白色,有本民族 语言白语。
民族建筑
•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
• 三月街: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
节日。节日期间,有大型文艺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 龙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演奏、龙舟 赛等文体活动 。
民族美食
•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喜欢吃、辣口味,下面,我来列举几 种比较有名的白族菜吧: • 1、乳扇 • 2、酸木瓜煮鱼 • 3、烧饵块 • 4、三道茶 •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其独特的“一苦、 二甜、三回味”的茶道而著名。
民族服饰
• 大理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 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 但都喜欢在腰间系绣花围腰,足蹬绣花鞋。 • 最有特色的是白族女子的头饰“风花雪月”:垂下的穗子 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 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
民族节日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白族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白族服饰特点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
绣荷包是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
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
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手巧的标志。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简介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
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白族文化

白族Bai ethnic group汉称“滇僰”、“昆明蛮”,唐代称“白蛮”,“西爨”,“白爨”或“洱河蛮”,“下方夷”,元代称“白人”或“僰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
傈僳族称之为“勒墨”。
其他民族对白族的称谓初步统计达六十多种。
白族共有人口159.4万人(1990年),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现大部份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
丽江、兰坪、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以及湖南的桑植、贵州的毕节、四川的西昌、凉山等地都有分布。
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白族少女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文化,过着农耕渔猎的定居生活。
从西汉至唐初,白族先民在汉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进分散和聚合,先后形成东"西洱河蛮"、"白子国"、"渠敛诏"及"六诏"等酋邦,后建立了南诏国,大理国等政权,历500多年。
白族简介

语 支 的 一 个 语 言 ︐ 有 人 认 为 它 应 该 成 为 一 个 独 立
多 万 ︒ 属 汉 藏 语 系 藏 缅 语 族 ︐ 有 人 认 为 白 语 是 彝
大 理 白 族 自 治 州 及 相 邻 的 州 县 里 ︐ 使 用 人 口 约 300
白 语 是 我 国 白 族 使 用 的 语 言 ︒ 主 要 分 布 在 云 南 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 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858063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 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 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 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 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 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 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种 有 声 调 的 语 言 ︐ 分 剑 川 ︑ 大 理 ︑ 碧 江 三 个 方 言 ︐
也 有 人 认 为 它 是 汉 语 族 里 的 一 种 语 言 ︒ 白 语 是 一
系 研 究 机 构 STEDT
认 为 它 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 个 独 立 的 语 支 ︶ ︐
的 语 支 ︵ 美 国 加 利 福 尼 亚 大 学 伯 克 利 分 校 汉 藏 语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 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 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 耳”、“三方一照壁”、“四 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 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 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 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 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方 言 差 别 较 大 ︐ 彼 此 通 话 有 一 定 困 难 ︒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
《泼水节》是傣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四至七天,也就是阳历的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民都
会举行隆重的泼水节活动。
傣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缅甸等地。
他们的泼水节是为了庆祝农历新年,也是祈祷祈福的习俗,同时也是表达对水的崇敬和感谢。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和香水,用水淋洒彼此,以洗涤身心、祈求吉祥、驱除晦气。
在泼水节上,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跳祥龙舞、传统傣族歌舞表演、赛龙舟比赛等,场面热闹非凡。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传承已久的民间习俗,也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一大旅游亮点。
游客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傣族文化氛围,欣赏到精彩的传统表演,参与到热闹非凡的泼水活动中。
在泼水节上,人们可以感受到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能体味到他们热情好客、善良朴实的民风。
泼水节不仅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通过泼水节这一民俗活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傣族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本文旨在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地理环境因素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南地区地势高差大,交通不便,使得交通运输成本较高,制约了经济发展。
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
历史文化因素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西南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语言和宗教信仰对经济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导致该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
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
