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课例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课例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课例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韩永箫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是新课程改革引导教材编写的一个突出亮点。《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学生探究性的阅读文学作品。这对学生摆脱程式化的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进行个性化解读,是由文学作品本身的多义性和丰富内涵决定的,同时读者受阅历、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不同的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本专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甚至鉴赏方式的多样性进行初步的体验,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欣赏和评价。同时在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性化解读的思维,为培养学生多方位的阅读文学作品和观察世界做铺垫,在个性化鉴赏的过程中梳理多元解读的原则,为以后进行有价值的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奠定基础。本梳理探究专题部分的重点在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能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思考,把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尺度,不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在尊重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见解。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之后,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各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文学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阅历也逐渐丰富,可以对一些文学作品出提出自己个性的见解和展示独立的思考能力。但这些鉴赏能力大都是基于体验性的阅读,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甚至会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而产生误读。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阅读规律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缺乏较深层次的理论指导。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相对确定性决定了我们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教学目标确定

1.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分析探究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对熟悉的名作重新解读,如《三国演义》《孔乙己》《老人与海》,并共同关注同一部作品,如

《登高》《祝福》等,名文共赏,从而熟悉并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维度。

2.合作探讨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通过思考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变成具体的形象,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续写改编,激发写作欲望,既要体现自主创造性,又要合情合理。

3.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置诱导性信息,激发学生情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大胆质疑历史已有的评价。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共同研读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多重理解能力,并续写改编著名作品。

难点: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纬度和原则,避免严重歪曲文学作品的内涵。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创新

1.选择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图文呈现探究话题,创设课堂情境,并利用视频和网络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丰富内涵的积极性。在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阅读积淀的基础上,研究把握阅读的规律。在鼓励学生思维的扩展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播放视频,营造试听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探究本课难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并有效地完成了对教学难点的解决。利用校园网论坛,发挥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引领学生探究性的阅读文学作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3.结合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充分开发课堂空间的外延和内涵,利用信息技术能简化课程难点、优化教学重点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名作重读、名文共赏和续写改编的环节,既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与同伴合作交流,实现了个别化和协作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完成了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六、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美文设境,触发探究

(1)(ppt展示,图1)有感情的朗读下面这段文章,请学生阅读后,说说这反映了文学阅读中的一个什么现象?

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说: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就读出了爱情。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

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

现在,我48岁了。为了写这篇文章,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这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

有时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图1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采用有感情的朗读这段美文的方式,使学生很快进入文学作品欣赏的情境,并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感悟】

(简要实录:学生先是有感情的高声朗读这段美文,接着陷入沉思,之后窃窃私语,经过几个同学先后发言,得出因为年龄渐长,人生阅历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会有不同的感悟)

(2)渐入佳境,继续讨论:除了年龄和阅历,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对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人生阅历可以影响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之后,继续探讨:为什么文学作品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每四人分组讨论,并每组推举一个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锻炼其合作探究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自然分组加以讨论,有拿笔记录的,有指手画脚的,有的翻教材翻工具书,很是热烈)

经过激烈争论之后,每组代表发言陈词,主要有以下意见:

A.很多文学作品留有大量可以填补的空白,从而使得文学作品的形象、主

题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有同学甚至举了很多例子来佐证。比如福楼拜的名言:“名著是沉默的”。白居易的诗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北岛的诗歌《生活—网》,因为在不同的人眼中,它可能是球网、法网,也可能是情网或者高墙之上的铁丝网等。不得不佩服学生旁征博引能力,集体的力量果然强大。

B.读者的个人经验、知识储备和道德心境也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同学举例:比如“秋”在不同心境的人眼中就是不同的景象,有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的是“秋花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看来很多同学已经把自己假想成一个阅读者,真正参与到其中来了。

C.不同时代的人,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人,或者所处的社会角色不一样,也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旁边同学补充举例:对同一部《红楼梦》,王国维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解读,毛泽东认为是封建社会没落的画卷,俞平伯有“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之说,这个时候,教师也忍不住加入其中,补充了刘心武的“秦学”,鲁迅的“红楼命意说”。

此时师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兴之所至,慷慨陈词,此时学生思维逐渐发散,开始将个人体验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了,课堂掀起了第一个高潮。经过广泛搜罗,将可能影响文学作品解读的因素“一网打尽”。

