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北京文化_重读_四世同堂_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这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标签:《四世同堂》老舍“京味”语言文化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作家都是语言的巨匠。
老舍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
凭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坚实的语言功底和不懈的艺术追求,老舍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把中国的文学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使其成为继曹雪芹之后最有成就的“完全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独一无二的作家”。
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一直是研究者瞩目的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也颇丰。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一、通俗易懂的京味口语的运用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用通俗的、地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这些经过他提炼加工的北京口语在《四世同堂》中担负起了叙述、描写和对话的任务,使作品具有了朴素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一)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A.口语动词。
从常用词的范围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例如:(1)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2)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四世同堂》读后感描绘北京胡同的人情世故老北京的文化韵味

《四世同堂》读后感描绘北京胡同的人情世故老北京的文化韵味作为一位文艺青年,我这几天看了舒适的小说《四世同堂》,深深被其情节所吸引。
这是一部描述了老北京胡同里的人情世故及文化韵味的小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到老北京的历史积淀及人情味道。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户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由于特殊原因,老大爷、大妈、夫妻二人以及孩子们不得不在一个院子里面生活。
作为一个妻管严的老大爷,他一度咆哮着让孙子站到街上去学唱戏。
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则是大妈总是在委婉地指责大爷的恶习,并让二人将矛盾化解。
最后,“四世同堂”在众人的努力下,和谐地生活在了这个院子里。
除了大家庭的故事之外,整本小说最大的特点则是对于北京胡同生活的描绘,带给读者强烈的老北京文化的感受,如猫儿胡同、东厂胡同、东四、南锣鼓巷、青年湖等地,以及抽烟楼、表演汇、琉璃厂等老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场所。
在小说中,作者没有过多的解释,而是用许多细节描述,将北京胡同的生活那么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另外,《四世同堂》还把北京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深入地展现了出来,例如北京人的口头禅“嗳哟”、开玩笑时的“大爷大妈”、对于孩子们的“疼爱”等等。
这些细节性的描写让人倍感亲切,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的老北京人物,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在读完《四世同堂》之后,我对于北京胡同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更好的体会到老北京的人情味道和文化韵味。
同时,我也在文学艺术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到人情世故和生活的真谛。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让人在阅读中也能够感受到非常舒适和亲切。
它给我带来的感受和思考不仅仅是在文学艺术方面,还有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启示。
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和妥协,以和谐的方式与周围的人共同生活。
让我们一起感受《四世同堂》带来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老舍(1899年-1966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擅长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城市的繁华与人情,其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展示其对于这座古老城市的深刻洞察和独特体验。
一、京味文化的展现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展现了鲜明的京味,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贯穿在整个小说中。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胡同、茶馆、车马、北京话等京味元素,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老舍以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写,呈现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
他通过描绘胡同巷弄中的人们生活场景,表现了老北京的热闹与喧嚣。
例如,在《茶馆》中,老舍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破旧但充满生活气息的茶馆,里面坐满了各色人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鲜活夺目的京腔让读者沉浸在北京独特的城市韵味之中。
其次,老舍善于通过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北京话的精髓。
北京话作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特色。
在《四代同堂》中,老舍巧妙地运用北京话,为读者塑造了一群真实可爱的老北京人物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北京文化的烙印。
二、城市风貌的描绘老舍的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大小事物描写以及对城市风貌的描绘都极其细腻。