尽管该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开发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人才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限制,该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人才短缺,制约了经济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为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发展条件。
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发利用资源,加大环保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该地区的教育水平,培养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该地区,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需要重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保护和人才培养,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白族简单风俗节日常识

白族简介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地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地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地传统饮茶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民族服饰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地还佩挂长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地包头.在白族姑娘地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地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地帽子,垂下地惠子是下关地风;艳丽地花饰是上关地花,帽顶地洁白是苍山雪,弯弯地造型是洱海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民族民居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地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地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地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地地方常连在一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代表————严家大院严氏大院是一座有多院套连起来地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地大门,是“三坊一照壁”地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地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地又一个“四合五天井”地大院,最深地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地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地洗涤,红色地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地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地风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白族节日介绍洱海开海节洱海开海节,白族渔文化地盛大再现.大理洱海在每年地月开始到月实施半年地禁渔期,只有到开海节那天,渔民们才能下海捕鱼.因此,虽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节日很多,可是对于洱海边地渔民们来说,开海节才是最隆重地节日.在年地白族古渔村双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地日夜相传,人们以为一直是海神地护佑,与闽台一带人们奉妈祖为海中保护神一样,大理洱海地人们则以双廊镇红山本主庙中地洱海景帝为海中保护神,每年地开海节就在这座本主庙前举行.而在年月洱海开海节也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开海当天,都要举行盛大地开幕式和古老地祭海仪式.祭海仪式分为迎南诏海神、进献祭品、海神巡海、洱海放生、划船比赛几部分.求地是风调雨顺、鱼虾多多、国泰民安.在本主庙前地诵经台上,每年都会有百名白族莲池会地素斋老人安坐当中,手持法器诵经祈福.而按民间习俗,在击鼓、鸣号三声后,广场中央由一位德高望重地白族老者上场高呼:“上祭品”,在吹打乐和诵经声中,数十对白族青年男女手捧香火、鸡、鱼等祭品,分几组庄重地献上祭台.随后,白族老者宣读祭文,宣读完毕将祭文焚烧,向天祈福.老者高呼接本主巡海,白族青年恭敬地将祭台上方地本主塑像抬到海边登上船.之后老者带领前来观光地游客三叩首,祈求白族人民风调雨顺,生活幸福. 随着一声“开海啦!”,数百条渔船挂着风帆,摇着双橹同时出发,冲向碧海蓝天中.标志着正式开海,也是开海仪式地结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开海仪式结束后,洱海地百里水天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地时刻,随着震耳欲聋地礼炮声响起,驾船冲出去渔民们用各种传统地方式进行捕鱼,有地放出鱼鹰,有地向水中撒下丝网,有地在水中放下鱼罩……白族传统地各种渔业技能在此亮相.在整齐有力地鼓声中,洱海湖面上还举行激烈地赛龙舟、白族对歌,湖岸上舞龙舞狮、白族大本曲弹唱、织网、放生、空手捉鱼等活动也纷纷登场,和洱海中地渔船共同构成一幅喜庆、自然和谐地画面,展示洱海渔文化地千年魅力,同时也表达洱海渔民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美好愿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主节“本主”崇拜,在白族地区极为普遍.大理一带,几乎每个白族村寨都供奉“本主”,作为村社地保护神.被奉为本主节“本主”地有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军,各类神灵和民间传说中地英雄好汉等.“本主”节无统一节期,主要以“本主” 地诞辰、忌日或其他纪念性日期为祭会日期,并由此发展衍化为地区性节日.由于大理地区本主众多(主要者即有一百多种),“本主”节也名目繁杂,日期不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地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地保护神.大理白族本主节祭祀时要杀猪、宰羊,前去念经祭.大理白族信奉地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地神,也有历代地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地自然神等.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地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每个村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大理白族本主庙内供奉着木雕或泥塑地本主像,每逢大理本主地诞辰,为祭祀大理白族本主地盛大节日.本主节有一套基本固定地程序、即请神,迎神、祭神、娱神,本主回归本主庙.平时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这样伴之悦耳动听地洞经音乐和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便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地本主文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地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地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地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地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地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地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地,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地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地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地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地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地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地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地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地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地升斗即由抢得升斗地人备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地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地火光,发出“轰”地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地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地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地火柴棍堆成一堆堆地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