第二环节:初步实践,名作重读

(ppt展示图2)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有这样一段评价:“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结合你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印象,谈谈你对鲁迅观点的看法。

【设计意图:经过刚才一番讨论并总

结,学生急切想知道在这么多因素影响下,

自己会将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或者某个

人物解读成什么样,所以来几道“开胃菜”

就成了当务之急,此时教师抛出一个学生比

较熟悉和喜欢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诸

葛亮,来让学生进行重新解读,由浅入深,

逐步体验】

(简要实录:很多同学看到投影上显示

的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的形象,马上联想到诸

图2

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开始罗列诸葛亮的事迹,并表达自己观点,有赞成鲁迅观点的,有反对的,正反双方还展开辩论,在争论中诸葛亮的形象在很多同学眼中逐渐升华。教师此时点拨诸葛亮的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演化,指出诸葛亮在华夏文化中备受尊崇的内因,并对有观点无依据的同学加以引导,事实胜于雄辩)

(ppt展示图3)同学们初中学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经历了中考以及高中生活的历练之后,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大家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图3

【设计意图:《孔乙己》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一篇小说,在人生阅历逐渐丰富之后,重新阅读这部作品,学生必然有新的感悟,这个“名作重读”环节就是让学生体会当人们的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发生变化之后,必然对同样的事物有了不同的观点,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简要实录:学生在观看了电影之后,不禁对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经过讨论,学生逐渐发现孔乙己身份的边缘性,既可悲有可恨,既可叹又可怜,观点多样,但也在小说的主题上达成了一致:鞭挞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毒害。学生观点既有民主和差异,又有集中和统一)

(ppt展示投影图4)有人认为《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失败者,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我们的同学对此如何看待?

图4

【设计意图: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此前不久刚刚学过,对圣地亚哥的铁汉风范钦佩不已,但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在重新回味作品意蕴的基础上,探讨人生成败如何衡量的问题,既能深化对小说主题的再次理解,又能唤起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简要实录:又是一场如火如荼的激烈交锋,每个同学尽情地表达自己对人生成败的看法,有的援引歌曲《从头再来》,有的拿体育竞技充实自己观点,有的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有的重结果轻过程,很多同学也在圣地亚哥“自尊、自信、自强”这种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上取得了共识。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回味了海明威的那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但你就是打不败他”,很多意志消沉的同学脸上有了振奋之色,学生的感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第三环节:转换视角,名文共赏

(ppt展示图5)在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莱特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他的性格对其命运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哈姆雷特》

是必修4的戏剧,但此前在阅

览课上,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初

步读了这部作品,但是并没有

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中研读,现

在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引导

学生表达自己

图5

原生态的观点,这个环节不设讨论,要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各抒己见,以《哈姆雷特》为例,让学生思索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

(简要实录:学生都抬头看班级班训:“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影响未来”,教师与多名学生交换意见,有同学把《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做了比较,教师鼓励赞赏,有的同学把《哈姆雷特》与同题材的电影如《夜宴》《狮子王》《喜马拉雅王子》作比较分析哈姆雷特的命运,教师高度赞扬其横向比较的能力)

播放视频电影《祝福》片段(图6)

图6

【设计意图:呈现夏衍改编的电影,加入了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纬度】

(简要实录:学生几人一组,开始探究,并相互交换意见,有的同学怕误读,不断向教师征询,教师引导其深入阅读诗歌,但不指出答案,引而不发。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肯定,认为看门槛的情节有助于小说主题的深化,有的否定,认为并不符合祥林嫂的性格发展走向,通过争论,同学们明白,无论怎么解读,怎么改编,都得从尊重原作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改造)

第四环节:由演绎到归纳

(ppt展示问题)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是什么?

【设计意图:经过五个话题的讨论与思考,在加上教师的引导指点,学生在体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也体验到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有禁区的,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胡乱联想,而是必须从文本出发,有根据的联

想和思维,个性化的解读必须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简要实录:这回在刚才的讨论中,受到教师指点的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容易触犯的毛病展示出来,并总结成个性化解读的原则,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是一千个别的形象,同学没有总结到的,教师加以补充)

----明确:

?①必须整体把握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相对确定性

?②还需还原创作意图,尊重作者创作目的

?③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切忌跟着感觉走

第五环节:二度创作,续写改编

播放视频电视剧《雪山飞狐》片段和金庸小说《雪山飞狐》结尾部分要求根据情节进程,续写下面一段文字(图7)。

图7

这一刀砍还是不砍?