他凭借着对日常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城市演变的洞察力,成功地把北京的风物人情娓娓道来。
其一,老舍善于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来突出北京城市风貌中的独特美感。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他以生动形象的文笔描绘了早晨中胡同中的喧嚣和熙攘,透过胡同里的人来展示城市的繁华和喧嚣。
其二,老舍在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也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描写。
他善于将作品中的人物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北京的特色建筑,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宫殿和寺庙等,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城市画卷。
三、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老舍的作品既描绘了北京的文化与城市风貌,也通过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展现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嘿,咱今天就来聊聊老舍作品里那让人着迷的北京文化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说起老舍先生,那可是文学界的一位大咖!他笔下的北京,就像是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一点点在我们眼前展开。
在《骆驼祥子》里,那北京的胡同就仿佛是有生命的。
祥子拉着车,在狭窄的胡同里穿梭,夏日里的蝉鸣,冬天里的寒风,都成了胡同的背景音。
那些四合院的大门,有的斑驳破旧,有的还透着几分昔日的辉煌。
门口的石狮子,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威严地守着那一方天地。
还有那《四世同堂》,里面的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场景,简直太真实了。
祁家的屋子里,摆着老旧的家具,墙上挂着的字画都带着岁月的痕迹。
每到饭点,那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升起,饭菜的香味弥漫在整个胡同里。
孩子们在街上嬉笑打闹,大人们则聚在一起唠着家长里短。
记得有一次,我去北京的一个老胡同里游玩,正好赶上一场小雨。
雨水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落下,在青石板路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胡同里的人家有的赶紧收衣服,有的则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雨景。
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种宁静和祥和,那种独属于北京的韵味。
再看看《茶馆》里,那茶馆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各种各样的人在那里汇聚,有穿着长袍马褂的老爷,有穿着短衫的苦力,还有那些精明的商人。
他们喝着茶,谈论着天下大事,也聊着家长里短。
茶馆里的伙计们忙碌地穿梭着,吆喝声此起彼伏。
那热闹的场景,仿佛让我看到了老舍先生就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老舍先生对北京的描写,不仅仅是在建筑和场景上,更是在人物的性格和语言里。
北京人的豪爽、热情、幽默,在他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祥子,虽然命运坎坷,但骨子里那种坚韧和对生活的希望,就是典型的北京人的性格。
而且啊,他对北京的季节描写也特别传神。
春天的北京,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公园里的花开得正艳,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感受那温暖的阳光。
夏天呢,炎热中带着一丝慵懒,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吃着西瓜,唠着嗑。
《四世同堂》有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四代人的生活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对家庭观念的思考:《四世同堂》中的家庭成员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都在为家庭的和睦、幸福而努力。
这让我们思考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家庭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港湾,我们应该珍惜家庭,关爱家人。
2. 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通过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作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教育问题、道德沦丧等现象。
这让我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对人性的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他们既有善良、勇敢、智慧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愚昧的一面。
这让我们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同时也要时刻反省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4.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四世同堂》中的家庭成员都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尊重长辈,讲究礼仪,热爱家国。
这让我们思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世同堂》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启示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更加关注家庭、社会、人性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文化的批评与重建:重读《四世同堂》

文化的批评与重建:重读《四世同堂》【摘要】《四世同堂》的出版历经了一条曲折的道路,2017 年9 月,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才得以以其全貌与读者见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其经典地位。