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
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
“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
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
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
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
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
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
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
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
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
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
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
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
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
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
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
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
“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
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
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便穿着。
火绒是一种野生“火草”背面的绒棉,人们将新鲜的火草从山上采摘回来后,趁未干时将“火草”背面的绒棉撕下来,将其晒干后,再用“腰织机”将一条条火绒捻成线,与种植的麻纺成布,缝成毯、衣、挎包、裙、裤等。
直到今天,他留人仍然在一年一度的火草节里,成群地上山采摘火草织土布。
用火绒布做成的衣裤裙毯十分柔软保暖,但如今火草已不太容易采到。
只有每年农历的6-8月才能织这种布,每套衣服一般需要花费1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个能干的他留妇女一年只能做1-2套这样的衣服,十分不易。
打扮齐整并久已等候的女伴们为姑娘换下孩童时穿着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两种裙子都是齐膝的短裙),边为她换装边说些赞美祝福的话。
他留人多是聚居,其中杂居有少数汉族,与汉族、傈僳族、小凉山彝族的分布呈阶梯状分布特点。
他留人由王、兰、陈、海、罗、熊、段、邱、杨九姓组成,其中王、兰、陈、海是四大姓,占总人口的90%以上。
“他留人”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群,虽然1954年的民族认证把他们归为彝族的一个支系,但是他留人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汉人,他们的语言既不是汉语也不是彝语。
青春棚的墙上都会留有一个小土洞,串棚子的小伙子只要用小木棍捅一捅,听棚内姑娘发出的信号就知道自己是否会被接纳。
夜幕降临的时候,如果姑娘愿意就能进屋相会,两情相悦的关系叫“尼查马”,缔结关系的男方叫“查波”(假汉子),女方叫“查马”(假
老婆),查波越多,查马就被认为很有本事。
传说很久以前他留人的婚姻男女只能听命头人和父母,红泥山上有一棵老梅树,有情男女相约到树下徇情,老梅树变成了薄命鸳鸯的归宿。
天长日久,徇情的人多了,老梅树每到黄昏就发出撕肝裂肺的尖叫。
有人说老梅树集众多的情侣冤魂于一身,煞气太重,要将其砍掉,可是斧子落下,飞溅起的是鲜血,惊雷乍起,暴雨倾盆,当天夜里他留人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要想安居乐业,只有允许男女自由恋爱。
实际上青春棚是未婚他留人谈情说爱,寻找伴侣的地方。
它的作用与西南民族普遍存在的“公房”相似,但又不同于“公房”。
(公房为众多青年男女同住,而青春棚的主人却仅限一人,而且男青年是没有青春棚的。
)一夜串十几个棚子,叫做“跑全场”,一夜接待十几个小伙子,叫做“飘香”。
一般来说,小伙子进到屋内后,姑娘就铺床解被,安排就寝。
俩人合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外侧),漫无边际而又有所侧重闲聊:你家兄弟姐妹有几个,田地有多宽,庄稼长得怎么样,牛羊猪鸡有多少,你在家里排行老几,平时干些什么活,最近去了哪些地方,街上有些什么好看好玩的……姑娘通过种种话题,了解小伙子的家境,推测他的性格,也可从中观察出他的见识与修养。
当然,小伙子也由此而全面地认识姑娘。
虽然同床而眠,同被而卧,却极少发生性关系。
次日一早,如果小伙子神色安详,或者喜气洋洋地钻出青春棚,说明他夜里严守规矩,坐怀不乱,得到了姑娘的信任,顺利过关。
串棚子看似无规则,实际上有着严格的规矩,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
样性关系混乱。
如果小伙子在青春棚内,手脚不规矩,轻则被姑娘拒之门外,传扬出去后,再也不会有姑娘接待他,那小伙子只好打一辈子光棍。
这种考验少则半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只有当两情相悦,谈婚论嫁,才有可能会发生性关系。
这时双方就要交换定情物。
礼物要妥善保存,如果一方反悔,则须把对方的礼物送回去,自己的则收不回来。
虽然有许多规则,但性关系还是可能发生。
这反映出他留人不太重视贞操观念。
聪明的女孩子如发现自己怀孕,则要把男友紧紧抓住,要求结婚。
如发现怀孕时,与男友已经分手,则要赶紧另交往一个。
一般说来,如要男方喜欢女方,是不会在意已经存在的小孩。
困此,尽管性关系在他留人中相对较随便,但婚前生育却很少。
两情相悦,订婚后,则等于向世人宣布了两者的关系。
从此,其他的小伙子不会再串姑娘的棚子,别的姑娘也不会再接待订婚的小伙子,串棚子阶段宣告结束。
一般来说,只要没有订婚,他留青年都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他们认为结交的人越多越有魅力。
同床共枕过七关
“过七关”即每一女子分别与七个男人,每个男子分别与七个女人经人介绍后独自在青春棚里相处一夜之后,小伙子便可单独串棚,姑娘则可以自由接待前来光顾的小伙,最后在众多相处的男女中,各自寻找情投意合的如意伴侣,这是他留人婚恋习俗的精髓所在。
他留人青年男女的那份“自由”,绝不像都市中某些标榜“现代观念”、“开放意识”的青年人那样,毫不顾忌社会影响,毫不珍惜自己和随心所欲。
他留男性多数都会回到本地娶老婆,讨回来的只有少数。
基本上都
是与本族通婚,少数人与汉族、彝族和傈僳族通婚,都以外地人嫁到本地为主。
上个世纪60-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民族习俗受到破坏甚至消亡,串棚的习俗直到80年代才逐步恢复,而“过七关”如今几乎已不存在。
现在很多接受过教育并已工作的他留小伙子,还是会跑回来串棚子,但如果离得太远,机会就会相应少些。
他留人承袭了数百年的自由恋爱,显示出父系与母系交错存在的社会状态,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他留人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都受到了很大冲击,生活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现在的他留女性很多都外出务工,见识一旦多了,也就不甘于回乡忍受贫穷,多数都会选择嫁给外地人(成都、上海、山东、昆明等地)。
很多本地小伙子由此成了光棍,每晚只好喝酒解闷。
比如,霜撇村人口有180左右,其中未婚男性有31人,而在家的未婚女性却只有4个。
或许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用火草织成的土布衣服,古老的“青春棚”也将不复存在,而他留人那一份纯洁、质朴的品性却能够一直传承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