胡斐举起树刀,一招就能将他劈下岩去,但想起曾答应过苗若兰,决不能伤她父亲。

然而若不劈他,容他将一招“提撩剑白鹤舒翅”使全了,自己非死不可,难

道为了相饶对方,竟白白送了自己性命么?霎时之间,他心中转过了千百个念头:这人曾害死自己父母,教自己一生孤苦,可是他豪气干云,是个大大的英雄豪杰,又是自己意中人的生父,按理这一刀不该劈将下去;但若不劈,自己决无活命之望,自己甫当壮年,岂肯便死?倘若杀了他吧,回头怎能有脸去见苗若兰?要是终生避开她不再相见,这一生活在世上,心中痛苦,生不如死。

那时胡斐万分为难,实不知这一刀该当劈是不劈。

他不愿伤了对方,却又不愿赔上自己性命。

他若不是侠烈重意之士,这一刀自然劈了下去,更无踌躇。但一个人再慷慨豪迈,却也不能轻易把自己性命送了。

当此之际,要下这决断实是千难万难……

【设计意图:文学作品的续写和改编是对原作的二度创作,是学生表达对原作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的个性化理解的美好契机,教师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最后一段,这是金庸先生的一个妙笔,也给了我们无穷的遐想空间和填补空白的机会,学生在经过了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思,动口说之后,再动手续写,为课堂完美结尾】

(简要实录:学生看到武侠小说《雪山飞狐》出现在课堂上,显示新奇不已,接着开始兴奋地讨论小说情节,推断故事将如何发展,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将自己的续写作品传到校园网的班级论坛上,互相品读,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完成合作学习,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了对阅读规律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图8)

图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最新)

课例研修过程 第一步:每位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年级不同制定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我教六年级语文,所以,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涵咏能力;二是学习阅读的方法;三是提高理解文本内涵的能力. 第二步:我以本学期的课文为内容,确定一篇文章作为公开课来解析.我选的是《詹天佑》. 第三步:我认真钻研教材,多方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查阅其他优秀的教案设计及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如下教案: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竣工、隧道、勘测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 “人”字形的线路图 师生共同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和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指名说)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互相补充,扩大知识面.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说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些印象,那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他.(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并及时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标注下来并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第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受到帝国主义国家地阻挠、要挟.詹天佑顶住压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遭到帝国主义的嘲笑.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天鹅的故事》精彩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老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 我在上《天鹅的故事》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几句或一段话。 生自读。 师:绝大部分同学画出了第 5 小节,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先不急着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愿不愿意把这一小节学得更好?看看哪些词可以圈圈、画画、点点、重点读读、体会体会。 生再读,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要有理有据。 生:我先说,书中这样一句打动我:“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垂直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我觉得这只天鹅十分勇敢。 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勇敢的? 生:“重重的”说明力量很大。 生:“像石头”说明老天鹅奋不顾身。 生:“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是用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的。 生:“腾空而起”说明下落的力量很大。 师:我们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 (生模仿老天鹅像石块下落的动作。配合手势、插图) 师:这一句你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从“颤动”中看出老天鹅落下时很用力。 生:我从“第一次,第二次……”看出老天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生:我从“他并没有飞走”看出老天鹅不贪生怕死,为了天鹅群作出了自我牺牲。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老天鹅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到这册书,教材采用了文体线索和学生心理特点线索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开始强调文体的概念和文体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采用逐项讲解,逐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但我觉得这样教学效率低下,往往是就文学文,而忽视了文体教学的系统性。 说明文是一种旨在传播知识的文体,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知识性很鲜明,能力要求明确。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梳理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能力训练点,那么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了解相应的文体知识和文体表达特点,对于说明文,就是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等。 (三)本校实际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生源素质较

低,学生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都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带着混日子的心态踏人校门,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就是老师讲的就学学,不能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的内容。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系统性,重在指导,促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我们确立了“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的研究主题。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一)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的明确内容 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下功夫。说明文的学习在教材中编排了两个单元,基本是按说明内容来编排的,一个是事物说明文单元,一个是事理说明文单元,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既要学习课文的相应内容,也要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形成说明的应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知识为引导的思想,结合课文学习说明文的知识短文,这在教材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之后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短文,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短文中,介绍了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的顺序,说明结构等内容。教师可以补充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的内容。也可以分两次把这些内容学习完。这些是说明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也还有其他的一些内容,如课文中涉及到的其他的说明方法等。 (二)备课组学习理论内容,研究成功的做法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