近十年以来,《四世同堂》在读书界与评论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点可以从其原版不断被补充、小说再版发行量以及不断涌现的文献批评中得以确认。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从文化的视角,以审视、批判、重建的眼光,以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的人物形象为载体,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群众的文化心理。
《四世同堂》是我们了解老北京人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状态不可或缺的读本。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文化近几年的研究学者更喜欢称老舍是一位“文化型作家”[1]这在《四世同堂》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正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去构建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每一类人物都是一个文化符号的代表,他们共同建构了老舍的文化观。
一、文化审视——东西文化观审视《四世同堂》实际上是对老舍笔下的东西方文化观念的探究。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不仅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还刻画了不少外国人,其中最为鲜活的就是英国人——福善先生,它是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的代表,是一个“中国化了的英国人”[2]。
既然是“中国化了的英国人”,在他身上必然保留了某些英国人的本质特征又沾染了些中国人的习气。
他仰慕中国文化,痛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但他不曾有一刻忘记他代表的是英国人的立场。
“他为中国人着急,也为英国人着急,但是,他又以为英国到底是英国,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不肯承认中国与英国一同立在危险地位”[3]。
这其中包含着富善先生作为一个英国人满满的西方民族主义和侵略扩张的思想,可见富善先生骨子里的英国人的文化内涵不曾改变。
老舍在富善先生身上所倾注的情感恰恰体现在这里,他是本着一种东西方文化开放的姿态去展现东西方的文化观念的。
老舍对于外来的文化观念绝非全盘接受,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观念有一种天然的自信。
《四世同堂》中老北京的韵味你如何品味

《四世同堂》中老北京的韵味你如何品味《<四世同堂>中老北京的韵味你如何品味》《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它犹如一幅生动细腻的老北京风情画卷,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老北京生活、风俗、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翻开这部著作,仿佛能闻到老北京胡同里的烟火气,听到四合院中的家长里短,感受到那独特的韵味。
那么,这老北京的韵味,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品味呢?首先,从语言文字中品味老北京的韵味。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赋予了作品浓郁的地域特色。
书中人物的对话,充满了“京片子”的韵味,那俏皮、幽默、生动的语言,让人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
比如“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
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
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
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
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
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
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这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把祁老太爷的形象和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那平实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正是老北京语言的魅力所在。
其次,透过书中的人物形象来感受老北京的韵味。
在《四世同堂》中,无论是祁老太爷的保守固执,还是钱默吟先生的文人风骨,亦或是大赤包的贪婪泼辣,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又都深深地打上了老北京文化的烙印。
祁老太爷代表了传统的老北京人,他注重家族的传承和礼教,讲究规矩和体面,希望一家子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钱默吟先生则体现了老北京文人的清高与坚韧,在国难当头时,坚守自己的气节和尊严。
而大赤包这样的人物,则展现了老北京社会中丑陋的一面,她的趋炎附势、自私自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四世同堂读后感(精选23篇)

四世同堂〔精选23篇〕四世同堂〔精选23篇〕四世同堂篇1书是梦开场的地方,初次接触老舍作品总是容易进入梦乡,被我称之为“催眠剂”,而四世同堂这本书又显得尤为突出,三部曲“嚼了”许久,中间放下又拿起,可谓波转九折,今天总算给它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四世同堂》以____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详细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____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困难的觉悟历程。
这部作品深入的思想意蕴说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兴旺、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
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____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入反省。
作品告诉我们,假如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管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强健,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慎重持家的祁老人、忠厚仁慈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____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英勇的桐芳、最终成为____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
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战争完毕了,没有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
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
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惊讶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
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
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4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1, No.4 2011年4月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pril. 2011, 079~080老舍笔下的北京文化——重读《四世同堂》王建青(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2)[内容提要]《四世同堂》表现了老舍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歌颂,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对民族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必须改造这种国民性弱点的痛苦而深沉的思考。
[关键词] 四世同堂;文化;反思[中图分类号] I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1)04-0079-02老舍在40年代着重探讨民族精神的动态转化,突出表现中华民族在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逐步走向觉醒反抗的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从整个小说创作发展情况来看,《四世同堂》在生活题材上有了新的开拓,40年代,出现了许多反映八路军、新四军、义勇军、抗日游击队以及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官兵抗战的作品;但反映沦陷区都市中的普通市民的生活与抗争的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却是很少见。
《四世同堂》的问世,弥补了这一缺憾,作品画面广阔,涉及十七八个家庭和130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60多人,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形象系列”。
[1]老舍写得最为出色的,当数那些守旧落后的老派市民,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离婚》中的张大哥、《茶馆》、《正红旗下》那些急遽破落中的旗人,还有《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与祁天佑父子。
祁老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
“不同人物的性格构成往往都在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
”[2]祁老人就是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四世同堂》以宏阔的文化批判的视角,解剖了被征服民族的国民性格,在外敌入侵时,“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
”思想守旧,回避政治,在他看来,对付战争,只需“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对于这些人,作家有生动的描写。
不管他们活得何等有滋有味,自得其乐地沉湎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在现代理性的光照下,他们的所作所为,喜怒哀乐,包括他们最引以为荣、引以为乐的,往往是极其愚昧荒唐的。
作家对此作了嘲弄与揶揄,看出了也写出了他们必然被时代淘汰的历史命运。
但与此同时,作家又总忘不了渲染他们的正派善良:他们或者诚笃忠厚,或者热情仗义。
这些人物也因此大多具有可爱的一面。
虽然间或也有可怜可厌之处,却大多并不可恶,更很少令人憎恨的。
作家即使是在斥责、鞭挞他们,也仍然抹不掉内心深处的脉脉温情。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3]老舍写到这些人物时,虽然一般都采用了幽默的笔调,也产生了一定的喜剧效应;但读者在嘻笑之余,总会从中咀嚼出悲剧的意味,有时后者反而比前者更为浓烈,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种悲喜兼有的艺术效果,表明作家并非只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如老舍曾经回顾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
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作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
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
”[4]老舍毕竟是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感召和导引下走上文学创作的,从《老张的哲学》开始,就已明确地确立了对传统性腐朽文化的批判立场。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面貌,它是人的特征,也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特征。
现代中国在战火中接受考验的时候,它的文化也在接受着考验。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它的悠久的传统的帝国政治体系,借助的是文化的综合力量。
但成也文化败也文化,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老舍长于文化批判,他对以北京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是他持之以恒的主题。
小说中祁老人之所以只有自己的生活而不知有国家,生命沉浮于生活的惯性之中,只求暂时做稳了顺民、奴隶,本能地抗拒着生活的变动,只是因为他认为“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
在《离婚》中,老舍说北京文化里“‘趣味’是比‘必要’更文明的”,也就是贬低实用。
小说描写旗人“整天整年的都消磨在生活的艺术中。
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们都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
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
他们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山水,或作些诗——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当幽默悦耳的鼓词儿。
他们的消遣变成了生活的艺术。
”这是一种装饰性和消遣性的文化,深深沉浸其中的人是不会关心国家大事也无法应付严重事变的。