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词语,会写“度”''泼”“炮”三个生字; 2.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人们的行为表现中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3.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教学难点: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谈谈过春节的事儿。 2.介绍苗族、水族、哈尼族、独龙族的新年。 (―)情系新年,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课题。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傣族的泼水节有关。 2.出示课题中的两个生字“忘” “泼”。交流自己的发现。 (1)做泼水的动作。 (2)谁有好办法记住它?(水把头发都泼湿了。) (3)教师范写“泼”(三点水,长乂瘦,要给发字让让路。左窄右宽放放好,最后一点不要漏。)学生练写。评价。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忘”。 4.指名读课题,齐读。注意“的”读得乂轻乂短。 5.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说文解字,聊“泼水节”。 1?初读课文。过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拿出课文纸,大声读读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儿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 傣族人民一年一度

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银碗柏树枝 周总理笑容满面祝福健康长寿 (1)指名分别读三排词语。 (2)字理识记“族”。 (3)出示其中的四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笑容满面(指名表情理解) 一年一度(联系学校生活理解) 健康长寿(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个词?课件出示寿星,老人) (4)出示表示泼水节中事物的词语。学习生字“碗”。 (□)为什么要用银碗蘸了清水向人民泼洒呢?(课件播放微课) 3.齐读词语。 4.解惑:这个泼水节为什么难忘?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后半句很长,指名读通顺。指名交流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三)迎周总理,读句悟情。 1.交流这个泼水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句子一: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交流“敲起象脚鼓”。 ①(板书:敲起,课件出示“敲”)教师解说:左边是高高的城墙,右边一只手拿着武器防御前来入侵的敌人,就是“敲”。现在我们会说“敲”什么? ②这里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板书“赶来”。“赶”与“走”区分,读句子。 ③小结: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用的真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们圈出来。 (2)交流“四面八方”。 ①理解“四面八方”。人们可能是从哪里赶来的? ②过渡:人们纷纷从寨子里,坪坝里,从各个地方赶来。很多人在天还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了好儿个小时才赶到。齐读句子。 句子二: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试题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一、填空题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电教媒体。 4、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6、《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和评价的能力。 1、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独特而有差异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基本概念 1、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分析课题:《梅花魂》

案例课题:《梅花魂》 一:基本理念 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申老师能以阅读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以 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语文教学。 二:教材 (一)内容:《梅花魂》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为了能让孩子理解文本、吃透文本、走出文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评价等方式感受梅花的形象。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感受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 品味梅花美的形象特征时,感悟信念对人生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 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可以看出,目标明确,重难点醒目,能抓住教材,拓展延伸,以点带面,感悟人生。 三、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选用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朗读法 通过朗读内化了课文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了孩子的语感,通过朗读让孩子体会到了情感,通过朗读培养了孩子审美和朗读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法,这也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品味梅花精神美的句子时,在交流学完此文的感受时,充分运用了这种学习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课件做得精美,尤其是听读课文部分,图文对照,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 更能帮助孩子理解文本,使教师的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农远资源 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自然亲切,水到渠成,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二)学习课文 1、赏花 执教者先让孩子边听读课文边看课件,然后学习作者赏花的语言文字,感知梅花的美丽 形象。由直观形象到学习文字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的独具匠心。 2、品花 让孩子默读课文之后,去品味描写梅花精神美的句子。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执教者采用 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品悟,读中悟、悟中读,反反复复,促使孩子挖掘出文章的中心。 3、悟花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最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最新 一、选题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温儒敏教授也提出海量阅读,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进行课外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但纵观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且处于一种严重缺失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家长观念比较陈旧,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问题,有些甚至还认为读课外书那是"不务正业";有的家长虽重视孩子阅读,但总苦于无从下手。 2.相当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对课外阅读问题的研究,所以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缺少指导经验。 3.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们往往对阅读没有持久的热情。 4.学生阅读书籍经典较少,鱼龙混杂。 5.学生阅读能力亟待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我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农村小学中年级语