“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心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边,而专注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这种精致的[收稿日期]2011-02-12作者系平顶山学院讲师。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4期80生活艺术在老舍晚年的小说《正红旗下》中又有精彩的描写,而仍持否定态度,虽然由于怀旧而相当的宽厚温和。
小说中描写瑞全心理时,这样写道:“他真爱北京,可是现在已体会出来它是有毒的地方。
那晴美的天光,琉璃瓦的宫殿,美好的饮食,和许多别的小小的方便与享受,都是毒物。
它们使人舒服、消沉、苟安、懒惰,瑞全宁可到泥塘与血狱里去滚,也不愿回到那文化过熟的故乡”。
瑞全把北京文化和国家对立起立,“对北京的冷淡,在他想,也就是对整个国家的关心”。
对北京又爱又要否定既是老舍本人的心理,对中国文化也是一样。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对冠晓荷、祁瑞丰、小文等人也都是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的。
小文夫妇是贵族出身,是贵族文化的嫡传,除了京戏,什么也不关心,高洁而自尊。
他们的生活是艺术的,人只在艺术的美中生活。
他们虽没有任何过错,但作为普遍现象就要受批评了。
因为他们过分忽视生活中比艺术更重要的事物。
而冠晓荷和祁瑞丰身上的官本位思想更是老舍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
老舍用了相当的力气描写官本位思想在沦陷区表现出的恶劣副作用、对人格道德的腐蚀作用、对民族造成的直接危害。
他们“除了做官儿,什么也不会,‘官’便是他们的生命,从谁手中得官,他们便无暇考虑,也不便考虑”“永远不和现实为敌,亡国就是亡国。
”小说评价冠晓荷“是北平文化里的一个虫,可是他并没有钻到文化的深处去,他的文化只有一张纸那么薄。
”“虚伪极了的真诚是来自北平的文化,这文化使他即使在每天亡一次国的情况下,也要争着请客。
这是个极伟大的亡国的文化。
”老舍的批判涉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礼仪文化,凤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小说中也总结道:“我们的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封建思想、家庭制度、教育方法,苟且偷安的习惯,都是民族的遗传病。
这些病,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会使历史无声无色的、平凡的,像一条老牛似的往前慢慢蹭;我们的历史上没有多少照耀全世界的发明与贡献。
及至国家遇到危难,这些病就像三期梅毒似的,一下子溃烂到底。
”这些正显示了老舍作为现代人的文化自觉。
同时,我们也看到老舍的批判是着眼于国民劣根性。
这是他从鲁迅那里接过来的批判传统,对表现在市民阶层的敷衍、苟且、愚昧、麻木,无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等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从而显示出他的理性自觉——他生于斯,长于斯,同情他们的不幸命运,却没有因此而宽恕他们性格的缺点。
《四世同堂》没有正面描写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而是较深刻地剖析了造成民族灾难的根源,并且不仅仅是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去剖析,而是更着重于从文化层面来加以说明。
作家携带着他浓郁的文化意识向现代意识、社会历史意识靠拢,表现在他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歌颂,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对民族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必须改造这种国民性弱点的痛苦而深沉的思考。
作品借诗人钱默吟之口说:“这次抗战应是中华民族的大扫除,一方面须赶走敌人,一方面也该扫除清了自己的垃圾”这里的“垃圾”既指象冠晓荷、兰东阳、大赤包之类的民族败类,也指封建传统文化给予人们的精神负担:祁老人的“知足保和”,封闭自守;马老寡妇的“忍”字哲学;祁瑞宣的“守家尽孝”;常二爷、李四大爷、小崔、孙七等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空洞自慰……老舍以严酷的现实主义笔法,用文化层次的眼光剖析了小羊圈胡同这块“千层糕”式的多文化层次的人群。
如果说,在惶惑偷生、忍辱负重、终于在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上找到了自己位置的祁瑞宣身上,凝聚着老舍对沦陷区人民艰难处境的深切理解;如果说在大杂院的贫苦劳动者,如李四爷扶困济弱的豪侠气概,剃头匠孙七死也要在日本人面前死得体面庄重行为上,寄托着老舍对古都下层人民不可扑灭的浩然正气的真挚景仰;那么,一大群忘了“自己脖子上的铁索”的北平人,兴高采烈地参加日伪主持的“升平景象”的北海化装滑冰比赛,则体现着老舍揭露“东方顺民”的那种麻木、敷衍、苟安、偷生的性格,去挖掘国民病根的忧愤。
老舍曾在他的《大地龙蛇》序言中说过重要的两段话:“一个人群的单位,有它的古往今来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方式,假如我们把这种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至广,而且变化万端。
特重精神,便忽略了物质;偏重物质,则失其精神。
泥古则失今,执今则阻来。
”“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
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
在抗战中,我们认识了固有文化的力量,可也看见了我们的缺欠,抗战给文化照了‘爱克斯光’。
在生死的关头,我们绝对不能讳疾忌医!何去何从,须好自为之。
”这是我们深入理解《四世同堂》的文化钥匙,更深刻地说明了,老舍京味儿作品中浓郁的京味文化意识是宏观的,历史的。
他要求联系民族的命运,借抗战之机,改造宏观文化,创造光明的未来。
可以说,《四世同堂》是一部文化反思的文学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1]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 鲁迅.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Z].[4] 老舍.“五四”给了我什么[N]. 解放军报,1957-5-4.Beijing Culture in Laoshe’s Literary Writings——Rereading 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WANG Jian-qing[Abstract] In his works 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Lao she sings the inflexible struggling will of the Chinese nation, meanwhile he introspect our national culture and thus discovers and criticise the weakness of the nation,and at last he holds that this national weakness must be removed.[Key words] Four Generation In One Home;culture;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