文拓展阅读课例研究。 二、过程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等方面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远离城市的农村小学而言,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使得学生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阅读渠道狭窄,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籍都以考试类、辅导类书籍为主,接触其他的阅读材料少,语言积累比较困难,无法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更加难以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以书为友,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价值功能 1.满足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求知欲望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的信息资源比较落后,而处于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9~11岁,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课外阅读正好能够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及世界。 2.有助于陶冶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情操 农村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的黄金阶段,由于他们大多数人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他们缺乏有效的人生引导。因此,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渠道,能让处于该年龄段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9742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我校李秀芬老师《桂林山水》的两个教学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李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 告范文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 报告范文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主要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课例研究报告大致由第一次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及研究、新的教学方案、根据第二次方案实施的行动跟进、第二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几部分组成。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一、课例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学文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语文改革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所谓自主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象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已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教师适时指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三、研究的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泥姑娘》一课作为实验课,以三(二)班的同学为实验对象,在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现代化教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第一课时)

【部优】《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词语,会写“度”“泼”“炮”三个生字; 2.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人们的行为表现中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3.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感受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教学难点:借助动词说说泼水节的隆重场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谈谈过春节的事儿。 2.介绍苗族、水族、哈尼族、独龙族的新年。 (一)情系新年,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课题。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傣族的泼水节有关。 2.出示课题中的两个生字“忘”“泼”。交流自己的发现。 (1)做泼水的动作。 (2)谁有好办法记住它?(水把头发都泼湿了。) (3)教师范写“泼”(三点水,长又瘦,要给发字让让路。左窄右宽放放好,最后一点不要漏。)学生练写。评价。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忘”。 4.指名读课题,齐读。注意“的”读得又轻又短。 5.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说文解字,聊“泼水节”。 1.初读课文。过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拿出课文纸,大声读读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 傣族人民一年一度

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银碗柏树枝 周总理笑容满面祝福健康长寿 (1)指名分别读三排词语。 (2)字理识记“族”。 (3)出示其中的四字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笑容满面(指名表情理解) 一年一度(联系学校生活理解) 健康长寿(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个词?课件出示寿星,老人) (4)出示表示泼水节中事物的词语。学习生字“碗”。 (5)为什么要用银碗蘸了清水向人民泼洒呢?(课件播放微课) 3.齐读词语。 4.解惑:这个泼水节为什么难忘?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后半句很长,指名读通顺。指名交流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三)迎周总理,读句悟情。 1.交流这个泼水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泼水节的隆重、热闹? 句子一: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交流“敲起象脚鼓”。 ①(板书:敲起,课件出示“敲”)教师解说:左边是高高的城墙,右边一只手拿着武器防御前来入侵的敌人,就是“敲”。现在我们会说“敲”什么? ②这里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板书“赶来”。“赶”与“走”区分,读句子。 ③小结: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用的真好!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们圈出来。 (2)交流“四面八方”。 ①理解“四面八方”。人们可能是从哪里赶来的? ②过渡:人们纷纷从寨子里,坪坝里,从各个地方赶来。很多人在天还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了好几个小时才赶到。齐读句子。 句子二: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 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

11 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了解,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凤”等12个生字;会写龙等12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感受泼水节热烈的场面。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在我们国家的南部有一个优美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洗面八方的游客。我要介绍的地方就是云南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傣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泼水节,这么开心的活动大家想去体验一下吗? 2.教师(板书:泼水节)相机认识生字“泼”,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写得窄一点,右边是个发,水泼头发,泼泼泼。 3.教师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课件,初步感受泼水节的热烈场面。 4.谁知道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傣族) 5.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介绍一下你查的资料。(每年凤凰花开的时候,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6.谁知道傣族人民居住在哪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 7.再观察图画,图上的人们表情怎么样?穿着什么手里拿着什么?(人们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头上包着头巾,多数人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人们手里有的拿着碗,有的包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8.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起共度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了傣族人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9.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篇

[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0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假若你是扁鹊……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 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三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三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桂林山水》教学例谈 【背景介绍】 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仲养中弄明白了。”由于朗读可以吸引学生不自觉的进入文本,使得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翱翔。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就可以较为迅速的理解课文。《桂林山水》就是一篇从朗读中,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好文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段1: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运输小学:方丽君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